“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前言

蝗災我國自古有之,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相應的有蝗災的記錄。作為與水災、旱災並稱的三大災害,蝗災的破壞力更是巨大,被列為三災之首。而且自公元前707年第一次記錄蝗災,到建國前的1935年最後一次記錄蝗災,全國有記錄的蝗災就高達769次。今天狼君就帶你瞭解一下中國蝗災與治理的歷史。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東非蝗災

這幾日東非和中東地區爆發的蝗災,在網上引起了關注,尤其是當蝗蟲已經抵達巴基斯坦和印度之後,便紛紛猜測會不會殃及中國,考慮到中國多年未發生過蝗災,對蝗災的治理治理能力提出疑問。狼君在這裡要說的是,治理蝗災抵抗蝗蟲,我們的祖先,可是傳給了我們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

種類不同各有所屬

  • 沙漠蝗蟲

有些人操心蝗蟲會不會波及中國,可以說可能性不大,因為蝗蟲的種類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現階段在東非和中東爆發的蝗災,以沙漠蝗蟲為主力,顧名思義,是主要生在沙漠和荒漠地區的蝗蟲。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屬於蝗蟲科,是威脅中東和北非、東非的主要蝗蟲。因為沙漠蝗蟲出色的飛行能力,使其成為了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蝗蟲類群。這次蝗災,爆發於東非,卻迅速向南北方向同時蔓延,就是沙漠蝗蟲出色的飛行能力的功勞。

而由於沙漠蝗蟲生活的緯度範圍主要為低緯度地區,導致沙漠蝗蟲不需要越冬,可以全年繁殖,這就與絕大多數的蝗蟲種類不一樣,相比於其他蝗蟲一年之繁殖兩代,沙漠蝗蟲一年不休,最多可繁殖五代。這也是為何這次蝗災能夠迅速爆發的原因。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東亞飛蝗

  • 東亞飛蝗

我國作為蝗災頻發的國家,其中一支蝗災的主力蝗蟲,便是東亞飛蝗,在我國廣泛分佈。東亞飛蝗的分佈,幾乎已長城為界限,在長城以南,從河北、山西、山西直至海南都有廣泛分佈。

東亞飛蝗的繁殖能力也十分驚人,成蟲一次可產卵200-375枚卵。根據所處緯度的不同,由南至北一年以繁殖一代到四代逐漸增加。作為我國蝗災的主要的蝗蟲類群,我國曆史上有記錄的蝗災,由東亞蝗蟲引起的佔比超過80%。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亞洲飛蝗

  • 亞洲飛蝗

亞洲飛蝗與東亞飛蝗就是一對好兄弟,除了青藏高原,中國的所有地方,被這兩個蝗蟲類群以長城為界瓜分了。亞洲飛蝗主要分佈的長城以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東北廣大北方地區。

亞洲飛蝗的耐寒性很強,可以在北方極低的氣溫中以卵的形式越冬,繁殖能力較強,一次可產卵100粒左右,但受氣溫影響,一年只繁殖一代。是我國長城以北的主要蝗蟲,主要威脅牧草生長。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西藏飛蝗

  • 西藏飛蝗

作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前面那兩種蝗蟲在青藏高原上是無法正常生長的,所以青藏高原孕育出了獨特的蝗蟲亞種——西藏飛蝗。將我國最後一塊土地,青藏高原給佔領了。

作為西藏的獨有蝗蟲亞種,這種蝗蟲的危害更大,尤其是羽化之後的成蟲,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為食,而且喜食嫩芽部分,在不成群時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就比較大。一年繁殖一代,繁殖能力和遷飛能力較強。

我國的蝗災歷史

作為擁有悠久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我國先民早就對蝗災有所記錄,並開始探索治理之道。最早關於蝗災的記載,出現在《詩經·螽斯》篇中的“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古語中即為蝗蟲。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蝗蝻,蝗蟲幼蟲

最早出現在史料中關於蝗災的明確記載,出現於《春秋·桓公五年》中,“秋,大旱,螽。”在春秋時代,史書有著“凡物不為災不書”的慣例,因此史官將其記入史冊,可以推斷當時的蝗蟲已成大災。

在那個記錄統計尚不完善的時代,在《春秋》一書,明文記載的蝗災就有十二次。進入秦漢以來,農耕文明的發展,是歷朝歷代對蝗災都有了愈發重視的態度,在史書中對蝗災及其治理方式都有了更加詳細的記載。

從二十四史來看,幾乎所有史書中都有關於蝗災的詳細記載,而且是朝著越發詳細的方向發展。《漢書·五行志》:“蝗從東方飛至敦煌”;《後漢書·五行志》:“建武二十八年,郡國八十蝗”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蝗蟲襲擾人和牲畜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國家動亂,史書中缺少相關蝗災的記載,但在南北朝的史書中仍可見蝗災的相關記載。《宋書·五行志》:晉懷帝永嘉四年“大蝗,自幽、並、司、冀至於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盡”可見此次蝗災之大。

