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前言

蝗灾我国自古有之,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相应的有蝗灾的记录。作为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灾害,蝗灾的破坏力更是巨大,被列为三灾之首。而且自公元前707年第一次记录蝗灾,到建国前的1935年最后一次记录蝗灾,全国有记录的蝗灾就高达769次。今天狼君就带你了解一下中国蝗灾与治理的历史。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东非蝗灾

这几日东非和中东地区爆发的蝗灾,在网上引起了关注,尤其是当蝗虫已经抵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之后,便纷纷猜测会不会殃及中国,考虑到中国多年未发生过蝗灾,对蝗灾的治理治理能力提出疑问。狼君在这里要说的是,治理蝗灾抵抗蝗虫,我们的祖先,可是传给了我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种类不同各有所属

  • 沙漠蝗虫

有些人操心蝗虫会不会波及中国,可以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蝗虫的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现阶段在东非和中东爆发的蝗灾,以沙漠蝗虫为主力,顾名思义,是主要生在沙漠和荒漠地区的蝗虫。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沙漠蝗虫

沙漠蝗虫属于蝗虫科,是威胁中东和北非、东非的主要蝗虫。因为沙漠蝗虫出色的飞行能力,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蝗虫类群。这次蝗灾,爆发于东非,却迅速向南北方向同时蔓延,就是沙漠蝗虫出色的飞行能力的功劳。

而由于沙漠蝗虫生活的纬度范围主要为低纬度地区,导致沙漠蝗虫不需要越冬,可以全年繁殖,这就与绝大多数的蝗虫种类不一样,相比于其他蝗虫一年之繁殖两代,沙漠蝗虫一年不休,最多可繁殖五代。这也是为何这次蝗灾能够迅速爆发的原因。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东亚飞蝗

  • 东亚飞蝗

我国作为蝗灾频发的国家,其中一支蝗灾的主力蝗虫,便是东亚飞蝗,在我国广泛分布。东亚飞蝗的分布,几乎已长城为界限,在长城以南,从河北、山西、山西直至海南都有广泛分布。

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也十分惊人,成虫一次可产卵200-375枚卵。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由南至北一年以繁殖一代到四代逐渐增加。作为我国蝗灾的主要的蝗虫类群,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蝗灾,由东亚蝗虫引起的占比超过80%。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亚洲飞蝗

  • 亚洲飞蝗

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就是一对好兄弟,除了青藏高原,中国的所有地方,被这两个蝗虫类群以长城为界瓜分了。亚洲飞蝗主要分布的长城以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广大北方地区。

亚洲飞蝗的耐寒性很强,可以在北方极低的气温中以卵的形式越冬,繁殖能力较强,一次可产卵100粒左右,但受气温影响,一年只繁殖一代。是我国长城以北的主要蝗虫,主要威胁牧草生长。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西藏飞蝗

  • 西藏飞蝗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前面那两种蝗虫在青藏高原上是无法正常生长的,所以青藏高原孕育出了独特的蝗虫亚种——西藏飞蝗。将我国最后一块土地,青藏高原给占领了。

作为西藏的独有蝗虫亚种,这种蝗虫的危害更大,尤其是羽化之后的成虫,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而且喜食嫩芽部分,在不成群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就比较大。一年繁殖一代,繁殖能力和迁飞能力较强。

我国的蝗灾历史

作为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我国先民早就对蝗灾有所记录,并开始探索治理之道。最早关于蝗灾的记载,出现在《诗经·螽斯》篇中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古语中即为蝗虫。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蝗蝻,蝗虫幼虫

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关于蝗灾的明确记载,出现于《春秋·桓公五年》中,“秋,大旱,螽。”在春秋时代,史书有着“凡物不为灾不书”的惯例,因此史官将其记入史册,可以推断当时的蝗虫已成大灾。

在那个记录统计尚不完善的时代,在《春秋》一书,明文记载的蝗灾就有十二次。进入秦汉以来,农耕文明的发展,是历朝历代对蝗灾都有了愈发重视的态度,在史书中对蝗灾及其治理方式都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

从二十四史来看,几乎所有史书中都有关于蝗灾的详细记载,而且是朝着越发详细的方向发展。《汉书·五行志》:“蝗从东方飞至敦煌”;《后汉书·五行志》:“建武二十八年,郡国八十蝗”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蝗虫袭扰人和牲畜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国家动乱,史书中缺少相关蝗灾的记载,但在南北朝的史书中仍可见蝗灾的相关记载。《宋书·五行志》:晋怀帝永嘉四年“大蝗,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皆尽”可见此次蝗灾之大。

