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长期以来,东西方军事发展的差距让许多读者产生感官不适。因此就需要从浩瀚的史海中挖掘亮点,强行套上西化的近代军队外衣。例如昙花一现的四川土司白杆兵,就被21世纪的历史发明家们描绘为长枪方阵。但只要细细看过其源头与武器风格,就知道这种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枪方阵,我们就必须有经得起推敲的参照对象。例如古典时代的马其顿王国和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帝国,都以此类强化兵种而闻名于世。尽管两者因相差千年而有许多不同,但大体上都符合军事爱好者所需要的参考标准。既为单个分队中的大部分士兵配备统一武器,并依靠严格的训练维持缜密队形。无论静态防御或集团冲锋,都要求成员尽可能的保持步调协同。至于骑兵和使用远射武器的轻装友军,则以数个单独方阵为依托来配合作战,但绝不影响单个分队内部的组织协调。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马其顿与西班牙 堪称两个时代的长枪方阵典范


当然,放眼3000年的全球军事史,能达到这些要求的军队可谓少之又少。因为至少4米长度的武器,本身就非常考验士兵体能和指挥官的调度水准。所在国为培养类似武装,往往都会耗费超过普通步兵的资源占比。

古典时代的马其顿方阵士兵,往往就是来自本国的小地主阶层。不仅握有一定面积的军事份地,还有家庭奴隶帮助耕作收成。一旦强势的国家力量区域瓦解,就无法继续维持方阵部队体系。至于后世的西班牙士兵,则得益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职业雇佣军制度。依靠更为成熟的金融体系维持运作,同样需要帝国执掌者花重金培育和维护。用这种苛刻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参考,我们就不难理解明朝的白杆兵根本不具备类似体制。


其次,武器的形制本身也能反应一支军队的真实作战面貌。马其顿与西班牙士兵的长枪结构有所不同,但都不会在顶端的矛头以外再安置其他辅助武器。这是因为方阵需要以非常密集的队列作战,不能让彼此的武器在狭小空间内互相干扰。整齐划一的刺击动作,才是保持正面杀伤力的根本。但四川土司兵手里的白杆枪却并非如此,经常在枪头的侧翼加装带刃的铁钩。这意味着士兵在密集方阵中操作武器,很容易出现前后左右的勾结,非常不利于集团作战。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白杆兵的武器就不符合长枪方阵需要


最后,白杆兵也并非没有类似的武装可供参考。事实上,在当时的西南各地都存在着大量土司领地。无论是分布在湖广居多的苗人,还是广西各地的壮人,都有着类似社会结构和作战风格。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狼兵,就装备着大量的长杆武器。由于这些地区的民风较为彪悍,经常被军力孱弱的明朝调动到各地担任救火队员。其足迹从东南沿海一直满布到北方前沿,几乎同明朝中后期的所有对手有过交战记录。彼此间也偶有火拼,并对南方的官军部队有很大影响。


但我们从未在这些白杆兵的同僚身上,发现任何施展长枪方阵的证据。相反,他们更乐于将各种武器直接混编,组成规模有限的分队应付几乎所有问题。除了较长的枪矛、钩镰,也包括刀盾、弓弩、火器乃至标枪。这显然与真正的长枪方阵思维是背道而驰。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类似白杆兵的土司武装 在西南地区普遍存在


1598年,在四川很有势力的播州土司叛变,让白杆兵首次在历史记载中留下大名。作为明朝官方的平叛先锋,不仅负责引路开道,还要突袭那些敌人占据的山头阵地。由于本身就生活在类似地域,这些白杆兵非常适应多山环境,并因此受到明朝当局重视。但我们依然不能从点滴记录中,发现其以方阵仰攻山头的蛛丝马迹。


1621年,辽东局势迫使明军与后金之间爆发浑河之战。包括白杆兵在内的大量四川土司部队,被抽调去东北前线充当主力。他们在遭遇八旗马队的冲锋时,选择结阵抵挡铁蹄,并在此后的数小时内与对方保持缠斗。然而,即便后金部队因进攻不利而后退重组,这些所谓的长枪方阵也没有尝试向前发起决定性反扑。以至让对手从容调整,不断派步骑兵前来进行牵制消耗。反观前文举例的马其顿与西班牙方阵,都不可能在如此险境中留在原地忍受。唯一的解释,就是白杆兵实质上没有严密的集团冲锋能力。大量使用刀盾和钩镰枪的士兵混杂,也没有什么事先的足够的经验。只能依靠聚集队列,进行最低效的静态死守。最后免不了在八旗军的多兵种围攻下惨败。因此,很难判定其具有长枪方阵的执行能力。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东西方的步兵战术理解 存在本质性差别


此后,受到重创的四川土司部队,基本上就没有被继续抽调去北方战场。但即便在南方各地,其表现也没有值得称道之处。虽有在张献忠入川时拱卫领地,却也拿不出其他更具说服力的表现了。显然,要将这样一支能被轻易摧垮的武装无限拔高,只能反映出当时明军的普遍水准是更加不堪。


或许有人会问,作为西班牙方阵原型的瑞士步兵,难道不是大量装备戟和其他武器的混杂方阵?难道他们不是源自中欧的阿尔卑斯山区,还缺乏有效的帝国金融体系供养?事实上,他们还真和四川的白杆兵有许多结构性差异。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15-16世纪的欧洲方阵 将非长枪武器比例不断缩减


虽然在14-15世纪之交,瑞士方阵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戟,但他们却也为此付出过血代价。在遭遇米兰大公的雇佣骑士部队后,双方都以步兵密集阵展开厮杀。结果,前后密集交错的戟让瑞士人的方阵出现紊乱,险些被手持骑枪的意大利人打崩。战后,联邦的各军团都开始增加4米长枪比例,并相应的减少了戟的准备数量。

到15-16世纪之交,已经有3/4的瑞士方阵步兵改用长枪而放弃长戟,只由军官和少数敢死队继续保留旧式武备。他们的任务则更多是进行散阵搏击,不充当方阵的主体力量。


至于瑞士士兵的日常供养问题,同样依靠发达的金融体系与雇佣军传统得到解决。大部分成员本来就是联邦之下的各州市民,又常年为欧洲各国君主所重金聘用。足以有充沛的社会资源维系日常训练,也能让同为山民的四川土司们相形见拙。顶着大量枪炮火力发动的忘我冲锋,更是白杆兵所从不具备的作战能力。因为后者仅仅面对以弓弩为主的后金八旗,就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崩溃。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网络的历史发明

白杆兵的战术思路 恰恰类似于早期的中世纪民兵


不过,欧洲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模式类似白杆兵的步战武装。如果将时间线往前挪动到11-12世纪,你就可以在许多意大利和弗兰德斯的城市找到相似人群。这些自治城市的民兵,经常以各种武器混编组成防御队形,却无法进行有效的集团冲锋。即便能在防御中暂时顶住骑士冲击,也会因对方改变主攻方向而瞬间崩盘。所以,除了在特定阵地进行守卫,很难发挥更多战场价值。如果白杆兵能被算为合格的长枪方阵,那么这些丢下手头工作的临时工们也同样有资格入列。


事实上,白杆兵只是明清战争史中的短暂插曲。若非21世纪的网络发明家们渲染,都很难被广大网民所获悉。但全过程中的鹤立鸡群现象,恰恰只能是矮子里拔高个的无奈之举。依靠先开枪后画靶的思维方式,营造出让当事人都很那理解的历史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