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1894年,历经几十年洋务运动的大清国与历经几十年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在黄海上爆发了世纪大海战。拥有亚洲最强海军——北洋水师的大清国出乎意料的连战连败,最后惨遭全军覆没。举世哗然!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甲午海战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逐渐加深对中国的渗透,洋务运动则是满清政府力图摆脱政治困局而试图实现王朝复兴的一次重大尝试。此一役,日本从大清国获得了两亿两白银的天价赔偿,而大清国却在这一战中,将满清三代人(咸丰、同治、光绪)努力积攒下来的家当输得一干二净,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更是从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北洋水师覆灭之战

很多读者或许早已对以上所说的历史耳熟能详,心中更是对满清政府的误国卖国行径充满了愤慨。殊不知,早在甲午海战的两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国同样拥有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并且在当时也有了东征日本的打算,可惜这个计划最后却因种种原因胎死腹中,使日本得以苟延残喘,最后凭借明治维新快速强大起来,终致养虎为患,伤人伤己。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影视剧康熙形象

大家知道,康熙皇帝是个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年少时诛鳌拜,青年时平三藩、收台湾、大破准噶尔,被满清很多王公大臣吹捧为千古一帝。可以说,康熙是满清王朝历史上难得的颇有远见卓识的皇帝。

而康熙皇帝就很瞧不起日本这个邻居,他从来不称对方为“日本”,而是称之为“倭子国”。因为“倭”就是矮小的意思,可见清圣祖对这位邻居的厌恶。所以,当施琅率领下的清朝海军刚刚收回台湾后,施琅便上奏康熙欲东征日本,一举将未来的海患消除。这让康熙非常意动,毕竟在当时看来,东征日本,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堪称是大清国历史上征讨日本的绝佳时期。

要知道,在康熙时期,中国清朝海军所用舰船都是仿制荷兰皇家海军的,海军力量处于17世纪的世界前沿。同时,航海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荷兰人在日本附近经营了数十年的商贸,深知当地的水文特征,可以帮助清军水师避开台风直达腹地。此外,当时清军历经几次大战的磨砺,已经大规模装备火炮,可以轻松摧毁日本在近海的防御体系。而当时的日本已经七八十年没动刀兵军备废弛,德川幕府的立场又非常软弱。看后来美国佩里上演的“黑船开国”事件轻而易举就打开了日本国门就知道了。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清朝水师

不过历史的事实矗立在那里,清廷最终还是没有动手,这是为何?

其实康熙在批阅完施琅的奏折之后非常重视,马上与群臣对此事进行了探讨。只不过那些大臣对于日本压根开不上眼,纷纷反对。恰好又在这个时候,葛尔丹叛乱。蒙古是满清的主要施政方向之一,清政府的主要精力被迫转向西北,于是施琅的计划就被无限搁置了。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后来,西方“大航海”时代进入鼎盛时期,西方势力的频频深入让康熙皇帝逐渐有了闭关锁国的想法。于是在1717年,清政府实行禁海,让日本彻底逃脱了来自中国的战争威胁。但谁能想到,1853年美国人佩里上演的“黑船开国”事件激发了日本的觉醒,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军事强国的道路,最终在1894年第一次大败中国的军队,让中国历经几十年才积攒下来的偌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此,大清国刚刚硬朗起来的脊骨又重新软趴趴地倒了下去,对于后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更加无还手之力,只能在屈辱中走完了王朝的末路。

甲午海战前,清朝本有绝佳机会能灭日本,被这位千古一帝遗憾错过

可以说,在甲午海战前,中国清朝本有一个绝佳时机能灭日本,但却被康熙这位千古一帝生生错过,给中国后世带来了百年灾难。而康熙皇帝若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这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