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雨霁视角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终于扫清了通往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为李世民残害手足而对其采取任何反制措施,相反,他很快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将一切军国大事交给李世民处理,没多久更是退位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生活。失去两个儿子的悲痛不仅没有表现在他的脸上,似乎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曾有过这两个儿子,一切都那么的平静,平静的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李渊痛失两子,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镇定确实很难让人理解,那么当年李渊究竟有什么苦衷,使得他无法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呢?难道李建成与李元吉真的作恶多端,以致于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吗?

笔者曾试图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但很无奈,这两本史书对于那段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交代了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政变发生之后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一事,至于当时李渊的表现以及处境如何,两本史书都没有说明。

《新·旧唐书》查找无果之下,笔者便将希望寄托在《资治通鉴》上,在《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一卷》中,笔者发现了如下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事实:

  1.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在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便派尉迟敬德手持长矛来到李渊所在的地方,名义上是保护李渊,但实际上却是在“软禁”李渊。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行动是非常迅速的,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李渊,从而控制住局势,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2. 当李渊被“软禁”之后,便寻求周围大臣的意见,只听萧瑀,陈叔达等一干大臣这么说道:“李建成与李元吉谋反,秦王不得已而诛杀了他们,秦王有功于社稷,陛下应该重用秦王,将国家大事托付给秦王”。通过这些话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朝中大臣多是支持李世民的,而李渊也看出了当时的形势,在被尉迟敬德软禁,周围大臣又都纷纷归附李世民的情况下,自己已经是“光杆司令”,无人听从了,若执意降罪于李世民,只怕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毕竟李世民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敢杀。
  3. 当李渊被迫接受现实后,尉迟敬德竟然进一步逼迫李渊下旨,令秦王节制所有军队。这一点乍一看并无特别之处,但若仔细品之却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首先,尉迟敬德竟然敢公开逼迫皇帝下旨,这说明他不怕触怒龙颜,甚至应该是受到了李世民的指使,而李世民敢指使尉迟敬德这么做,说明李世民已经有了随时跟李渊撕破脸的准备,这也能看出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其次,尉迟敬德要求李渊把所有军队都交给李世民节制,这说明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完全控制住这些军队,换句话说当时听命于李渊,李建成的军队还很多,只是受限于李渊被困,李建成突然被杀,他们群龙无首,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罢了,而若当时李渊哪怕有一丝希望能将军令送出去,都会将李世民置于万般危险之地,对于这种情况,李渊明白,李世民更清楚,所以李世民才会想方设法控制住李渊,不给他任何翻身的机会。

所以,基于以上三点非常现实的原因,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根本无法再组织新的力量去对抗李世民,更不用说调兵镇压李世民。


咸鱼闲聊


不废话,直接回答吧。

1、 倒是想,但是做不到啊

当尉迟敬德拿着冲着李渊说李世民已经诛杀了太子和李元吉的时候,我想李渊肯定是很生气的,他盛怒之下肯定是有调兵镇压李世民的想法的,但是为啥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已经做不到了。自己被尉迟敬德“保护”起来了不说,玄武门已经被李世民控制,怎么调兵?那个时候的皇宫我敢说连只蚊子都飞不出去,还想调兵?就算是把兵调来了,你们猜是调的兵先镇压了李世民还是李渊作为人质没有被“保护”好先死。再说了,李世民是什么人,亲王殿下,有自己的天策府,李唐建国最大的功臣,能打仗的基本都是他的部下,你调谁?调来了能打得过亲王手下的那帮猛将么。

2、 镇压了李世民,谁来做皇帝

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就三位,太子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吉,现在李世民把老大和老三灭了,李渊如果调兵镇压李世民,等于宣判李世民是乱臣贼子,那拿住李世民之后怎么处置?杀了,那后面谁继承皇位?不杀,等他后面继位了,反攻倒算怎么办?而且让一个自己定性为乱臣贼子的人做皇帝,李唐还怎么稳固?

3、 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

一个老头,一下子死了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就不说了,关键杀手或者仇人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你说糟心不糟心。都是什么惹的祸,绝不是月亮惹的祸,都是权力或者皇位惹的祸,你说老头是不是悔不当初或者心灰意冷。

4、 要顾全大局

李唐当时刚刚刚刚统一天下不久,还有很多暗中的势力在蠢蠢欲动,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和儿子干起了内战,那国家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混乱。其实李渊没有电视上表演的那么昏庸,他懂得让儿子之间相互牵制,搞平衡术,也是有眼光和大局观的成熟政治家,所以李渊还是要顾全大局的。

如果你是李渊,我相信你也不会调兵的,毕竟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不是。


阿欢的史记


现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不调兵直接把李世民给杀掉。其实这时候的李渊也是很无奈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再把李世民杀掉了,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李世民的人脉广

李渊决定起兵反隋,还是在李世民的鼓动之下进行的。且不说起兵之时李渊对李世民许下承诺:“事成之后,让他当太子”。李世民常年在外带兵征战,李渊能建立大唐帝国,他有很大的功劳。

