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曾國藩徹底絕交的根本原因

左宗棠和曾國藩徹底絕交的根本原因

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郭嵩燾寫信給曾國藩,說左宗棠讓人轉告郭嵩燾,放太平軍入廣東者是曾國藩。左宗棠在營中,每次吃飯,都要罵曾國藩,“公與解釋舊嫌,以濟公家之急,此盛德事也;附會左君以咎鄙人,則過矣。”

郭嵩燾寫此信的背景是郭左不和。南京克復後,殘餘太平軍紛紛逃回廣東,時任廣東巡撫的郭嵩燾兵單力弱,上奏要左宗棠回師保衛廣東。這觸怒了急於北上立功的左宗棠,二人矛盾激化。

這封信說了三個重要信息,一是左宗棠竟然將戰後太平軍逃回廣東的責任歸咎於曾國藩,這個罪名可不小;二是左宗棠每次吃飯時都要罵曾國藩;三是左宗棠對郭嵩燾說,曾國藩將郭左矛盾的責任歸咎於郭氏。

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曾左矛盾在克復南京後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這個中因由,唐浩明先生在一篇《曾左的友誼和破裂》中已說得很詳細了,無須再述。

從1864年湘軍攻克南京至1872年曾國藩去世,整整八年時間,曾左絕交斷了來往。有趣的是,左宗棠每次吃飯都要罵一回曾國藩,這種“愛好”莫非是想保持曾左之間的精神聯繫?卻不知,沒有曾國藩,左公這碗飯還不知在哪兒吃呢。

面對曾經的朋友、幕僚和戰友,如今的同僚對自己的攻擊,曾國藩如何應對呢?

他在給郭嵩燾的回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處理方法。一是告訴郭嵩燾,左宗棠極力攻擊郭嵩燾的事,路人皆知,但如果說曾國藩也附會左宗棠歸咎郭嵩燾,則是“私造典故”,沒有的事。二是告訴郭氏,左宗棠痛罵曾國藩,他也有所耳聞。三是,如果左公那邊天天罵他,難道要他也天天回罵左公?況且自己口才不行,不善爭辯,肯定爭不過左宗棠。四是提出了他的應對方略:以不詬、不詈、不見、不聞、不生、不滅之法處之。

曾國藩一口氣說出“六不”,也足見他對此事態度的堅決。

不詬,就是不以為辱;不詈,不回罵;不見不聞,就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生不滅,則是佛教中的用語,意思是解脫。佛教教義認為真解脫者,不生不滅,即如來,是一種最高境界。

反正罵他不過,乾脆就不當回事,“平日則心差閒而口差逸”,落得個清淨安逸。

從這件事可以證明曾左矛盾並非有人所說的那樣,是二人設計的苦肉計,是演給北京看的。以左宗棠之才,和運氣、此時的地位,如何做出這種事來?

這隻能說明,曾國藩在左宗棠心目中的重量,無論是科舉,還是修養,或者軍功爵位,或者地位影響,曾國藩總壓他一頭,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屈居第二。這口氣弊呀,一輩子翻不了身。

後人喜歡為尊者諱,在我看來,曾左矛盾乃至徹底決裂,根子上就是私情,也不是左公自己所說“有爭者國勢兵略,非爭權竟勢比”。曾左之爭根本無關國勢兵略。這一點不容否認。至於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悲痛、送輓聯、關照其後代等,都是演戲給世人看,也不排除有懺悔之情。

左公有才,但在青年時期並沒有顯現出來,甚至他都沒有考上秀才,是通過捐納成為監生,直接參加舉人考試的。直到太平軍進入湖南後,他的軍事才能始得以發揮。至於人們所說左宗棠的文才,其實遠不如李鴻章,至今為止,我們沒有發現左公留下過一首有名的詩。在科舉時代,詩文是判斷一個人有無才華的基本標誌。這一點,左公沒有。

左宗棠的種種“表演”就是想求名。曾國藩九弟曾國荃在未從軍之前,就在信中直呼左宗棠為“浮誇子”。

太平之亂基本平息後,不僅曾左決裂,而且郭(嵩燾)左、李(鴻章)左也都決裂了。

郭嵩燾用重金換來潘祖蔭的那道著名的保折,不僅顯示了郭嵩燾是在盡心盡力幫左宗棠渡過難關,而且為他贏得了天下大名。應該說,他對左宗棠是有恩的,左公不應該那樣傾力攻擊郭氏,直到將郭嵩燾革職才罷。因此,郭嵩燾到死都不肯原諒左宗棠。

