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忙織網擴張,靠什麼撐起1600億美金估值?

2007年支付寶經歷“出淘”,2014年整合了支付寶、阿里小貸等一系列業務的螞蟻金服正式獨立,至今估值16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已成為和BAT比肩的超級獨角獸,在不斷擴張和戰略調整的背後,“小螞蟻”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初心?

螞蟻忙織網擴張,靠什麼撐起1600億美金估值?

螞蟻金服起步於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在2013年3月,支付寶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宣佈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小微金融(籌)成為螞蟻金服的前身。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

螞蟻金服正式成立後,除了支付寶的相關業務,阿里小貸為主要業務的阿里金融也被合併其中。目前螞蟻金服旗下自有和作為發起股東的業務包括:支付寶、餘額寶、網商銀行、螞蟻花唄、芝麻信用、螞蟻借唄、螞蟻財富、招財寶、網商貸、螞蟻達客、螞蟻金融雲等板塊。

這些業務板塊分別涉及支付、基金、理財、保險、銀行、消費金融、小額貸款、現金貸、徵信、股權眾籌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除了螞蟻金服自身業務作為螞蟻生態的基礎外,螞蟻金服還接入了數十家數據合作企業,依靠場景和數據的支撐為螞蟻金服的生態保駕護航。其中支付業務服務覆蓋13種不同的消費場景,包括網購、零售店、遊戲、日常繳費、餐飲、匯款、公益、信貸、金融服務、充值、校園服務、交通和醫療服務。

從螞蟻金服的產品類別可以看出,螞蟻金服幾乎實現了業務全覆蓋,不論是2B還是2C的業務,都有相應產品提供服務。但是其業務結構還待優化,尤其是支付業務對應子類少,但是市場佔有率較高,業務量過於集中造成對沖相關風險調節能力較弱。

除了螞蟻金服自身業務體系的不斷豐富,對外投資也是另一種路徑的擴張。除了螞蟻金服本身,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螞蟻金服旗下全資子公司,也是螞蟻金服對外投資主體之一。

根據整理,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螞蟻金服獨立4年發生121次對外投資(擬投資事件未被統計),投資版圖極速擴張。其中,在2013年螞蟻金服未正式成立時,就已經開始對外投資,併購寶粉網(天弘基金)只是螞蟻金服投資版圖的第一步嘗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投資事件雖然並未公開,但是億歐智庫整理被投企業工商信息和股權變更時,對這些投資事件進行整理,構成了螞蟻金服對外投資版圖全景。

從2013年到2018年五年時間裡,螞蟻金服共發生122次投資事件涉及112家企業,覆蓋19個行業包括:金融(37次)、企業服務(19次)、出行(11次)、人工智能(7次)、餐飲(7次)、生活服務(7次)、電子商務(6次)、汽車交通(5次)、文化娛樂(4次)、醫療健康(3次)、物流運輸(2次)、教育培訓(2次)、農業(2次)、房產(2次)、旅遊(2次)、零售(2次)、工具軟件(2次)、區塊鏈(1次)和環保(1次)。

可以看出在對外佈局領域上,螞蟻金服早已不滿足於單純的金融業務。在2018年的50次投資事件中,金融領域僅有6起,佔比12%。雖然減少了在金融領域的投資,但是2018年螞蟻金服開始重點關注零售、醫療健康、旅遊、物流運輸、工具軟件、區塊鏈和環保領域的投資,而且這七大領域也是螞蟻金服首次關注並嘗試佈局,未來會成為新的重點關注對象。

螞蟻忙織網擴張,靠什麼撐起1600億美金估值?

頻繁投資非金融企業,螞蟻金服不再關注金融了?

起家於金融業務的螞蟻金服,曾公開表示如今定位於:金融科技公司。如今姓“Tech”而不是“Fin”,為什麼急於貼上“科技”的標籤,通過梳理螞蟻金服的投資版圖作為佐證,背後的邏輯可以總結為三點:

首先,定位於科技公司,是因為在監管收緊的大環境下,金融公司的高利潤收入無疑會伴隨著更嚴苛的監管,而科技公司則一定程度上“逃離”了監管的壓力,雖然在業務利潤上有所讓步,但重新定位後的螞蟻金服估值從750億美元飆升至1600億美元,“科技”的標籤為螞蟻金服收穫了資本市場的高倍市盈率。

其次,巨頭之間的競爭,很難依靠一種核心業務支撐,最終會歸結於生態的競爭。如今所有科技公司都在講生態建設,螞蟻金服業務架構和投資領域都很豐富,導致“螞蟻生態”成為了一個無法複製的命題。用自然生態比喻螞蟻生態,如果支付寶業務只是一顆種子,那麼餘額寶、網商銀行、芝麻信用就是由此生長出的樹木,當基礎的“氣候”和“環境”都適宜後,螞蟻金服投資的企業就成為被宜居環境吸引來的“新物種”,最後所有的元素共同組成了一個生態。在構建自身生態環境時,螞蟻金服以金融為主,通過投資、併購等方式逐漸拓展豐富核心業務。

而在拓展生態體系的過程中,螞蟻金服也走過彎路。2016年,支付寶和財付通在移動支付和紅包上較勁了三年後,終於決定不做社交,而是在消費場景上發力。戲劇化的結果是,在重新轉回自己主戰場後的支付寶,日活竟然提升了40%,走過了這段彎路的支付寶,重新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螞蟻忙織網擴張,靠什麼撐起1600億美金估值?

從國內對外投資數據中,可以看出,螞蟻金服80%的投資事件發生在2016年以後,而且涉及領域逐漸增多。從爭奪流量、數據到現在搶奪場景,從社交到小程序,這場硝煙遠沒有結束。

最後,隨著央行對金融業務的監管推進,從備付金交付、槓桿率調低到斷直連,螞蟻金服介於消費者、商家和銀行間的角色開始尷尬,提供支付連接和金融服務的利潤空間也會越來越小。從利潤空間考慮,低淨利潤的支付業務和金融服務並不適用於螞蟻金服的長期業務增長,尤其是在IPO前。而通過了解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服務和收費模式,發現其淨利潤率可以達到60%。螞蟻金服有意調節和強調技術服務比例和規模,長遠考慮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利潤率。

從支付寶到螞蟻金服15年間的技術沉澱正在幫螞蟻金服佔領新的主場,從銀行巨頭到互金公司,從國內到海外,除了輸出技術給合作伙伴、螞蟻生態企業,未來螞蟻金服的技術產品會延伸到各個行業。彼時看似無意、非公開的投資舉動,正是為了此時甚至未來佔領賽道的先發優勢積累。

IPO近在眼前的螞蟻金服,簡單的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已經難以用來“標籤”它,不管是金融業務的能力還是科技輸出的能力,已經融入了螞蟻金服的生態成為其獨一無二的優勢。獨一無二並不是說螞蟻金服會成為某類業務的寡頭,而是無法複製的螞蟻金服生態體系,正在為未來金融業務的變革帶來很多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