整个唐朝有许多大将和治世能臣都是出自于他的麾下,这个时候他的人脉关系是非常好的,而且他手下所掌管的兵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看看李世民麾下文臣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将有尉迟恭、段玄志、侯君集、秦琼、程咬金等人。他所掌握的是大唐帝国的功臣集团。

第二点:李渊最能干的儿子就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已经杀掉了他比较能干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除了李世民这个优秀的儿子外,他已经没有什么能干的儿子了,加上他年岁也大了,再要孩子来即位更加不现实。

如果这时候把李世民杀了,那么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有谁来继承呢?他可不想大唐王朝的基业像隋朝一样二世而亡。所以为了自己的江山着想,他也不能因一时之气把李世民杀掉。

结束语:


李渊没有调兵把李世民杀掉,在后来证明是对的。虽然李世民在兄弟夺皇位这件事情上手段有点残忍,但是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个开明的好皇帝,大唐帝国在他的带领之下,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景说史


最主要的原因是来不及。当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人头到达李渊面前的时候,李渊正在御花园和大臣聊天。当他看到一身甲胄的尉迟敬德的时候,也是吓坏了,能保命就不错了,哪有功夫再去调兵镇压。尉迟恭开口就说太子谋反,其实就是在逼宫。李渊也不傻,只有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保命,不然尉迟恭会直接要了他的命。

也有观点认为是李世民实力太强了,即使李渊有机会调兵镇压,也未必是李世民的对手。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因为虽然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颟顸之过,导致李氏兄弟互相残杀,但也不能说明李渊是个庸主。平时肯定要留点实力来平衡各方,作为一位开国皇帝难道这一点也想不到吗?后面之所以说李世民实力很强,是当皇帝的不二人选,那是因为后面的历史是李世民集团篡改过的。如果李世民真有那么大的实力压倒一切,他还用偷袭这种卑劣的手段吗?所以李渊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快动手。李世民实力固然很强,如果真得正大光明动手,他未必能成功。历史就是这样,必然中存在着偶然。


历史唯物主义


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李渊在哪里?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还说建成、元吉要谋害他。听了李世民的此番汇报,李渊也搞不清楚是啥情况,于是就叫双方第二天来宫中当面说清楚,这样就给刺杀李建成、李元吉提供了机会。

李世民密奏的此事也是蛮大的,所以李渊早早的就召了裴寂、萧瑀等人进宫来商量处理这件事,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们正在太极宫中“泛舟海池”。玄武门的背后就是太极宫,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就在背后的宫中。


考验李世民

李渊也没有想的李世民会突然有这么一手,事发突然,李建成、李元吉也很快丧命。李建成、李元吉虽然死了,但是他们的余部气愤了,于是就在攻打玄武门,此时李渊应该是知道玄武门发生了一点情况的。但是此时理想的接班人只剩一个,李渊已无法选择。虽然无法选择,但是李渊生气是必然的,毕竟手足相残,所以也不主动出手,就在一旁袖手旁观。

此时李渊就给李世民设立了两个考验,一个考验是李世民自己是否能够抵挡住建成、元吉余部的攻击,考验的是有没有当皇帝的天命。一个是看看李世民眼里面还有没有他,会不会向他主动道歉,考验的是他有没有当皇帝的担当。



事情已经发生了,李渊相对处于被动状态。要想化被动为主动,且不有偏向的话,那么当时装作不知道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此时理想皇位继承人也只有李世民了,自己若是下令镇压李世民,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大唐刚开国,百废待兴,无法玄武门之变之时还是结束之后,镇压李世民显然并不是好的决定,所以还不如化被动为考验,来看看李世民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任皇帝。


淡看天上月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没有直接调兵杀了李世民,我觉得是出于两点原因。

第一点李世民既然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就证明他一定有了自己的底气与实力,根本不害怕李渊起兵报复。第二点,李世民已经将李渊的大儿子与三儿子全部杀死,现在只有李世民一个儿子,如果再将李世民杀了,那么李家的天下很可能会传到别人的手里,这更加不是李渊愿意看到的。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王朝。不光是我国边缘的少数民族臣服于唐朝,就连远在其他大陆的国家都会来唐朝进行朝拜。而提到唐朝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李世民了,但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情走向,李世民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毕竟李世民不是太子。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之后,李渊将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这让在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极为不爽。毕竟李建成相比于李世民在战斗中所立的功劳太小了,而很多唐朝名将都是听从李世民命令的,这也使得李世民有了篡位的打算。

于是李世民开始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在朝中拉拢了好多当朝大臣,而在民间李世民也积累了非常好的名声。而李世民的种种做法也让李建成感到非常的不安,于是李建成也打算将李世民除掉,而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后,顺水推舟的发起了玄武门之变,从而继承了皇位。


半夏锦年似夏天


玄武门之变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历史上以武装夺取政权的先例。史书尤其是正史都是为胜利者所服务的,李世民杀兄夺权在正史上为无奈之举,封李渊为太上皇又被看做至孝之行。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渊内心当真毫无波澜,只顾在李世民为自己编织的金丝笼里荒淫度日吗?

