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周显助


说荀彧“一心向汉”是有道理的。

其一,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当他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曹操因此把汉献帝迎接过来。当时的人对这一措施的解读,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荀彧提出这条主张的时候,确实是为了让曹操“以令诸侯”,但并不是让他“挟天子”,而是真正把天子保护起来,免得他再遭遇董卓那样的人的危害。保护起来后,再让曹操帮助汉天子打天下,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

其三,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他的认可。没想到荀彧却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是说,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现在晋封“魏公”,就有私心了,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荀彧剧照)

既然荀彧不同意曹操的做法,他为什么不去投奔也打着“一心向汉”旗帜的刘备呢?投奔了刘备,不是更能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吗?

我认为,荀彧之所以不去投奔刘备,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刘备手中没有天子。

荀彧确实是一心向汉。既然一心向汉,那就该把天子保护起来。当时天子汉献帝在曹操手里,并不在刘备手里。只有跟着曹操干,才能把天子保护起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

因此,荀彧只可能跟着有天子的曹操,不可能去跟着手中没有天子的刘备。

虽然说,刘备也姓刘,也是皇室后代。但是,当时天子汉献帝却还活着,所以就只有汉献帝这样一个正朔,其他姓刘的,都不能代表国家。

(刘备剧照)

二、刘备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当初荀彧不跟从袁绍,而跟从曹操,就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没有能力帮助汉王朝统一天下,而曹操有这个实力。

那时候的刘备,更加没有这样的实力,他虽然有匡扶天下的大志,但是,他一直辗转在军阀之间,跟从曹操,又跟从袁绍,又跟从刘表,又跟从刘璋。在荀彧去世的时候,刘备还只是进入益州,跟从刘璋。虽然他的目的,是想夺取刘璋的地盘,但毕竟还没有夺得。可以说,那时候的他,属于“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依靠他,怎么能实现天下统一呢?

三、荀彧获得曹操高度信任。

荀彧跟从曹操以后,曹操一直都很信任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主要表现在几点:一是曹操每次出外打仗,都让荀彧坐镇大本营,这是超出寻常的信任。二是曹操让荀彧极力为他推荐人才。曹操身边的很多人才,包括戏志才、郭嘉、荀攸等人,都是荀彧推荐给他的。由此可见,曹操根本就没有担心荀彧会结党营私。三是曹操但凡要发动大型的军事行动,都会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给曹操提的任何建议,曹操基本上都采纳了。四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些做法,也会征求荀彧的意见。包括曹操想升为“魏公”,也是最先征求荀彧意见的。

由于得到了曹操的高度信任,荀彧不可能离开曹操。

(曹操剧照)

四、荀彧走不掉。

荀彧和曹操发生矛盾,是在曹操想升为“魏公”的时候。之前两人一直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当两人发生矛盾,就算荀彧想离开曹操,前往投奔刘备,他也没有走的可能了,因为他已经被曹操高度提防起来了。

当后来,曹操送了荀彧一个空食盒,逼迫他自杀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曹操不仅提防荀彧,还对荀彧有了杀心。

既然曹操都对荀彧起杀心了,荀彧怎么还走得掉呢?

五、荀彧并不相信刘备。

刘备虽然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此人机心很重。荀彧对他早就有认识,对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信任。

由此可见,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汉,却跟着曹操这个“大奸贼”混,而不去投奔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这是为什么?

无他,天下大势如此。

荀文若何许人也?颍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龙”之后,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诸葛亮、张昭等人齐名的顶尖谋士。诸葛亮尚能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荀彧难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势吗?汉室倾颓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尽自己最后一份大汉臣子的责任“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现给了他一线曙光。

弃袁投曹

汉室倾颓,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无疑成为国家的柱石。但荀彧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是为何?

荀彧自投奔袁绍以后,看到的只有广交权贵、蓄养私兵的袁氏,而不是为国家分忧解难的袁氏。这个时候荀彧就已经意识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汉的他产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出现了。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严惩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任议郎时,为前朝窦武、陈蕃鸣冤不平。如今又刺杀董卓,起兵维护汉室。这一切在荀彧看来无疑是大汉最为忠诚臣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曹操阵营。

事实证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术第一个称帝。

为何不投刘备?

