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原本崛起于晋阳的赵国,为何要迁都邯郸?邯郸是如何归入赵国疆域的?

碣石樵子


源于晋国卿大夫赵氏家族而来的赵国,其根据地本是在晋阳,这也是赵氏家族在晋悼公时期重新兴起后就一直着力经营的地方,在赵简子参与的六卿共诛祁氏、羊舌氏的斗争;四卿共讨范氏、中行氏的战争;以及赵襄子时期,赵氏联合魏氏、韩氏攻灭智氏的行动中,晋阳都发挥出了重要的堡垒中心的作用。

但在三家分晋完成后,作为新兴诸侯势力的赵国,想要积极参与列强逐鹿中原的政治格局,就必须把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东移于太行山以东,以投入到与魏、卫、齐、楚、宋等国争夺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区域的激烈斗争中去。在这种背景下,僻处偏北的晋阳作为都城就显得不合适了。故而,在赵献侯在位时,赵国就已开展了迁都工程,或许是急于将势力伸到黄河中下游沿岸的心理,赵献侯时期的赵国将都城迁离晋阳后,并没有迁到后来的邯郸,而是迁到了中牟。

但是这个新都中牟在有接近诸国争夺领地的便利同时,也有过于临近它国的不安全因素。赵敬侯刚刚继位的公元前386年,公子朝就勾结了魏国军队在中牟发动了叛乱,虽然经过苦战,叛军溃奔魏国,但中牟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已不堪为都。再考虑到安全及位处太行山以东以便东向发展的要求,赵敬侯君臣选中了邯郸城作为再次迁都的目的地,从此直到赵国政权覆亡,邯郸始终都是赵国的都城,并将经历多次血雨腥风的考验。


史海悠游闾春晖


其实三家分晋之后赵国的都城最早在晋阳,后来赵献侯即位(公元前424年),为便于赵国国力向东扩展,迁都到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了战国时代中期为了继续向东扩张,赵敬侯继位时期(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简单来说赵国的几次迁都都是因为内乱造成的,赵敬侯即位时,赵国贵族公子朝发生叛乱,都城中牟遭到严重破坏。于是赵敬侯将都城迁往邯郸,这是一方面的考虑,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当时赵国已经是中原大国了,在军事上具备进取中原争衡天下的优势了,而赵国西面的秦此时是秦献公在位时期,已经开始了东进攻击魏国的收复河西地区等一系列军事行动,迁都邯郸,对于赵国来说也远离了秦国的威胁。我们现在从赵国的迁都邯郸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逐渐强大并开始参与中原诸国的争斗,注意力和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带,参与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