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瀚海说史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是一个“戎狄”国家统一了中国,而不是中原大国?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秦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个边陲国家。正是这两个特点,最终让秦国统一了中国。是不是很意外?

没有文化,带来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没文化就培养不出人才,所以就大肆招揽外国人。公孙鞅、张仪、范睢都是外国人。

周天子的分封制加上嫡长子制,诸侯国国君的后代到了后面就成了连土地都没有的“士”。他们没有土地,就只能靠读书做门客、做说客谋生。结果导致人才越来越多。谁出的价高,就去谁那里服务。秦国刚好是那个时候出价最高的。

秦国能出得起高价,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有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变法成功了。能变法成功,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

第二个结果,就是变法成功。

秦国变法算是比较晚的,但他是变法最彻底的、最成功的。

最早,秦国也想学习中原的文化。可是怎么学好像都没有什么用。但在秦穆公时期,从西戎来了一个叫由余的人,他祖宗本来是晋国人,他跟秦穆公说:中原各国之所以越来越乱,就是因为有呢些没有用的“诗书礼乐”。他们的国家富裕后,统治者就会骄奢淫逸,而下层却还是以礼义的标准来要求上层,导致国家上层和下层分裂,于是国家开始内乱。像我们这些国家,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贫富差距不大,全国上下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国家比较稳定,一心只发展经济和军事。

秦穆公听完由余这席话,茅塞顿开。于是又掉头回来继续深化秦国的西戎化之路。最终,秦国的文化核心就是跟西戎融合之后的“贪婪、狠猛、残暴”。

而公孙鞅带来的变法,是完全贯彻法家的思想,特点就是精于算计、不择手段、高效残忍。这些特点很符合秦国的文化。

两种文化一拍即合,秦国最终变法成功。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虽然文化上落后于中原,政治上比较残酷,但在军事上却变得非常高效: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君一声令下,百姓就饿虎扑食般冲向敌人。这样的虎狼之国,哪里还有敌手?

楚国如果当初不要坚持学习中原文化,或许最后统一中国的就是楚国也不一定。

处在边陲,国土扩张快,资源获取多

秦国在西边,往西往南都有大片的,看起来是蛮荒之地的土地。秦国从中原获得了大量的铁器,武装了自己的军队。然后再往西往南扩张。进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不但获得更多的资源,还获得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兵源。也就是这些兵源组成的部队,最终灭了六国。

因为地处边陲,秦国向西向南扩张的时候,中原各国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秦国,他们忙于内斗,给了秦国一发展的时间。正是这段时间,秦国完成了西戎化、吞并西南、实施变法。在战国初期还是一个二流的国家,在变法之后一跃成为国力第一的强国。

同样处在中原南边的楚国,国土面积也不断扩大,资源也获取了不少,在与中原大国较量的时候基本上都处于上风。但是,楚国的文化完全中原化了,也逃不脱由余说的中原各国的宿命。最终还是败给了野蛮高效的秦国。

......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知行史话


秦国能够最后完成统一,有以下原因:

一、制度最残暴,法律最苛酷。秦国通过严刑峻法堵死了社会向一切方向发展的路,只留下一条通过作战晋爵的出口,把全社会的力量导向战争;即便不求晋爵,也只允许种田不许干别的,要或者只能种田,所以全国不是农民就是战士,或者说大部分农民本身也是战士,其他一切人类高级的文化、精神活动都是没有的。

二、运用了墨家技术。秦国从秦献公时引进墨家,墨家的科技在秦国得到大力普及,在种田、筑城、修水利工程等很多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在作战上也有一定的军工优势。

三、最不要脸。在秦国战略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打不开僵局的时候,通过欺骗、绑票、背信弃义来达成战略目标,比如约楚庄王会盟却予以绑票,跟赵悼襄王假装友好,劝赵悼襄王去攻打燕国,保证支持赵国,等到赵军出发后,却出兵夺取赵国多个军事要地,为灭亡赵国准备条件,诸如此类。

四、军法苛酷,奖励杀人,导致秦军战斗力很强,秦国的战将对杀人技术研究透彻,出现了白起之类的大量杀人狂,非关东六国所能敌。


文史宴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可以说是印证了历史上亘古不变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规律。当然,仅仅凭借这条历史铁律,是不足以说明能够秦国统一的原由。