刘备的事业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当曹操大放异彩的时候,刘备还在跟着公孙瓒混吃混喝。

这等小势力还没有进入荀彧的眼中。

刘备真正出现在荀彧视野当中,应该是在得到徐州之后。但是徐州没守住,刘备还被曹操带回许昌。虽然在曹操眼里刘备是个人物,但荀彧不会看好一个连地盘都守不住的人。

汉室宗亲就能让荀彧来投吗?

别的不说,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那个不是汉室宗亲?那个不比刘备的势力雄厚?但这些所谓的“汉室宗亲”都干了什么,屁事没干反而借着汉室的名义积蓄实力搅动天下风云。所以说荀彧是个明白人,不会见到一个不值钱的皇叔就俯首称臣。

历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当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时候,就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为他们有礼仪、知荣辱,乱世降临让他们的理想无处安放。

荀彧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他一心匡扶汉室,但天下势力都与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曹操,最后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内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汉室授予他“三公”之职,他愤而拒绝。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兴复汉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愿意自己辅佐的曹操伤害汉室。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也许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荀彧一心向汉,可他不是一心向刘备,他为什么要投奔刘备呢?或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什么身份。他自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都不去说这个到底是真是假,要知道,从汉景帝到汉末,已经差了三百年,大汉的皇帝都换了快二十任了。像刘备这样的宗室,几乎是遍地都是,他又算的了什么?更遑论东汉的皇室早就和西汉差得远了,他刘备又能和东汉的皇室扯得上多少关系?

再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恐怕不能。实际上,代表汉朝政府的一直是曹操,而在各地流窜的刘备,只好叫军阀而已。一个军阀,仅仅因为他和皇家三百年前是一家,就说自己代表大汉,这未免也太自嗨了。况且,刘备似乎也没怎么亮明自己是大汉的身份,至少在他占据益州之前没有过。

再者说,荀彧也没有投奔刘备的必要。毕竟,他正是因为忠于汉室,才走到曹操身边,和他一起匡扶汉室。而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逐渐成了篡汉者,这是荀彧估计不到的。而在这个时候,荀令君已经和曹操之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草创基业的年轻人,有家有业的,你叫他怎么割舍掉去投奔那个在成都的刘备?



青言论史


熟读三国的人应对荀彧不陌生。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其职业生涯中对曹操所起的作用或能与诸葛亮对刘备在某些阶段所起的作用相媲美甚至赶超。对于本文所答之问题,可从荀彧劝谏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事件中所表露出来的态度看出端倪。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由此可见,荀彧对事业的追求类似于职业经理人,匡扶大汉、择良木而栖、借助好的平台实现心中的抱负应是他的职业操守,而非做某个人的“臣、奴”,当所谓的“开国元勋”。

荀彧选择曹老大而非刘老大,本人觉得是一个机缘的问题。荀彧投奔曹老大是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此时已为一方诸侯,是一个已初具规模又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独角兽”,上市也有可能“梦想成真”。那我们的玄德公在干嘛呢?公元191年,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被盗贼攻破,刘备不敌,逃奔青州,投靠青州刺史田楷。之后先任平原县令,后任平原国相。在平原国相任上,194年,时为兖州刺史的曹操进攻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救援陶谦。刘备自己这时候自有兵千余人,路上略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拨给刘备四千丹杨兵,驻屯在小沛。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在一起3年后,我们的玄德公才有兵千余人,名义上还是打工的,从正常人找工作的角度怎可能此时“弃曹从刘”呢!

那么,在荀彧的人生履历中,有没有可能和机会“弃曹从刘”呢?本人认为基本没有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荀彧去世的212年,正是刘备攻占益州的时间,那么从荀彧投奔曹操的191年-去世的212年,曹操的公司是日益壮大且独占鳌头,给荀彧的待遇也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担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而刘皇叔的公司直到荀彧去世才正式挂牌上市(三分天下初见雏形),荀主人公怎可能“弃曹从刘”呢!


我眼中的斑斓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荀彧一心向汉,正因如此,不会投奔刘备。

荀彧家族以及他对汉室的忠心

荀氏是颍川郡望,是绝对的大族世家,和袁绍家族一样。荀彧的祖父荀淑很有清望,生下八个儿子,世称“八龙”,都有声名于当世,其中荀爽做到司空,位列三公。荀氏属于清流,声誉极好,素有忠君思想,与汝南袁氏不同。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洛阳,曹操讨论是否逢迎天子,大多都不同意,荀彧力排众议,主张迎天子来许,他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看到没有,他认为曹操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之志,理应迎接天子。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汉贼,其实曹操是个天下少有的英雄,看他写的诗文就能知道他的心胸。这个人敢做敢为,开始做官就用五色棒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董卓乱政,曹操立即起兵讨伐。董卓逃到长安,联军都不敢进,是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虽然大败,但能说明他的胆略无人能及。