自隋唐以来,政府制度愈发健全,对蝗灾的记载和治理也越加详细和强劲。《旧唐书·五行志》:“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食粮。”在唐代,对蝗灾的治理也是下了大功夫的,而且以蝗虫为灾年之粮,也是自唐代开始。

《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太宗在苑中捉蝗,咒之曰:‘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遂吞之。”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

在唐太宗的严格治理下,蝗灾程下降态势,据说“其年蝗不为害”。而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唐代形成了食蝗的习俗,并沿传至今。甚至在常年,蝗虫成为了珍馐,是相互拜访时馈赠的珍品。

而在食物种类匮乏的古代社会,蝗虫的确可视为营养佳品。蝗蝻的粗蛋白含量可达71.21%,营养价值与鱼肉价值相当。在苏北等蝗区,当地百姓还将多余的蝗虫淹死后晒干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从宋朝以后,蝗灾的记载开始逐渐增多,主要原因除了因五代十国的混乱,导致治蝗不力,还有因蝗灾普查和记载更加详尽有关。两宋立国320年,记载蝗灾75次,有大有小;大元立国96年,记载蝗灾42次。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蝗虫飞徙

到了明代,《明史》中对蝗灾的记载只记大不记小,共发生50次大规模蝗灾。《明史·五行志》中记载:弘治六年“飞蝗自东南飞行西北,日为掩者三日。”可见蝗灾规模之大,题目中的那首诗,便出自明代郭登的《飞蝗》。

清代《清史稿灾异志》中,对清朝所经蝗灾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纪录在册的有蝗灾94次。而到了民国,蝗灾依旧没有减弱,又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治蝗不力,导致蝗灾几乎连年发生。

吃蝗虫这一习俗,自唐代贞观年间兴起之后,就沿传一千多年,不曾断绝。以至于民国年间,在不受蝗灾影响的大城市中,蝗虫已成珍品佳肴,更有飞“蝗”腾达之寓意,已是高档餐馆中的佳肴。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飞“蝗”腾达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蝗灾治理上下了非常大的力度,大规模蝗灾一直呈下降态势,中间虽有反复,但整体得到控制,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已无成灾的蝗虫群形成。

我国古代蝗灾的治理

作为三灾之首的蝗灾,频繁爆发的蝗灾,不仅给劳苦大众带来了不尽的灾难,也使得统治阶层的税收受到影响,更甚者影响统治稳定。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待蝗灾态度的改变和治理经验的积累,也是使得治蝗政策的不断进步。

在唐以前,统治者通常将蝗灾视为上天的惩罚,消极应对。只在救济灾民上下功夫,不思如何治理蝗灾,因为以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统治阶层无法弄清楚如何在短时间出现规模如此之巨的蝗虫,只能归咎于上天责罚,天降蝗虫。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姚崇

到了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到开元年间逐步成熟,在统治阶层的带领下,各阶层人民开始积极应对蝗灾。其中尤以贤相姚崇为之最,其任内的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力主捕蝗治灾。

在朝堂之上,还上演了一出姚相舌战腐儒的大戏。朝堂之上卢怀慎竟然以“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主张“修德以禳之”。他的观点,现在看来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主流,否则在那个以天子至尊的时代,蝗岂会与蝗同名?

姚相岂是一般人,在朝堂之上直接反讽“若其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接着又指出“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唐玄宗被说服,开展治蝗,当年就取得“捕蝗百万余石”的战果。开元五年,设捕蝗吏,专司治蝗。

这次治蝗时间,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标志事件,从此之后,治理蝗灾统治阶层不再是消极应对,认为蝗灾是天灾,天灾不可违,而是开始从上至下积极应对蝗灾。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我国治蝗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壁画《治蝗图》

思想发生了改变,以中国先民的智慧,做起事来就容易太多了。治蝗政策层出不穷,效果斐然。主要有

奖励捕蝗、立法捕蝗、宣传治蝗三大政策,其中以奖励捕蝗的政策最为有效。

后晋时,华、雍两州爆发蝗灾,官府发布告令:“百姓捕蝗一斗,以禄粟一斗赏之”;宋代朱熹则直接以钱激励百姓捕蝗,“民得蝗大者,一斗给钱一百文;得蝗之小者,每升给钱五百文”

