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怎麼樣?

輿地鏟史官


自從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緊張之後,西方國家經常在俄羅斯大門口搞個軍演,想嚇唬嚇唬俄羅斯,在2019年6月10日的時候,西方又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美國一次召集18國組團在俄門口軍演,稱為:“波羅的海行動-2019”年度海軍演習,地點就在波羅的海地區,此次軍演由美國軍方指揮,而且這次演習的持續時間將相當長,演習將持續至6月21日,可能要創造一個新的歷史紀錄了。

針對北約的演習,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大將表示,北約的軍事實力增長破壞了世界現行安全體系,迫使俄羅斯採取回應措施。

這次北約18國軍演聲勢浩大,可惜了,去檢查一下我才發現,這次投入兵力的國家雖多,但是實際總規模並不大,總兵力所以只有不到1萬人,確切的說只有8500人,以及50艘戰艦和40架戰機參演。雖然他們都是精銳部隊,主要是海軍和空軍人員,但是這個演習的規模依然顯得小了一點。

實際上弄得有點虛張聲勢了,這樣能嚇怕世界第二強國?仍然是一個作夢的事情,俄羅斯可不是一個小國,也不是隻有幾萬軍隊。西方組成這麼大的艦隊,實際上根本不足以對俄羅斯構成什麼威脅,事實上這隻能算是一個常規的演習而已,向俄羅斯證明自己還是有能力打仗,但是說對俄羅斯構成什麼威脅,那麼實際上還是太過於可笑了。

也有人把它稱為是西方對俄羅斯發出的一次警告,其實那就更可笑了,僅靠不足萬人的海軍艦隊,就想向世界第二強國發出警告嗎?這是一個完全不現實的說法,實際上俄羅斯根本就不會怕這些事情,事實上,這次演習並沒有引起俄羅斯什麼高度緊張,俄羅斯只不過是做了相應的考慮,也準備組織一些演習來應對,卻沒有什麼大戰臨門的意思?

事實上西方現在也不願意表示出自己願意開戰之心,更多的還是表示一旦開戰自己有能力進行防禦。實際上雙方的各種演習都是在虛張聲勢,因為誰都知道根本無力與對方交手,雙方都有太多的顧忌了,所以只能夠擺個架勢讓人看一看吧。參考資料:《波羅的海行動-2019 》《軍演》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波羅的海三國有著很久遠的歷史,而他們和蘇聯的仇恨也是眾所周知的,這其中自然有著很深的歷史原因。沙俄時期,這三國就和蘇聯有著不可化解的矛盾,主要當然是戰爭領地方面的爭奪。沙俄列強先後佔領這三個國家,意圖統治波羅的海三國,引起了這三國的強烈反感。波羅的海三國在地理上屬於東歐,但是文化上更傾向於北歐,沙俄和這三個國家最大的矛盾,除了戰爭的原因,就是文化和信仰上的不同。據我們所知,歷史上歐洲很多戰爭都和宗教信仰脫不了干係的。

愛沙尼亞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立陶宛主要信羅馬天主教,拉脫維亞兩者都信,而沙俄是個東正教國家,這成為了沙俄和這三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彼此之間的相處不容樂觀。如今,波三國相繼加入北約,靠著美國的幫助,因蘇聯的關係,和俄羅斯之間的仇恨也沒有化解的可能了。

蘇聯時期,為了保證所有同盟國之間的實力均等,經常需要強大富裕的國家補貼一些落後的窮國,這三國因為經濟實力雄厚,免不了成為冤大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平白無故的將自己努力的財富送給別人,但是迫於蘇聯的壓力,別無選擇,這在經濟上的妥協也造成了更多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1990和1991年相繼宣佈獨立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很快克服了獨立最初期所出現的經濟困難,經濟出現增長勢頭,許多重要經濟指標與獨聯體國家相比,處於領先地位。現在立陶宛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其他兩國也欣欣向榮。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未來的外交和政治環境會非常嚴峻,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了北約與俄羅斯對抗的最前沿。


巴黎八卦資訊


作為一個當地華人,我來告訴大家一下當地的真實情況。

首先一定請大家記住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人都很恨俄羅斯就對了,深層次歷史原因。大家完全沒必要聯想到北約,聯想到美國,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地緣政治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歷史深層次原因。

