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北洋舰队号称“七镇八远”,绝大多数主力军舰购自于海外,而极少数是清朝“自主研发”。甲午海战共发生过三次大型战斗,第一次是丰岛海战,第二次是大东沟海战,第三次是威海卫之战。三次战斗期间,几艘主力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自主研发”的军舰似乎少有人提及,清朝经过了30年的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成果呢?在甲午海战期间有哪些表现?

造船业领头羊 福建船政局

提到造船就不得不提福建船政局,由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地址位于福建马尾山的空地上,因此也被称之为马尾船厂。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福建船政局俯瞰图,曾经远东最大船厂


创立之处,从法国和英国采购大量机械和造船物资,下属制造工厂达到13处,涉及造船的方方面面,曾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在软件方面,福建船政局大量聘请洋员,多达88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造船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从1868年至1895年,福建船政局共生产军舰33艘,其中绝大多数服役于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艘军舰服役于北洋水师,它们代表了清朝军事和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中“八大远”之一的平远号铁甲钢壳兵船、广甲号铁胁木壳兵船、广乙号钢胁钢壳鱼雷快船以及广丙号钢胁钢壳鱼雷快船,都曾经参加了甲午海战,其中平远号和广乙号,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作战勇猛,差点立下奇功。

平远舰诞生 充满艰辛

在制造平远号之前,福建船政局基本以制造木壳船为主,这些船在中法海战中被证明,除了当靶子之外再没有其他用处(甚至当靶子都不够格,不到30分钟时间内法军击沉11艘军舰,多数都是福建制造)。

在这种情况下,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裴荫森向朝廷上了《试造新式兵船疏》,提出了“自主研发”铁甲舰的想法。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裴荫森,一直主张自己造舰,可惜无人支持


这个想法被满朝文武大臣讥笑,尤其李鸿章,他从来就没瞧得起福建船政局,从不认为他们能造出什么正经军舰来。

结果是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批准了报告,裴荫森带领所有技术骨干,参照有限的公开资料,仿照法国黄泉级近海防护铁甲舰,开始打造自己的铁甲舰。

平远号于1886年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加入福建水师,起名“龙威”,同年年底,加入北洋水师,改名“平远”。

平远号仅仅是山寨吗?

平远号仿照了法国黄泉级军舰,几乎主要的设计均有“抄袭”痕迹,但是,凭借自己的技术团队,做出了很多方面的创新和提升。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平远号,经过大东沟海战的洗礼,说明质量尚可


首先是主机功率,平远号设计排水量2150吨,功率2400匹马力,黄泉级的功率只有1600匹马力,其次,黄泉级航速为11.6节,平远号为12.5节(很多记录为10.5节,不准确)。

此外,平远号除了钢甲、龙骨、肋骨是进口之外(彼时钢铁水平不行),全身所有部件均为国产,清朝的工匠们一改双气缸蒸汽机的原型设计,制造了三气缸三膨胀蒸汽机,动力性能更强。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当然只是对比原型舰有所提升,12.5节的航速在当时还是过于慢了。不过,在参考资料少、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制造出来并有所改进,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平远为何籍籍无名?无人关注?

说到大东沟海战,人们最愿意讨论的是几艘主力战舰的情况,平远号几乎无人提及,原因如下:

第一,虽然平远号的制造不容易,可以说技术团队超水平发挥,但距离主力战舰各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无人关注很正常;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平远管带李和,籍籍无名,对内的待遇也不搞,不过作战勇猛


第二,李鸿章虽然勉强接收了平远号,但始终不认为他能打仗,所以大东沟海战时,平远号的任务是警戒,压根没打算让他参战,或者顶多担任替补队员的角色。

平远号不受待见从一件事就看得出来,平远号管带名为李和,同为“八大远”之一,李和的职位和邓世昌比差了三级,甚至不如训练舰管带的级别,在队内的重要程度明显不在一个层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平远号依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险些立下奇功。

杀入战场 直接废了松岛

大东沟海战爆发后,旗舰定远号向留守各舰发出参战信号,负责警戒的平远号和广丙号两艘“福建制造”立刻向战场进发。

下午二时平远号达到战场,随即冲入战团,直奔日军旗舰松岛号。平远号凭着强悍的装甲,逼近松岛至2200米处发炮射击。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差点毁在福建制造手里


日本《黄海海战“松岛”舰内的情况》记载,“平远”号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号,从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从左舷鱼雷发射管下通过,击入320毫米主炮塔下方,击碎了驱动主炮旋转的液压罐,使得320毫米主炮无法旋转……“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三时十分,“平远”号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又接连命中“松岛”号各部位,中央鱼雷发射室内“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

不鸣则以,一鸣惊人,上来就给了松岛一个下马威,让松岛失去了大半战斗力,间接解了定远被合攻之围。随后,平远号转身又去攻击严岛号,遭到猛烈还击,平远号对严岛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之后,主炮起火、甲板起火、内仓起火,四时十六分退出战团,灭火自救。

平远号虽然一直不引人注目,但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让人钦佩,面对多艘日舰围攻,依然全身而退,显示了优良的设计制造品质。

另一福建制造 当过主角

“福建制造”除了平远号之外,还有一艘军舰当过主角,就是广乙号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广乙号和广丙号隶属于广东水师,战前临时借调到北洋水师。丰岛海战中,广乙号与济远号共同护卫高升号运兵船,与日军的吉野号、浪速号和秋津洲号进行了甲午海战的第一战。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广乙号


广乙号排水量只有1030吨,与日军的几艘新式战舰相比简直有些可怜,但航速在16.5节,而且可以用风帆辅助动力,可以说速度不慢。

在济远号率先开炮随后逃跑的情况下,广乙号凭借轻灵的战法与日军三舰周旋。战斗一打响,广乙立即冲向吉野号,准备发射鱼雷,打了吉野一个措手不及,只好逃走;随后广乙又冲向秋津洲,在秋津洲密集的炮火下,广乙又冲向浪速。事后秋津洲才知道,广乙已经用鱼雷瞄准了自己,如果不是自己一阵猛攻,击毁了广乙的鱼雷发射管,秋津洲或者浪速就一定会有一个扔在丰岛。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广乙号的甲板几乎只剩下架子了


两舰结局 正是洋务运动的真实面貌

广乙号在丰岛海战撤退途中重伤搁浅,焚船自毁,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朝损失的第一艘战舰;平远号在大东沟海战中受重伤,但依然完整的退回旅顺修理,在威海卫一战中坚持到最后被俘获,后编入日本联合连队,沿用平远之名,于1904年日俄海战中沉没于大连附近。


甲午海战 清朝自主研发军舰表现如何?

自毁后的广乙号,甲午海战中第一艘沉没的清朝军舰


广乙号独自对战三艘4000吨级的新式战舰,平远号被俘后又为日军服役近10年,虽然结果来看很屈辱,但从军舰本身来说,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质量是过硬的。

两艘军舰的历史,能够看出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北洋成军以来,以购舰为主,向来不注重“自主研发”,结果军舰都是一次性的,修理、养护均跟不上,靠着买军舰成为亚洲第一,自身却没有核心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公正的说,平远号的造价确实不便宜,短期内肯定不如直接购买划算,但长期来说,增强自身造船工业的实力才是海防的长远之计。

反映到洋务运动本身,虽然有一些进步,但军事和工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全部流于表面化,而当局者恰恰沉醉于这种表现的繁荣之下不能自拔。

屈辱,成为如今前进的动力,想来如今中国海军不可阻挡的崛起之势,也会令100年前的海军将士和技术人员感到欣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