曹操那时是忠于汉室的,而且是天才少有的豪杰,所以荀彧在公元191年脱离袁绍投奔曹操,那时刘备还是县令级别的小人物,毫无名气。

汉献帝在洛阳,荀彧自然是要曹操逢迎的,而且他没说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顺应民意逢迎天子,这证明荀彧保持了荀氏的忠君思想,然而他因此惹怒曹操,送了小命。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劝阻曹操不要进国公、加九锡,曹操不满,荀彧处境艰难,在同年忧愤而死。也有说是曹操赐死,当时曹操送荀彧食盒,打开一看,空空如也,荀彧会意,服毒自尽,《魏氏春秋》有记载。

荀彧死前刘备的境况

建安十七年(212年),在荀彧死的同年,刘备正要起兵夺取刘彰的益州。

刘备东奔西跑,不断寄人篱下,就是因为没有一块根据地,这个时候有点气候,正要夺取益州成就自己的大业。

荀彧不选刘备的原因

第一,首要原因就是汉天子在曹操手里,忠于汉室的荀彧当然要选择留在曹操一方。

不管汉献帝有没有实权,荀彧都要留在那里,既匡扶汉室又辅佐曹操。曹操一生都没有成为皇帝的行动,他说,如果真能替代汉室,那就让我的子孙来做吧。荀彧辅佐曹操,既能保全对汉室的忠诚,也能保全对曹操的情谊。

第二,大汉气数已尽,当时有实力的割据势力没有一个忠于汉室。

这个众人皆知,因此诸葛亮才会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隆中对》最后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霸业自然是王图霸业,称王称帝;汉室可兴,是说刘备是刘汉宗室,理应延续刘汉天下,这和刘秀兴复汉室是一样的。

荀彧是和诸葛亮一样的聪明人,对天下形势很清楚,既各个势力都不忠于汉室(包括刘备),那为何还要离开曹操去选别人?曹操好歹还是群雄中实力最强大的。

第三,刘备不等同于汉室。

当时大汉宗室多了去了,有名的也有几个,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还有幽州牧刘虞,个个根正苗红,名气地位比刘备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何荀彧要看上刘备?再说,天子汉献帝也在,谁能比他更有资格代表汉室?

综上,注定荀彧不会选择刘备。


鬼山枫语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九月,曹操有些心烦意乱。他大营的对面,就是袁绍的“十万大军”,而他呢“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面对这样的形势,曹操有些力不从心,远在许都坐镇的荀彧,急忙鼓励他:“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三国前期一流的谋士,荀彧为何会为曹阿瞒尽心尽力?

荀彧家世显赫,颍川(今河南登封)人士,自古就有“汝颖多奇士”的说法,他祖父荀淑,在汉顺帝与汉恒帝时期,是当朝有名的才子,担任郎陵令,人称“神君”。育子八人,人称“八龙”。荀彧父亲绲,担任济南相。

正因得益家族的优良血统,荀彧年少时,就被南洋名士何颙评为“王佐才也”,东汉时,很流行专家点评,他们的评价,往往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途,这就是著名的察举制。出身卑微的曹操就是靠着名士许劭的那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名扬天下。

那时,荀彧蒙承皇恩,举孝廉,被授予守宫令职(东汉皇宫里头的初级小官员,主要帮皇帝保管一些御用文房器具,比如封泥、尚书台财物等)

后碰上董卓暴乱,荀彧看不惯,一气之下弃官回家,像他这种出身士族的公子,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家族荣耀和梦想。

回家后不久,全家就搬到冀州,因为颍川不合适再待下去,乃兵家必争之地。冀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荀彧成为袁府的座上宾,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府做官。

但没过多久,荀彧就觉得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此时的曹操在东郡(今河南濮阳)担任奋武将军。

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时候,荀彧就投奔了曹操,曹阿瞒非常开心,称赞他为“你就是我的张良”。


而那时的刘备,因为打黄巾军建有战功,被提升为平原县县令。有次北海相孔融被黄巾余党管亥所围,孔融派大将太史慈突围,向附近的刘备求援。刘玄德很惊讶“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还有个刘备!”。

当荀彧知道刘备的时候,是曹操举荐刘备为“镇东将军”,正准备对抗袁术对徐州的进攻。后来刘备的地盘被袁术拿走,甚至自己的妻儿刘备也没能保住,全都作了吕布的俘虏。

绝望之际,刘备带领残余势力投奔了正在许都的曹操,当时没人觉得刘备会是个人物,荀彧当然也不例外。看得起刘备的估计只有刘玄德自己,再就是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么深情的告白,当然不是罗贯中自己瞎编的!