打個比方,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幾個國家都加入過蘇聯,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從18世紀開始,特別是著名的大北方戰役以後,這三個國家基本上就被沙俄吞併了。並且最重要的是沙俄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非常粗魯野蠻,廢除當地語言文字,關閉當地大學,殘殺自由人士,而且大規模的遷出當地人遷入俄羅斯人,久而久之,當地人對俄羅斯統治者是恨之入骨。

可能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感情有點像抗戰以後中國人民對日本的感情。

所以說,這些小國都很顯示,如果單純因為政治,誰會得罪身邊的巨大的俄羅斯,不管經濟還是政治還是軍事世紀都是他們不敢望其項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當地民眾對俄羅斯的態度讓執政者不可能單純的從經濟和政治角度去出發,他們必須要考慮民眾的情緒。

希望能幫到你瞭解波羅的海

下圖這個是屹立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中心的紅步兵紀念碑



嘉辰歐洲遊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立陶宛三國位於波羅的海東南沿岸,經常被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這三個國家雖然在版圖上與俄羅斯山水相連,但是卻在2002年加入北約,成為北約在東北歐遏制俄羅斯的前哨站。即使在三國國民中,對俄羅斯人的國家好感也是十分低下,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國如此仇視俄羅斯呢?


沙俄的侵略

12世紀前的波羅的海三國處於氏族部落的發展階段,民族社會獨立成長。12世紀開始,來自德國的日耳曼主教與騎士團紛至沓來,在波羅的海沿岸東南部建立了幾個日耳曼封建國家——里加大主教教廷、利沃尼亞騎士團等。這種殖民佔領導致了各族人民的文化長期停滯不前。
圖/日耳曼騎士團


在日耳曼人的統治下,波羅的海東南各族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立陶宛首先在13世紀成為獨立王國(後來與波蘭成為君合國),積極開展反抗日耳曼入侵者的運動。14-17世紀,波蘭立陶宛公國的勢力不斷增強,這與當時尋求波羅的海出海口的莫斯科大公國(後來的沙皇俄國)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兩者之間的爭鬥持續了接近4個世紀。18世紀70~90年代,波蘭立陶宛王國遭到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三次瓜分。1795~1814年,立陶宛(除克萊佩達外)被併入俄羅斯,拉脫維亞也隨之成為沙俄領地。在這之前,彼得大帝已經通過與瑞典的北方戰爭佔領了愛沙尼亞。

圖/三分波蘭


截止19世紀初,波羅的海三國被全部納入俄羅斯的轄境,成為沙皇俄國的領地。不過,直至一戰前,波羅的海爭取獨立的運動始在這一百年中終沒有停止過。


加盟國的悲哀

1918年德國戰敗後,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分別獨立。10月,列寧提出民族自決原則。1918~1920年,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經歷了20年的獨立發展後,蘇聯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機,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隱形勢力劃分,採取簽訂“互助條約”和軍事佔領等形式,先後佔領了立、拉和愛三國.並於1940年將三國納入其版圖,成為其加盟國。
圖/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二戰結束以後,波羅的海三國遭受到了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壓迫,同時遭到了蘇聯的“同化威脅”,加之三國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本國經濟發展模仿蘇聯模式,造成了國家輕重工業不協調,農業發展滯後等諸多經濟問題。經濟疲軟帶來的生活水平下降問題更是觸碰到了三國人民的忍耐底線。

80年代末年的東歐劇變浪潮中,波羅的海三國的共產黨政府紛紛宣佈獨立,由蘇聯治下的聯邦成為獨立的共和國。獨立之後的三國又踐行了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國內共產黨失去了領導權,國家意識形態產生了更迭。
圖/立陶宛獨立運動


波羅的海三國在地緣政治的層面屬於俄羅斯民族爭霸的嘴邊肉與墊腳石,三國在歷史上兩次被來自俄羅斯的強權侵佔,喪失獨立主權,再加上意識形態鬥爭產生的隔閡,最終導致了現在對俄羅斯的仇視。

圖/美軍在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部署主戰坦克


參考文獻:1.李興漢編著,波羅的海三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2.吳伯簫譯,波羅的海,新文藝出版社,1957年

歷史研習社


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以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逐漸疏遠同俄羅斯的關係,其後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曾經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何選擇遠離俄羅斯,而加入北約和歐盟呢?

