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当代网商竞争看似激烈,实际的主宰者却一直集中在“两大平台”之上,由此衍生出了“选边站”现象。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而言,“选边站”无疑好处更多,但对各商家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的利益遭到了别人的把持、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其实,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很常见,当时的士人从周礼角度出发、抨击这样的“选边站”是反复无常的墙头草行为;抨击多了,就连本是褒义的“明哲保身”也渐成了贬义之意、由此还诞生出“朝秦暮楚”这样的特定讥讽。

在今人心目当中,“朝秦暮楚、明哲保身”都不是啥好词,不过一旦你身处消费者或古代相关诸侯国的角度去看待这事情,结论或许又会不一样!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殃及池鱼”同样是“选边站”带来的一种后患

我们不妨以“战国七雄”中的秦楚两国来类比两大“选边平台”,在纷乱的局势当中,各诸侯国选任一边无疑都会“殃及池鱼”有损自己的利益,可是不选又不行!当时实力不强的小国君主只好强颜欢笑背起了“朝秦暮楚”的骂名、背后理解和赞誉的却是各国老百姓——这自然是因为不用开战之故,在那时候,有饭吃、不用打仗就是莫大的幸福。

过去的历史事件是由统治者来定义的,秦一统天下后,他们自然会讥讽“朝秦暮楚”的众诸侯国,但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面纱背后的真相,这就不是秦之后统治者的一家之言可蔽之了!

“朝秦暮楚”实际上是一出各国均无法置身事外的双雄对决

双雄戏码一直是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的元素,因为局外人看的是热闹、局中人则要决出雌雄。战国时虽有“七雄”,很长时间来实际上一直都是秦楚两国在唱主角,从实力上看,“秦楚”之间就好比“北乔峰南慕容”、彼此间是半斤八两(最后“南不如北”的结局,也许是历史趋势的一种写照),谁也没有必胜对方的把握。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双雄对决,不到最后都不知最终戏码

“朝秦暮楚”一说虽出自宋代晁补之的“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但它表述的却是当时秦楚间的一种真实现状:双雄纷争、周边弱小国家为了自保只得“选边站”,一时倾向于秦一时倾向于楚。成语词典中说“朝秦暮楚”指的是豫陕交界的荆紫关归属(上午归了秦国、傍晚又归了楚国),也有说指的是漫川关的边民((上午投向秦国、傍晚又投向楚国))。

其实秦楚争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边境关隘的归属或当地的人心所向,这并非一关一地就能决定的。晁补之说“固朝秦而暮楚”时是站在后人角度来总结这样的双雄对决形势,这成语显然并非针对某一局地事件而言,倒是荆紫关、漫川关等地有点附会之意了。

在长期的对决过程中,秦楚之间或战争或交好,无不牵动着其余诸国的神经,因为没有人会知道、它们中谁才是最后的“老大”。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势之下,各国自然都会关切着这样的对决态势、无法置身事外;一旦有啥风吹草动,成为“墙头草”也是在所难免的无奈之举。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樊哙所说的无奈,也是秦楚争霸时众诸侯国君的无奈

“明哲保身”的变异:士人站在统治者角度的一家之言

如果说宋人晁补之归结出的“朝秦暮楚”自诞生之初就充满无奈(其实它本身并不具备贬义),那么“明哲保身”就是“朝秦暮楚”状况下的处世之道:都是为了保障自己安全、保障百姓免受生灵涂炭的一种策略而已。

在那个年间,弱国国君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他得一直游离于强国之间、通过各种政治外交手段使自己能安然立于世上,因此,为君为王者常常是无甚颜面可言的;国君为国为民卑躬,百姓也不会无所表示,他们也会极力拥戴这样的国君、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为国家带来了安宁。

在古代典籍中,国君或大臣的这种行为就叫“明哲保身”。《诗经·大雅》中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说的本是西周(周宣王时期)贤臣仲山父的故事、赞颂他的优秀品德和才能。《中庸》里也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就是明哲保身的具体行为,也是秦汉之间备受推崇的一种“无为”的主政思想。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三国时的贾诩也深得《中庸》里的明哲保身之道

仲山父及那些弱国君王的“明哲保身”所为分明是一种善观时势的智慧立世之道,为何后来会渐渐变了味、成为一个贬义词了呢?这就得看说这话的人是站在谁的角度了!我们知道,秦一统天下后,汉接秦兴、摒弃“无为”,封建集权制度从此二千年延续;历代士人出于儒礼、自然都站在统治者角度粉饰自己、评述“他人”的各种行为。所以在秦看来,各国是“朝秦暮楚”也好、“明哲保身”也罢,都不是啥光彩事情了、都是失败者的“无为自保”而已。

