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時期劉公島上的照明設施


英租時期劉公島上的照明設施

英租時期劉公島上的路燈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正處在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到了電氣化的時代,隨著蒸汽機、內燃機、無線電等現代工業科技成果而出現的輪船、汽車、電燈、電報、電話,已經融合到了歐洲的城市文化之中。1898--1930年,“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憑藉工業先進國家的強勢租佔威海衛,也在威海租借地內帶來了他們的市政建設文化。

然而,受國際局勢鉅變和財政困境,再加上租期不定等因素影響,英國採取“以最小成本經營威海衛”,導致威海衛沒有成為“第二個香港”,表現在市政建設上也僅是小打小鬧,威海衛淪為“大英帝國的灰姑娘”。

劉公島作為北洋海軍成軍地和甲午戰爭古戰場,甲午戰敗後,淪為英國海軍避暑和療養基地,其地位十分凸顯,但其照明情況又是如何呢?

英租初期的劉公島照明,基本上還處於燭光搖曳、油燈昏黃的狀態。曾擔任溥儀帝師的莊士敦在衛城南區區官任上每晚孜孜不倦地寫作,也只能靠燭光油燈的昏暗光亮。1906年,英國人用上了新式的煤油罩燈,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欣喜地向殖民部報告,“這種良好的照明設施既不昂貴又便於工作”,“大大改善了劉公島上和愛德華港的照明情況”。

20世紀20年代初,在愛德華港區和劉公島的街道上分別樹立了十來根燈杆,掛上了燃油的白熾燈(煤油汽燈),改善了街道的照明狀況,有點西方文明的色彩。而其他地方,入夜後依然是一片黑暗,如同幾千年來一直延續的封建社會,光明仍在孕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