因为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将星荟萃,各诸侯国相互攻伐,依靠自身实力都曾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而所谓实力,它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

一、战国时期诸侯国发展历程: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

在春秋战国早期,晋国、齐国、楚国、越国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4个国家,到公元前453年,越国被灭,晋国被兼并,形成了赵、魏、韩三家强大的局面。与此同时楚国在被入侵之后,国力也渐渐开始恢复,成为了南方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中期七雄争霸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其中魏国的实力最强,曾占据了秦国河西地区,不过随着齐国、秦国的夹击,魏国渐渐衰落。楚国随着吴起变法的进行,国家实力渐渐壮大,称霸如今的江南一带,在越国内乱时更是借机灭掉了越国,成为当时疆域最广的诸侯国。赵国和韩国更是趁周内乱将周分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家,并借机一步步占领封地。

此时秦孝公任命商鞅推行变法,秦朝开始走入军事强国的行列。与此同时,齐魏两国之战,魏国两次败于齐国,被逼迁都大梁,对于河西之地的管控大大减弱。

秦国趁此,兼并河西之地。公元325年,秦惠文王自立为王。之后,各国相继称王,形成了连横合纵的高潮,开始与齐秦两大集团斗争,不过这一时期秦国一直处于上风地位,先后制服了韩国,魏国重创了楚国。

到了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更加猛烈,由于秦国实力强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二、秦灭六国之战的背景:各诸侯国实力衰退,已不是强秦之对手

秦灭六国之战,是指战国末期秦国消灭其他6个诸侯国,统一中国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两个对王位有威胁的集团,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一共经历了10年的时间。

此时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形态,随着新兴地主的崛起,国家内经济发展迅速,并且秦国有着培育战马的历史,因此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随着秦王嬴政的亲政,关东六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只有秦国依然,保持着强国地位。此时的齐国,政治落后,国内已经没有了能够担当重任的忠臣良将,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减缓,军队也不像过去那样威风凛凛。

韩国早已臣服秦国,秦始皇即位后所剩的疆域也只不过十几个中小城池,已经算不得是一个国家了。魏国一直以来就是秦国的大敌,自魏惠王以来,就一直与秦国发生战争,并不断被秦国击败,疆域也由过去时期的山河纵横日益缩小。

此时的魏国虽然国势衰弱,但由于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魏国的威望此时,影响力极大。如果乘胜追击,或许还可以恢复过去的疆域,但是魏王昏庸无能,听信秦国挑拨离间,罢免了信陵君,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此时的赵国依然算得上是北方强国,由于赵武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国力依然强劲。但在赵武陵王死后多次被秦国攻打,加上国内的大将廉颇,李牧等人受到抹黑被罢免,赵国也大不如前。

燕国虽然是战国时期,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但燕昭王时期历经图治,国力曾日渐强劲,但是到了后期,常常与邻近的赵国、齐国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损耗严重。

楚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的南方大国,不过自从秦国大将军白起攻陷楚国王都之后,楚国势力也大大减弱,被迫迁都,多次大大挫伤了国内民众的信心。

三、 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之步伐势不可挡

根据李斯等人的策略,这场战争主要分为三步,“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通过这一政策从内部化解了敌国,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更是促进了军队的推行。

首先,秦王听取李斯等人的意见,采取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之后,秦国在以支援燕国为借口,开始对赵国发起战争。秦国把进攻重点放在赵国的南部,这让赵国陷入了一种腹背受敌的状态,很快太行山一脉被停,一局铲除。

秦国打开了赵国西面的大门,失去了西北方向的屏障,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公元前234年赵王任命名将李牧为统帅带领10万大军与边疆作战,这给了秦国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秦国先放弃了对赵国的进攻,转而开始进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韩国虽然弱小,但地处函谷关,秦朝如果想发起对外战争,灭亡六国必须从此处经过,因此必须要先灭掉韩国,经过两年的秦韩战争之后,韩国主动投降成为秦国的藩属国。

秦始皇15年,秦国又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采取南北两路夹击的方式,在李牧的抵抗下,秦朝又一次进攻失败。不过虽然赵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多次战争让赵军兵力损失严重。于是赵国准备联合当时国力强劲的齐国,在发觉赵国这一意图之后,秦国派谋士前往齐国进行游说活动破坏了齐赵两国之间的联合,之后又一次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

