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1894年,歷經幾十年洋務運動的大清國與歷經幾十年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在黃海上爆發了世紀大海戰。擁有亞洲最強海軍——北洋水師的大清國出乎意料的連戰連敗,最後慘遭全軍覆沒。舉世譁然!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甲午海戰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逐漸加深對中國的滲透,洋務運動則是滿清政府力圖擺脫政治困局而試圖實現王朝復興的一次重大嘗試。此一役,日本從大清國獲得了兩億兩白銀的天價賠償,而大清國卻在這一戰中,將滿清三代人(咸豐、同治、光緒)努力積攢下來的家當輸得一乾二淨,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更是從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北洋水師覆滅之戰

很多讀者或許早已對以上所說的歷史耳熟能詳,心中更是對滿清政府的誤國賣國行徑充滿了憤慨。殊不知,早在甲午海戰的兩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國同樣擁有當時亞洲最強的海軍,並且在當時也有了東征日本的打算,可惜這個計劃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胎死腹中,使日本得以苟延殘喘,最後憑藉明治維新快速強大起來,終致養虎為患,傷人傷己。

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影視劇康熙形象

大家知道,康熙皇帝是個雄才偉略的皇帝,他年少時誅鰲拜,青年時平三藩、收臺灣、大破準噶爾,被滿清很多王公大臣吹捧為千古一帝。可以說,康熙是滿清王朝歷史上難得的頗有遠見卓識的皇帝。

而康熙皇帝就很瞧不起日本這個鄰居,他從來不稱對方為“日本”,而是稱之為“倭子國”。因為“倭”就是矮小的意思,可見清聖祖對這位鄰居的厭惡。所以,當施琅率領下的清朝海軍剛剛收回臺灣後,施琅便上奏康熙欲東征日本,一舉將未來的海患消除。這讓康熙非常意動,畢竟在當時看來,東征日本,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堪稱是大清國曆史上征討日本的絕佳時期。

要知道,在康熙時期,中國清朝海軍所用艦船都是仿製荷蘭皇家海軍的,海軍力量處於17世紀的世界前沿。同時,航海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尤其是荷蘭人在日本附近經營了數十年的商貿,深知當地的水文特徵,可以幫助清軍水師避開臺風直達腹地。此外,當時清軍歷經幾次大戰的磨礪,已經大規模裝備火炮,可以輕鬆摧毀日本在近海的防禦體系。而當時的日本已經七八十年沒動刀兵軍備廢弛,德川幕府的立場又非常軟弱。看後來美國佩裡上演的“黑船開國”事件輕而易舉就打開了日本國門就知道了。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清朝水師

不過歷史的事實矗立在那裡,清廷最終還是沒有動手,這是為何?

其實康熙在批閱完施琅的奏摺之後非常重視,馬上與群臣對此事進行了探討。只不過那些大臣對於日本壓根開不上眼,紛紛反對。恰好又在這個時候,葛爾丹叛亂。蒙古是滿清的主要施政方向之一,清政府的主要精力被迫轉向西北,於是施琅的計劃就被無限擱置了。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後來,西方“大航海”時代進入鼎盛時期,西方勢力的頻頻深入讓康熙皇帝逐漸有了閉關鎖國的想法。於是在1717年,清政府實行禁海,讓日本徹底逃脫了來自中國的戰爭威脅。但誰能想到,1853年美國人佩裡上演的“黑船開國”事件激發了日本的覺醒,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迅速走上軍事強國的道路,最終在1894年第一次大敗中國的軍隊,讓中國曆經幾十年才積攢下來的偌大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此,大清國剛剛硬朗起來的脊骨又重新軟趴趴地倒了下去,對於後來西方列強的入侵更加無還手之力,只能在屈辱中走完了王朝的末路。

甲午海戰前,清朝本有絕佳機會能滅日本,被這位千古一帝遺憾錯過

可以說,在甲午海戰前,中國清朝本有一個絕佳時機能滅日本,但卻被康熙這位千古一帝生生錯過,給中國後世帶來了百年災難。而康熙皇帝若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這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