自隋唐以來,政府制度愈發健全,對蝗災的記載和治理也越加詳細和強勁。《舊唐書·五行志》:“貞觀二年六月,京畿旱,蝗食糧。”在唐代,對蝗災的治理也是下了大功夫的,而且以蝗蟲為災年之糧,也是自唐代開始。

《舊唐書·五行志》中記載:“太宗在苑中捉蝗,咒之曰:‘人以谷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汝若通靈,但當食我,無害吾民。’遂吞之。”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

在唐太宗的嚴格治理下,蝗災程下降態勢,據說“其年蝗不為害”。而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唐代形成了食蝗的習俗,並沿傳至今。甚至在常年,蝗蟲成為了珍饈,是相互拜訪時饋贈的珍品。

而在食物種類匱乏的古代社會,蝗蟲的確可視為營養佳品。蝗蝻的粗蛋白含量可達71.21%,營養價值與魚肉價值相當。在蘇北等蝗區,當地百姓還將多餘的蝗蟲淹死後曬乾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從宋朝以後,蝗災的記載開始逐漸增多,主要原因除了因五代十國的混亂,導致治蝗不力,還有因蝗災普查和記載更加詳盡有關。兩宋立國320年,記載蝗災75次,有大有小;大元立國96年,記載蝗災42次。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蝗蟲飛徙

到了明代,《明史》中對蝗災的記載只記大不記小,共發生50次大規模蝗災。《明史·五行志》中記載:弘治六年“飛蝗自東南飛行西北,日為掩者三日。”可見蝗災規模之大,題目中的那首詩,便出自明代郭登的《飛蝗》。

清代《清史稿災異志》中,對清朝所經蝗災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紀錄在冊的有蝗災94次。而到了民國,蝗災依舊沒有減弱,又由於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治蝗不力,導致蝗災幾乎連年發生。

吃蝗蟲這一習俗,自唐代貞觀年間興起之後,就沿傳一千多年,不曾斷絕。以至於民國年間,在不受蝗災影響的大城市中,蝗蟲已成珍品佳餚,更有飛“蝗”騰達之寓意,已是高檔餐館中的佳餚。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飛“蝗”騰達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在蝗災治理上下了非常大的力度,大規模蝗災一直呈下降態勢,中間雖有反覆,但整體得到控制,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幾乎已無成災的蝗蟲群形成。

我國古代蝗災的治理

作為三災之首的蝗災,頻繁爆發的蝗災,不僅給勞苦大眾帶來了不盡的災難,也使得統治階層的稅收受到影響,更甚者影響統治穩定。所以隨著歷史的發展,對待蝗災態度的改變和治理經驗的積累,也是使得治蝗政策的不斷進步。

在唐以前,統治者通常將蝗災視為上天的懲罰,消極應對。只在救濟災民上下功夫,不思如何治理蝗災,因為以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統治階層無法弄清楚如何在短時間出現規模如此之巨的蝗蟲,只能歸咎於上天責罰,天降蝗蟲。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姚崇

到了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到開元年間逐步成熟,在統治階層的帶領下,各階層人民開始積極應對蝗災。其中尤以賢相姚崇為之最,其任內的開元四年,“山東蝗蟲大起”,姚崇力主捕蝗治災。

在朝堂之上,還上演了一出姚相舌戰腐儒的大戲。朝堂之上盧懷慎竟然以“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事?……又殺蟲太多,有傷和氣”,主張“修德以禳之”。他的觀點,現在看來可笑,但在當時卻是主流,否則在那個以天子至尊的時代,蝗豈會與蝗同名?

姚相豈是一般人,在朝堂之上直接反諷“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接著又指出“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唐玄宗被說服,開展治蝗,當年就取得“捕蝗百萬餘石”的戰果。開元五年,設捕蝗吏,專司治蝗。

這次治蝗時間,可以說是歷史上的標誌事件,從此之後,治理蝗災統治階層不再是消極應對,認為蝗災是天災,天災不可違,而是開始從上至下積極應對蝗災。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我國治蝗工作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壁畫《治蝗圖》

思想發生了改變,以中國先民的智慧,做起事來就容易太多了。治蝗政策層出不窮,效果斐然。主要有

獎勵捕蝗、立法捕蝗、宣傳治蝗三大政策,其中以獎勵捕蝗的政策最為有效。

後晉時,華、雍兩州爆發蝗災,官府發佈告令:“百姓捕蝗一斗,以祿粟一斗賞之”;宋代朱熹則直接以錢激勵百姓捕蝗,“民得蝗大者,一斗給錢一百文;得蝗之小者,每升給錢五百文”