由此可见,作为大名士荀彧要挑主公当然得选个风云人物,再怎么选也不会选无名小卒刘备。至于诸葛孔明选刘备,那也是刘备积累些威望值以后的事情。


本草百晓生


荀彧为何不投奔刘备?我很喜欢这种开脑洞的问题。我觉得先从两人的经历说。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可谓是名门之后,可算是门阀大族了。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当年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荀彧对此大为不满,遂辞官归乡,不久举家搬迁至冀州,当时冀州已归属袁绍,袁绍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很识人,觉得袁绍不堪大任,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称之“吾之子房(张良)”,这次的相遇,就是二十年的相伴啊。

再看我们的刘皇叔,当时的刘备还寄于人下,跟着公孙瓒混呢,屡次建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来才是平原国相。刘备当时没有什么根据地,还处于打击流寇的过程中。我估计那时的荀彧还不知道有刘备这一号人吧,毕竟当时刘姓宗亲众多,割据一方的也是不少,对于这个号称中山靖王(据说生了100多儿子的王爷)后裔的人,即使听说,也是付之一笑吧。

从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随曹操达到事业巅峰,天下三分有其二,同时期的刘备依然在寄人篱下,从袁绍、陶谦、吕布、刘表到孙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曹操就是那个能够恢复大汉天下的周公啊。荀彧这是对曹操是充满着希望的。

不过随着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给刘备转运的机会,刘备借荆州五郡,西进攻取西川,北上拿下汉中,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而这时曹操野心初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劝诫令曹操不满,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病逝,关于他的死亡,那一盒空食器,至今仍流传着,而同年的刘备刚刚开始进攻西川诸郡。

可见,从时间表上来看,荀彧事业的高峰期,刘备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荀彧去世的那一年,刘备才开始开疆拓土,那荆州五郡也是借来的。也就是说,荀彧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刘备的辉煌,留在曹操身边才是恢复汉室最好的选择。

其实他们也曾经有过交集,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帮助刘备击败吕布,刘备也曾在曹操那里混过,当时的刘备实在是看不出英雄像,虽然曾和曹操青梅煮酒,但我认为更多是曹操试探刘备而已,如果刘备真实曹操的威胁,曹操早就杀了他了,毕竟曹操不是啥好面子的人。

如果说荀彧是一心向汉,那代表汉的,只能是汉献帝刘协,而不是刘备,当时曹操迎接刘协时,荀彧就是非常支持的,可见荀彧认为曹操能够完成他的夙愿,而不是当时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而刘备之后的表现也证明,刘备是有自己的霸业理想的,对于汉献帝实在是不感冒。最好的证明就是章武元年(221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刘备马上称帝,在成都建立汉政权,别忘了汉献帝也没死(刘协熬过了好几个魏国皇帝),你着急称帝干啥,如果刘备代表汉,他理论上应该伐魏啊?为啥先称帝呢?而且同年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进攻东吴,可关羽是在上一年死的,难道第二年他才想起来吗?呵呵。可见刘备真枭雄也。


黑水布衣


荀彧并不是一心向汉,他只是反对曹操夺权。因为对他这样的世家大族来说,如果曹操篡位成功,那么皇权加强就是必不可免的,而这正是荀彧最反对的。实际上,世家大族与皇权之间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表现形式就是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宦官表面上是独立的权势集团,但实际上只是依附于皇权存在的。而士大夫在与皇权的斗争中一再失败,根本上就是皇权始终保持着比较强大的态势,对世家大族处于优势地位,世家大族无可奈何,最终走向了党锢之祸,乃至于何进谋诛十常侍。

试想一下,如果何进诛杀十常侍的计划成功了,结果会如何呢?其实要诛杀十常侍很简单,只要当时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一句话就行了,根本不用那么大费周章。何太后一开始也是同样的,十常侍环跪大哭之后,何太后才突然变卦了。那么何太后当然不只是心软了,而是因为她明白了宦官集团的存在,是皇权对抗士大夫的需要。如果没有宦官集团了,皇权就会被士大夫架空了。

