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什么齐国灭宋会遭到其它国家的忌讳?

koppt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诸侯兼并战频繁,譬如秦国吞并巴蜀,赵国吞并中山,楚国吞并越国等,当然还有齐国吞并宋国。有一个事情颇令人玩味:秦、赵、楚等国的扩张,并没有引来其他诸侯的过多关注,为什么偏偏是齐国灭宋,会导致五个国家联合出来伐齐呢?

下面我就来作一番分析:

第一,当时的政治重心在中原,宋国是中原重要诸侯国

秦国的所吞的巴蜀,赵国所吞并的中山,楚国吞并的越国,都是属于华夏政治圈的外围,带着浓厚的蛮夷色彩。从春秋时代开始,尊王攘夷就是华夏的普遍观念,所以占领这些地方,并不会在华夏诸侯中引发强烈的震动。

我举一个不太合适的对比例子吧,就好比近代欧洲,欧洲列强在亚、非、拉抢到更多的地盘,吞并更多的土地,也不致于引发相互械斗。但是,如果哪个列强吞并一个欧洲中等国家,那么就可能引发多国的武装干涉,这与春秋战国的情况是一样的。

第二、齐国是超级强国,其扩张引发邻国的恐慌

在战国中期,齐国与秦国都是超级强国,其国际地位,如同上世纪的美国与苏联。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兴起一种新的外交思维,称为合纵与连横。我们说到合纵时,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是东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其实不然。合纵运动兴起的原因,是魏、韩、赵、楚、燕等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与齐国。

从齐威王到齐宣王至齐湣王,齐国强盛三代。在这段时间里,齐国取代魏国的霸权,成为第一强国;齐国曾一度灭掉同属于七雄的燕国;齐国曾在垂沙之战中重创楚国,楚国由是衰弱;齐国曾两度远征秦国,迫使不可一世的秦国割地求和。因此,齐国的扩张,势必要引起邻国的强烈恐慌。

第三,宋国在中原诸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周代所有诸侯国中,宋国的地位非常特殊,其历史非常悠久,是殷商的延续。当初周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后,把纣王的庶兄微子封于商丘,国号为“宋”。宋国是殷商文化的继承者,在当时天下诸侯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便是宋国与鲁国。墨家鼻祖墨子,道家巨子庄子,名家宗师惠施等人,都是宋国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国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战国时代的格局是7+2,7就是七雄,秦齐魏韩赵燕楚,2就是两个中等强国,一个是中山,另一个就是宋国。宋国为什么能够保持中等强国的地位呢?我们翻看战国史,发现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宋国是一块乐土,并没有很多战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宋国是诸侯里最具和平主义思潮的国家,在春秋时代,两次国际和平运动(弭兵之议)都是发源于宋国。因此,战国诸强争霸时,很少人去动宋国的奶酪,就好比欧洲战争时,很少去动瑞士的奶酪一样。

第四,五国伐齐,与燕国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

尽管齐国吞并宋国遭人眼红,但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怎么可能联合起来伐齐呢?就好比说,秦国与三晋,那简直是世仇,怎么会联手来干掉齐国呢?这里就不得不要提到燕国,如果没有燕国的积极推动,五国伐齐是不可能的。

燕国为什么要如此热心来组织五国伐齐呢?原因很简单,燕国与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齐宣王时,以名将匡章伐燕,在齐军凌厉的攻势下,徒有“七雄”之名的燕国不堪一击,仅仅50天就亡国了。但是,齐国吞并燕国也是引发恐慌,很快就遭到各诸侯的干涉,加上燕国国内反抗不断,齐宣王被迫在占领燕国三年后撤军,燕国得以复国。

燕国复国后,迎来一位伟大的国君,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战国第一明君燕昭王。燕昭王励精图治,以名将乐毅训练军队,一心想复仇雪恨。在齐国吞并宋国后,燕昭王看到了机会,乐毅与苏代马不停蹄游说秦、楚、赵、韩、魏五国,极力促成反齐联盟。这五个国家,只有楚国没参加反齐联盟,其余五个国家达成协议,一致对付齐国。

