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魏国是纵横家发源地?

资深人士说文史


纵横家兴于战国中后期,是在“百家争鸣”中一个精研外交策略和辩术的群体,这些根据战国时期局势变化而游说于各国的策谋之士,因其进行了合纵连横的活动,被后世称之为“纵横家”。

一、“纵横”与“纵横家”

关于这个解释,《韩非子·五蠹》中曾提到: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这里的“从”与“横”分别指的就是“合纵”与“连横”。前者是指多方弱小势力搞外交团结,齐心攻击强大的一方,后者指的是强大的一方联合一个弱小的势力,依靠弱小势力间的矛盾与利益来破坏他们之间的外交关系。

举几个例子。

秦国自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后,开始图谋向东发展;马陵之战(孙膑干掉庞涓的那一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齐国替代了魏国称霸东方。

韩、赵、魏为在齐、秦夹缝中求生存,团结起来北联燕、南联楚,形成东抗齐和西抗秦的“合纵”局势;而其中的某弱国被齐、秦拉过去,再进攻其他弱国的话,形成的便是“连横”局势。

“乐毅伐齐”后的齐国尽显颓势,而“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元气大伤,之前六国均势不复存在,此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是为“合纵”,而秦联合六国任一诸侯国,来进攻其他弱国,则为“连横”。

而“纵横家”就是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合纵”与“连横”外交活动的人,比如张仪、公孙衍、苏秦等名士。

纵横家兴盛于战国中后期,但并不是说他们只出现在这一时期,在西汉初年也曾出现过他们的身影,比如主父偃、蒯通等人;也不单限于外交领域,只要能凭一己之辩使一国转危为安的策士,都可以称为“纵横家”。

二、为什么说魏国是纵横家发源地

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之策的确立,展示了其在文化交流与民族交往的宽容特点,唐叔虞这一立国方针不仅对晋国的施政和思想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还对韩、赵、魏三家,特别是魏国相关的这两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国疆域初探》一书记载,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占有原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可以说是晋国的直接继承者”,所以说魏国文化也直接继承了晋国文化的底蕴与特点,而其后来的变法精神及内容,也可以从晋国历史中找到相应的轨迹和影子,与此同时魏国也在晋国传统精神和思想方面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改进。

魏国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其开国君主魏文侯,作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臣能将,富国强兵、开疆扩土,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中原霸主。

接下来,我们就从李悝变法、政治军事斗争、养士之风和魏国地理环境这两个要素,来解释下魏国成为纵横家发源地的原因。

1、李悝变法

战国七雄中,魏国是率先进行变法的,自此其他诸侯国也效仿魏国,纷纷走变法之路,以谋富国强兵之路,而魏国作为先行者,也最先“尝”到了称霸的滋味。

魏文侯在位时,任用李悝为相,并进行变法改革,所以魏国的这场变法也被称为“李悝变法”。

为什么说李悝变法与纵横家的来源相关呢?

首先,李悝变法中规定了“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废除了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管理,取消了世袭俸禄,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同时奖励军功、依功行赏、因能选拔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出身不高但有才能有智谋的士人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所以说,此次变法在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这其中就包括士人阶级,而纵横家作为其中的重要“零部件”,这也就意味着变法同时促进了纵横家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扩大了其发展队伍。

其次,变法中,无论是“尽地力之教”这种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政策,还是鼓励“还庐树桑,菜茹有畦”这样的精耕细作,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同时也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使得他们可以从事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业活动,而这两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社会人口的增加及流动,而本国的士人、纵横家也便来源于此。

另外,在商业、手工业发展的同时,日益尖锐的土地兼并问题、对农民的剥削问题也凸显出来,许多人面对此景,只能另谋出路来改变自身的境遇,而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游说优势,来作为改天换命的“快车道”,如此一来,纵横家的规模愈加扩大了。

2、内部政治军事斗争

魏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也为纵横家的发展“尽了力”。

晋国自立国至亡国,多少大家族起起伏伏,或胜或败,比如范氏、中行氏这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卿族,大多则“沦降为士、庶,甚至皂隶”,还有一些,比如“魏氏余子”张仪、“卫之诸庶孽公子”商鞅等败落的贵族庶孽,他们这群人也成为了后来士人、纵横家的来源之一。