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里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

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除了立陶宛和波蘭曾組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立陶宛-波蘭王國以外,這一地區曾被瑞典、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俄羅斯、蘇聯等佔領和統治。

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瑞典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擴張戰爭,成為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在18世紀初,彼得一世為了獲得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同北歐強國瑞典進行了多次戰爭,最終擊敗瑞典,取得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領土。18世紀中後期,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之後,立陶宛領土併入俄羅斯,從此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所以,波羅的海三國並不是俄羅斯固有的領土,是18世紀末才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版圖的,這是當時沙皇俄國對外擴張的結果。

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民族長期在這地區生活,有著自己的民族傳統,他們不甘忍受沙俄的長期殖民統治,謀求獨立是理所當然的。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諾曼諾夫王朝覆滅,俄羅斯帝國內很多被壓迫民族宣佈脫離俄國而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德國和英國的協助下通過武裝鬥爭將蘇俄干涉軍趕出國境,相繼獲得獨立。但是這次獨立是短暫的,20多年以後,三國將會再一次面對被蘇聯吞併的厄運,這也是波羅的海三國比較反感蘇聯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來披露的密約顯示,波羅的海三國已被希特勒私相授受,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在蘇德聯合瓜分波蘭以後,蘇聯為了建立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區,佔領併吞並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一部分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將德國人視作擺脫蘇聯桎梏,實現民族獨立的解放者,同德軍進行合作。出現這一現象也不難理解,戰前蘇聯對外的強權政治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傷害了一些周邊的鄰邦,把他們推向了希特勒一方。而蘇聯國內實施的大俄羅斯主義和政治清洗做法,引起了各民族的反感,這也是造成蘇德戰爭期間發生大量親德事件的重要原因。

當然,蘇聯對於反蘇民族的懲罰也也是和嚴厲的,從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開始,蘇聯當局就開始對反蘇分子進行整治清算,許多被視作“敵對分子”或可疑對象遭到逮捕、流放或處決,僅拉脫維亞就有3.4萬人。據估計,從1940年至1953年,整個波羅的海三國被流放人員有20多萬人,對於不到60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小國來說,這已是相當高的比例。

蘇聯為了加強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管理,採取民族置換的方式,將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大量流放西伯利亞地區,而將其他地區的俄羅斯人遷入波羅的海三國。直到目前,還有兩個國家保持了比較高比例的俄羅斯人,拉脫維亞俄羅斯族佔27%,愛沙尼亞俄羅斯族佔24.8%。

波羅的海三國被併入俄羅斯和蘇聯時期,留給他們的是沉痛而苦澀的記憶,所以從蘇聯謀求獨立一直是他們願望和目標。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使波羅的海三國重新恢復了民族國家。獨立以後的波羅的海三國,政治上向西方靠攏以維護其獨立,經濟上謀求西方援助以獲得發展,軍事上希望依靠西方集體防衛確保其安全,採取向西一邊倒的政策,相繼加入了北約和歐盟。


銘蘇先生


相比於烏克蘭或格魯吉亞等與俄羅斯多次反覆的抗衡或結盟關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等被俗稱為波羅的海三國自蘇聯解體以來始終堅定地抗拒俄羅斯。不過,這裡所指的抗拒並非是軍事或外交意義上的對抗,而更準確地說,是刻意的與那些可能來自俄羅斯干涉三國建立與鞏固國家主體的意圖保持距離,並時刻保持國家安全上的警覺。波羅的海政治菁英們多半能務實地認識到,要在實體上排除與俄羅斯的接觸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然而,隨著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及而後的西方制裁,這個原先運作已久的默契似乎也逐漸被打破,至少就能源供應鏈這方面是如此。自蘇聯時期以來,波羅的海三國、白羅斯以及俄羅斯等五國即組成一個名為BRELL的能源供應系統。由於北約─俄羅斯的敵對加劇,波羅的海國家正加緊與鄰近的波蘭或是歐盟國家在能源上的合作,試圖讓自身更為融入大歐盟體系。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加里寧格勒一帶投資發展核能電力,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能源自主性,一方面也為未來是否抽出BRELL埋下伏筆。