因此,如果没有燕国的积极推动,矛盾重重的几个国家,是很难联合起来的一致对付齐国的。秦国想干掉齐国,成为唯一的超级霸权;燕国想复仇;魏、韩、赵三国想从齐国捞些地盘。一句话,干掉齐国,对大家都有利。


君山话史


齐国灭宋在战国时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后果直接导致了齐国国力的瞬间下滑,由顶级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

也许很多人会将此次事件与秦灭巴蜀,赵灭中山,楚灭越国相比较。为何这些事件的发生没有导致占领国被联军进攻呢?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宋国的地理位置。 宋国地处中原,是齐国南下,楚国北上以及魏国东进的战略要地,属于交通命脉之所。

所以宋国一但被齐国占领,那么便直接损害了魏国与楚国利益。一家独大而害其余,这是诸侯所不能容忍的。

其次,宋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宋国人继承了殷商优良的传统,商业发达,所以国家百姓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而齐国本就凭借食盐粮食产业拥有大量的财富,一但拥有了宋国便如虎添翼。

这是其他诸侯所不能接受的。 再者,宋国一脉来源于正而八经的上古殷商一族。

在当时各诸侯国当中文明程度较高。并且宋国与其他各国都有较紧密的外交关系。

而且宋国拥有一批像墨子庄子这样的人才,这样一来,无论是出于对上古关系的尊重还是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量。

齐国灭宋都是为各诸侯国所不能忍受的。 这些都是出于对宋国本身条件的考虑,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环境。

当时的秦国与齐国争霸,齐国位于东方,地势优越,粮草丰美,百姓富足,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而且此时的秦国主张联楚抗齐,出于战略性考量,秦国是无法坐视齐国吞并宋国而逐渐坐大坐强的。


并且,齐国吞宋是一个绝好的出兵时期,给了秦国一个捍卫正义的借口。秦国何乐而不为呢?

而之前燕国内乱本想借齐兵平定内乱却不想齐国借此机会占领了燕国,虽然齐国后面撤兵,燕国得以复国,但是从此在燕国心中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这一次的齐国吞并了宋国也是燕国等到绝佳的进攻机会。于是在燕国的撮合下,联军攻齐,最终大败齐国,报了燕国的灭国之恨。

于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齐国为自己的冒失贪婪举动付出了代价。


小司马迁论史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后,引起诸侯恐惧。燕昭
王命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齐国几乎灭亡。齐国虽然最终复国,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与之类似的,还有秦国吞并巴蜀。赵国灭中山。更有楚国灭越国。

【战国前期形势图】


其实,这几种情况又有所不同。

其一是赵灭中山。

中山国是夷狄所建。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后来三家分晋又趁机复国。战国初期又被魏国所灭。之后又复国。赵武灵王时,中山国再次被灭。永远再也没有复国。

由于整个中山国皆在三晋境内。中山的被灭。并未引起诸侯的忌惮。

其二是秦吞并巴蜀。

秦国在秦惠王时吞并巴蜀。秦惠王初期,最强的诸侯是齐国。吞并巴蜀后,秦国逐渐代替齐国成为第一强国。

秦国并巴蜀。肯定引起了诸侯的忌惮。

其三是楚灭越国。

越国在越王勾践时,吞并吴国。越国是战国初期四大强国之一。楚怀王吞并越国。也肯定引起了诸侯的忌惮。

但由于巴蜀和越国偏安一隅。其被秦楚吞并。仅仅引起诸侯的忌惮。并未引起诸侯的恐惧。


为何齐国吞并宋国,却能引起诸侯恐惧?

