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如果不算蒙元两次被“神风”吹败的远征日本,历史上中日战争有四次:唐代的白江口之战、明代的万历援朝战争、近代的甲午战争和现代的抗日战争。

除了形势极其复杂,且已升级为全面战争的抗日战争外,其他三场战争有很多共同点,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中日地缘政治的必然。

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决胜之战都在海上。我们来看。

一、白江口之战

时间: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

地点:白江口(今天的韩国津江入海口)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双方统帅:刘仁轨VS安昙比罗夫 阿倍比罗夫 秦田来津

战力对比:唐“舟百七十”对“倭船千艘”

战斗过程:很简单的两个字:火攻。

《旧唐书》就用了两行字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书纪》稍微详细点: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日军将领朴市田来津当场战死。

各种史料证明,日军损失在2万多人左右,唐军损失不详,从刘仁轨后来的封相权力斗争看,可能基本没什么损失。

战斗影响:被唐朝攻灭的百济复国无望,日军仓皇逃回,心知差距巨大,开始纳贡求和,并派遣遣唐使入中国,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势力全面被逐出朝鲜半岛,并在千年之内再不敢挑衅中国。

二、露梁海战

时间:1598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

地点:露梁海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双方统帅:陈璘VS岛津义弘

战力对比:中朝联军约800艘战船,日军约500艘战船

战斗过程:这是一场海上歼灭战。

双方兵力差距不大,但是武器存在代差。普遍装备了“佛郎机”和“虎蹲炮”的明朝联军以小代价几乎全歼日军。陈璘这个怪才也在这一战中释放了所有的光华(大家熟知的牺牲的邓子龙只是陈璘的部将)。当然,这一仗的背景是丰臣秀吉已经病死,日军战意已失,战略意图只是援助在路上的小西行长部突围,最终小西行长还是带领少部分兵力成功撤退。

战斗影响:日本损失了几乎全部所谓“战国精锐”,直接影响了奠定德川幕府时代的关原合战战果,从此日本再次闭关锁国300年,直到甲午战争方才再打中国主意。

三、甲午海战(黄海海战)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不想多说了,说多了心会痛~~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重点看下面:

三场战争的共同点都是海上决战,且都与朝鲜有关。这不是偶然。

甲午海战前,日本已经完成近代化。其军事水平也追上了英俄等国,历史记载,

日本在决策甲午战争时提出了三个预案:

A预案,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京;

B预案,如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

C预案,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并以海军防守日本沿海。

所以日本人已经给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对中国的海战胜负,直接能决定日本下一步的行动。

C预案是日本的底线,也是他们敢于进攻中国的原因:由于已经占据了东北亚大陆的核心地带,中国征服日本本土的“性价比”不高,在中国没有打灭国战决心的情况下,日本的力量自保没有问题。

B预案指明了日本进攻中国的唯一道路:朝鲜。

从岛国到强国,必须抢占大陆根据地。陆军的补给是不能靠海上航线的。对日本来讲,最理想的是占据东北。所以与东北接壤的朝鲜,必然成为日军首先要占领的地方。三次战争中,前两次的胜利,都是实力占优的中国出现了拥有战略眼光的统帅:唐是刘仁轨,他在当时攻打平壤未果的情况下提出孤守熊津的战略。因为平壤没打下来,当时唐高宗都下了诏书,让刘仁轨撤军,刘仁轨说:“春秋大义讲,我们带兵在外,遇到可以安国定邦之事,可以自主判断决策……如果平壤没打下来,我这里就撤退,百济很快就会死灰复燃,什么时候可以灭掉高丽?”

