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別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懂得感恩”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

謙讓不代表虧欠,是源於大度;退步不代表懼怕,是因為寬容。很多時候大度並不一定能得到讚美,寬容也並不一定能換來真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對別人的好不被理解會不會覺得傷心難過。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

父母的關愛、朋友的陪伴、愛人的支持、同事的協助等等,我們經常習慣了別人的給予,自己卻忘記了回饋。別人給予的好不是取之不竭的,再濃的感情也經不起揮攉。人生苦短、光陰似箭,沒有人有義務一直對我們好,我們不能把別人的感情輸出視為理所當然,每個人都是有情感的。

別把脾氣留給對我們好的人

有這麼一句話說的好,你只能傷害到愛你的人。別人對我們好,是看重了這份感情,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耐心留給了陌生人,把糟糕的一面留給了對你好的人。畢竟向他們宣洩的成本太小了,不用負責、不用避諱,這是大錯特錯。

要常懷感恩之心

一個有生活閱歷的人應該清楚:如果一個人對我們的好不是另有目的,那麼這份好有多麼的來之不易。別人對我們的好不一定要求回報,但是我們要把情感反饋給對方,要讓對方知道他的付出是有意義的、是值得的。對自己來說感恩是一種修養,對他人來說感恩是一種慰藉。如果每一個善舉都被肯定,那麼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所有的好都源於內心的善良,善良並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日常裡歲月靜好,而是在自己迷惘、絕望、仇恨時,依然能夠做出溫柔的選擇,這是世界上最不可被辜負的。


好人好事代表


社交中“別把別人對你的好,當著理所當然,要學會感恩”!對這一觀點我持98/100贊同。人活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對於那些幫助我們的人我們要懂得感恩,別人對我好我也會對別人好,不能把別人對你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覺得他們應該對你好。在他們需要幫助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幫助別人。不該選擇逃避或者遠離。對於那種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的人我其實是很討厭或者反感的。舉個例子,以前一個同事下班後在我住的地方和他朋友玩,突然之間下雨了,還吹著風溫度一下子降下來不少、他騎著電動車來到我家問我借一把傘我拿傘給他時看他衣服已溼透就又給了他一件外套(剛買的沒多久)。第二天他還我雨傘卻沒給我衣服我以為他洗了就沒問。過了兩天我到他住的地方拿外套。剛到他門口就看見我的外套被隨意的丟在了他的門口地上,衣服上有很多的泥巴和鞋印,同事竟然拿它踩腳印去鞋上泥巴當垃圾布了。我非常生氣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居然說我拿給他穿的不是送給他的嗎?我也是遇到了(新衣服看不出來嗎?也怪我沒提前說清)。然而對於那種別有用心對你好的人我們也要保持警惕。以前我到浙江進廠剛到新地方,新的工作環境有一個宿舍裡面的哥哥對我特別好,一開始又是送東西又是帶我買東西熟悉環境等等,請我吃飯,不讓別人欺負我,對我特別好,過了月底他向我借一些錢說家裡有點難事了,我借給了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他辭職了,再也沒有見過他。所以別人真心對你好你要學會感恩,不懷好意的對你好我們也更應該保持警惕!



煙人楊大川


這是自然的,禮而不往非禮也,古人傳下來的名言都是經過時間經驗而沉澱下來的。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收穫更多。

不管是多麼親密的朋友,即使是愛人,只靠一方付出,終究長久不了,何況是友誼,更經不起考驗。但如果我們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明白別人對你的付出不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學會真心感恩,對方也能體會到,才會更加珍惜彼此的關係。感謝從不來都不是隻靠嘴上說說,一定要付出實際行動。


別人會通過你為人處事的方式來判斷,你是否值得深交,只需要幾件事就可以看來,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就應該對你好,所有的付出都需要被珍惜。自私是人性的本質,雖無好壞之分,但一個自私的人,如同井底之蛙,能看到的僅僅是那一個井口的大小,可笑的是還自以為很厲害。願我們都能站得高,看得遠,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擁有更廣闊的世界。



當朋友漸行漸遠時,也不會再回頭,珍惜擁有的,做好該做的。


米米的時光日記


社會這個大舞臺,我們會遇到各種人,有的人真心待你,有的人虛情假意,我們在萬千人中選擇了與他/她做朋友,彼此互助,但是當你得到幫助的時候,請記住沒有一個人是理所應當去幫你的,是他/她在為你付出。