一、宋国被灭前。宋不但发展壮大。曾经连续打败齐楚强国。而韩国已经崩溃。宋国已经代替韩国。成为战国第七强。

二、宋国地处中原,为四战之地。宋国被灭,诸侯感觉被利剑顶到了咽喉。

其实在齐国灭宋之前,秦就有能力灭韩国。秦武王时,秦国经过五个月的强攻,终于攻陷韩国军事重镇宜阳。韩国失去宜阳后,无险可守。秦国如果集中兵力强攻韩国。韩国肯定灭亡。

但此后,秦国不但不灭韩。还与韩国交好。

秦国深知,如果灭掉韩国。诸侯必定恐惧。会齐心合力灭秦。秦国或者被灭,或者国都沦陷。逃入陇西苟延残喘。一蹶不振,永远不可能统一天下。

秦国直至消灭楚国百万大军,全歼赵国45万主力。六国联合也无力与秦国抗衡时,秦才灭韩国。


在战国时期,外交战略比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秦国的外交战略就比齐国高明。


杨朱学派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战国中晚期时,华夏大地上的小国处境,变得越发不妙。主要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纷乱走向统一的局面,越发明朗了起来。正是因为如此,战国中晚期有诸多大国吞并小国的情况发生。例如赵灭中山,齐国灭宋,楚灭越,秦吞巴蜀等等,在战国历史上虽然比不上长平之战那样的史诗级大战,但是这些大国灭小国对于战国的历史同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诸如战国历史上的赵灭中山之战,以及齐国灭宋之战,对于这两个战国时期的强国的历史发展,便起到了极大的的推动作用。赵国在灭中山之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了战国晚期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存在。但与赵国灭中山不同的是,本是战国强国的齐国,在灭亡宋国以后,却迎来了国力的衰败期。那么战国时期赵灭中山时诸侯国没有任何动静,为何齐国灭宋却招致列国众怒?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赵国与齐国同样是吞并了两个小国,但是诸侯列国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实际当我们深挖根本,便能发现,这同中山与宋两个小国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的中山国,可以说是赵国的国中国,因此赵国吞并中山国不会过大的触动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但是宋国则有很大不同,作为春秋时期便存在的宋国,一只都占据当时中原富庶的泗水流域。如果单论富庶程度,宋国的富庶程度要远胜中山国。

同时,宋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宋国当时处于魏、楚、齐三国势力交错的一个地带。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即便宋国如此富庶,但始终没有那一国敢轻易灭宋。因为,灭宋的话,难免会得罪于其他列国,这也是为何齐国灭宋后,惨遭列国合纵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相对于中山国来说,宋国所涉及的地缘政治更为复杂一些,而齐灭宋的举动,难免有些草率。实际上中山国早期则是以齐国为后台的存在,但是自从中山国君主称王之后,齐国与中山国的关系才急剧恶化,这就使得中山国变得无人问津了。

当然,齐、赵同样是吞并小国,能有如此大的反差,跟当时战国的局势有很大关系。齐国灭宋的时机,显然选的有些不对,这是因为,在灭宋之前,齐国缺少一定的战略深度,使得齐国招致列国合纵攻势。当时,齐国的崛起引起了列国的虎视眈眈,而齐国灭宋显然宋捅了这个马蜂窝,从而点燃了列国的怒火。反观赵灭中山时的战略处境,便能发现相对于齐国国君的草率行事,赵国的赵武灵王显然更有一定的韬略。

历史上赵武灵王发病灭中山国时,可以说是抓住了当时天下诸侯国混战,无力顾及赵国的大好时机。当时齐、秦、楚等国几乎打成一锅粥,而韩、魏这样在史料称为“反复之国”的诸侯,更是时而附秦、时而附齐。而北方的燕国,因为当年中山伐燕的原因,更对中山国置之不理。这样的情况下,无疑是吞并中山国的大好机会。并且,赵武灵王为了更好的应对这段诸侯混战的时期,更是于当时的宋国宋康王结盟,这便更有效的牵制了当时的魏国与齐国。



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深挖这段历史背后时,便能发现,同样是吞并小国,但是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而这样相反结果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山国与宋国在当时所涉及利益范围宽窄的问题。同时,两国一个遭受列国反弹,而另一个则没有,这也在于两国所处的战略环境的因素!


