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天才成功之處即在於,他們藉由與芸芸眾生相同基礎條件,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才能”

——《解讀天才》


湘軍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光改變了曾國藩的個人命運,更是挽救晚清時期整個國家的關鍵,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湘軍的建立卻並非易事。

晚清內亂,咸豐帝請曾國藩出山,只是想讓他“幫辦團練”,也就是幫忙打打土匪,並非建立軍隊。況且在那個滿族皇帝的朝代,兵權是絕對不交給漢人的。曾國藩,一個漢人要自創軍隊來取代國家正規軍,絕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挑動著清代統治者最敏感的神經。

因此,曾國藩創建湘軍是打著“團練“的幌子模糊視線的冒險舉動。

在湘軍的創建之初,曾國藩就面臨著五大難:一沒有辦公場所;二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三沒有經驗;四沒有人幫忙;五沒有制度保障,需自籌軍費。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文人練兵,這在大清史上是頭一回,曾國藩作為一介書生,沒當過兵,而軍事又是高度專業化的。對於如何招兵、如何採購武器、如何編營、如何排兵佈陣……曾國藩一無所知。

又因曾國藩前期打破了湖南官官相護下腐敗的政治生態,備受排擠,無一人相助。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仍憑一己之力,耗時一年多練就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所向披靡的湘軍。

在曾國潘創建湘軍的經歷中深受啟迪,成就高的人身上都有著一些相似的特質。

01逆向思考力,困境之下的求生法寶

正向思維就是沿著人們習慣性的思考路徑去思考,而逆向思考力則是指背逆人們的習慣路線去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

也就是說,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的時候,並沒有去想“湘軍怎麼才有戰鬥力“,而是分析”

綠營兵(國家正規軍)為什麼沒有戰鬥力?“

通過分析,曾國藩發現綠營兵敗在制度缺陷上。晚清軍營存在很多怪現狀:士兵軍官普遍都有第二職業,有人經商、有人種地、有人開茶館,還有人在市場上賣魚賣肉……

以打仗為職業的軍人,怎麼會出現“小販化”?其根源在於清代軍隊“低餉制”。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軍人的收入甚微,全部加一起每月不到2兩銀子,根本不夠養家餬口。因此清代軍隊出現經商潮,訓練的時候能躲則躲,躲不過僱人頂替,軍事訓練水平下降,軍心渙散,戰鬥力幾乎為零。

曾國藩創建湘軍時,深知軍餉太低是軍隊風氣敗壞的主因,因此,實行厚餉制,高薪養廉的政策,這為湘軍形成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投資界大扼查理·芒格思考問題也總是從逆向開始。

例如,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他首先研究人生如何變得痛苦;大部分人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成功,他最關心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會失敗。

他漫長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地收集研究人類失敗著名案例,並列出正確決策的清單,這使他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幾乎從不犯重大錯誤。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因此,不要僅僅總時按照習慣性的思考路徑去思考,換個方向,有些困惑或許就找到了答案

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司馬光砸缸”亦是,當其他小孩都在為缸太高救不出溺水的小孩而手足無措時,司馬光通過砸缸破解了難題。因為大家都是習慣性只思考如何“讓人離水”,而司馬光逆向思考如何“讓水離人”。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偉大的代數學家卡爾・雅各比所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強調的就是逆向思考力。

02 不忘初心,干擾誘惑下的定海神針

一個有原則和底線的人,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人。

曾國藩在創立湘軍時,就明確了要建立一支勁旅,憑著這支軍隊挽救大清的危亡。他練兵的宗旨是:首戰一定要勝,不真正練成,絕不輕易出兵。

這就是他的初心,並且在困難重重下,不斷攻堅克難。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直逼武漢,而南方各省軍隊大多潰敗。咸豐帝對書生練兵不抱希望,但情急之下,想著拿其救救急。於是下令曾國藩率炮船北上增援湖北。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曾國藩犯難,湘軍練兵才練到一半,軍事技能不熟練,冒然出兵無異於以卵擊石。但皇帝旨意不能不從,曾國藩無計可施,只好以“拖”來解決,他上奏摺說正在籌備餉銀和購買洋炮,積極準備出兵。

正巧,沒幾天軍事形勢發生變化,太平軍離開湖北,轉戰安徽。為湘軍練兵贏得了時間。

兩個多月後,太平軍在安徽兵勢兇猛,咸豐帝多次下令曾國藩火速率兵救援。曾國藩明白湘軍還不足以抗敵,現草草一出,很可能有去無回,豈能因皇帝的嚴旨功虧一簣。曾國藩面對嚴苛之旨毫不懼怕,上了一封誠懇、實則強硬的回奏,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勁頭。

曾國潘始終堅持他創建湘軍的初心,不為任何強權的干擾而妥協。正是他幾次抗疏拒旨,使湘軍免遭輕進覆滅之災,為日後徹底戰勝太平天國積蓄了力量。

一切有意義的堅持總會換來更有意義的結局。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一位老教授做了這樣一個測試。

他問他的學生:“假如你們上山砍樹,恰好面前有兩棵,一棵粗,一棵細,會砍哪棵?”

問題一出,學生都說:“當然砍粗的那棵了。”

老教授就說:“如果粗的那棵不過是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卻是紅松,你們會砍哪棵呢?”

“紅松更寶貴,當然砍紅松了。”

老教授接著問:“如果楊樹是垂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呢?”

“那就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啥也做不了。”

老教授又問:“但楊樹上有個鳥窩,幾隻幼鳥正躲在裡面,你們會砍哪棵?”

這時,終於有人忍不住問:“教授,您終究想測試什麼呢?”

老教授笑著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為啥砍樹呢?儘管我的條件不斷改動,但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啊。”

假如是取柴,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平白無故拎著斧頭上山砍樹啊。

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這個目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初心。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03 敢於嘗試,困境突圍的試金石

毫無經驗的曾國藩就是通過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摸索取得建軍成就的。

在創建水師時,需要建造戰船,然而湖南全省的能工巧匠沒有一個知道怎麼造戰船。曾國藩開始想造木排禦敵,他認為“蓋船高而排低,槍炮利於仰攻,不利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動不能戰。排雖輕,免於笨,免於晃。”

造好木排一經試驗,發現木排順流尚可,逆水行排則極為遲笨。後,曾國潘根據湖南賽龍舟來的靈感,以龍舟為制,造了一批曾式戰船。然而一試驗,發現容易顛覆,根本打不了仗……

如此這般,經過反覆研試,終於建造出了船堅炮利,裝備精良的內河水師。

《曾國藩傳》:淺析一介書生建軍隊實現逆風翻盤的3重啟示


曾國藩身上有著突出的試驗精神,而這種勇於嘗試的人同時還有著一種容忍失敗,克服不適的能力,這是強者的心智。

“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有句經典語錄: 我哪裡是失敗了幾千次,我只是找出了幾千種不能成功地獲得愛情的方法罷了!

俞敏洪就曾告誡年輕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敢於去想,敢於去試。試的過程就是能力增長的過程。

有句話說:人們真的很少失敗,他們只是停止了嘗試。

結語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寫道: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不管處於怎樣的境遇之下,帶著逆向思考力,明確目標,堅守初心,勇敢的去不斷嘗試,不管結局如何,你不再是原來那個你了。經歷過磨鍊的人,必然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