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軍隊能將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為什麼不順勢殲滅卻要放了他們?

福建比美特集團


漢高祖七年(前200),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7天7夜,孤立無援,最後靠陳平獻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騎兵解圍一角,漢高祖方得救。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白登山之圍”。

也許有人會問了,既然劉邦的軍隊被困在了白登山,匈奴為什麼不順勢斬草除根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要分析這場鬥智鬥勇的戰役,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兩軍的主帥。首先是大家熟知的漢高祖劉邦,他一向心思縝密,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戰鬥經驗也絕不匱乏,可以說是個不會吃虧的主兒。再看匈奴王冒頓,也是個狠角色,當年為了登臨至尊不惜殺掉自己的父親。關於他有個故事,說當年匈奴勢力不及東胡時,東胡人向他索要牲畜,他給了;東胡人嚐到甜頭,又向他索要他的女人,冒頓也給了。匈奴裡的其他人都唉聲嘆氣,以為碰見個欺軟怕硬的首領,所以當第三次東胡人更加過分,直接索要土地時,大家都以為冒頓會繼續同意。可冒頓沒有,他帶領著匈奴大軍,直接滅了東胡。這般隱忍的韜光養晦,其氣度和膽識,絕非常人。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能順利解圍,是因為賄賂其閼氏,但有如此膽識的冒頓,會僅僅因為閼氏的幾句話,就放棄圍殲漢軍的機會嗎?很明顯,他在有些方面還是有所忌憚的。

史書中記載的是,漢高祖六年(前201)韓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勾結匈奴打擊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0多萬大軍迎擊匈奴,在今山西沁縣一帶初戰告捷,並一路追擊到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當時時值寒冬,天降大雪,劉邦率領先頭部隊冒進,結果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繫。劉邦發現被包圍後,曾組織突圍,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圍攻,但雙方皆有很大傷亡,依舊僵持不下。隆冬時節,很多漢軍兵卒被凍傷,甚至有凍掉手指頭的,再加之沒有援軍和補給,眼見著就快彈盡糧絕。

就在這般對漢軍不利的情形下,冒頓為什麼沒有乘機消滅漢軍呢?答案是,他做不到。首先,就雙方兵種來講,作為小農社會的中國,步兵在兵種中佔的成分最大,而匈奴作為遊牧民族,肯定是騎兵居多。匈奴的馬匹富裕到什麼地步呢?冒頓在白登山四面圍攻高祖的時候,騎兵的東南西北四面都分別是統一的顏色,譬如西面清一色白馬,南面清一色紅馬。這在連天子座駕都湊不齊夠規格的同色馬的中原是難以想象的。儘管步兵在速度方面明顯比不過騎兵,但當時的交戰地點是白登山,步兵擅長防守,可依山佈陣,且上山是上坡,騎兵的速度也會受到牽制,也許這也是雙方互相制衡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雖然劉邦及其先頭部隊和主力軍失去聯繫,但冒頓一定對主力軍何時會過來支援有所忌憚,畢竟漢朝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是很強的,冒頓也會擔心這樣一直圍困下去,倘若漢朝大軍來襲,劉邦和他們裡應外合,自己就將處於一個完全被動的局面。這也許也是其後來解圍的原因之一。

第三,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其南下,更多的是為了掠奪財富侵奪人口,而不會長久的留在漢地進行治理,漢地的飲食結構還有氣候都和他們熟悉的地方有差異,可能會水土不服,終究無法長住。

以上種種原因,也許稍顯薄弱,但也可以看出白登山之圍能夠被解,是基於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在白登山之圍以後,劉邦在處理與匈奴的關係方面,採取更休養生息的方法——與匈奴和親。且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等給匈奴,二者各以長城為界,關係暫時緩和。這個做法也許對被和親的女子來說是殘忍的,也稍顯懦弱,但這也使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以更平和的方式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