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兩岸同胞最崇敬的女神媽祖(林默娘),其神廟普遍存在於潮汕各鄉村,沿海尤多。自宋朝起,瀕臨大海的粵東潮陽縣(包括今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為本文所述“潮陽”範圍)就建有媽廟約百座,至元、明、清香火廣為傳播,至今幾乎村村有媽廟,崇拜民眾甚多。從1950年起,由於極左思想作崇,在一個又一個“反封建迷信”、“反封資修”政治浪潮衝擊下,尤其是史無前例“文革”十年運動掃蕩下,各地媽廟大受摧殘,文物大受破壞。幸得物換星移,改革開放,萬物復甦,潮陽各村媽廟得到修葺、重建和擴展,如雨後春筍般地復活;各級黨政部門重視媽祖文化工作,發揮其社會的正能量,使這古老傳統文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2013年8月成立“潮陽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員150多人,選舉林鐘海為會長。並於10月13日,在海門媽宮前隆重舉辦“潮陽首屆媽祖文化節”,並媽祖寶像巡安活動,萬人空巷。在當夜文藝晚會上副區長陳純浩致詞,區五套班子上臺與演員謝幕。2015年5月4日(農曆三月十六日),又在棉北街道隆重舉行由汕頭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和區委統戰部、區民宗局主辦,棉北街道辦事處、潮陽媽協、後溪媽廟承辦“汕頭市第三屆媽祖文化節”,市委副書記孫光輝,市委常委、統戰部長馬逸麗,副市長趙紅,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等出席,活動由市宗教局局長紀木春主持,並進行媽祖祭典儀式、媽祖潮劇選段、民間民俗活動表演(英歌舞、打擊樂、醒獅等),盛況空前。

本人就初步蒐集和採訪到的資料,試就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與價值,闡述於下,請教於方家。

一、潮陽媽廟概況

潮陽置縣很早。“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縣於海之北,稱潮陽,屬義安郡”①幅員遼闊,人口甚多,勝蹟、寺廟、古堂、道觀、文物也繁。全縣媽廟於各種寺廟數量中最多,今約有百座。其最早創建者,始於何時?按明隆慶六年(1572)林大春編撰《潮陽縣誌》卷之十載曰:“天妃廟。在海口山上,正臨海門;一在和平林之六聯江畔,俗號‘下宮’者是也。所祀天妃聖母,其創造年月無考,大都始自宋元。凡鄉人有禱輒應,航海者奉之尤謹。”另據和平鎮《高氏族譜》所知,宋末高南平從閩來到今和平鎮,潮師高級中學至高豐村一帶開基,並帶來媽祖香火,其第三代遷居於下寨時就創建媽廟。這是如今從史料得知的潮陽最早媽廟記載,即宋朝就有媽廟,與南澳島“宋時番舶建”之深澳媽宮等,皆屬潮汕最早媽廟之一。元朝起,潮陽媽廟漸多。元廷佑至天曆年間(1314—1328),在貴嶼鎮南安村貴嶼大橋西端南側江畔,由船家、碼頭主人、鹽商籌資創建了媽廟,俗稱“橋頭媽”。貴嶼華美村人、明朝高官陳北科(1478—1533,因與皇妃弟結拜而被稱“國舅”,開創了貴嶼“街路棚”民俗文化),來此為民求雨。同治祭酉(1873),普寧縣人、潮州總兵方耀(1834—1891,後任廣東水師提督——籌款改建之。

潮陽各地媽廟,像全國廟宇一樣,於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宣告十年內亂結束,自此重獲生機,相繼重光,又因隨著民眾經濟發達,紛紛樂捐款物,故不僅復原殿閣,而且擴建,面貌日新,影響廣大。今把若干影響較大者簡介如下:

1、後溪天后廟

如今,潮陽眾媽廟中,規模宏大者,是位於老縣城棉北,1997年4月被公佈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後溪古渡口,殿、樓、亭、坊、臺相配套的天后宮。其創始年月失考。清道光九年(1829),知縣王鼎輔協同鄭世蘭等重修。光緒九年(1883),紳商改建,由知縣周恆主持,遊擊方恭等各捐資倡之,每歲春秋仲月上祭日致祭。相傳唐朝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赴潮陽縣大湖求雨時,北官船於此登岸。古時疍家平常生活於船上,也常來此停泊上岸拜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生,棉城商賈、旅外家眷、官民至廟燒香,非常熱鬧。

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由於極左政策所致,1957年廟遭拆毀。到了政通人和之1984年,經鄉民們捐資,按殘牆為基重建,連同附設建築,共投資約360萬元。其中,丁炎松、姚成達、李桂波、鄭日平等先生樂捐最多。楊衛、丁炎松、黃潮泉、呂指、姚娘、林崇禹、陳灼金、鄭添順諸君,主理廟事,義務奉獻。近二十年來,古廟擴建有新進展,今理事長蔡創佳領導眾人成績斐然。

它坐南向北,建築面積多達2950平方米,規模宏偉。正殿設三門,正門石匾刻“天后廟”。兩側馬面牆上,各有一大幅彩瓷磚嵌成的麒麟獻瑞圖。仿清代格局,主座設二廳、一拜亭、兩廡廊,外附後排座、兩厝包。主殿供奉媽祖高1.2米坐像及其二侍女站像。旁殿奉供財神、福德神、水仙爺、大禹、巧聖先師魯班及其夫人、韓愈、太公太媽等神像。

廟大門東側10多米遠處就是古渡口,周圍建有韓愈渡江亭、永思亭、誠敬亭、望潮海色亭、文海浦源坊、北極神光坊、戲臺、花圃,並植綠林,總佔地約3000平方米。廟、亭、坊、臺皆刻匾聯,豐富多彩,翰墨騰芳,讚頌神恩。它風景幽雅,亭坊交錯,綠映紅牆,實在是一處禮神、旅遊、考古勝地。

2、下宮天后古廟

位於和平鎮下寨大東門社,俗稱“下宮”,1999年3月獲鎮文保單位。宋末創,清乾隆甲戌(1754),知縣發願擴之為三廳兩天井(今存石門匾“乾隆甲戌,天后古廟,梅月吉立。”)並於廟側植榕。樹前原為古渡口,逢媽生日船主們上岸賀拜,熱鬧非凡。1956年至1975年,先後改為學校、蔗廠,受損嚴重。辛卯歲(1991)成立修繕委員會,壬辰年(2000)十一月廿八日動工修葺和擴建厝包等,共募集3000多萬元投——於甲午(2014)3月18日舉行重光盛典,3000多名信眾參慶,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湄洲祖廟董事會代表黃文富、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春城、副會長林楚洪、林俊聰等蒞臨。廟理事長馬文豪登臺介紹重興和行善歷程,1997年至2008年捐20多萬元資助三鄉築機耕路,1998年至越載修“天后路”,2004年在廟側建佔地38畝“媽祖公園”,內置媽祖石雕站像、添壽亭、添祿亭,另建朝聖路,助建學校路,2007年建成媽祖紀念館。還新造龍舟8艘,組建英歌隊、鑼鼓隊,於廟前築溪畔石欄杆240米、石籬450米,築公園圍牆320米、地埕1900平方米,周邊水泥路2000平方米,設路燈1公里,建三層宿舍樓、龍舟厝、保安樓各一座,開闢媽祖廣場20畝。2013年於廟正對面建造大型朝天閣,至2015年初告竣,壯觀宏偉,於4月6日舉行安放69公分高媽祖玉像開光盛典,1000多人參慶。它和牌坊門,成為媽祖廣場之重點建築。

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及其價值


廟殿美輪美奐,公園開闊壯觀,廣場氣象萬千,山門高聳雄偉,古榕參天。尤其是石刻《重修下宮天后古廟碑記》,眾多名人作書柱聯,橫掛大量木匾,令人矚目,眼花瞭亂。其第二進新掛“聖德配天。甲午年選堂題,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敬立。”大匾這國學大師饒宗頤之墨寶令廟生輝。2013年11月23日,北京華夏詩聯書畫院長王慶新,來此參觀後讚歎不絕。筆者詩並書之:“宋代下宮重煥光,饒公賜匾鑄輝煌。大園壯闊添新彩,再闢廣場百世昌。”

