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读懂了,你就能读懂中国的历史

北宋初期,宰相赵普说过:臣得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不知是否属实,但却能看出《论语》在统治阶级眼中的分量。中国封建统治两千年,儒家思想就统治了两千年,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周边的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售卖他的学说,却屡屡受挫,因为当时乱世争雄的诸侯不需要。后来孔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影响中国几千年呢?因为后世的统治者的发现:和平时代需要一个上下有序、各安天命的社会,而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他们巩固统治所需要的。孔子怎么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他会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一部《论语》读懂了,你就能读懂中国的历史


孔子的思想是“王道”思想。他要统治者施行仁政,体恤百姓,实现民富国强,尊王攘夷。可是春秋末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霸道”盛行,穷兵黩武,谁会搭理孔子呢?好像有一个小国家施行仁政,刚有点气象,就被一个感受到威胁的大诸侯国给灭了。孔子最后失望至极,曰:“吾道穷矣。”

秦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然而由于秦统治者施行暴政、不惜民力,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统治二世而亡。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借鉴秦灭亡的教训,觉得孔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而且拥护统治者的合法地位,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所谓“逆取顺守”,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两码事。

一部《论语》读懂了,你就能读懂中国的历史


封建统治者以天子自居,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牛羊。给一片草地,让安宁地吃草,然后供自己享用的皇帝就算是好皇帝了!至于随意宰杀,肆意虐待,则曰“吾家之花息也”。百姓活不下去,就起来造反,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

统治者好不容易当了皇帝,在社会中宣扬仁爱、孝悌,对老百姓好点,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让别人和他争位子。“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譬如刘邦当年楚汉相争时,置老父于不顾,要分项羽“一杯肉羹”;得天下之后把父亲接到长安,尊为太上皇,还按老家的样子建了一座新丰镇。其目的就是要提倡以仁孝治天下,让老百姓尊崇听命于他这个“君父”。其实对刘太公说的,“我的家当比二哥的何如?”才是他内心得意的真实写照。

封建统治者提倡仁孝治天下,但宫廷里杀兄弑父,骨肉相残,屡见不鲜。"秦汉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频繁,盖绝对的权力使人疯狂。“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是封建历史的必然产物。儒家思想教化了两千年,仍然有贪官污吏,奸商刁民,而且历代不绝。盖欲望使人疯狂,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所以朱熹说要“灭人欲,存天理”,怎么可能做到呢?朱熹自己都没做到,他先后娶了N个小老婆。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想别人做君子,自己做小人,好处都让自己得,那么这个社会君子一定很少。

人性是自私的。人的欲望需要民主和法制来制约,而人治国家靠统治者的自律和修养来实现。一旦欲望没有所束缚,就会膨胀乃至泛滥,国家就会动荡、灭亡。

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虽然占统治地位,但是“说一套做一套”,“内多欲外施仁政”的人比比皆是。我不敢整个否定孔子,首先他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次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以“仁爱”为核心,让君王爱民,百姓讲孝悌,提倡修身养性,这些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之谓大丈夫也。”孔子活着的时候,不贪恋权位,虽遭不用仍不改其志,不苟合于当世,精神可嘉。


一部《论语》读懂了,你就能读懂中国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