严笑云飞


秦国灭巴蜀,韩国灭郑,魏国灭中山,楚国灭越国等等都是发生在齐国灭宋之前不久的,但是不管是秦国,韩国,还是魏国,楚国等等都没用遭到别的国家的攻伐,但是为什么齐国灭宋之后,就会招致天下诸侯共同伐齐呢?

我们都知道齐国的衰败也就是因为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力一落千丈,从一个超级大国直接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都算不上了。

公元前288年,齐国攻宋,占领了宋国的淮北之地。公元前287年,齐国联合韩赵魏燕共同伐秦,但是自己却第二次伐宋,攻占宋国平陵。公元前286年齐国第三次攻宋,宋国灭亡。公元前284年,也就是齐国灭宋两年之后,燕国联合秦韩魏赵四国联军攻打齐国,开战之后楚国也加入。在济西一战打败了齐国的主力,之后六国联军基本上就是长驱直入,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做城池,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虽然最后齐国复国,但是从此就算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之后秦始皇统一战争的时候才再一次被人们想起。

五国伐齐也是齐国自己作出来的,齐国依靠自己经济强大,国力也是迅速的提升,但是之后呢,就是到处征战,齐国和燕国的仇恨是最深的,当年燕国想借齐国平乱,但是齐国来了之后烧杀抢掠,而且想趁机吞并燕国,最后被燕国人赶了出来。这个也是燕国主动伐齐最重要的原因。不光是燕国,还有楚国,赵国,魏国等等都是一样的,齐国占领楚国的淮北之地六百多里。而且和魏国之间的战争在之前早就有了。所以齐国基本上把所有的国家都得罪了。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宋国太富有了,虽然当时宋国国君在国内不得人心,但是宋国被称为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而且宋国当时也被称为第八号国家,千乘之国,国力雄厚,当时齐国得到了宋国的话,想想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齐秦当时最大的两个国家,秦国肯定不会看到齐国得到了这么一大块肥肉,而且其他的国家也都是一样。

齐国灭宋,宋国这个地方也没有选好,时机也不对。如果是攻占一个小国,弱国的话,那么其他的国家可能不会有什么怨言,比如说秦国灭巴蜀,巴蜀之地估计当时给一些国家都不会要的。而且时机也不对,比如说韩国灭郑,当时各国都在变法,所以也没顾得上韩国在干什么了。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齐国只能说自己作死,no zuo no die


中国历史研究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齐国灭宋最终惹祸上身,一是齐国对其他各诸侯国都造成了威胁,还有一点也是当时合纵连横策略的成熟。

众所周知宋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有车千乘,有殷商文化造就的商业文化繁荣,地理位置优越。在与楚魏联手灭宋后,齐国占了宋国大部分土地,对于出了力却讨不到好的楚魏来说心里肯定不甘,但对于实力强大的齐国,两国并没有实力去直接对抗。

如果没有合纵,恐怕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敢去直接跟齐国叫板。但在之前大家已经见识到了合纵的威力,已经有了集六国之兵对抗秦国的先例,自然也会去对抗一家独大的齐国。

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利益受到威胁时,盟友也会反目成仇的。

手机码字不易,欢迎大家关注共同探讨~




Jysnzhang


齐国灭宋比秦灭巴蜀,赵灭中山,楚吞越国更有影响力,所以遭到大家的忌讳。

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巴蜀、中山和越国有一个共同点,都处于偏隅之地,也就是列强的自家后院,而且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看来,他们都是蛮夷之地,不是正儿八经周天子分封的。

宋国跟这几个国家不一样的是,宋国本身就处于中原之地,魏国东扩,楚国北上,齐国南下都必然争宋,所以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宋国很重要。