3、海門天后太宮

位於海門鎮蓮峰居委海濱路,大嶼上晴波塔附近,面臨國家中心漁港海門港。2012年9月被區政府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創於宋,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形成當今格局。1926年至越載,成文迪為首於廟內秘密組織漁業工會活動,開展反漁霸鬥爭。1941年日軍侵佔海門,駐於廟內並設憲兵司令部,至1945年投降。自1950年起尤其是“文革”期間,廟火式微,至1976年後香火復燃。1988年重修,越載建門外大埕數百平方米加圍牆,並重建福德祠於埕前,修晴波塔,全工程由程日創先生喜捐52.78萬元完成。

重修一新古廟,門匾倖存古代石刻“乾隆歲次壬子(1792)花月穀旦,天后太宮,島南徐招敬立。”廟名頗與它廟略異。坐北向南,建築862.5平方米,兩進一拜亭兩天井兩廂,雕樑畫棟,嵌瓷雕刻,古色古香。

2013年10月13日上午,於宮前廣場舉行“潮陽首屆媽祖文化節、湄洲祖廟媽祖分靈聖像巡安海門活動慶典”,由市與區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鎮社眾理事會承辦。中華媽協學委主任翁衛平,市媽協副會長林春城,顧問、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董建偉講話,近萬人參加。陸豐媽協表演隊數十人為祭拜獻藝,市媽協副會長林楚洪為主祭。當夜,還舉辦了文藝晚會。筆者詩並書之:“九九重陽成道時,巡安喜賦海門詩。潮陽文化奏新曲,空巷萬人敬聖姿。”

海門廟理事會,還決定援建尖山媽祖公園,打造文化景區:媽祖聖德信俗區、華夏源流文化區、傳統文化國學區、潮汕文化民俗區。為支持這一宏大規劃,市媽協供奉、2013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在莆田市順濟廟開光嵌瓷媽祖寶像,於九月初九媽祖成道日,在海門巡安慶典後移座尖山。它高1.5米,面容雍容端莊,全身絢麗鮮豔,嵌瓷令其永不褪色,精彩絕倫。

4、貴嶼天后廟

位於南安村貴嶼大橋西端南側,離江僅15米,俗稱“橋頭媽”。今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聯誼廟”。創於元廷佑至天曆年間(1314—1328),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建,貴嶼華美村人、進士陳北科來此為民求雨。同治祭酉(1873)方耀籌款改建之(見光緒《普寧縣誌》)。2011年興工重修,歷時一載,2012年農曆八月十三日竣工慶典。保留明代大門石匾“天后廟”(背刻“海晏河清”)。在廟前臨江增建拜亭一座。

廟今佔地面積318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為二進一拜亭格局。前為三門、兩庫房的門樓,進而拜亭,兩側龍井、虎井;再進是主殿。前門樓三門,中門兩扇各繪尉遲恭、秦瓊,左、右門各繪兩尊女神,鮮豔秀麗,為其它媽廟所罕見。全廟玲瓏精緻,工藝高超,聯匾交輝,放射出潮汕古建築藝術的燦爛光華。

二、潮陽媽祖文化價值

隨著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尊重,民俗信仰得到恢復,媽祖文化受到黨政部門重視,採取措施支持各地媽廟修建、擴展,還成立“潮陽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並舉辦了首屆“潮陽媽祖文化節”,這次又承辦“市第三屆媽祖文化節”,發揮其陶冶人心,倡導善行,扶危濟困等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使潮陽媽祖文化價值日益明顯。

潮陽媽祖文化價值,為主有五個方面:

1、 弘揚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

媽祖精神是“立德、行善、大愛”。潮陽各媽廟在廟匾、聯中,所撰書內容,皆宣傳媽祖濟世精神。如後溪廟聯“聖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下宮廟聯“羽化現祥雲瑞彩於今輝練渚,飛昇騰麗日華光自古耀和平。”海門廟聯“海不揚波穩渡量槎遠邇,民皆樂業遍歌母德高深。”等。而廣大信眾,奉行媽祖精神,在捐資修建媽廟同時,也注重樂捐善款、物資扶貧救困,以實際行動傳播媽祖美德。

各媽廟理事會,對鄉村中貧民進行救濟。貴嶼橋頭廟,每年對貧戶救濟款,少則5萬元,多則逾10萬元,個別到廟救助者盡力相幫,雪中送炭。

2013年8月,潮南區發生了洪災,情況嚴重,各媽廟理事會紛紛伸出援手。海門天后太宮理事會,派人送上捐款3萬多元。後溪媽廟、下宮媽廟理事會,也動員信眾,助人為樂,伸出援手,急災民之所急,提供一批財物、人力。

2、保護貴重歷史遺址、文物

各媽廟除了保護、修建、復建殿閣、亭子、龍虎井、石刻、木雕、嵌瓷等建築工藝外,還保護古代不少重要文物。海門廟今存古代銅質“天后聖母”印、銅鐘等。貴嶼橋頭廟今存清代由多層青銅印片所鉚嵌而成金印等。

3、豐富民眾文化娛樂生活

各媽廟在春節期間,皆舉行抬著媽祖神像遊行,一路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扮景隊,英歌隊,舞魚隊,作各種精彩表演;寫著“神恩浩蕩”、“海利大進”、“一帆風順”、“合鄉平安”等大幅橫匾,一一被抬著前行。圍觀者人山人海,形成歡騰的海洋。為做好媽像出遊活動,有的媽廟理事會還專門成立了英歌隊。和平鎮下宮有兩支英歌隊,一支是創於90多年前,另一支是於1993年新成立的里美單元青年英歌隊,其套式主要有“雙龍搶寶”、“四海昇平”、“雙金錢”、“鐵索股”、 “田螺圈”等,把梁山泊好漢們威武雄壯的氣勢,演繹是淋漓盡致,令眾喝彩。

2015年1月4日至5日,和平下宮媽廟舉行以“奮進、和諧、吉祥、幸福”為主題的媽祖蓮駕出巡活動。這裡有龍年媽祖換袍、巡遊習俗,今將12年一次更新為12年4次,即在鼠、龍、馬、雞年舉行。這次出巡,四鄉八里民眾蜂擁觀賞:粗獷豪邁的英歌舞、剛柔並濟的大鑼鼓、色彩豔麗的各式標旗、風采迷人的禮生隊、威武體壯的護駕隊、精神矍鑠的老大隊……由800人組成的文藝遊行隊伍,披著紅、橙綵衣,穿行於大街小巷,浩浩蕩蕩,宛如一條躍運的彩龍。鼓樂聲、鞭炮聲,把和平鎮變成一個民間藝術大展風采的娛樂大舞臺。特別是那端莊慈祥的4尊媽祖像,最引人矚目,所過之處,沿途民眾設香案跪拜,情景動人。2012年6月27日至29日,棉城城南街道赤產媽廟,近300人和英歌隊,護送媽像赴閩莆田市文峰天后宮,再赴湄注祖廟進香並表演英歌舞大受歡迎。這是自2009年起第四次進香團和英歌舞到福建。

而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媽生”壽誕,各媽廟內外,熱鬧非凡。尤其是皆精心準備,在廟前臨時搭大戲臺,請來潮劇團,日以繼夜演出,向媽祖賀壽添興,而吸引了男女老幼,大享免費的潮劇文化盛宴。

