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型肺炎疫情对医疗科技行业的影响

新型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给大家工作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均造成不少影响。在思考疫情带来的“危”与“机”时候,作为一名科技行业的分析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2003年SARS对医疗科技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2003年SARS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指挥不灵、反应不灵、信息不灵、处理不灵等诸多弱点。不少地区都是依靠电话及传真的形式上报疫情信息,这种方式不仅信息滞后,而且在极易产生信息错乱,丢失等情况。此时迫切需要能够实现数据自下而上汇报,及时统计的信息系统。

针对疫情控制以及制度完善,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应急机制的法规条例,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并且2003年国家开始建设“中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NDRS)”,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2003年国家卫生部还发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重点提到“卫生电子政务建设将是今明两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要把信息化建设投资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专项投入,专项使用“。《纲要》中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地(市)县(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当时正值信息化加速对各行业影响的时期,虽然谈不上SARS直接导致区域医疗信息化兴起,但疫情强化了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直接投入,疫情的影响对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加速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数据上看,政府财政支出占卫生费用比例从1990年的25%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15.45%,从2003年开始政府财政投入占比逐年提升,2010年以后维持30%左右。2003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分水岭,数据表明2003年各级政府共在公共卫生事业上投入约1117亿元,直到2006年每年增加100%,卫生投入从“重治疗”调整为“重预防”。

谈谈新型肺炎疫情对医疗科技行业的影响

国内某上市医疗IT公司从2003年开始推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其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通过卫生部评审。2006年该公司与闵行区卫生局探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研发,并于2007年底成功推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被列为卫生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三个试点单位之一。随着技术和政府监管需求的增加,现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体系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疾病上报、医疗监管的简单系统,已发展涵盖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协同医疗、卫生管理、健康管理等几大领域,形成约20套系统,200多个模块的系统体系,可以实现区域急救、传染病上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政府全面预算及政府补偿等多项功能。区域医疗信息化从零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根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已达到约76亿元,成为医疗科技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肺炎对医疗信息化领域影响

原本2020年就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大年。2020年为电子病历评级政策建设目标指引的最后一年,即2020年底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评级四级和互联互通四级,二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评级三级,受政策影响二级及三级医院为达标会加大对信息化投入。2019年初国家卫健委新推出智慧医院服务评级,2020年该评级也将加大对行业的影响力,部分医疗机构也率先按照新评级标准开展建设,增加IT领域支出;医保局新政策不断颁布,医保IT系统建设以及医院IT系统的升级改造需求增加。

疫情爆发后部分人担心,受疫情影响,医院会不会因为加大对病区建设投入,加大采购医用物质以及医疗设备,从而减少对医疗IT方面的支出。目前来看,这种担心还有所多余,原因如下:其一,按照专家预测,疫情将在2月中旬左右达到顶峰,随后将逐步弱化,医院除了疫情防治工作,其他工作也将逐渐步入正轨,2020年的信息化支出是2019年定制的预算,而2020年的信息化的招投标工作通常是每年第二季度开始,目前来看疫情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很小;其二,现在医院的运营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HIS系统、电子病历、手术麻醉系统、ICU系统、PACS等,医疗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运营管理重要的支撑体系之一,无论是疫情诊治区,还有医院其他科室,都需要信息系统做保障,在疫情严重的时候更需要信息系统做支撑,信息化投入也是抗击疫情的必要投入;其三,医院始终都是24小时运营,不会存在因为疫情严重而停业,这点与电影院、景区等地方不同。因此,疫情并不会影响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业务推进。

相反,疫情从中长期来看有利于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疫情会加速暴露平时大家不太注意的问题,比如SARS疫情爆发的时候,全国很难找到几间合适的负压病房,而为避免疾病传播,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最好是在负压病房里治疗。SARS疫情暴露的问题,在后续也逐一得到了解决。而这次新型肺炎疫情也暴露了部分平时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比如院内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分级诊疗体系的不完备,院内数据无法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直连等。在平时,院内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也无关紧要,顶多患者或患者家属拿着资料多跑几趟,但疫情爆发后,不同科室数据无法互联互通,患者在呼吸科的资料需要护士亲自传递至ICU,患者在影像科拍的片子需要医护人员送往隔离区等情况都会增加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在平时,分级诊疗不完备也影响不大,三级医院排长队,基层医院空荡荡,反正大家都适应了,也无人关心,但疫情爆发时候,新型肺炎的患者和普通流感的患者都一窝蜂跑到三级医院候诊,熙熙攘攘的候诊走廊里排满了人,这种情况极易发生交叉感染。在平时,院内HIS系统无法直接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对接,医院就派兼职人员或专人负责资料上报,比如医院内传染病数据无法直接从HIS系统上传,而是需要医务人员从院内系统中抽取出数据然后再填到中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NDRS)中,这种无法直接对接的形式,不仅缺乏时效性,而且存在信息错报、漏报、重复等情况,但在疫情爆发期,信息传导效率低下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点。

