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政權爭奪變換如“傳舍”

,人生命運飄泊如“轉蓬”的時代,可是這個時代出現了一股清流,他們的精神世界是透明的,內心是一塵不染的,他們追求的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的遠離塵囂的隱逸之美。

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當文人雅士在現實中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時,便會嚮往不求聞達,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壓抑,只有在詩詞的境界中才能尋找到解脫,於是在他們的筆下形成了與世俗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即隱逸文化。

我們都知道文化具有多元性,隱逸文化亦是如此,因為隱者不一定都是走投無路窮困潦倒之人,也有達官貴人退隱山林,尋求清靜的。所以隱逸文化的表現是多樣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退隱深山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北朝人的隱逸文學是對前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是萬里江山萬里塵,環境造化人。人的一生所看到的景象美麗與否,所經歷的朝代進步與否,是“看世間繁華落盡,荼蘼去皆已成殤”,生活在猶如一匹羸馬拉著的敝車,行進在風雨飄搖的荒野上的朝代;還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身處在宛如一雙船槳划著的輕舟,穿梭在風景如畫的山河之間的時代

這將直接影響著士人的心情,士人在心情惆悵時,選擇減壓的方式是對歸隱作出了不同的精神取向,所以隱逸文學作品也是層出不窮,百花齊放的。

是不是隱逸文學的創作中都具有隱逸思想,當然不是,他們不都是相得益彰,同時存在的。從文化大環境上看來,北朝隱逸思想與隱逸文學作品的創作是相輔相成的;從士人個體來看,北朝士人的隱逸思想與其隱逸文學創作卻是不同步的。

那麼,就讓我們走近隱逸思想,走近隱逸文學,通過對它們的異同之處的瞭解,來探究下我們的前輩們給我們留下了的富有魅力的文化瑰寶。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一、隱逸思想與隱逸文學的異

隱逸不是半路出身,真正的隱逸是一種獻身。大隱士以功名利祿為輕,以萬物生靈為重,小隱士安於簞食瓢飲,甘心一貧如洗。有的隨波逐流,有的嚮往江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他們嚮往的精神境界,寂寞鎖梧桐,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唯有空守寂寞、放棄繁華人生為代價的。因此能下得了決心,真正的隱逸人生的士人卻寥寥無幾。唯《北史·隱逸列傳》中所載的李謐、眭誇、馮亮等六人一生未仕。

這幾位的經歷頗有相似,他們與世隔絕,思想行跡趨於神仙化。現今史書僅記載他們的簡單生平,他們的作品卻流傳甚少,可是他們的隱逸人生的故事卻流傳千古,如:眭誇,在年輕的時候,胸懷坦蕩,喜好文學,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去聞聽窗外事,在而立之年父親去世,一夜之間須鬢變白,為親朋感動,這個性情中人一生獨善其身,不願做官。

他的好友崔浩為司徒,曾上奏皇帝徵召他為中郎,眭誇一直推脫有病而不去上任。最後州郡長官逼迫上路,進京都,同崔浩相見。逗留多日,涉及做官的話題避而不談。崔浩後來便將皇帝詔書扔在眭誇手中,眭誇卻告訴他,你已經做了司徒,為什麼還要以此煩勞國中人士呢?於是便抗旨離開。妻子的父親魏攀,在當時也是達官貴人。想靠關係給他謀取一官半職,可他還是選擇了桑榆之間。

而李謐則是放棄了教學,選擇閉門不出,也不接待來客,後又放棄家產一心著書。無論嚴寒酷暑,不分黑白晝夜的進行創作。他的《神士賦》“可心聊自樂,終不為人移。脫尋餘志者,陶然正若斯”。就是對他人生最好的寫照,其他幾位的淡泊人生亦是如此。

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見天日,可是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原因應該是六位真隱士與世人隔絕,即使有文學創作也被磨滅了

玄學,一個神乎其神的學風,在南北朝時期很受追捧, 玄學清談與追求安貧樂道的隱逸生活和精神內質相關,在士人的隱逸道路上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可是這種玄化隱逸思想,畢竟是虛無縹緲的,因此也沒有過多的隱逸文學創作。

總體上看,北朝隱逸思想在各個不同的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心理取向是不同的。並將不同的取向昇華為不同的價值觀。然後通過文字方式轉為隱逸文化。北朝隱逸思想與隱逸文學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北朝別具風味的隱逸文化。

為什麼會出現士人的思想與文化不同步,是因為一方面北朝隱逸思想對士人的影響力度不夠大,心理疏導不夠深;另一方面隱逸文學在選材,意境的渲染和語言的精煉方面要求是陽春白雪,對於下里巴人來說要點棘手。

所以,不符合北朝清新脫俗的文學風格,讓許多文人將其視為畏途。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二、隱逸思想與隱逸文學之同

隱士對北朝的隱逸文化貢獻是很大的,此時期的大部分作品多是出自他們之手。北朝的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希望能從文化方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為正統思想,這個思想神化了統治者的權威,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並且被積極推行。北朝士人壯志凌雲,心存高遠,希望能用畢生精力來建功立業。

可是仕途險惡,在現實中,做事要圓滑,才會明哲保身。可是強烈的功利心,讓多少士人在夾縫中生存。如北魏士人崔浩,對於北魏的改革是一片赤誠,卻激怒了反中原文化的鮮卑部落,導致了最後的誅身滅族之罪。崔浩的忠心換來的卻是悲催下場。