潮陽是英歌舞最盛行區域,個別媽廟,還專設英歌隊,逢年過節為鄉眾表演,增添節日歡樂,還遠出到湄洲祖廟去作文化交流。下宮媽廟理事會,成立了兩支英歌隊,不時為鄉民獻藝,還亮相湄洲島。2014年3月14日,由名譽理事長黃漢柱、理事長馬文豪,率領二支英歌隊、一支潮樂隊、一支禮生隊在內共500多名信眾,浩浩蕩蕩到湄洲島展開二天朝聖之旅。15日早上,在祖廟前獻演,吸引了大批觀眾,讚歎來自粵東精彩的廣場舞蹈。

還舉行媽祖文化節。全區已在2013年 月在海門媽宮前舉辦了首屆媽祖文化節及其晚會,前已表述。個別媽宮,也早已舉辦。後溪媽廟,就在同年此前2月15日舉辦文化節,同是在鎮內15社文化遊行,16日在城區文化遊行,萬人空巷。其遊行文化隊伍多達2000人,其中有英歌隊三支(二男隊、一女隊),笛套音樂隊、醒獅隊、武術隊、花燈隊、炮囊隊、標旗隊、護駕隊等。曾赴馬來西亞表演的後溪英歌隊、赴新加坡獻藝的東信笛套音樂隊大展風采。尤其是媽像安坐的錫轎,全新鍛造,更彰聖潔莊嚴神韻,備受崇拜。到處洋溢著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越載農曆正月初六、七日,再辦第二屆文化節,表演者1500人,場面壯觀,觀眾如山。

4、增添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

有的媽廟理事會,除平常管理拜神、節日遊神、扶貧濟困等事項外,還興辦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下宮廟事,歷來由下寨、塘圍、里美、高豐四鄉民眾共理。昔時就有龍年農曆五月初五至初六兩天四鄉賽龍舟(36艘)習俗,以媽祖標旗為奪錦。

2012年農曆五月初四至初五日,理事會以“奮進、和諧、吉祥”為主題,首次恢復被中斷72年的賽龍舟活動。有8艘龍舟參賽,每艘28人,從四鄉抽調,並按比例配對。初四中午1時,大家集中拜媽祖,三拜九叩首,在神像前宣誓“善始善終守規章”,然後聽媽祖皈依弟子黃漢柱宣讀祝文。接著,健兒們皆劃各自龍舟,一齊到轄區內靠近代表性的宗祠或神廟,同聲呼喝,表示敬請神靈觀賞。因水利改造,水路中間設有涵閘,遇此大家便把龍舟抬上地面過之再下水,稱 “過枋”。沿途配置十二色花和花水斗,給健兒們噴灑,並放鞭炮,巡港歸來,健兒們又到下宮媽祖像前繞一圈,報告行程順利。越日下午賽龍舟,觀眾人山人海。結束後猜標,即先拜媽祖,後由理事帶領,各隊代表手持錦標,到轄區內有代表性廟宇拜神,報告賽事結束。猜標隊伍由八音鼓樂、八名手持錦標代表、八名持對合木橈少年、二名挈一條“賽龍奪錦”橫幅少年、二名打銅鑼少年、二名抬花水斗隊員、二名抬船頭紅及媽祖符隊員組成。兩天的龍舟巡港、競渡、猜標,鍛鍊、顯示了各鄉健兒的體力,促進了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5、聯絡了海內外胞情

因媽祖信仰波及海內外,故潮陽各地媽廟活動,也就牽著遊子的鄉心。在籌資修廟、年節祭拜、遊神賽舟等活動中,很多旅居東南亞國家華僑、港澳臺同胞,都紛紛樂捐善款,還特地回鄉來參加活動,這就形成以媽祖文化為紐帶,聯絡了海外、港澳和兩岸的鄉誼胞情,促進世界和諧。

2014年3月18日,下宮舉行重光慶典時,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率團前來出席,他還上臺發表熱情洋溢講話,指出媽祖是華僑出洋安家之後很崇敬的女神,故鄉理光媽廟,海外遊子非常高興,一起弘揚媽祖精神,密切鄉情,共圓中國夢。

除上述五方面價值外,還有提供旅遊景觀和老人活動場所、促進民間工藝和潮劇發展、陶冶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等諸多方面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