以潘祖蔭的地位,不大可能在樊燮案中起到關鍵作用,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曾國藩,若不是曾國藩的保折,左宗棠不大可能在這一案中輕鬆過關。

但是對潘祖蔭,左宗棠發達以後每年都要送敬銀一千兩給他,甚至投其所好,將在西北獲得的一件三代時期的青銅鼎送給好古玩的潘祖蔭。以左宗棠的聰明,他何嘗不知道潘祖蔭的分量遠不及曾國藩的十分之一?他獨獨對潘祖蔭“知恩圖報”,其實報的是那句“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是這句話,使得左宗棠名滿天下。

左宗棠和曾國藩徹底絕交的根本原因

我不大讚成唐浩明先生分析的那樣,認為“曾負左佔十之三四,左負曾佔十之六七”。曾國藩在江西碰上父親去世,回家守孝,招致左宗棠破口大罵,曾國藩何負左宗棠?左公在湖南努力籌餉不假,但又不是為了曾國藩,曾國藩也不是為他左宗棠打仗,二者都是為了國家,為了自己建功立業。

至於曾左絕交,唐先生認為是曾國藩負氣,而且後來又不主動與之講和,都將責任歸咎曾國藩,認為這是曾有負於左,這也太“厚道”了吧?為什麼必須是曾國藩先主動呢?平心而論,左宗棠的性格誰受得了呢?惹不起,總還躲得起吧。曾國藩何罪之有?實不該承擔這“十之三四”的責任。

唐先生還認為導致曾左關係破裂的是“朝廷”,是“朝廷”故意挑起二人矛盾。這“朝廷”二字很模糊,是指皇帝?還是指中樞恭親王等人?曾、左的二道奏章又不是密摺,這種事還有什麼機密可言嗎?連翁同書的倒臺,都讓人知道是李鴻章替曾國藩捉的刀。以左宗棠的性格,根本無需朝廷故意挑起矛盾。假如如其所說,那麼,郭左矛盾呢?李左矛盾呢?也能不能歸咎朝廷?這種“陰謀論”可以休矣。

對生平於自己恩重於山的人物,最後反過來恩將仇報,這種人,偏偏還有那麼多人替他背書,實在看不懂。

左宗棠是一個對自己的夫人都喜歡說大話哄騙的人,有兩個例子可以明證。

一是左宗棠路過洞庭湖,夢中見有人來打劫。他給夫人寫信時,就說自己在洞庭湖與水賊打鬥,將賊人打得狼狽而逃,保護了大家。他的謊話被朋友揭穿後,不但沒有愧色,反而挺認真地對朋友說:你不懂,史冊上將鉅鹿之戰、昆陽之戰寫得栩栩如生,你以為真的就是那麼一回事,說不定只是司馬遷、班固的筆底生花而已。天下事,都應當作如此看。

二是他在慈禧太后面前也敢於說大話,好在慈禧瞭解他的性格,一笑了之。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陝甘任上,他與幕僚談及自己的顧慮:“我既與曾國藩不協,今彼總督兩江,恐其扼我餉源,敗我功也”。事實上曾國藩為左宗棠西征籌餉,始終不遺餘力,還選派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宗棠在陝甘、新疆建功立業多賴此軍,而且還高度評價了左宗棠平定新疆的功績,稱之為“天下第一”。

因為這句話,中了左宗棠的意,喜歡別人“出格恭維”的左宗棠這才上奏說了曾國藩許多好話。總之,左宗棠實實只能稱是事功上的巨人。

“天下事,都應當作如此看。”左公本來還可以更偉大一些,但是依我看,左宗棠大半生都生活在“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句虛空的話語構築的夢中。

-end-

選摘自《歷史只露半邊臉》劉緒義,九州出版社

左宗棠和曾國藩徹底絕交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部輕鬆解讀歷史的作品,所選文章均來自《南方都市報》歷史評論專版。本書主要圍繞著一些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學術問題進行了重新考察與分析,提出了新的觀點,糾正了歷史的誤讀,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