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十七年后再出发


2003年,有一群坚守在客运一线的乘务员,在抗击“非典”疫情的战斗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疫情,用爱和责任,保障了每一趟旅客列车的运输任务。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他们毫不犹豫再次出发,义无反顾坚守岗位,用责任和担当,谱奏出恪尽职守、志笃意坚的动人旋律。

疫情,十七年后再出发


疫情,十七年后再出发


疫情,十七年后再出发


疫情面前,客运夫妻坚守在一线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在那一段艰难的时间里,兰州客运段职工史淑华、杨建国夫妻二人相互鼓励、共渡难关,并肩携手在客运一线。17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坚守岗位,在彼此共同经历的两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斗中,一句唠叨的提醒、一个关注的眼神,成了夫妻二人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共同动力。

K132/1次列车是兰州客运段运行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跨局列车,途经6个省、单趟运行44个小时左右。3100公里的遥遥路途,来回需要五天五夜。夫妻二人尽管在同一个车队工作,但是彼此分属不同的班组。丈夫到家,妻子第二天走车;轮到妻子休息时,丈夫又要准备出乘了。一个月的时间,夫妻二人只能见面4天。

“我是党员,困难再大,我都必须坚守在最前线”。由于这趟列车在外运行时间长,疫情防控和现场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近一段时间,东莞东、惠州旅客流相对比较大,为了重点做好防疫工作,史淑华每次出乘前都要多领取一些消毒片和消毒粉,平均3个小时就进行一次消毒工作,只要是旅客经常接触的地方,史淑华和同事都要逐个车厢、逐个部位进行消毒。18节车厢的消毒、巡视、登记工作刚刚结束,列车又要进站了。

5天的乘务结束,在家休息的史淑华手机不离手,只要听见有信息,她都要第一时间看一下。“非常时期,很担心职工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出现状况。”史淑华说。丈夫杨建国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只要自己休息,要么多给家里买点菜,要么包一些饺子冻起来,不让妻子过多操心和外出,尽力做好生活上的“贤内助”。

疫情面前,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面对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有很多临近退休、依旧主动请战的老客运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毅然决然选择“逆行”,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分钟、抗击疫情冲到最前线。

2020年4月,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兰州客运段担当敦煌至北京K44次乘务员于志娟就要退休了。原计划春运结束后就提前开启“休假模式”,但春运大考还未完成,全国就打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战。

“班组有很多90后的孩子,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出乘,作为一名铁路老职工,我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掉队,希望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作为一名有着27年客运工作经验的乘务员,在休假和坚守二者之间,于志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于志娟没有请过一天假,每趟出乘坚持在旅客最多的车厢里工作。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近期车厢里的旅客特别少,每次看到跟她儿子一样大的同事、或者个别旅客戴口罩、手套防护等措施不规范的时候,于志娟都会亲自给他们做示范,直到他们学会弄懂为止。

年轻职工没有经历过疫情,车厢消毒时,他们往往掌握不好消毒液的配比浓度。于志娟就利用车厢里的空饮料瓶,不厌其烦地给年轻职工做演示,一节车厢一节车厢进行消毒,确定每个角落、每个缝隙都消过毒,才会回到自己的车厢。就像邻居热心大妈一样,大家亲切地叫她“于妈”。久而久之,于志娟也喜欢上了这个称呼。

党员李兰玉是K306次列车的一名广播员,49岁的她再有不到一年时间就退休了。回忆起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列车消毒、全员戴口罩、防疫部门消毒的场景历历在目。为了保障一线运输,李兰玉和同事一同坚守在抗击“非典”、保障运输的列车岗位上,连续2个多月没有见到孩子。

“妈,你自己一定注意做好保护,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吧。”17年后,当新的疫情来临,已经“研二”的儿子给了她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强大动力。

“我经历过非典疫情,我有防护经验,要给年轻职工做榜样。”李兰玉说。K306次列车运行线路长、停靠车站多,按照广播要求,每个站开车后,李兰玉都要给刚上车的旅客宣传安全乘车常识和卫生常识,遇有客流较大的车站,必须要临时增加播报内容,一趟往返,李兰玉坚持做到站站播报、站站宣传。虽然频繁地播音让自己的声音略有嘶哑,但是看到大家自我防范更严格了、心情也舒畅了,李兰玉很欣慰。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通讯员康娜 何健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