懂得感恩的人,在這個社會上不會缺少朋友,他們懂得別人對他的好,是一種付出,是一種關懷,而不是一種應該。同樣換個方向,當你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別人感激的對你說聲謝謝並記在心裡,你是什麼感覺?如果別人對你的幫助,顯得一切無所謂,變成了理所應當,你又會有什麼感覺?前者可交,後者棄之,對於那種不懂得感激別人的人,我們敬而遠之,他的貪得無厭會毀了他的一切。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個體,當別人幫助你的時候,記得說聲謝謝,永遠記著人家的好,當人家無法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也不要去記恨他,永遠記住,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沒有那個人有義務去幫你,包括你的愛人、老公,都要記得他們的好,心懷感恩。

我們時刻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不是每個人都理所應當的去做什麼,記住他們對你的關心、幫助,你會得到一片非常廣闊的天空。


帶著儒意去遠航


你好,我是沐風蝶,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當然不能把別人對我們的好當作理所當然,因為誰也不欠我們的,人都是相互的,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從古至今,我們都倡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報之以桃、投之以李”的傳統美德。

何況是在現在這個赤裸裸的現實的社會,一個老太太去餐館吃麵,老闆看老太太可憐,就叫服務員免費給老太太加了一個雞蛋,但是當老太太第二次去吃麵的時候,老闆沒有給她加雞蛋,老太太就跑去找老闆,說上次都有雞蛋,為什麼這次沒有,老闆和她說明了情況,她就說老闆偷工減料、黑心,老闆很生氣,說上次給你加一個雞蛋是情分,我沒有義務每次都給你加雞蛋。老太太就是明顯不知道感恩的人,而是把別人的幫忙當作是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好,而自己卻從來不付出,久而久之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沒有一點感恩之心,只知道接受別人的饋贈與幫助,那麼下次就不再幫你。

即使是父母、親人都沒有人應該理所當然地對我們好,我們其實深有體會,比如親兄弟要明算賬、女兒嫁了後回孃家拿孃家的東西也會給錢。

因此,對於別人的恩惠,我們需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更需要有分寸,別人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在抱怨別人對自己的不好時候,多想想自己到底為對方付出了什麼。


沐風蝶


你好,我贊同你的觀點: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真的虧欠誰,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責任有義務必需對你好。要懂得感恩,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做理所當然。


想到個例子,早些年前,明星孫儷資助了一位貧困生向海清,孫儷負責了向海清高中所有的學雜費以及生活費。在向海清上大學後,孫儷認為他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便停止了對他的資助。但不懂感恩的向海清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這些錢對孫儷來說並不算什麼。在聽聞孫儷停止資助時向海清就急了,於是寫了一封6000字長信,交給了記者,要曝光孫儷。弄得滿城風雨,三年無私付出最後雙方竟然反目 交惡,結果讓人寒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好。可是久了,便是習慣了。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當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不自在,無法適從甚至會怨恨。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你要明白,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更是本分。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索取,任何情義都有透支的時候,情份一旦消融,就再無迴環之地了。 所以,但凡是對你好的人,在乎你的人,都應該銘記於心。並找機會加倍去報答。古人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這個道理。

學會感恩,懂的回報。不把別人對你的好當做理所當然,你才能擁有更多。


鄒孟3


這個問題非常提的好,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要受到別人給你的恩惠,以後要知恩回報的。

但當今社會中,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大家互相交往中,互相交流中。

有的人對你好,許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認為是自己的地位高,別人是想巴結你,看不起對方。

有新聞報道這麼一個故事,一位退休老教師,他省衣節食,拿出錢來每年資助六位學生的學業。

有五位孩子經常寫信來,感謝老教師對他們學業的資助,表示長大後也要做公益事業,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但有一個孩子,總不給老教師寫信,但有一天卻突然來了一封信,給老教師,信中說“老教師您好,我有一個請求,希望您能幫我完成一個心願,我想要您給我買一部手機,我還要最好的蘋果牌手機”。

老教師看完信後真是無語了,他自己現在用的手機才幾百元錢。每個月贊助孩子們的錢拿出來後,也就剩點吃飯錢,如何還有錢去給這孩子買手機。

此事見報後,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有的人說,老教師自願拿出錢贊助孩子們的學業,其中五位孩子常回信,表示感恩社會,感謝老教師,這錢不白花,是給了老教師一個心理安慰。

對於要求老教師給買手機的孩子,大家一口同聲遣責,認為這個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回報,要求過分,一起要求老教師不能滿足這個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同人打交道,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對於別人對你的好,要常懷感恩的心,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感恩,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反應。感恩,是做人的起碼要求。感恩,是構成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

社交中,最忌諱把別人的好當做理所當然,似乎那是天經地義,因而不懂得感恩。

世界上,除非父母雙親,對你好那是處出於天職,出於義務,並且無需任何條件的大愛。而作為兒女的必須懂得感恩,知恩圖報,這是一個人用盡畢生精力都報答不完的大恩大德。

至於在社交中,再沒有誰是必須對你好的,不論什麼形式什麼程度的對你好,那都是人家慈善德安都結果,必須感恩戴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互敬互愛,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而讓對你好的人心理得到慰籍,感到是幫助了值得幫助的人。