当时的情况是,刚刚被攻灭的百济向倭国(此战后才改名日本)求援,倭军已经参战。刘仁轨敏锐意识到如果自己撤退,把这里留给百济和倭国的联军,那么倭国就获得了进攻东北亚大陆,也就是唐朝的跳板,这是非常危险的。他打赢白江口之战,也证实了其战略眼光:压制日本,必须御敌于朝鲜之外,让日本认识到海军的巨大差距。换到甲午日方的战略上看,就是堵死日本的A、B两个预案。

将近1000年后的万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和刘仁轨不约而同:“无遗边疆之患”,坚决在朝鲜打,坚决让日本认识到海路走不通。

露梁海战的结果一样证明了这个皇帝的眼光。

A预案实际上是日本千余年来的最大战略目标。这一点发动万历朝鲜战争的丰臣秀吉最直白:“天皇应该定都北京”。日本为何要攻占北京?因为日本是岛国,自古就有生存危机,所以一直觊觎东亚大陆,称雄世界。

白江口和露梁的战斗都是在朝鲜海域,而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是在朝鲜全部失掉的情况下,在中国近海打的,战略上已经输掉了跳板,其结果的对比也就不言而喻。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上面的粗浅分析是战略上的,战术层次看,白江口之战是胜在“阵型”上,也就是唐军的战术理论水平远远高于倭军。当时的战斗可以说是狮子战羊群,倭军战船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是坚硬程度远不如唐军。倭军仗着人多,阵型散乱就开始冲锋,被某些史书称为“海贼打法”,而刘仁轨的战舰则摆出的是“雁翼”阵型,两侧排开,倭军战船冲进中央时被两翼包抄,结果“不得回旋”,全扎堆在一起。况且日本人当时还没有三国演义看,不知道水上战斗火攻最厉害,扎堆开不动的船被唐军一纵火,就跟中了连环计一样跑都跑不散,结果就是“海水皆赤”,输了个精光光。

露梁海战,日军则输在武器的“代差”。这场战斗中,日军的战术理论和阵型水平已经达到了和明军匹敌的程度,在中了陈璘的埋伏时阵型不乱,而且还在局部对中朝两军的旗舰实施了反包围的“斩首行动”,邓子龙和朝军名将李舜臣的牺牲就是这一战术的成功之处。但是陈璘更绝,甚至把自己当成了诱饵,以旗舰吸引日军主力深入,外围战舰包围。当然,陈璘敢于冒这样大的危险(史载当时陈璘旗舰周围全是日舰,日军已经可以跳到陈璘船上攻击),是因为他知道明军和日军的武器是有代差的。我们不谈明代发达的造船工艺形成的船舰动力、坚硬度等结构优势,就

从远程攻击武器看,日军是铳和弓矢,明军是虎蹲炮和佛郎机。我们看看下面的图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第一幅是铳,第二幅是佛郎机,第三幅是虎蹲炮,武器优势对比一目了然。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佛郎机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虎蹲炮

加上带机械动力的火箭“火龙出水”(《明朝那些事儿》里将之称为舰对舰导弹雏形),日军如何抵挡得住?所以陈璘的核心诱饵战术大获成功,露梁海战也成了歼灭之战。粗略估计双方战损比高达1:20左右。这就是武器代差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美国人已经在伊拉克战争里完美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甲午海战里,战术水平和武器代差,确切说都不算太大。干掉俄国远东舰队的日本著名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和致远舰的管带刘步蟾是英国海军学院的同学,定远、致远几艘铁甲舰和日军主力舰的火力配备(是设计配备不是真实配备)相比甚至处于上风,北洋舰队“亚洲第一”的名号也不是白给的。但是输在哪里?多有分析,两个字最重要:腐败。

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探秘!

这就是中日战史给我们的几大经验:

1、决战一定在海上,海上战斗的成败决定了日本的战略意图是伸还是缩。

2、朝鲜对于中国的安全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朝鲜在则中国本土无虞,朝鲜亡则中国本土危殆。我们的朝鲜半岛战略一定要以本土安全为第一需求。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极端必要性,和现在遏制朝鲜核能力的极端必要性。

3、海军战斗的成败三要素:战术理论必须先进、武器至少不能有代差,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腐败!重要的事说三遍,不能腐败,不能腐败,不能腐败!

PS:除了与中国的三次重要海战,另外两场改变日本的海战分别是:1)日俄海战,直接导致日本控制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2)日美海战,直接导致日本的败亡。

日本仰仗着别人轻易不会攻击其本土,将海战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战略支撑。所以,对付日本的最好的办法是,直捣黄龙,攻占其本土。美国就是这样干的,所以至今控制着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