到了明代则更加直接,不仅“民捕蝗一斗,给粟倍之”,还发展到了根据捕蝗数量,达到一定数量者,可以“入学”,就是进入国子监学习步入仕途。这个奖励够大了吧,升官发财又多了一条路,抓蝗虫。

自宋孝宗开始,在奖励捕蝗之外,特制定《捕蝗法》,以法律条纹的形式,推动蝗灾治理。规定不仅对当年的蝗虫要捕捉干净,还要保证第二年不会复发,要把蝗蝻挖干净。对于捕捉挖掘不净者,轻则杖一百,重则抄家发配。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蝗蝻,不会飞的蝗虫幼虫,迁徙速度慢,更易治理

到明清时代,捕蝗法令更加严厉,对官员的惩罚也更为严格。尤其是发展到清朝,乾隆亲自下谕:“嗣后州县官遇有蝗蝻,不早扑除,以致张翅飞腾,贻害田稼者均革职拿问。”湖广总督陈宏谋、刑部尚书裘日修均因此被免职。

但再好的政策也要配以高水平的宣传,达到尽人皆知的目的。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就出现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治蝗宣传品《捕蝗图》;进入明代则以壁画示人,以资学习捕蝗之法;而到了清代随着印刷术的逐渐成熟,更多的治蝗手册、告示得以广为散发。

而到了具体方法上,更是多如牛毛,这里就不细说了,主要有三类十二种常见的方法。人工防治法,主要有篝火诱杀、开沟陷杀、器具捕打、挖掘蝗卵。声色驱蝗;农业防治法,主要有对谷物种子进行避蝗处理、避过蝗虫爆发的季节播种、翻耕灭蝗、耕种蝗虫不食的作物;生物防治法,主要有保护食蝗益鸟、油物防蝗、蒸烟除蝗。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生物防治

我国现代蝗灾的治理

在我国古代与近代,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尽管先民们在蝗灾治理上想尽了办法,但对蝗灾的治理还是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蝗灾治理十分重视,在领导、组织、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治蝗救灾体系。

先是成立省市县乡各级防蝗治灾指挥部,而后建立防治蝗灾的制度法规,尤其注意建立奖惩责任制,并注意严格执行。一旦发生蝗灾,当地政府就加大财力、物力支持,下拨专款物资救灾。

仅河北省一省,从1951年至1988年的38年间,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治蝗经费高达5423.53万元。要知道1970年我国的生产总值才2261亿元人民币。虽然是累计投入五千多万元,但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务支出。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科学公关,从土办法向科学治理转移。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六六六”粉使用图册

建国前十年,我国面临的蝗灾形式依旧严峻,此阶段对蝗灾的治理,以控制为主,目的就是不让蝗灾面积扩大。1953年,中央提出“防重于治,药剂为主”的治蝗方针。开展蝗灾预报工作,大量施撒666粉,但这类化学药剂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副作用,算是当时治理落下的弊病。

随后进入建国的60年代,在建国前十年的蝗灾控制与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向彻底根除蝗灾宣战。全国各地开始结合水利农田建设,改造蝗虫滋生地,对内涝地区进行重点改造,并配合生物防治,大量研制鸡鸭。

但在十年浩劫中,治蝗体系遭到破坏,导致前十几年的治蝗成绩严重倒退。到了改革开放前后,蝗灾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此时国家对于蝗虫的治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加之蝗虫虽有复苏迹象,但还未成气候,所以很快就控制住了。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兴建水库

随着治理的进一步深入,加之全国水利建设的成果显现,大量的水库修建,使得年内、年际水量得到调解,大旱大涝得到根本缓解,森林覆盖率也由建国时的5%回升到12.7%。我国的蝗灾,在世纪之交,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控制。。

对于这次蝗灾,大家更不必忧虑,先不说沙漠蝗虫飞不飞得过喜马拉雅山脉,就算它们绕道云桂,还有一片热带原始森林不是,真飞过来了也不怕水土不服吗?就算真的进入我国,我国本土蝗虫三兄弟能答应吗?

最后说一点,我国现在的蝗虫,基本靠养殖才能供给需求,如果这些沙漠蝗虫其中的一部分,真的不远万里飞了过来,那不是来给咱们加菜来了吗?不过开玩笑归开玩笑,不吃生食,不食野物,才是王道,好好保护自己。任何灾难都不可怕,人心齐必能泰山移。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聊一聊你不知道的蝗灾历史

人工养殖的蝗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