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於湖南臨澧佘市鎮高豐村。1922年,丁玲趕往上海,在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學習。彼時,丁玲最要好的朋友王劍虹也在這所學校學習。

王劍虹1903年生於四川酉陽龍潭鎮(今屬重慶市),比丁玲年長一歲。12歲時母親去世,父親為同盟會會員,後曾任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秘書。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丁玲

王劍虹深受上海平民女校開明之風的浸染,常常和其他師生到滬東紗廠參加婦女運動工作。當時,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了《婦女之聲》雜誌,文采斐然的王劍虹積極為《婦女之聲》撰寫文章。此外,王劍虹還大力協助和組織勞工運動,並投身到婦女解放事業中,思想覺悟和組織才能都得到了極大提升。看到王劍虹的進步,丁玲心中又是驚喜,又是羨慕,暗暗決定自己也要加倍努力。

憑藉聰穎好學,加上多位名師指點,丁玲進步很快。在丁玲入讀上海平民女校僅僅半年後,一切戛然而止。上海平民女校由於辦學經費不足只得關門。其實,這所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前後招生也不過三十來人。教員大多為共產黨人或社會名流。教師講學或作報告,都屬於義務奉獻,不收取任何費用。對此,丁玲內心十分失落,與好友王劍虹互訴衷腸。王劍虹雖對此感到惋惜,卻也一時別無他法。後來,丁玲再次與王劍虹商量,二人決定離開上海,到南京闖蕩。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民國學生

初來乍到,兩人揹著行囊,挎著書包,沿街尋找落腳之處,最後租到一處價格低廉的住處,歡喜地搬了進去。之後丁玲和王劍虹吃住在—處,每日勤奮自學,互相督促功課,彼此都進步很快。轉眼到了第二年。丁玲和王劍虹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瞿秋白,瞿秋白剛從蘇聯回國不久,周身散發出一種進步知識青年所特有的氣息,見聞廣博,談吐不俗。三人一見如故。漸漸地,瞿秋白成了丁玲和王劍虹住處的常客。瞿秋白出生於1899年,比丁玲兩人年長几歲。二人居住的地方雖然略顯簡陋,卻打掃得十分整潔,滿桌書籍文章,令瞿秋白對丁玲和王劍虹刮目相看。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瞿秋白

三人相聚一處,總有說不完的話題。瞿秋白常與丁玲、王劍虹談文學,談人生,也談社會時事。有一次,瞿秋白詢問二人今後的打算,丁玲和王劍虹才感到南京並非長久之地。畢竟,她們既不是學生,也沒有職業,整日在出租房裡自學,很明顯經濟來源就是大問題。此外,也沒有出路。時隔不久,瞿秋白就離開南京到上海去了。丁玲和王劍虹心中不由一陣悵惘,少了一個可以談心和互訴衷腸的朋友。一連幾天,丁玲心中空落落的,此時才發覺自己已經對瞿秋白生出一種難捨難分的微妙情愫。此時的南京,在丁玲眼裡,已物是人非。沒有了瞿秋白的南京,便是一座空城。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南京老城區

1923年夏天,丁玲和王劍虹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學中文系旁聽。而瞿秋白正是上海大學教務長兼社會科學系主任。上海大學是于右任和鄧中夏1923年夏天才剛剛創辦的,瞿秋白很有雄心壯志,打算把上海大學辦成“南方新文化運動中心”。亂世之中,能再次相見,三人皆不勝歡喜。丁玲見到瞿秋白,雖滿腹情思,卻不曾傾吐半句。丁玲和王劍虹很快適應了新的校園生活。在上海大學的時光同樣是充實而快樂的。更令丁玲驚喜的是,她還在上海大學見到了一些曾經的師生。陳望道在此擔任中文系主任,自己一直仰慕的茅盾也在上海大學教授小說研究。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丁玲(左)和王劍虹

再次入學,丁玲愈加勤奮,每日忙於功課。一日,丁玲偶然在王劍虹處看到一沓詩稿,少女情思,躍然紙上。丁玲手握詩稿,不由一陣眩暈。此時她才明白,一直以來,鍾情於瞿秋白者,並非只有自己一人,王劍虹同樣深愛著瞿秋白。一時之間,她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自己猶豫不定時,王劍虹向丁玲表示要回四川老家。王劍虹並不知道丁玲已看過自己的詩稿,此番回四川老家,內心已決定要斬斷情絲。畢竟,單相思是讓人痛苦的,王劍虹又不願意當面向瞿秋白表白。看來,王劍虹還不明白“女追男隔層紗”的道理。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瞿秋白

在丁玲心中,王劍虹是世上最好的人。丁玲不想與王劍虹分離,更不希望王劍虹帶著滿腹深情和心事與瞿秋白天各一方。王劍虹和丁玲一樣,都是內裡情思澎湃,外表不顯露分毫的人。丁玲再三思忖後,覺得應該讓瞿秋白明白王劍虹的心跡,令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可以使王劍虹順理成章地留在上海。於是,丁玲拿著王劍虹的詩稿找到瞿秋白。瞿秋白看到詩文中流露出的真摯而熾烈的感情時,驚問詩文是何人所寫。得知是王劍虹的手筆後,心中越發驚訝,不由神思恍惚,一時無話,半晌,瞿秋白才醒轉過來,詢問丁玲的看法。丁玲從瞿秋白的眼眸中讀出一種難言的深情。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並非單相思,翟秋白對自己有意。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民國男女

