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在我國是如何銷聲匿跡,我國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中國是一個擁有廣袤土地的文明古國,而在這塊土地上,因為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所以導致地形多種多樣。地球上常見的地形,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皆有分佈。

外加經緯度、海陸等因素,也讓常見的氣候,皆能找到。所以這也導致了自然災害的多樣性,在中國基本上除火山之外的其它自然災害皆有發生,而在這些自然災害中,論災害性最慘絕人寰的,筆者認為“蝗災”當屬頭把交椅。

“蝗災”在我國是如何銷聲匿跡,我國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之所以選“蝗災”,主要是因為其機動性和持久性。常見的地震和洪水,雖然它會在瞬間奪去數以百萬的生命,但它卻不會持久,即便有伴生災害的發生,其破壞性也不會太強。

而“蝗災”從其誕生開始,便因為其生物特性,賦予了其機動性。如2020年初的沙漠蝗災,從東非及西亞暴發,逐漸向四周擴散,而如今甚至逼近了中國。如若不是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和雨林的隔絕,中國此次必會深受其害。

對於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世界來說,一場興起的“蝗災”,尚且無法在短期內根治。那更不要說科技落後的古代,那麼在我國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在我國關於“蝗災”最早的記載是在西周時所著的《詩經》上。在多次“蝗災”後,古人發現,每次蝗災並非獨自出現的,往往伴隨著乾旱,或者說是乾旱帶來了“蝗災”。

在遠古神話中,旱災是一種叫做“旱魃”的怪物帶來的,蝗災必定是因為“蝗神”在顯威。

所以當蝗災爆發的時候,古人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祭祀活動,甚至將“蝗神”搬到寺廟中供奉。能將自然災害當作神,可見當時古人的窮途末路。

上述的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遷徙到別處,最後因為氣溫的下降而消失。

“蝗災”在我國是如何銷聲匿跡,我國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但對於無計可施的古人而言,這是“蝗神”顯靈了,所以在當時各地的寺廟中,必定有“蝗神”一席之地。

隨著“蝗災”爆發次數的增多,古人對於其治理的經驗也在不斷增長,開始施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開元年間,因為連續大早,山東地區爆發了“蝗災”,還有向其他地區席捲的趨勢。

宰相姚崇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沒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齊心協力驅蝗,蝗災是可以撲滅的。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

宰相姚崇雷厲風行,先是破除了迷信,處置了幾個信奉“蝗神”的官員。然後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最後頗為顯著。

這是古人與“蝗神”的第一次正式的對抗,也讓民眾認識到,“蝗神”也不是無所不能的,是能為人對付的。

元朝,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例如: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

明代的時候,徐光啟(科學家、政治家)更是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蝗災”在我國是如何銷聲匿跡,我國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對於人類而言,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當人們發現,“蝗災”並非無敵,是可以戰勝的時候,各種治理“蝗災”的辦法就出來了,甚至官方通過收購蝗蟲,來破除迷信、帶過民眾的積極性。

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根治“蝗災”。國家廣泛動員民眾,積極推廣藥械治蝗、飛機治蝗,改造蝗區生態環境,使這一歷史性災害得到有效控制。

一直到現在,基本上不曾形成大規模的“蝗災”,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我國未曾爆發過大規模“蝗災”的原因。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見諒,在此十分感謝提出意見的諸位。如果您對歷史知識有什麼獨家心得,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我們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