而在董卓之乱后,皇权已经衰落,各地的世家大族也纷纷投效兵强马壮的军事割据势力,也就是择主而事。这时候,汉献帝和朝廷都还在长安,荀彧如果真的是一心向汉,那么他应该疾风知劲草,板荡见纯臣,跑到长安去投奔汉献帝,给汉献帝出谋划策,帮助汉献帝重新恢复权力,稳定局面。荀彧既然舍此不为,而选择了投奔曹操这样的军阀势力,也就意味着他并不是真心向汉。

荀彧投奔曹操后,力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同样不是因为他忠于汉室,一心向汉,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曹操建立王霸之业。而王霸之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称霸但不取代天下共主周天子。周天子还是要留着的,但可以以周天子的名义行事。这样,天子和霸主就是分离的,霸主可以不断变换,但天子不需要换,只要留着当个吉祥物就行了。

所以,按照荀彧的想法,曹操应该带着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恢复秩序,但曹操不应该取代汉献帝,不能自己当皇帝。因为曹操如果只是霸主,那么曹操死后权力可以转由其他人取代,并不一定非要曹操的子孙继承,如果曹操取代了汉献帝,霸主和皇权统一了,那就意味着皇权又加强了,世家大族把皇帝当成吉祥物,自己轮流当霸主的机会就没了。

换句话说,荀彧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当时最想要的结果并不是曹魏取代汉朝,而是类似日本那样的幕府体制,天皇还保留着,而且万世一系,但并不掌握实权,而是一个一个的世家大族轮流掌握权力。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在起家的过程中吸纳了那么多的世家大族,却要再三下求贤令,要不拘一格,要从寒门选拔人才。因为曹操就是要用寒门来牵制世家大族,给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掺沙子。

曹操和荀彧之间的这种分歧,其实可以类比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斗争。曹爽在掌权之初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不断的打压那些当时仍然建在的曹魏元老们,比如司马懿、王凌、高柔、蒋济这些人,而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而那些元老们口口声声要曹爽尊重皇权,不要凌驾于皇权之上,真实的目的也并不是抬高皇权,而是要以皇权这样的大义来抵制曹爽的不断打压。而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所做的,就类似于荀彧在曹操出征的时候在许昌发动政变。正因为司马懿和荀彧都代表着世家大族,所以司马懿才对荀彧评价会那么高。

只不过司马懿利用曹魏元老的这种势力推翻了曹爽之后,并没有如元老们期望的那样,和他们共享权力,而是自己变成了曹爽,做了曹爽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也就是田余庆所说的,西晋的皇权以门阀为点缀,看上去西晋也有琅琊王氏之类这样的世家大族支持,但只是皇权的点缀而已,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司马氏皇族手中,这也是西晋为什么要逆潮流而动,分封那么多的宗室到各地去镇守的原因。因为从皇权的角度看,门阀世家为主的官僚集团已经靠不住了,只有自己的亲戚才能靠得住,只不过最后走向了八王之乱。

西晋的短暂统一在八王之乱中走向崩溃之后,王导兄弟带着之前在皇族宗室中丝毫都不起眼的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建立东晋,这次终于建立起了门阀世家专政的政治格局,也就是田余庆所说的东晋是门阀以皇权为点缀,虽然皇帝还是司马氏在当,但权力是几个大家族轮流掌握的,皇帝只是吉祥物。所以,东晋每次出现皇帝有被取代的危机的时候,其他人就开始讲尊王,实际上他们只是反对再次出现曹魏取代汉朝、司马氏取代曹魏那种皇权加强的情况而已。


萧武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荀彧是东汉末年的名臣,曹操的谋士,为曹操统一北方出谋划策,他一生都在为汉室操劳。既然是这样,那他又为什么不去帮助刘备而是去帮助曹操呢?此举有些令人费解,那么想要找到答案,我们就要从当时的汉朝形势和他的处境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荀彧初入仕途

荀彧,字文若。颍川(河南许昌)人。荀彧少年时就表现出才华,南阳名仕何颙(yóng)见到荀彧时说他有王佐之才。永汉元年,荀彧通过举孝廉,做了守宫令(管理皇帝的笔墨纸砚)。不久,董卓立了汉献帝刘协,董卓为相,开始祸乱朝廷。荀彧很不满就弃官回家了,回家后他把自家人都迁到冀州避难。到冀州后,袁绍占领了冀州,于是袁绍就来见荀彧,并以贵宾之礼招待他。不久,荀彧觉得袁绍眼光短浅,心胸狭窄,不能成大事。荀彧在初平二年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此时真在招兵买马,看见荀彧来了,非常高兴,说荀彧是他的张良。