秦始皇17年赵国发生旱灾,秦朝在次年发动了对赵国的大举进攻,但经过一年的战争之后,胜负仍未分晓。秦国深知赵国能够抵抗如此长的时间与名将李牧是离不开的,于是使用了反间计,收买赵国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污蔑李牧,之后李牧被罢免,杀害。

秦始皇19年,赵军抗战数月,但仍然勒兵自顾,郭开曾多次劝降,但是赵公子坚决反对主张,与邯郸城共存亡,不过赵王却中了奸臣的诡计,下令开城投降。

之后就是秦灭魏国之战,魏国处于各国之间的枢纽位置,但正是因为这个优越的战略形势,多年之间发生了多场战争,在秦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最终在秦始皇22年,经过三个月战争的魏国灭亡,魏王被杀。

之后秦朝开始大举进攻楚国,与此同时也发动了对燕国的进攻,秦始皇23年,楚国灭亡,燕王因为赵国的灭亡,整天提心吊胆也无心战争,秦王政25年燕国也灭亡了。

齐国在经过与多次战争之后,元气已经大为损伤,虽然几度与秦作战,但是结果可想而知,秦始皇26年,齐国国都被攻破,齐王饿死与松柏之间。

总结:

秦国这样一个被人笑称为半开化的国家,之所以能一统六国,绝对不是某一个皇帝自己的功劳,这与秦国百年以来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破坏了六国联盟,加上各个国家君主的昏庸,国力的弱小等原因,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旧时楼台月


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促进了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既有历史上秦穆公当年横扫西戎的原因,也有后来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的推动,更有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那么细分的话,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层面的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统一六国之前,东周战国中的各诸侯国,政治体制上采用分封制,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铁器得到普及使用,农民和地主阶层的出现,为大一统的王朝出现奠定基础。

2、秦国的商鞅变法。春秋时期,秦国国力并不强大,秦穆公的东征西讨,为其后来强大打下了基础。在后来六国纷纷变法的过程中,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虽然有各种阻力,但是商鞅的变法在后来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推动法治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中,秦国成为了六国中经济最强的国家。

3、社会大一统的心理。周朝名为大一统的国家,实为宗法制下的国家综合体。特别是周王室权力衰落以后,各诸侯国连年征战,战事不断,社会渴望统一的心理非常强大。



4、诸侯国内部之间矛盾不断。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各国互不服气,相互倾轧。这其中,秦楚齐都有可能统一天下,但是六国贵族的保守思想限制了他们统一天下勇气和发展壮大的机会。面对强秦的扩张,一味追求一时的安逸,这种统一天下的大任只有落到秦国肩上。


5、秦始皇的个人才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理想才略始终决定了他的战略思路,他在推动统一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自建国以来,中间多位国君励精图治,重用能人,变法强国,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完成这一战略。


史说新传


题主研读一下秦国史就知道是为什么了,简明扼要我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秦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秦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之子恶来之后,早在殷商时期,嬴姓部族就是负责镇守边境防御西戎的贵族。公元前821年秦人击败西戎,被西周宣王封西陲大夫,前771年西周被西戎攻灭,周幽王被杀。秦襄公率军救援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并且由于西岐是周王朝起家之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一直打着周王朝正统的旗号。秦穆公时期再次大破西戎扩土开疆,秦人善战的传统一直延续。

第二,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战国初期,当属魏国最为强大,魏国武卒由于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以及职业化管理,成为了当时最强的军队没有之一。在魏将吴起的带领下击败秦国,一直到魏惠王时期,连续击败秦国后夺取了河西之地,秦人被迫退守洛水之西。随后又分别击败楚国齐国赵国成为霸主,尽管如此魏国要想一统天下却依然很难,倒霉就倒霉在魏国的地理位置位于战国最核心地区,四面树敌的结果就是遭到天下群起而攻,并且魏境平原居多无险可守,任何一支军队大摇大摆就能到都城大梁。最终在齐楚秦等国的联合打击下魏国衰落。反观秦国地处西垂,由于先人解决了西戎边患,西边的纵深能够保证秦国可以集中力量面对东方,再加上后来灭掉了巴蜀,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那么同样地处边陲的燕赵楚齐为何没能笑到最后?才是接下来的因素。