3、养士之风盛行

纵横家都是些什么人呢?孟子曾怒赞张仪、公孙衍等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嘴巴一张一合便能决定天下之势,如此贤才智士无疑对本诸侯国及其外交领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魏国良好的经济环境也为统治阶层养士提供了滋养士人的温床,因此“养士之风”便在时下开始盛行。

比如魏国信陵君,他广招门客,曾养士数千人,如此规模在当时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了。

4、优越的地理环境

《战国策·魏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中记载,张仪和苏秦都曾就魏国所处地理环境做过详细分析。

张仪在为秦国“连横”的事向魏襄王游说:

“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来里;从陈国到魏国,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等不到疲倦就到了魏国。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连排列。运粮的河道和储米的粮仓,不少于十万。

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张仪在为赵国“合纵”的事向魏襄王游说:

“魏国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郪(qī);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疏;西边有长城边界;北边有河外、卷地、衍地、燕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

两位纵横家的说辞目的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从战略层面说明了魏国的地理环境所具备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两人的说辞我们知道,魏国地势平坦,是天下诸侯必争之地,只要国富兵强,不但可以凭借坚固的屏障抵御入侵,还可以以此进行军事拓展。但是反过来的话,加之与四邻关系不佳,可能就会出现“四分五裂”的被动局面。

而处于黄河流域的魏国,所处的气候,所拥有的土壤和物质资料,无疑为本国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四通八达的交通也对本国的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其实,魏文侯也晓得自家地盘的优劣,所以也曾采取过联合韩、赵的战略措施来避免以上不利情况的发生。

处于中原地带的魏国虽然地理优势“在线”,但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乱战不断,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但他并不能像西秦或南楚那样再行扩张之势。

种种原因使得魏国成为诸国“合纵”、“连横”的策源地,所以我们才说,战国时期的魏国是纵横家的发源地。

既然结论如此,那历史真如这般吗?

看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就知道了,公孙衍为魏国连楚、燕、韩、赵以伐秦;张仪为秦连横韩、魏;孟尝君合纵魏、齐、韩胜楚攻秦;乐毅为燕连韩、赵、魏、秦以伐齐;长平之战后,虞卿为赵合纵齐、魏、楚、韩、燕来抗秦……凡此种种。

我们看到,自战国起,魏国作为每个布局的纵横中心,几乎参与了每一场诸侯国间的纵横活动,而频繁的军事、外交间的“刀光剑影”中,魏国纵横家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

三、结语

综合上述,魏国的变法、政治军事斗争、养士之风、地理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同时发功”,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也同时扩充了纵横家的人才队伍。纵横家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条件的“特色产物”,顺势而产生的纵横策略、纵横活动也是这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历史需要。

魏国为纵横家提供了大放异彩的历史舞台,而滋生于这个温床上的纵横家们,他们或为己利,或为一国之利,只凭一唇舌奔走于各诸侯间。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的军事、外交策略变化也因他们而风起云涌。


千史千寻


战国前期的魏国,不仅仅是纵横家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被视为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的摇篮,那些影响了战国局势走向的明星人物,绝大部分都出自魏国:李悝、吴起、公孙鞅、苏秦、张仪、乐毅、范雎等等,甚至军事家孙膑最初也是在魏国出道。他们要么是魏国人,要么在魏国迈开事业的第一步。造成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魏国综合条件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去,古往今来都是这个现实的生存规则。就像近几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动一样,战国前半期的魏国,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有钱: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国家是晋国,而战国前半期最有实力的则是继承了晋国衣钵的魏国。魏国,位于原晋国的中心,西边的区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而且占领了河西之地,主要的城市富庶、发达;东边的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而且在春秋战国之交,魏国敢为天下先,首先推行了李悝变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地盘不是最辽阔的的魏国,成了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有影响力:在春秋时,位于华夏族诞生地黄河流域的晋国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天下的中心,而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相比较之下,其他国家就显得弱势:西部边陲的秦国被视若“夷翟”,南方的庞然大物楚国则一向是“蛮夷”,东北的燕国从来都是弟中弟,同为三晋的赵、韩当时只是跟着魏国混的小伙伴,只有在春秋时提出“尊王攘夷”的齐国能与魏国掰掰手腕,但在田氏代姜后,齐国的底气也差了一截。