2.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由于董卓专权,曹操想除掉董卓,就问荀彧有什么办法。荀彧说:“董卓残暴,会死于祸乱的,不会有什么作为,不必管他。”初平三年,曹操做了兖州牧,荀彧就以司马身份跟随曹操征战。兴平元年,曹操到徐州攻打陶谦,张邈和陈宫就在兖州反叛了曹操,迎接吕布。荀彧知道后。立即加强军事防备,然后召东郡太守夏侯惇(dūn)平叛,很快叛乱就平息了。接着吕布派豫州刺史郭贡率军来攻打兖州,在城下时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就出城来见郭贡。郭贡见到荀彧脸无惧色,认为该城池易守难攻,所以不战就退兵了。



不久,曹操到濮阳击败了吕布。此时,陶谦去世了,曹操就想夺徐州,再灭吕布。荀彧认为,应该先巩固基地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完成统一大业。荀彧建议攻打陈宫,拖住陈宫后,然后收割麦子,储备谷物,就能击垮吕布。再去攻打袁术,就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了。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收麦存粮,很快曹操打败吕布,收复了兖州。

3.荀彧劝荐曹操

建安元年,曹操打败黄巾军。汉献帝就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这时曹操集团内部对要不要建都许昌发生了争执,大多数人不同意,然而荀彧认为要及时扶正朝廷,才能天下归心。曹操认为荀彧有理,于是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征战时,荀彧负责调度筹划军国大事。他向曹操推荐了钟繇,戏志才,郭嘉等谋士。大家所熟悉的司马懿也是他向曹操推荐的军事人才。汉献帝去了许昌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就写信激怒了曹操,曹操就想攻打袁绍。荀彧就分析了袁绍的为人和当时的局势,建议曹操先攻打吕布。曹操听了后很高兴,于是在建安三年,打败张绣,杀了吕布,平定了徐州。接着在建安五年,发生了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建安六年又采纳荀彧的建议灭了袁军的残余力量。建安十二年,曹操又夺得了荆州。



4.与曹操产生矛盾

建安十七年,曹操要进爵为国公。荀彧认为曹操应该兴义兵匡扶国家,忠于汉室,不应该进爵。曹操听后很生气,但是没有发作。不久曹操征讨孙权时,把荀彧就留在了军中。荀彧在寿春时病重,很快就去世了,享年50岁。

荀彧一生都在为曹操出谋划策,而且谋略都很正确,也很得曹操的赏识,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么荀彧却是想匡扶汉室的,这两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为什么荀彧还要帮曹操而不是帮有汉室宗亲头衔的刘备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曹操的能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皇权旁落了。在这样一个格局下,谁能站出来平定乱世局面,恢复汉室呢?荀彧纵观军阀头领,觉得曹操最有可能做到这统一全国的能力。曹操爱才,惜才,用才。只要为曹操办事,曹操都用,而且曹操心胸宽广,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



2.曹操与荀彧的想法有交集

荀彧之所以选择帮助曹操就是因为曹操不像其他的军阀想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虽然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但他不想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基于这一点,荀彧和曹操是达成共识的。那么荀彧就想借用这一点利用曹操来平定内乱,统一全国,然后归政于汉献帝,恢复汉室的统治。

3.时机

当时能与其他大军阀抗衡的就只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还没有势力。荀彧去世时,刘备才刚刚有点小势力,可荀彧早就跟了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军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荀彧所处的时机决定了他只能选择曹操。孔子说:“时也,命也”。这句话用在荀彧身上很恰当,他处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他作为汉朝臣子,当然想由刘氏宗亲来统治全国,然而事与愿违,那么他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他是个文官,没有这个本事,单枪匹马的无法统一全国,就只能借助他人。他先是投靠了袁绍,发现袁绍目关短浅,心胸狭隘,不能成大事,最后发现曹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投奔了曹操。荀彧帮曹操是为了让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最后,还政于汉献帝。曹操虽然最后统一了北方,但他不想还政于汉献帝,也不想称帝,只是要掌握权力,所以荀彧最后和曹操产生了矛盾。所以人的命运与时局是紧密相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