第三,才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内容不再多说,简单来说与战争最相关的就是耕战+功爵,普通百姓通过军功能够得到爵位的晋升机制,原本就善战的秦人在这一制度下更发挥出了巨大潜力,这就出现了光着膀子的秦军士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拿着武器嗷嗷冲锋的场景,对,秦军士兵一到战事焦灼的时候就脱衣服干,就是这样一支不要命的军队,虎狼之师由此得来。而其他国家虽然也有赏罚制度,却没有像秦国这样花血本的改革,普通士兵仅仅是为了一点钱财而战斗,并没有翻身做地主的机会。而他们所谓的变法改革,大都无法实行彻底,君王见识短浅,贵族明哲保身,很多都不了了之,只有秦王将商鞅法制延续子孙后代。

第四,人才。众所周知,秦国人才辈出,商鞅,韩非子,张仪,郑国,吕不韦,范雎,李斯等等,但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这就是老嬴家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了,不仅仅是礼贤下士,对于人才的引进和信赖程度,比起东方六国有过之后无不及。试想哪个人不想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但是没有人看到你的亮点,你说话没人听,再怎么赤诚之心也是枉然,但是秦国就不会,不仅以诚相待,还听得进去,付诸行动,而且卓有成效,高下立判。

由此四点,秦国一统天下,即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换成他国恐怕难以做到。





舟亢5661


大秦帝国之纵横天下无敌。体现出商鞅变法后的成功耕战奖励制度的、成功、符合此时的穷国大秦单方面发展先进的军备,《国、穷兵赌武》,一报始皇帝赵国受辱之耻。这又是一次和商周之战、一摸一样的战争模式,从中原古商都、赵国地发生,强秦要入主中原、这是几百年来秦赵的深刻积怨一个了结、拿下中原的赵,那就是拿下整个中国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从士兵战场上不惜生命的拼杀,就看出来士兵家庭不是多么富裕。重奖之下无弱兵,《促成了秦军在战场上拼死获利感》使得战场荣耀升华,才在战场上殊死拼杀。士兵为了抢一个战俘人头、大开杀戒、比比皆是,奖励、制度是按人头数的、割下两个耳朵为数的、又便于携带,进级进爵封侯就靠它了,奖励家人土地掌管百户、千户奴役主。只要是秦军在战场上军工显赫,那么他就由一个穷苦人之家,一夜之间变成大家望族,鸡犬升天,这种战场制度就像露出齿的狼一样。露齿是讲战不讲术,再一个就是军工技术异常先进、《从秦直道上看》大秦帝国之纵横,就是注重了带路经济带链体制发展的,兴修水利奖励耕战,他祖上几代人为了统一华夏耗时3百多年的养兵蓄锐,才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修长城御敌的廉价防御,“结果事得其反民不富重负”。又自毁了长城。看看那些先进的本地榆木战车、和各种各样机动性很高的运输工具应有尽有、就知道了,秦弩机连发射、长矛冲阵、等等。国力打造出的战场风格,人人奋勇向前、此时的军备技术已经是登峰造极,戈矛刀剑、已经是镍氢合金的装备了、再加上好的耕战制度,那就是武威而不胜的道理。











用户15793636282


一、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一统天下作为最终目标,而且一直为这一目标做战略规划,从未改变为,见《过秦论》秦“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还荒之心”。足见其雄心壮志。而别的国家虽有称霸的想法,却一直没有长久的规划。


二、秦国君主能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当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文王时,秦惠文王对形势就有清醒判断说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未采纳苏秦之策。虽然苏秦的计策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但秦惠文王能精准的计算到对秦国的利与弊,所以他拒绝了苏秦的计策

三、秦国重用商鞅,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富兵强,而且秦人鼓励战功,只要有战功就可以换来一切,在当时的社会对那些最底层的来说是这翻身的唯一机会,所以秦兵毫不怯战,勇猛过人,称之为虎狼之师!打起仗来常常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长平一战就活埋赵国军队40万!