第二、魏国地理位置佳

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对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极其重要。比如三国时期的襄阳,由于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中心点,成了人员与信息的交流中心。而在南方还未开发的战国时期,魏国所在的黄河流域,是当时天下的中央。在这里,既可以掌握最详尽的资讯,又能方便随时向各国流动。举两个相反的例子: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曾经私下逃出,却因漫长曲折的交通困难被秦国又抓了回去;而那些逃离魏国的人才,无一不是非常便捷:装死的范雎、残疾且装疯的孙膑,离开魏国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这就是待在魏国的好处:方便转移阵地。

第三、魏国有学术氛围

这要感谢魏文侯魏斯。他在位时,在西河郡成立了教育中心,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家都被其尊为老师,各国的人才也向魏国集中。如吴起、李悝,都是卜子夏的弟子,这些人才在魏国学习,也在魏国实践,使得当时魏国成了战国思潮的摇篮、新理念的试验田。当时,各国人才若想学习最新理论,前往魏国是最合理的选择,吴起之所以能在楚国推行变法,是他在魏国学习了同窗李悝的理念,也耳闻目睹了魏国的改革经验;公孙鞅前往秦国变法的资本,则与吴起如出一辙。魏武侯、魏惠王都继承了这一遗产。

可惜滋生人才容易、留住人才太难,魏国以雄厚实力建立起来的人才资源,反而成了帮助各国(尤其秦国)强大的利器,也成了推动本国奔向末路的推手。


正史漫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纵横家”?怎样才能成纵横家?成为纵横家的条件是什么?

其一,必须有超于常人的智慧,有善于答辨进退自如的手断;有三寸不烂之舌(诸如三国孔明先生过江舌战群儒)的宏大气魄。

其二,必须有远交近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超人本领。(诸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子房)

历史上最有名的纵横家莫过于战国时期苏秦的"合纵"策略和张仪的"连横”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本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大的动乱时代。各国之间为了发展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争当霸主,雄撑天下。可都势均力敌而未能独占螯头。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又受"三晋文化”的影响,继承了晋国建国初期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固疆稳土。因有之前的变法基础,到魏文候时代,他再次变法,最终把魏国推到了霸主的位置。

因取得了时代的先决权,相应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发扬广大。专事"游说权谋"的纵横家应用而生,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表演在列国的政治舞台。

魏国之所以能成纵横家的发源地,是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地都处在中原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少有阻隔,交通便捷,物华丰茂。又四面受敌,强时尚可国泰民安,弱时八方难支。这时必须有强大的外交手断来平息内忧外患,纵横家便有了相对施展才华的舞台。

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文化传承的相对繁荣是魏国人选择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格言,游说,攻略杀伐成了他们谋生和扬名立传的唯一手断。所以说,魏国是纵横家的发源地。



竹影临风


魏国纵横家,公孙衍、张仪、乐毅、范雎、吕不韦、尉缭、池子华、公子劲、姚贾、左爽、纷强、楼梧、信陵君、侯赢、朱仓、范座、雍沮、孙臣、段干崇、如耳、旰夷等等。

魏国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魏国纵横家人数庞大,并且对战国历史产生很大影响,魏国纵横家唐雎,以90岁高龄游说秦国,使得强秦不敢对魏国用兵,在魏国灭亡后,他又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想要吞并安陵的意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魏国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纵横家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魏国文化受三晋文化的影响,晋国开国之初就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治国,这也直接决定了晋国文化的发展格局,即它的宽容性不仅有利于晋国的文化交往,也是晋国社会成为中华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炉,晋文化与其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兼容性,即农耕文化与游牧碰撞交融的舞台。

三家分晋后,魏国、赵国、韩国三家都受晋文化影响,特别是占据晋国腹里的魏国受到的影响最大。魏国继承了晋国变革创新的传统,到了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实行变法,将魏国推向霸主位置,并且还使魏国成为法家学派中心和法治文化园地。