新型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我相信在院内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院内数据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直连等领域会有更多的建设工作。另外,关于提升医院诊疗水平,提高运营效率的CIS系统,比如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急诊急救信息系统、ICU信息系统、数字化病区改造、数字化手术室改造等,也将有更多需求释放。

新型肺炎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影响

2003年是SARS疫情爆发期,居民不敢出门购物,企业员工在家远程办公,部分城市学校停课封校,不经学校领导允许师生不得擅自离校。但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还得购买,企业正常的采购和销售还得继续,电子商务在此时正好满足大家需求。SARS疫情加速驱动居民形成网上购物的习惯,促使企业在线上开展商业活动,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展期。数据显示,2002年末中国网民大概59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6%,在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大约80%人上网,但真正接触电子商务的仅占4%。但2003年SARS爆发后,电子商务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2003年3月以来阿里巴巴网站保持每天9000条以上的商业机会数目规模,而在2001年和2002年里每天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的商业机会数目约3000条左右,实现超3倍的涨幅,且阿里巴巴2003年第一季度的注册用户数比2002年第四季度提高了50%,达到了190万。

SARS疫情可谓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剂。

目前正值互联网医疗行业加速发展期,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2019年国家颁布新《药品管理法》,允许网售处方药,并且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线上医保支付也开始落地。截止2019年底,互联网医院管理、线上诊疗、网售处方药、线上医保支付等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根基性政策已经颁布实施,互联网医疗行业正蓄势待发。

新型肺炎疫情爆发后,互联网医疗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专门推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咨询服务;实体医院,比如广东二院、台州恩泽、柳州工人、南京鼓楼、厦大一院等医疗机构纷纷开通线上发热门诊,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各地卫健委也纷纷开展相关服务,比如聚集江苏所有互联网医院资源的“江苏健康通”可为居民提供图文、视频等方式的线上问诊服务;个别医生也加入其中,华中科大同济医院百余位专家提出开通“发热门诊”在线问诊功能,为疑似患者和轻症居家隔离患者提供诊疗咨询服务,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张羽医生利用微博平台为武汉市民提供妇产科方面的医疗咨询;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东华医为、东软集团等医疗IT公司纷纷免费为实地医院上线互联网医院,开通互联网问诊功能。

互联网医疗不仅可以可以大幅减少交叉感染机会,而且及时有效调动异地医疗资源,缓解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还能起到分诊和转诊作用,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截至1月30日12:00,来自手机淘宝、支付宝在线义诊活动页面的累积访问用户数已破280万;平安好医生平台线上问诊量激增;1月23日上线的微医互联网总医院,1天内即建成上线接诊,截至1月29日13点,其抗冠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7198万,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近64.5万人次;新浪微博自26日上线肺炎防治专区之后,在线问诊服务累计已经服务了超过50万人;武汉协和医院,在小程序上线的前两天就已经接待了2万多起问询。线上问诊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新型肺炎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推动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并开通线上问诊功能,驱动医生选择线上工作方式;其二,加速驱动居民形成线上问诊的习惯。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和医生选择线上方式是体现在供给层面,虽然国家互联网医疗政策鼓励实体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但部分医院目前尚未开通相关平台,并且即使部分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目前暂时还只提供挂号、缴费、报告查询能功能,尚不具备线上问诊服务功能。政策在医院落地需要时间,并且让医生自愿选择线上方式更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疫情却是一个催化剂,医疗IT公司以及互联网医疗公司现在免费为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医生现在开展线上问诊的积极性比较高,比如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多名医生请愿入驻互联网医院。

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会一蹶而就,针对互联网医疗也是如此。实践表明互联网技术是可以提高效率的,不少场景下“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在节省费用的同时获得更优质的客户体验,但让居民使用它,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很多互联网公司砸钱培育客户习惯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外力强刺激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或许会比较缓慢,但一旦有外力推动,这个过程有望加速推进,比如高额补贴,突发性事件等。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爆发驱动居民选择互联网问诊,逐步养成线上问诊的习惯,将在需求端极大地驱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

整体来看,此次新型肺炎疫情无论是对传统的医疗信息化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将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关于医院诊疗水平的提升,还是解决疫情暴露的问题,CIS系统的建设,医院数据互联互通的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性能的提升,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都会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加速发展。疫情爆发更是在供给端让互联网医院数目增加,且在需求端加速居民对互联网医疗使用习惯的养成。互联网医疗行业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支撑下,在供给及需求双增下,有望呈现高速发展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