二从传统和影响力上来看,宋国是周天子正儿八经分封的,都城商丘也是商朝的都城,是殷商后裔,建国八百多年,是一个历史跟周朝一样久远的诸侯国,跟战国时期的强国都有外交关系,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突然就被灭了,对各国来说,很难接受。

三从实力上来说,宋国其实也是大国,在春秋时期,宋襄公还是春秋五霸,虽然后来实力不断衰退,但是实力还是有的,比如赵武灵王年少继位的时候,齐、楚、秦、魏四国想要图赵,赵国联合韩国和宋国形成三国同盟,一旦某国率先发难,就强烈打击他,使四国未敢轻动。

从这里就能看出宋国在战国中期依然是强国。这样算来,齐灭宋国的时候,赵武灵王还没死,能不能让这个呛!

关键是,这么重要的国家,你灭了之后,你一点不给楚国和魏国分,这就得罪太多人了。(实际上看两张图,其实楚国才是从春秋到战国攻灭国家最多的,齐国一直被压制在现在的山东半岛)

四从长远来看,当时秦,齐争霸,楚国出身宣太后和丞相魏冉,都主张和楚国修好,而攻打齐国(齐国是发动抗秦的策源地),所以以魏冉为首的秦国亲楚派一直主张攻打齐国(远交近打这样的外交策略是魏冉下台后,范雎提出的);燕国和齐国世代为仇,齐国没少霍霍燕国;这样的情况下,秦,魏,赵,韩,燕组成五国伐齐之势。齐国在此次打击下,后来虽然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基本无力再图霸业了。


史论纵横


我来说下个人看法。原因有二:

一、宋国是西周分封诸侯国,虽然它是商国的继承国,并在西周时期都受到排挤。

中山、越、巴、属,这些国家和西周分封毫无关联,纯粹的化外之邦,蛮夷之流。从周天子封建诸侯体系来看,灭这些国家的赵国和秦国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因为它扩大了周国的疆域(理论上)。

越文明和巴蜀文明,和当时作为主流的周文明是不同的文化。秦的西戎文明,因为国家是周天子的诸侯,虽然和宋国、楚国一样作为和西周不同的文化受到排挤,但至少还在周天子封建体系内。

二、宋国的地理战略价值高于越、巴、蜀等国。

宋国是齐国西晋、楚国北上、魏韩东出的国家地区。这几个国家想要做进一步发展,就不能不正视宋国的存在。在春秋开始后,宋国利用周礼的丧失,贡献了一整套自己所保存的祭祀礼仪,因此在春秋得到极力的发展。尤其是宋国和齐国以婚姻方式进行联盟,才有齐桓公和宋襄公这两位春秋霸主。在宋国失去霸权到晋楚弥兵者80年见,宋国进行了40次战争,平均2年一次战争,堪称是春秋时期最强悍也最抗打的国家。

在晋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连秦和齐都成为了晋楚的小弟,而宋国依然保持中立,并两次组织晋楚弥兵,促成了当时春秋最大的外交事件。

简单来说,宋国在春秋是强国,并非若松,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不是白得的。

进入战国,宋国进行改革的时间比较满,基本上是和赵国胡服骑射是同时进行。但由于宋康王改革成功,击败齐、楚、韩、魏,夺取它们的土地,而齐楚魏韩也只能无奈的抹黑宋康王,称他为桀宋。

如果宋国不是因为太子宋元王和宋康王之间的内乱,齐国想要灭宋国,基本上很难。

面对这样这个兵权马壮的国家,你齐国一个人独吞,其他国家服气吗?齐国占有宋国土地意味着什么?——齐国直通东周洛阳,距离齐国一统天下不远了!