魏文侯时期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荟萃交融,专事“游说权谋”的纵横家也由此活跃在战国的舞台,由此在魏国呈现出多种学术流派共存,相辉映色的文化景观。此外,晋文化还有戎狄文化、夏文华的遗风,也有周文化的影子,魏国即继承了晋国兼收并蓄重法治,重变革的文化传统和开放态势,又有法家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对魏国纵横家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国特殊地缘政治有利于纵横家活动,战国时期,魏国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是分不开的,魏国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带,并且四周都被强敌环伺,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魏国国势强时,可以向外拓展,国势弱势则容易四面受敌,这就更加要求魏国应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利于纵横家活动。

此外,魏国地形地势平坦,无名山大川阻隔;交通发达,马驰人趋,待倦而至,使魏国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更适宜于纵横家施展其谋略。特别是到了战国中期,魏国成为合纵连横的主战场,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这些诸侯国,互相攻伐,魏国既不能独善其身,也难以脱身。

魏国变法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魏国率先实行变法后,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导致社会人员大量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也为纵横家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农业迅速发展时,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人口数量增多,失去土地的人生活艰难,不能自主,很多人选择知识、谋略、将游说作为改变命运的手段,由此,魏国纵横家队伍进一步扩大。

魏国发达的经济自己养士之风的盛行,为那些能够影响大局的纵横家提供了经济保障,信陵君就是养士的代表人物。此外,残酷的军事斗争也是促进纵横家产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平民阶层的上升,为纵横家提供了最广泛的来源,例如姚贾,范雎、商鞅要么出身平民,要么是贵族庶孽。

此外,战国乱世给了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纵横家发挥的舞台,这个乱世战争的局面以及自由开放的环境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诸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通过积极奔走游说,竭力推荐自己,以谋求功名利禄,他们的成功也是众多纵横家的榜样,带动了一大批纵横家走上了策谋之路。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左传》等。

大家有什么高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趣说古今事


一提起战国时期那些在列国之间穿梭的纵横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出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此二人为针锋相对的两个集团服务着,但是却有着共同的老师,那就是

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对于其出生地有三种说法: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在鬼谷隐居。

鬼谷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是纵横家的鼻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法家、名家、发明家、医学家以及教育家。鬼谷子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在当时算是神一样的人物,最厉害的是鬼谷子教育出一系列战国精英,名单如下: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等等500余名

从这份极具分量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纵横大家苏秦、张仪、毛遂;有兵家大师孙膑、庞涓;有法家代表商鞅、吕不韦;还有众多的名将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赵奢。如此看来战国时的军政精英有相当一部分出自鬼谷子门下,在战场上厮杀的极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师哥师弟。

那么鬼谷子带着这群牛人在哪里学习呢?后人考证,鬼谷子隐居的鬼谷位于今天河南省鹤壁市云梦山中,在战国初期这里就是魏国的领土。魏国不但可以说就是纵横家的发源地,也是但是战国精英的诞生地。

那么魏国岂不是用于一所产生超级人才的黄埔军校了。结果恰恰相反,这些人才大部分对于别国,有相当比例去了魏国的宿敌秦国。这其实与魏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系,魏文侯时还算重视人才的选择,但是文侯之后朝政有贵族把持,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利益不被外人所占有,他们封住了平民子弟晋升的途径。另外这群精英各个心高气傲自是不凡,岂能甘居人下。而秦国则不然,商鞅变法没有因为自己的惨死而被废除,那套完整合理的晋升机制保留了下来。同时秦国统治者积极网罗六国人才,对于那些高能力的“秦漂”委以重任,赐以重金。

在那时的秦国,整个国家就是一台机器,农民生产粮食供应军队百官,老秦人出征夺取土地,来自六国的客卿们则积极出谋划策对抗自己曾经的母国。

虽然六国多人才,但六国留不住人才,六国焉能不亡?