官場是如此險惡,社會是如此不得安寧,讓北朝士人那顆報國痴心冰涼透底。於是,當士人在官場失意時,便開始尋求世外桃源的生活,求得物質與精神的共存,儒家的“朝隱”便沸騰起來。北魏士人常景在身遭門下的境況中作《贊四君》,借古喻今,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懷。

由此看出士人的隱逸之心,和自身經歷的沉澱與創作風格有很大關係,進而會影響到其隱逸文學的創作。隱逸作品的風格差異更多的歸因於隱逸思想取向和隱逸心態。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三、北朝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的異同推動文學進步,這個是最大的價值

1.傳承發揚,交融迸發

這個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天下--北朝,在民族融合與文化兼容下,北朝人追隨統治者的腳步積極地學說漢語,穿漢服。在改革的道路上貢獻最大的要數北魏孝文帝,各方士人積極歸順於他,從此北朝的文化蓬勃發展。

北朝的文化在眾星捧月下茁壯成長。儒家思想、玄學之風沒有被北朝文化而唾棄,漢魏的儒隱和玄隱之風為北朝士人拾起。加之與佛學相關的釋隱之風興起,北朝形成了兼容幷包的隱逸思想。當北朝士人面臨困惑與不安時,採取了不同的隱逸方式來排憂解難尋求自我。

北朝士人對隱逸文化的貢獻不可估量,既學習了前人的思想又提升了它的內涵。北朝之後的隋唐,對北朝的隱逸文化作了繼承和發展,併為隱逸思想增添了新的色彩,如白居易提倡的中隱。因此北朝隱逸思想文化是聯結魏晉與隋唐隱逸文化的橋樑,是北方隱逸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2.承上啟下,開創文學新盛世

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成就上來講,北朝的文學都較之南朝稍遜一籌,可是它大度,它兼容,它奮發向上,它是民族融合與政治更替的產物,繼承了魏晉以來隱逸文學的因子,遺傳了自身的文學基因,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隱逸文學風格。

對魏晉玄學的吸收。景色與玄學融合,形成韻味十足的山水隱逸詩,如鄭道昭的《登雲峰山觀海島詩》不是直接描寫山水風光,而是將海上的島嶼想象為蓬萊仙境,猶如進入了飄飄欲仙的世界,北朝士人走的是玄化路徑。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對遊仙類作品的嘗試,如陽固《演賾賦》,就是在模仿屈騷的“兮”字句,平鋪直敘描寫遠遊經歷,登嵩華眺恆碣、謁伯禹仿二妃,著意模仿

《離騷》中與神仙的交遊。陽固的賦作借鑑離騷的寫作筆法,採用大量的誇張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北朝隱逸文學既保留了傳統的以邊塞戰爭為主的文學題材,又注入了新鮮事物,使北朝文人的思路更加開闊。因此隱逸文學是北朝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對北朝文學和文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價值直接體現在對唐朝的文學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二者成反比時,就會阻礙文化的發展。然而,這個時期的晉室南遷,卻成為北朝新型隱逸文學發展的契機。

所謂的入鄉隨俗,南朝文士卻做得很好,他們大批遷入北方,其創作風格既學習北朝又將自己的風格授之以北朝文人雅士,北朝隱逸思想就是這樣,在南北大融合下不斷的擦出火花,由此產生了眾多的風格迥異的隱逸文學作品。其中許多作品對後代文學尤其是唐代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思想上來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北朝隱逸文學是包羅萬象的:自然風景類、遊仙類、談玄類及詠懷類等。這些都為唐代文學開闢了寬闊的道路。

如北朝時期酈道元的山水遊記散文《水經注》,寫的真真切切,被後人所稱頌和模仿。唐代的柳宗元,從其作品中可見效仿《水經注》的明顯跡象。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所作《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就是出自《水經注·淥水》中的“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北朝隱逸文化出淤泥而不染,並能夠海納百川。北朝積極向上的隱逸文化為唐代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隱逸文學和隱逸文化也在唐代達到了全面繁榮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從藝術層面來講,北朝士人創作風格或是豪放粗獷,或是清新婉約。唐代文學的流派得力於北朝隱逸文學。唐朝的山水、邊塞等都受到北朝隱逸文學派別的影響,唐代文學的幾大主流藝術風格:豪放、雄渾、悲慨及沉鬱等,都是源自北朝隱逸文學的豐富題材。

關於隱逸文學創作在這個時期已達到巔峰的是庾信,他的隱逸作品數量在北朝居第一,作品的風格也呈多樣化。自成一體的詩風,成為隱逸文學創作所效仿的對象,其流傳於世的隱逸作品更是唐代文人創作的學習典範。盛唐李白更是對庾信隱逸詩風情有獨鍾,如庾信《擬詠懷》二十四中有“昔日東陵侯,唯見瓜園在”,李白的《古風》則有“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這些都說明了唐代詩人對庾信隱逸詩歌的推崇和認同。

總結:

“宜以古之制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並須兩存,不可偏廢”。

北朝的隱逸文化與隱逸思想就是在相互影響下,兼容幷包多種文化,再將其融合昇華,於是就誕生了別出心裁,成一家風骨的藝術流派。

對比隱逸文學和隱逸思想,從雙方的異同入手,談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藝術源於生活,經典永會流傳,北朝文化是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全了別人,要不是回過頭來對它認真的審視,就不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富有魅力的文化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