丁玲躊躇了一番,仍決定成人之美,便坦蕩自然地表示自己年紀尚輕,暫時不想考慮愛情與婚姻。丁玲此時的確年輕,也就20歲左右而已。丁玲又說起王劍虹的種種好處,希望瞿秋白能與王劍虹結為伴侶。瞿秋白答應了。在王劍虹飽受單相思的煎熬,決定回老家時,丁玲極力促成了這一對佳侶。但二人真正在一起後,他倆與丁玲相伴的時光也少了許多。

1923年夏天,丁玲度過了人生中一段低落的時光。在上海大學旁聽的這段時光,丁玲進步很快。上海大學也是藏龍臥虎之處,匯聚了大批名師,使丁玲和王劍虹有幸受到茅盾和田漢的培養。同時,王劍虹還常常去聽瞿秋白講授的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上海外灘

王劍虹與翟秋白志同道合,是師生,也是彼此的精神伴侶。1924年1月,王劍虹和瞿秋白結為伉儷。丁玲暗暗告誡自己:從此之後,一切便只能深埋在心底。那一腔不為人知的深情,一段無法言說的愛意,今生再也無法言說,也不必再言說。王劍虹結婚後,便搬了出去,不再與丁玲同住。丁玲素來喜愛熱鬧,此時形單影隻,不免有些落寞。夜深人靜時,丁玲常常靠讀書寫作打發時光,她的處女作《夢珂》便於1923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報》。

嫁為人婦後,王劍虹與瞿秋白雙棲雙飛,二人共同探討,學問皆有增益。王劍虹悉心照料著瞿秋白的飲食起居,一粥一菜,恬淡足意。翟秋白身體羸弱,不知自何時起,常常咳嗽。王劍虹看在眼裡,心中焦急,越發精心照料,每日烹煮三餐,耐心熬藥。聽說瞿秋白生病了,丁玲帶著瞿秋白最喜歡吃的點心,還有一些水果,來看望瞿秋白。幾日不見,瞿秋白清瘦了許多,王劍虹也是滿面愁容。丁玲不想打擾王劍虹的幸福。因此,她決定離開上海,到北京去求學。然事與願違,丁玲最終未能進入北京大學,只好暫時在一個補習學校的宿舍安頓下來,每日勤奮自學。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魯迅和瞿秋白

其間,丁玲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傢俬立圖畫學校學習繪畫。一天,丁玲收到一封來自上海的書信。丁玲激動地撕開信封:虹妹病危,盼速來滬。一時之間,丁玲只覺天旋地轉,她勉強在椅子上坐下來,內心不肯接受和相信這樣的事實。丁玲想起自己離開上海那天,王劍虹趕來為自己送別,不時輕微地咳嗽著,原來那時王劍虹便已染了肺病,只是大家都疏忽了。待丁玲趕到上海時,王劍虹已經去世,時年23歲。

王劍虹的去世,使丁玲悲慟之餘,內心亦有自責:若當初不是自己從中撮合,或許王劍虹就不會和瞿秋白結為夫婦,就不會染上肺病;若王劍虹當初回了四川老家,或許可以嫁作人婦,靜守一段平淡流年……丁玲內心對瞿秋白充滿怨懟,給瞿秋白寫了一封信,表示兩人之情已隨王劍虹的去世而徹底割斷,從此不用再往來了。不知瞿秋白見信後,心中做何感想。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丁玲

1924年秋天,王劍虹去世以後,瞿秋白又很快在同年11月7日與楊之華結婚了。幸運的是,楊之華身體健康,一直活到了1973年。1935年2月,瞿秋白留在江西瑞金堅持游擊戰爭,他的肺病日益嚴重,中央決定派人護送他轉道香港去上海就醫。瞿秋白在福建長汀縣不幸被捕,在獄中寫下《多餘的話》,從這篇自傳性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得知,瞿秋白在1919年就得了吐血病,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

丁玲:撮合好友王劍虹和瞿秋白結婚,內心痛苦但這何嘗不是種幸運

民國風

肺結核的症狀之一就有咯血,很明顯肺結核患者瞿秋白是不適宜結婚的。這種病致死率相當高,也具有極強的傳染性,魯迅、林徽因都死於肺結核。王劍虹之所以23歲就英年早逝,就是因為同瞿秋白結婚,兩口子朝夕相處感染上了肺結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丁玲應該慶幸,她活到了82歲。如果王劍虹這個才女身體健康的話,肯定也會留下不少作品的。另外,就這件事的現代啟示來說,婚檢相當重要,這對於婚姻雙方都是負責人的行為。(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丁玲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