1.李渊:懂进退,知轻重

李渊在历史上的形象多被塑造为一个废物,靠儿子起家且整日荒淫度日,但细看李渊的所作所为,他委屈自己求可汗的援助,放低身份来回答李密的信件,他能屈能伸有大肚量,在对待李世民的问题上他也同样如此。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玄武门之变后,他的皇位被夺,他的儿子也被悉数杀害,一夜之间李渊从至尊成为阶下囚,李渊心里怎么能不恨。李世民表面的请罪孝顺都是为了拉拢民心,赢得正统。这时的李世民正处在一个低谷期,李渊心里也七上八下,李渊之前的心腹大臣裴寂被贬,而国内局势不稳,李渊虽然手中已经没有实权但依然会在流言上威胁李世民的权利,李渊深知此时不退就是死,所以他主动让出自己的宫殿给李世民居住,成为了朝堂上的一个偶像摆设也成为了实际上被李世民软禁的囚犯。

2.时局缓和,关系转好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这一时期百姓安乐政局稳定,李世民的皇位基本稳固,李渊也坐稳了自己太上皇的位置。成为太上皇的李渊已经没有复辟的可能,李世民对李渊的看管逐渐减弱,待遇也逐渐变好。李世民下令专门给李渊建了豪华的宫殿,各种东西一应俱全,李渊的宫殿成了整个紫禁城最奢华尊贵的地方,李渊也见好就收,在宫殿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众所周知,李渊好色,李世民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父亲,充实自己后宫的同时也经常给李渊塞美女,李渊在六十岁高龄的时候还给李世民添了很多的弟弟妹妹。二人公开露面的一次是李世民对抗突厥获得了大的胜利,李渊非常的开心,在宫里大摆宴席,宴席之上,觥筹交错,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跳舞,呈现出了非常其乐融融的景象。

3.逢场作戏,迎合大众

李渊和李世民正史上说已经嫌隙全无,亲近如初,但被鲜血浸染过的东西那里会那么容易复原。李渊默默无闻,安稳度日是保全自己的无奈之举,李世民尊敬父亲十分孝顺也是演技的体现。深宫中的亲情充斥了权利和矛盾,多是比较淡漠的。

李渊的结局也算安度晚年,比较逍遥快活,但李世民却自食恶果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历史上杀兄弑君的没几个好结果,纵使李世民的统治还算安稳但他也一直处在非议之中, 他也一直在痛苦的思考该立谁为太子,生怕自己的悲剧在下一代重演。


梦溪笔坛


根本原因是李渊已经完全被李世民控制住,无法对外发出命令,自身难保,只能接受李世民射杀李建成的既成事实。

政变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浑身血迹,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双方都心知肚明,表面上说是保护,实际上尉迟恭就是把高祖软禁了。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高祖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当时,宿卫军和秦王府的兵马与东宫和齐王府的亲信交战还没有停止,尉迟恭请求高祖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众人便这样安定下来了。高祖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原李建成麾下的诸将士,将士们便都弃职而散。]于是,高祖召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李渊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即便李渊当时没有被李世民控制,他也不会发兵攻打李世民,刚刚经历了隋末的战乱,再次开战,势必会让刚刚统一的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这是李渊最不愿看到的结局,在这场最高权力的血腥争夺中,他已经失去了亲情,他不会再让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历史漫客


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三个已成年且最有德望的儿子两个被杀,凶手李世民成了能使大唐政权延续的唯一人选。二,李世民的秦王府人马已控制了内庭,掌控了朝庭局势,李渊本人也为尉迟恭以保护为名控制了。三,李渊本想侥幸装糊涂避免亲子之间的杀戮,故有外调李世民洛阳开府之议,但因投鼠忌器而未及实施,故兄弟相残李渊也有责任。四,李世民以建成元吉谋逆之罪诛杀之,已在朝野造成既定事实,李渊只能接受,一遮家丑,二固时局,不然会引起动荡,威胁政权稳定。五,李渊已失去自由,与外界隔绝,调不了兵了。即使调了兵也会政局大乱!乱则李家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zs张


可能的原因如下:

一是不能内乱,让别人坐收渔翁之利。

李渊不会这样做,一旦这样做,必将是一次你死我活的较量,而唐王朝初建,如果内乱,很可能宗庙社稷毁于一旦,而想不流血或少流血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李世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二是李世民不可小觑。

李渊此时已经调兵解决的能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了。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朝野中半数将领和军队都与李世民有着或有过隶属关系,属于他的幕府势力是比较强大的,而坚定的反对派即非李世民势力中的顽固派已经在政变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剪除,而中间势力看到风向多数会倒向李世民的。

三是此时妥协更有利。

李世民和李渊已经以李渊为太上皇作为条件,达成了政治妥协,没必要那样做,反正位置要传给儿子,自己年纪又大了,不如安享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