四、这也是秦国的运气,其他六国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毫无志向,更无远见,内政腐败,贤能不进,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屡屡遭秦国算计,外交处处被动。无不听信奸佞,迫害忠良。秦国一直走上坡路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则一直走下坡路,越来越弱,这也给秦国创造了机会。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秦国最后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历史的面纱


秦国能统一中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商鞅变法:

秦国能统一中国,得从秦孝公讲起,秦孝公的父亲秦穆公在位时为了开拓疆土称霸诸侯,连年征战败多胜少死伤无数,使本来就位于西偶贫瘠的秦国国力锐减。

秦孝公继位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秦国迫切的需要恢复国力,称霸诸侯,免受他国的欺压。于时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求富国强兵之人才。于是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横空出世。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

1、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制。

2、农业上,重视农桑,奖励耕织,刺激了农业生产。

3、法律上,制定了秦律,无论何人触犯了秦律,都依法治罪。

3、军事上,设立了军爵,奖励军功,论功行赏,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4、政治上,推行县制,废除了分封,加大了中央集权。

5、统一度量衡,制定度量的标准器具。

由于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大增强,百姓家家富足,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

秦国在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后,小试牛刀,与魏国在河西大战三场,三战三胜,一举收复了河西失地,迫使魏国讲和。

二、英明的君主:

1、变法图强的秦孝公。

2、唯贤是用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继位后,由于商鞅变法效果明显,所以继续推行商鞅法制。

政治上,选拔任用贤能人才,不论是宗室赢姓,还是外籍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都是唯贤是用。

军事上,东进攻魏南下伐楚,打击了魏国和楚国的实力,削弱了与之争霸的本钱。

国土上,灭掉巴蜀,把物产丰富的巴国蜀国纳入秦国版图,成为秦国的粮仓。

3、攻伐绝断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7年,终年75岁,在秦国历代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人才上,文有范睢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人才济济。

军事上,把楚魏赵齐韩挨个揍了个遍,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秦韩魏伊阙之战、秦魏赵华阳之战、邯郸之战、鄢郢之战等等,攻占了大批诸侯国国土,消灭了诸侯国的大批有生力量,诸侯国至此开始衰弱。

4、横扫六国的秦王赢政

秦王赢政继位后,积极推行统一策略,加大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选拔优秀人才,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

三、地利的优势

秦国的核心位于中国西部的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是个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北有黄土高原和黄河天堑,南有秦岭,西有陇山,东有函谷关和武关。

这时重点讲下函谷关和武关,两关之间是秦岭,秦岭北侧是函谷关,南侧是武关,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秦国东出可以攻伐,六国西进则必受阻,六国在历史上多次联合攻秦,但重来没有揣开过两关的大门,都是到此止步。





华夏历史馆


秦国统一天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历史趋势:社会经济、各地联系,民族关系、局部统一的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展,出现了铁犁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大量土地的开垦为天下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崩溃,周王势弱,群雄纷争,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卿大夫势力兴起,三家分晋。进而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随着争霸和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地的联系和民族融合以及局部统一,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2、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开阡陌交通,实行“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等改革措施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尚武精神充斥: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生存环境恶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为了生存,民众尚武精神充斥。

4、个人因素:秦始皇雄才大略,广纳贤才,制定统一方略。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纳贤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在统一过程中,采纳李斯建议制定了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军事策略。任用王翦、李信、蒙恬等为将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file_sign": "0b8e30fae7e017752f7c9c01dfb87ef7\

一粟讲历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人前赴后继,经过不懈奋斗与努力使秦国从一个被中原诸国所轻视的边陲小国、蛮国、弱国、穷国变成一个国力强盛,兵强民富的大国、强国,为秦始皇最终横扫六合,一统中国打下了深厚地基础。

万事开头难,崛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秦孝公时期任用卫鞅,可谓是开了一个好头。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后,卫鞅在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支持,徙木立信,乱世用重典,上到宗室外戚,下到平民百姓,违法者必惩。改革一段时期后秦国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大大改善,国家经济得以发展,训练了一大批新军。变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秦国在与魏国争夺河西之战中大获全胜,一雪前耻!当然,变法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为秦国后来的发展强大定盘。

自秦孝公以后,秦国后面几代人,一脉相承,秉承前人意志,带领秦国不断前行,这中间任何一环都极为重要,一步走错则满盘皆输,所以说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六代人的艰苦奋斗。

总的来说,秦国奋六代人的努力,不仅为秦始皇一统中国奠定了深厚地基础,也开创了一个历史新纪元,创造了多项第一。

中国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