游在路上的鱼


说魏国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发源地也是合理的,因为扰乱战国时局的众多纵横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魏国的,例如带来秦国斩首魏国八万雄兵的公孙衍;提出连横策略,让秦国走向争霸之路的张仪;带领五国伐齐的燕国乐毅,以及在秦国统一过程中立下功勋的范雎,吕不韦,尉缭等都是魏国人,或者出自于魏国。此外,来自于魏国的纵横家还有信陵君、侯赢、池子华、姚贾、公子劲、朱仓等等数不胜数。

魏国为何出现这么多纵横家?笔者认为,这与魏国特殊的地理地缘政治有关,魏国位于中原腹地,是个四战之地,战国时期每一次大战,魏国都被卷入其中,不能幸免;众多的合纵连横活动,魏国都是主力之一,例如秦国连横魏国、韩国攻打楚齐两国;魏国又在公孙衍带领下连横五国征伐秦国;魏国夹在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中,邦交策略时常改变,这也是纵横家提供了舞台。

其次,魏国的变法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在经济、农业、商业等诸多行业都有很大发展,特别在农业上,土地兼并严重,失业人口多,很多人凭着自己一技之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纵横家因此应运而生,并且魏国发达的经济,带动了社会人员的大量流动,并且魏国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使得魏国纵横家能够向中原诸国流动。

笔者认为,魏国盛产纵横家跟其文化也有很大关系,三家分晋前,晋国文化思想受中原传统思想和戎狄思想双重影响,带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双重特点;三晋分家后,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此时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诸子百家思想交汇融合,使得多种文化并存,多种学派并立,这样为魏国纵横家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而魏国养士之风盛行,这又为纵横家的大量产生提供了人才来源,加之魏国国内残酷的朝政斗争,从魏国走出的纵横家大多见多识广,拥有丰富的朝廷斗争经验。

魏国国君除了魏文侯外,其他都鲜有大的作为,特别是在对外邦交策略上和人才利用上,对外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对内不能选贤任能,导致魏国人才都纷纷出走流向其他诸国,特别是纵横家。

纵横家们大多善于辞令,或者长于计谋,他们知识渊博,大局观强,善于揣摩人心,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谋士,战国时代,说白了就是纵横家的舞台,他们左手执黑,右手执白,左右着大国战争,决定着小国命运,他们有人能以三寸之舌抵抗百万雄兵,或纵横捭阖、远交近攻解救他国于水火之中,我们看看秦国的国运,就会对纵横家的作用一目了然,其实商鞅应用纵横家的理论,从张仪,到吕不韦,再到李斯,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离不开这些纵横家。


珂梦历史人文


首先是因为,战国时期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使得魏国当时成各家学派的交汇地,这就为魏国成为纵横家的发源地创造了先决条件,因为文化土壤始终大于一切。

魏国当时的文化氛围,比较宽松,这使得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交流融化。由此带来积极的影响,魏国涌现出多种学术流派共相存和,交相辉映的文化氛围,这其中纵横派自然有了一席之地了。。

其次,魏国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带,交通发达,加上他四周都是被强敌围绕。所以,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换句话讲,魏国强时是容易向外拓展的,不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他国势弱时,也容易遭到四面攻击,这就对魏国来说,可能应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更大一些。于是,魏国就更加有利于纵横家们活动了。

最后,魏国变法肯定也带来社会各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流动。魏国实行变法后,使得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直接有利的就是人口大量流动,人口数量大幅涌入,城市规模开始扩大,这也为纵横家们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更大的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是战国这个特殊时代的战乱格局,给了这些纵横家们充分发挥的舞台。

战国这个乱世,战争的局面以及自由开放的环境,也是纵横家们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比如苏秦、张仪等他们的成功,就带动一大批纵横家,尤其是魏国的纵横家们,他们大多走上了这个道路,说明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超凡博弈


纵横家,他们或者善于辞令,或者长于计谋,他们的策略很多,他们揣摩人心,纵横捭阖,或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抗百万雄师,或以远交近攻解救他国于水火之中,但最出名的莫过于苏秦的合纵策略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了。

魏国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魏国纵横家人数庞大,并且对战国历史产生很大影响,魏国纵横家唐雎,以90岁高龄游说秦国,使得强秦不敢对魏国用兵,在魏国灭亡后,他又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想要吞并安陵的意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魏国文化受三晋文化的影响,晋国开国之初就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治国,这也直接决定了晋国文化的发展格局,即它的宽容性不仅有利于晋国的文化交往,也是晋国社会成为中华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炉,晋文化与其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兼容性,即农耕文化与游牧碰撞交融的舞台。