到了明代則更加直接,不僅“民捕蝗一斗,給粟倍之”,還發展到了根據捕蝗數量,達到一定數量者,可以“入學”,就是進入國子監學習步入仕途。這個獎勵夠大了吧,升官發財又多了一條路,抓蝗蟲。

自宋孝宗開始,在獎勵捕蝗之外,特制定《捕蝗法》,以法律條紋的形式,推動蝗災治理。規定不僅對當年的蝗蟲要捕捉乾淨,還要保證第二年不會復發,要把蝗蝻挖乾淨。對於捕捉挖掘不淨者,輕則杖一百,重則抄家發配。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蝗蝻,不會飛的蝗蟲幼蟲,遷徙速度慢,更易治理

到明清時代,捕蝗法令更加嚴厲,對官員的懲罰也更為嚴格。尤其是發展到清朝,乾隆親自下諭:“嗣後州縣官遇有蝗蝻,不早撲除,以致張翅飛騰,貽害田稼者均革職拿問。”湖廣總督陳宏謀、刑部尚書裘日修均因此被免職。

但再好的政策也要配以高水平的宣傳,達到盡人皆知的目的。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就出現了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治蝗宣傳品《捕蝗圖》;進入明代則以壁畫示人,以資學習捕蝗之法;而到了清代隨著印刷術的逐漸成熟,更多的治蝗手冊、告示得以廣為散發。

而到了具體方法上,更是多如牛毛,這裡就不細說了,主要有三類十二種常見的方法。人工防治法,主要有篝火誘殺、開溝陷殺、器具捕打、挖掘蝗卵。聲色驅蝗;農業防治法,主要有對穀物種子進行避蝗處理、避過蝗蟲爆發的季節播種、翻耕滅蝗、耕種蝗蟲不食的作物;生物防治法,主要有保護食蝗益鳥、油物防蝗、蒸煙除蝗。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生物防治

我國現代蝗災的治理

在我國古代與近代,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有限,儘管先民們在蝗災治理上想盡了辦法,但對蝗災的治理還是有限。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蝗災治理十分重視,在領導、組織、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治蝗救災體系。

先是成立省市縣鄉各級防蝗治災指揮部,而後建立防治蝗災的制度法規,尤其注意建立獎懲責任制,並注意嚴格執行。一旦發生蝗災,當地政府就加大財力、物力支持,下撥專款物資救災。

僅河北省一省,從1951年至1988年的38年間,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治蝗經費高達5423.53萬元。要知道1970年我國的生產總值才2261億元人民幣。雖然是累計投入五千多萬元,但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務支出。並在此基礎上,加強科學公關,從土辦法向科學治理轉移。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六六六”粉使用圖冊

建國前十年,我國面臨的蝗災形式依舊嚴峻,此階段對蝗災的治理,以控制為主,目的就是不讓蝗災面積擴大。1953年,中央提出“防重於治,藥劑為主”的治蝗方針。開展蝗災預報工作,大量施撒666粉,但這類化學藥劑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副作用,算是當時治理落下的弊病。

隨後進入建國的60年代,在建國前十年的蝗災控制與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開始向徹底根除蝗災宣戰。全國各地開始結合水利農田建設,改造蝗蟲滋生地,對內澇地區進行重點改造,並配合生物防治,大量研製雞鴨。

但在十年浩劫中,治蝗體系遭到破壞,導致前十幾年的治蝗成績嚴重倒退。到了改革開放前後,蝗災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但此時國家對於蝗蟲的治理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加之蝗蟲雖有復甦跡象,但還未成氣候,所以很快就控制住了。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興建水庫

隨著治理的進一步深入,加之全國水利建設的成果顯現,大量的水庫修建,使得年內、年際水量得到調解,大旱大澇得到根本緩解,森林覆蓋率也由建國時的5%回升到12.7%。我國的蝗災,在世紀之交,已經得到了根本的控制。。

對於這次蝗災,大家更不必憂慮,先不說沙漠蝗蟲飛不飛得過喜馬拉雅山脈,就算它們繞道雲桂,還有一片熱帶原始森林不是,真飛過來了也不怕水土不服嗎?就算真的進入我國,我國本土蝗蟲三兄弟能答應嗎?

最後說一點,我國現在的蝗蟲,基本靠養殖才能供給需求,如果這些沙漠蝗蟲其中的一部分,真的不遠萬里飛了過來,那不是來給咱們加菜來了嗎?不過開玩笑歸開玩笑,不吃生食,不食野物,才是王道,好好保護自己。任何災難都不可怕,人心齊必能泰山移。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災歷史

人工養殖的蝗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