“明哲保身”的仲山父因此渐被后人遗忘,不过同样在晁补之所在的宋朝,《资治通鉴》也以“明哲保身”来描述了张良:“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可见至少在宋初之前,“明哲保身”还曾用于对人的正面评价。

自宋末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儒家士人们纷纷将伦理道德放到了第一位,“明哲保身”才因“其默足以容”的消极无为遭到了贬斥、从此逐渐变异成了如今样子。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朱熹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有清浊,明哲保身这样的浊者就不可取

假如历史大势选择了楚国,这未必不是天下幸事

根据以上过程可看出,“朝秦暮楚”是基于“秦汉唐宋”间的统治者角度而言、用以贬斥当时的审时度势者。

由于秦楚间势均力敌,弱国们的审时度势有何可贬斥?他们本应是最值得同情的一方。假如某国“朝秦”后,楚国又对其发出战争威胁、该国只好又被迫“暮楚”,这当中左右摇摆的滋味、想必只有国君自己才能自知了:既然自己没有战争的实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得安宁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虽属无奈,却不应遭到贬斥。相反地,盲目螳臂挡车带来覆亡及生灵涂炭、这才是一种愚蠢。

从秦国角度看,“暮楚”就是该被谴责的,不过就当时的各国而言,楚国确实也有掌握天下大势的资本、在很长时间里,秦国实力甚至远不及楚国。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电视剧《芈月传》里也体现过楚国的盛况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楚国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国家,”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有楚国的一席之位而无秦国的”贡献“。在疆域版图、经济及文化发展上,楚国无疑曾领先秦国许多,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条件。秦楚争霸中,楚国输的是国君人选而非国家实力,假若历史大势选择了楚国,由楚国统一天下未必就不是幸事。

后来我们也看到了,秦灭了楚,最后又是“亡秦必楚”,这样的态势实际上一直自战国延续到秦末汉初,“朝秦”和“暮楚”本都是不可预见的历史结果。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今天的历史自是因为天下大势归秦之后形成的。中原一统之后,楚国的一切也成了中原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暮楚”实有着其双雄博弈的历史背景,否则为何没有““暮魏、暮赵、暮韩”呢?这其实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表述罢。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秦楚争霸”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秦末汉初

虽说弱国无外交,“朝秦暮楚”何尝不是弱国的明哲保身之道?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楚国一直就是其针锋相对的角色,为了在两国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各国国君也是煞费苦心的。”无外交“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是他们的一种外交手段,目的就在于化解各种危机、免除国家可能遭受的各种磨难。

对于当中的感受,今日在“两大平台”之间“选边站”的各商家可谓是体会至深了,无论选择哪一方,对自己都是一次剥皮式的损伤、以此来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些商家里的员工就好比当时的诸国百姓,在不断的”受损-愈合“之间,企业也获得了适当的喘息空间,美其名曰地、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从前的诸侯国国君不好当、当代的企业主同样如此。春秋战国几百年,这漫长的岁月就是数代百姓的平生、而换取到这些瞬息安宁的、恰恰就是当中各种的“朝秦暮楚”与明哲保身。

“朝秦暮楚”背后的明哲保身之道:士人不齿、百姓却由衷感激

虽被迫“朝秦暮楚”,可你分得清谁是秦、谁是楚么?

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不会”得了便宜又卖乖“,古时候对于国君的“万民载道”,在那些弱国当中也更为常见。国君有时候要被迫质出自己的儿子、或派出屈膝和谈的大臣、或亲自出征,百姓们无不看在眼里,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以“万民载道”表达自己的由衷感激。

如果没了这样的背景,赵国本在“长平之战”后就一蹶不振了;事实证明,国君的所为、百姓们也不会熟视无睹。关于这一点,今天的企业主们可要利用好了,狭缝中的安宁也是一种存世之道、也是一种生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阐述了人的各种需求层次,当身处特定的需求层次时,以胜者一方为主宰的道德观就只能退而求之。

某猫或某东告诉你“跟着我就有肉吃”,当你的需求层次还停留在“肉”上面时,各种道德谴责都是苍白的了,这时候“朝秦暮楚”也好、明哲保身也罢,从历史中学得自己的生存之道,才不枉自己读过了书。昔日的秦国,何尝不也是从狭缝中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