昼拾夜梦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魏国是纵横家的发源地】这是为什么呢,我相信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要成为发源地,要满足几个特征,一是要有时代文化背景,二是要有文化背景,三是要有典型人物事迹

我觉得只要是满足了这三个特征就可以称之为发源地,这就像河北承德是普通话发源地一样,有时代背景,有文化背景,连一个老人说话都堪比播音员

所以要想成为发源地一定是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的,那么魏国到底满不满足这三个条件呢

01|时代文化背景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

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这一段有几个字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四战之地”什么叫四战之地,四周全是平原,没有任何工事可守,四年楚歌啊,你想想他不打怎么办,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02|文化背景

魏国文化受三晋文化的影响,晋国开国之初就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治国,晋文化与其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兼容性

又因地区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这里既有游牧文化,南方吴楚文化,东部的齐鲁文化,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得魏国很少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束缚,他们更加注重实际

战国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谁不想在这天下分一杯羹,魏国夹在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中,举目皆敌,所以纵横家的务实文化,也是颇为受宠的

身处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能兼容,那么联合纵横之术就是必选的,为什么呢?

魏国称霸之初是以法家思想治理没问题,但是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均败于纵横家之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毫无疑问,兼容纵横文化成为魏国的支撑点之一也是没问题的,所以第二点也是满足的

03|典型人物

想必这一点不用多说诸如:公孙衍、张仪、乐毅、范雎、吕不韦、尉缭、池子华、公子劲、姚贾、左爽、纷强、楼梧、信陵君、等等。

综上所述,魏国是纵横家的发源地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东风破梦


导语:战国时期,魏国为何是纵横家发源地?有哪些纵横家,特殊地缘政治,三晋文化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时期,这期间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这时期先后出现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在乱世纷争中,充满着阴谋狡诈,纵横跋扈,远交近攻,这里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尊王攘夷”为战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里又有“三家分晋”后的纵横跋扈,合纵连横等诸多军事谋略记载。

在春秋战国历史,众多的学派中,纵横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以谋略干预列国外交甚至朝政,例如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策略等等,但是很少人知道,在战国时期扰乱时局,决定他国命运的纵横家,其发源地却是魏国。

纵横家,他们或者善于辞令,或者长于计谋,或者善于为主服务,他们的策略很多,他们揣摩人心,纵横捭阖,或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抗百万雄师,或以远交近攻解救他国于水火之中,但最出名的莫过于苏秦的合纵策略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了。

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增强,开始向东谋求发展,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魏国后,替代魏国成为中原地区霸主;韩国、赵国、魏国处于齐国、秦国东西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下,为了谋求生存,韩赵魏三国联合起来,并南连楚国,北连燕国,东抗齐国或抵抗秦国,这就是“合纵”策略。

面对弱国的合纵策略,齐国、秦国等强国也不甘示弱,试图拉拢弱国,瓦解其合纵策略,以进攻其他弱国,这就是连横策略;到了战国末期,燕国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其实是六国联军)打败齐国,齐国从此一蹶不振;而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国力被严重削弱,至此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在军事上与强秦抗敌,六国均势被打破,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由此进入了秦国的兼并统一之路。

战国时期都有哪些纵横家呢?

周朝有苏秦、杜赫、苏厉、城浑等,赵国有平原君、楼绥、毛遂、魏加等,韩国又成阳君、韩熙、郑同、冯君等,齐国有田文、鲁仲连、冷向、公孙弘等,楚国有甘茂、魏冉、甘罗、向寿、春申君、唐客等,秦国有管浅、公孙昧、起贾、樗里疾等,燕国蔡泽,宋国有惠施,中山国有张登,三晋有司马空、苏修、陈应、陈珍等。