齐国要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了,那怎么办?我们一起阻止它,于是就有了五国伐齐。楚国之所以不参加五国伐齐,因为齐国灭宋国,对楚国是利好大于利差。因此楚国自己默默的在其他五国伐齐时,侵夺原本宋国的淮泗之地。

其他的越国、巴国、蜀国,即便是被楚、秦所灭,也没有成为其国内的政治中心。


历史哨声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要分开说了,齐国灭宋,与赵灭中山、楚灭越、秦并巴蜀在当时的影响甚至是性质不一样。

先来说说齐国灭宋,具体史实就不赘述了,既然问这个问题,那相关史实应该都清楚了。

宋国是殷商后裔,周初分封后,宋国的地位和周边诸侯比是很高的,君主称宋公。战国虽然兼并战争很常见,但是灭一国还是影响颇大的,尤其是像宋国鲁国这样的。

还有就是宋国的地理位置,简直就是四战之地,齐国,楚国,还有赵国魏国都在看着,无论是哪个国家吞并宋国,大局都会像其倾斜,而其余诸国都不会睁眼看着,肯定会有所举动,五国伐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中原维持均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齐国,本来已经很强大了,再吞并一个不小的国家,那就难以制衡了。

再来说说赵灭中山、楚灭越、秦并巴蜀。你看看这些地方,在那时候中原人的眼里,都是蛮夷之地,而且偏远之地基本上对中原各国影响不大,外加上各国国情,也没有能力去管,这要结合史实了。

中山国非华夏族所建立,赵国灭他中原当然不会反对,楚国灭越国,在中原各国眼里,就是两个蛮夷死磕,秦并巴蜀,除了楚国没有哪个国家够得着,而秦国进攻巴蜀那是得天独厚,司马错从关中入蜀当然比楚国沿江而上容易。

都是个人看法,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野史趣闻请关注颍州弃之!


无笔


因为宋国地处中原,夹在各个大国之间,是各国争夺的对象。齐国一国吞并宋国,对中原各战国的威胁太大了,并且齐国在六国合纵抗秦期间出兵灭宋,对其它国家是不公正的。六国合纵抗秦期间,三晋损失24万精兵,楚国损失10万军队,燕国则损失6万精锐,唯有齐国全身而退。齐国独占宋国,还武力威胁三晋与楚国,对燕国则是更加鄙视。

齐国帮助燕国平定子之之乱的过程中,杀伐过烈,掠夺了燕国不少财富,杀光了不少燕国民众,并且一把火烧了燕国的都城。因此燕国变法成功后,就是要收复齐国占领的燕国土地,且复齐国灭国之仇。三晋则想借合纵之力,把强齐打成弱国,同时瓜分了老宋国。秦国则是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结好燕国,削弱齐国,同时分得宋国一部分领土。因此燕国合纵秦国、三晋伐齐时,五国能快速达成共识。

中山国是华夏化的狄人所建国家,它把赵国一分为二,赵国灭中山是尊王攘夷,维护国家统一。赵国不是不能灭了中山国,而是燕国总是在背后骚扰赵国,只要赵国出动大军攻伐别国,燕国就要去燕赵边境骚扰一翻,夺点好处。后来赵国与燕国合纵抗秦,燕国才放弃了骚扰赵国。当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强大,军威赫赫,又无后顾之忧,于是趁此良机,一战灭了中山国。中山国本就是赵国境内的一个非华夏国家,因此灭了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楚国灭越国,则是在南方发生,与中原列国没有多大关系,加上越国地处地蛮,并非中原富裕之地,所以楚国灭越,大家也不以为然。越国本打算北上伐齐,以恢复勾践时的霸业,齐国使人游说越王,最终越王无疆西击楚国,被楚军一战而胜之,越王就此灭亡。

巴国与蜀国当时不在中原列国眼中,认为巴蜀是化外之地,取之无益,且在秦国的西南方,只与秦国及楚国有利害关系。当时楚国虽大,但是不是秦国敌手,另外楚国的扩展方向是北上中原,对巴蜀二国不感兴趣。对于秦灭巴蜀而列国袖手旁观的理由,我用下面一段史料说明:

《战国策》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