許多分析家以及產業界對此現象的發展抱持分歧的看法。”赫爾辛基日報”( Helsingin Sanomat)撰文暗示該地區正陷入一種兩難局面。該報表示,一個仍然依賴於BRELL系統的波羅的海國家對比於能源日趨於自主的俄羅斯將導致前者受制於後者,從而引發前者不得不另尋他路。但愛沙尼亞科學院的能源研究部門(Energy Council,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亦指出,能源自主後的俄羅斯如果選擇獨善其身而非強化該地區的合作也是不明智的。


這個現象十分符合國際關係理論上的安全困境描述。簡言之,要緩和未來可能該地區的情勢緊張,一個做法是強化各國間的信息合作與共享。唯有使各方的安全需求受到保障,則長期以來的默契才可能重臨。


答題人:吳宗翰 歐羅萬象 (微信公眾號:EuroScope) 團隊成員


歐羅萬象


知史局【2017】47號

首先說說立陶宛。

在幾百年前立陶宛立陶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俄羅斯帝國吞併,成為其治下的一個省。1917年,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下臺,紅色政權取代俄羅斯的統治地位。立陶宛乘俄帝國內亂一年後獨立,可惜好景不長。1919年,新成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列寧的強硬領導下,通過一紙政令,強行把剛獨立的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個國家合併為一個國家。這引起了波蘭不滿,波蘭出兵佔領立陶宛全景。立陶宛在波蘭的扶持下重新獨立成立立陶宛共和國。此時,列寧迫於國內外形勢,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二戰爆發後,強大起來的蘇聯重新用武力佔領了立陶宛,並將其強行納入蘇聯統治範圍內。

蘇聯解體後,立陶宛終於迎來了民族獨立的春天。1988年,立陶宛重新掀起民族獨立運動,從根本上否認蘇聯吞併立陶宛的合法性,並自我恢復了舊國歌,高喊“打倒俄羅斯帝國”等口號,2年後,立陶宛在蘇聯解體前宣佈獨立,也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宣佈獨立國家。

立陶宛的獨立,引起蘇聯高層的憤怒。蘇聯直接採用軍事措施,佔領了立陶宛的首都。

為此,立陶宛的民族獨立勢力與蘇聯成為了水火不相容的敵對關係。對立陶宛而言,幸運的是蘇聯突然解體了。於是,1991年,立陶宛獲得了真正的獨立。但取代蘇聯地位的俄羅斯,卻始終將立陶宛視為自己的勢力範疇,多方插手立陶宛國內事務,遭到立陶宛當局的長期反感。在立陶宛眼裡,俄就是其獨立和安全的最大威脅。

為了對抗俄羅斯,立陶宛於2004年3月加入北約。北約,眾所周知是世界上一個最強大的國際軍事組織。北約也是俄羅斯嚴重最大的威脅之一。還有就是歐盟,為了脫俄入歐,同年立陶宛加入歐盟。

其次,談談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曾被沙俄統治200餘年,1917年沙俄垮臺。翌年,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一樣,乘機獨立。但滑稽的是,獨立僅一天,就被德國佔領。然後又沒幾天,德國又爆發革命。此時。紅色政權的俄國立即宣佈愛沙尼亞是其領土的一部分,派兵攻佔愛沙尼亞。短短几個月時間,愛沙尼亞成為了包括自己共3個國家的領土。

之後,緩過勁來的德國迅速幫愛沙尼亞趕跑了蘇俄紅軍和赤衛隊,敗北後的蘇俄承認愛沙尼亞是一個主權國家。

直到二戰爆發前的幾天,德國為了戰略考量,又秘密將愛沙尼亞“送”給了蘇俄。隨後,蘇俄單方面派軍強行佔領了愛沙尼亞。

正是因為蘇俄的“霸權行徑”,導致愛沙尼亞始終存在不少反蘇組織。在強大的蘇聯控制下,愛沙尼亞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但始終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等國際社會的承認。