魏国纵横家,公孙衍、张仪、乐毅、范雎、吕不韦、尉缭、池子华、公子劲、姚贾、左爽、纷强、楼梧、信陵君、侯赢、朱仓、范座、雍沮、孙臣、段干崇、如耳、旰夷等等。

魏国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魏国纵横家人数庞大,并且对战国历史产生很大影响,魏国纵横家唐雎,以90岁高龄游说秦国,使得强秦不敢对魏国用兵,在魏国灭亡后,他又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想要吞并安陵的意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时期纵横家都进行了哪些合纵连横活动呢?战国时期每一次外交活动和军事战争都是合纵连横活动史。其纵横家活动简史如下: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变成第一强国,秦国则连横魏国、韩国以伐楚国、齐国;公孙衍为魏国连横赵国、韩国、楚国、燕国五国以伐秦;当齐国大破燕国时,张仪为秦国连横魏国、韩国、转而与齐国、楚国两大强国对峙;秦国、魏国、韩国三国连横胜齐国、楚国后,秦国夺取汉中。

当秦武王欲通三川,夺取中原周室时,孟尝君则合纵齐国、魏国、韩国胜楚后又攻秦;齐国灭宋国后,燕国在乐毅带领下,合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等五国破齐,秦国在战争中逐渐壮大,又攻破魏国和楚国,灭掉了周;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秦国攻韩破赵,楚国和魏国合纵救赵国;此后,楚国、赵国、魏国元气大伤,无力与秦国抗衡,纵横活动进入尾声。接下来的历史,就是秦国各个击破,逐步吞并六国,统一中原的过程。

从以上的诸侯国邦交策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家分晋后的韩国、赵国、魏国基本上都参与了战国时期每一场大规模的纵横活动。在这些纵横活动中,中心是卫国,秦国则是战国后期连横策略和合纵抵抗的对象。战国时期,频繁的结盟与背盟,变幻多端的合纵与连横,朝秦暮楚的魏国外交策略以及无休止的军事外交策略都活跃着魏国纵横家的身影。

魏国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纵横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魏国文化受三晋文化的影响,晋国开国之初就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治国,这也直接决定了晋国文化的发展格局,即它的宽容性不仅有利于晋国的文化交往,也是晋国社会成为中华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炉,晋文化与其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兼容性,即农耕文化与游牧碰撞交融的舞台。

三家分晋后,魏国、赵国、韩国三家都受晋文化影响,特别是占据晋国腹里的魏国受到的影响最大。魏国继承了晋国变革创新的传统,到了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实行变法,将魏国推向霸主位置,并且还使魏国成为法家学派中心和法治文化园地。

魏文侯时期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荟萃交融,专事“游说权谋”的纵横家也由此活跃在战国的舞台,由此在魏国呈现出多种学术流派共存,相辉映色的文化景观。此外,晋文化还有戎狄文化、夏文华的遗风,也有周文化的影子,魏国即继承了晋国兼收并蓄重法治,重变革的文化传统和开放态势,又有法家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对魏国纵横家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国特殊地缘政治有利于纵横家活动,战国时期,魏国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是分不开的,魏国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带,并且四周都被强敌环伺,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魏国国势强时,可以向外拓展,国势弱势则容易四面受敌,这就更加要求魏国应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利于纵横家活动。

此外,魏国地形地势平坦,无名山大川阻隔;交通发达,马驰人趋,待倦而至,使魏国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更适宜于纵横家施展其谋略。特别是到了战国中期,魏国成为合纵连横的主战场,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这些诸侯国,互相攻伐,魏国既不能独善其身,也难以脱身。

魏国变法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魏国率先实行变法后,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导致社会人员大量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也为纵横家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农业迅速发展时,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人口数量增多,失去土地的人生活艰难,不能自主,很多人选择知识、谋略、将游说作为改变命运的手段,由此,魏国纵横家队伍进一步扩大。

魏国发达的经济自己养士之风的盛行,为那些能够影响大局的纵横家提供了经济保障,信陵君就是养士的代表人物。此外,残酷的军事斗争也是促进纵横家产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平民阶层的上升,为纵横家提供了最广泛的来源,例如姚贾,范雎、商鞅要么出身平民,要么是贵族庶孽。

此外,战国乱世给了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纵横家发挥的舞台,这个乱世战争的局面以及自由开放的环境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诸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通过积极奔走游说,竭力推荐自己,以谋求功名利禄,他们的成功也是众多纵横家的榜样,带动了一大批纵横家走上了策谋之路。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左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