話說回來,對你好的人,並非圖你的回報,那正是人家道德修養高尚的表現,所以古往今來,才不乏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甘做無名英雄的志士仁人,也正是“人之初性本善”做決定的,因而,構成了社會和諧的根基。

而感恩,也正是善良的人必須具備的道德修養,比如,我們生活在當今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新時代,必須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我們的社會制度,從而自覺地為黨盡忠為國出力為社會做貢獻;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並且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大,對這養育之恩,要用一生來報答。

一個人立足於世,不知道遇見過多少對你好的人,必須知恩圖報;也可能你會對不知多少的人施之以好處,那是應該做的,要再接再厲,永不停歇做下去,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言行,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侯玉石


“社交中,別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懂得感恩”對於此觀點,個人覺得很贊成,而且感同身受!

在生活中,在社交中,別人為什麼會對你好呢?對你好的又是一些什麼人呢?我想答案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吧!無非就是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總之是真正關心自己,跟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父母對我們的好,對我們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仁厚的,更是不求回報的。“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對於父母的好,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報。親人,朋友對我們的好,我們更要懂得知足,感恩。因為這更是一份真情,更值得珍惜與經營。我們要明白,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不要把別人的情分,當成你的福分。不要把別人的客氣,當成你的運氣。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更加不要貪得無厭,得寸進尺,要懂得知恩圖報。因為這世上,誰也不欠誰的。別人對自己好,那是因為在乎你,關心你。別讓在乎變成了忽視,關心變成了冷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朋友間要互相關心和幫助,真心換真情。

2020的春節疫情,中國突如其來的疫情,頓時讓我們不知所措。缺口罩,缺防護服,缺各種醫用物資,在這種危難時刻,各國也紛紛伸出援手來支援中國,幫助國人共渡難關。其中日本第一時間,為我們送來了急需的醫用物資,而且物資的紙箱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漢字,更讓我們在這一刻讓擯棄成見,深深的感動。中國人向來講究的是禮尚往來,知恩圖報,所以當日本現在疫情快速發展,中國也第一時間捐試劑,口罩等醫用物資。這不但展示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更展示了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華羅庚先生曾說過:“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我們要懂得別人的辛苦和付出來之不易,不要沉迷於於不勞而獲,理所當然的夢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永遠不要忘了真正對你好,關心幫助過你的人。施恩不圖報,受恩不忘報,羊跪乳,鴉反哺,懂得感恩與珍惜才能更持久,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過客LIVE


我很同意這樣的觀點。人生活在一個群體裡,應該互相幫助,互表友好,對於別人給與的幫助,應該懂得感恩,懂得滿足。

但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不懂得感恩,對別人的幫助變成一種依賴,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

其中,比較嚴重的一種現象就是啃老,一些年輕人,自己不努力工作,賺取生活費,卻百般折磨自己的父母,向他們不斷的索取,認為父母對他們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之前在悟空問答裡看到一個啃老的方面的問題,這個提問者有一個把自己的父母的錢啃光花光的弟弟,娶了媳婦之後還要父母搬離自己新建的房子,父母對他的行為是沒有任何辦法。這樣啃老的人,活在這個社會就是一寄生蟲,掏空自己父母的一生心血還不夠,還讓父母風餐露宿,實在令人寒心。

我們都應該教育感恩,學會感恩,傳播感恩

我們活在這社會上,都希望能夠互相取暖,一方的過度的索取必然會導致另一方的窘迫;感恩是需要教育的,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應該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感恩教育,尤其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那他們就會變得自私自利,只懂一味索取,而且變成理所當然,甚至是變本加厲;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足,當然也需要學會感恩,如果學不會感恩,那他就無法從社會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到最後可能就會變成,那裡能得到他想要的,就到那裡索取,上面提到的那位弟弟,因為學不會感恩,在社會中就會被人冷落,自然無法在社會中生存下去,他知道自己的父母那裡有他想要的東西,所以拼命的索取;有些人沒有那麼好的父母的話,就會發展成偷賭拐騙,或成為一方惡霸,危害社會。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很好地展現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感恩的精神,日本儘管傷害過我們,但在疫情面前,積極地捐贈重要物資讓我們倍感欣慰,隨著疫情蔓延,疫情在日本同樣嚴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同樣同心同德,積極的幫助日本國民抵抗疫情,這樣的感恩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和傳播,讓它在自己的生活裡成為習慣,永懷感恩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