1941年,德軍打跑了蘇俄紅軍,佔領了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舉“國”歡慶,將德國軍隊視作“解放者”而非“佔領者”,並主動成立了德國黨衛軍愛沙尼亞師——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該師隨德軍作戰,成為德軍最能打的部隊之一。由於愛沙尼亞與德國合作,因此在二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嚴厲懲罰,屠殺了大批愛沙尼亞人。

在整個二戰期間,死於戰火的愛沙尼亞人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後,私自將愛沙尼亞的領土劃給了俄羅斯,並直到1978年,都在追鋪當年反蘇的愛沙尼亞人。

更悲催的是,大量的愛沙尼亞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原國土被遷入大量俄羅斯人,本國的外交權也被剝奪,禁止與外國有一切聯繫。

蘇聯一夜之間解體後,愛沙尼亞獲得獨立。1991年,加入聯合國。1994年,俄羅斯軍隊被趕出愛沙尼亞。2004年,愛沙尼亞加入北約和歐盟。

如今的愛沙尼亞的的戰士

最後,就是拉脫維亞。

在歷史上,拉托維亞也是俄羅斯通過軍事手段侵佔的國家,被俄統治了200多年。一戰結束後的1918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獲得獨立。十幾年後,蘇聯武裝佔領了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與愛沙尼亞一樣,拉脫維亞始終沒有忘記民族獨立。直到蘇姐解體,拉脫維亞成功獲得獨立,1991年加入聯合國。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

拉脫維亞是世界上男女比例失衡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女多男少成為該國一大特色。

我們通過了解波羅的海三國的近現代歷史不難看出,俄羅斯與這三國始終是一種“霸權”與“反霸權”的關係。俄羅斯通過強大的軍事手段,自始至終都將此三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三國獨立後,為了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和影響,加入北約和歐美,企圖用此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國家安全,但卻對俄羅斯的戰略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對此,俄羅斯極力反對。但面對既成事實,俄羅斯只能依靠自身的實力說話,包括動用軍事、經濟、能源和外交等各種手段,打壓波羅的海三國。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波羅的海三國全面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致使俄羅斯更加被動。至今,波羅的海三國在外交上至少算是取得了不少重大成就,而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則越來越小。鑑於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的關係怕是難有起色,唯一有密切關係的,也就是能源和經濟上的傳統往來。


知史局


因為俄羅斯歷史上曾經用武力征服並統治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

1.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3個國家都向往獨立自主,可是強大的俄羅斯始終都想吞併他們,所以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非常仇視俄羅斯。

2.因為歷史上沙皇俄國和蘇聯曾經用武力征服了這3個國家,可以說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之間有血海深仇。

3.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對這3個國家是最大的威脅,所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選擇與美國、北約和歐盟等西方國家站在一起,來對抗俄羅斯對他們的威脅。

4.現在的俄羅斯也想通過武力威脅,來教訓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目的是給其他想要侵犯俄羅斯利益的國家看。

5.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未來的外交和政治環境會非常嚴峻,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了北約與俄羅斯對抗的最前沿。


香堂風子


波羅的海三國目前和俄羅斯的關係是勢同水火!歷史上,俄羅斯帶給波羅的海三國的是無盡的屈辱佔領傷痛——領土被踐踏、主權被奪、人民被奴役,是一部血淚斑斑的亡國奴歷史;現實中,俄羅斯先是煽動格魯吉亞南奧塞梯和另一地區獨立,後又直接出兵打斷格魯吉亞對分裂勢力的軍事行動。近年來,俄羅斯目標轉向烏克蘭,繼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後,又在烏東部頓巴斯地區派駐俄軍精銳假扮烏克蘭東部民兵,意圖重演克里米亞半島鬧劇。大敵當前,唇亡齒寒,波羅的海三國先後加入北約力圖自保。試想,俄羅斯自普京上臺後,堅決打擊車臣分裂主義勢力,捍衛自己國家領土尊嚴,但他面對別的弱小國家時,何曾有尊重之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俄羅斯目前的失道寡助困境實乃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今古達觀


大家看著韓國和日本的關係,大概就是那麼回事,很多韓國人恨日本恨得牙根癢癢,覺得被俄羅斯佔領的歷史簡直是民族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