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可以同时在多国为官,君主不怕泄露国家机密吗?

该名字已存在NJ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英才辈出,社会经历了大变革,贵族垄断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士和民只要有才能,便能够登上国家高堂,互相以唇齿论战,向君王献上富国强民之策,同时也是间接推销自己。一些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宣扬自己的强国之计,各国君王不论出身,唯才是用,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同时在多国为官,君主不怕他们泄露国家机密吗?

一、唯才是用的政治氛围

所谓“登峰造极境,乱世出英雄”,一批批名士贤臣纷纷横空出世,或宣扬变法图强、或献策横强、或主张合纵、或推崇儒家“仁义”、或实践“兼爱非攻”。诸子百家虽然理念不同、主张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天下统一,自己为百家之首,为了得到国君的青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而贤明的君王在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不论出身,只要为国有利便可许以高位。“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来自国君的器重,令这些贫寒之士感动万分,早已把自己效忠的国家看作自己的第二“母国”,甚至如张仪这类“势利之徒”,竟然帮着秦国对付自己的母国魏国。群臣肝脑涂地,国君宵衣旰食,怎么还会担心泄露国家机密呢?

二、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当张仪游说魏国失败,犀首公孙衍挂五国相印,组成合纵大军攻秦,连横与合纵的交锋由此展开,当然,虽然有五国相印,公孙衍名义上是合纵的总指挥,但他除了自己的国家,魏国的军队能够调动以外,其他的根本不会听这个“名誉相国”的命令,可惜第一次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曾经的公孙衍为秦国夺得河西之地,被拜为大良造,而为了削弱秦国,他四处奔走,两度为魏相,又出任韩相,约定五国合纵,挂五国相印,这么一个能文能武,知晓各国弱点的人,按道理应该是为各国所忌惮的。公孙衍再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在多国为官,是因为他是伐秦的主战派,相比于他的“布衣之怒”,还是日益崛起的秦国威胁更大。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春秋战国时特殊的阶层——士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大部分都是贫苦出身,因此心怀天下又有满腔抱负,这些人奔走列国,欲意施展才华,但用不用他们却是凭国君喜好,若君以国士待之,其必将以国士报之,张仪能为秦国,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国;苏秦为报燕文侯之恩,孤身入齐做“间谍”,这些闻名天下的“名士”,可以不在乎利益、金钱,但若是因为“叛变”而遗臭万年,有损他们最为看重的名声与尊严。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春秋战国多贤君明君,贤君以文治国,明君以武拓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都懂,甚至可以说,外有敌国列兵迫境,内有奸臣虎视眈眈,这些贤君明君都是被这些情况逼出来吧,尤其是战国时期,大国若有昏君,国力倒退至少二十年,小国若出现昏君,则直接面对亡国之患,为了强国,哪个国君不希望天下名士如“河流入海”般来朝觐见。这些国君自然也不是傻子,能得到重用的都是和自己掏心掏肺的人,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才得拜大良造;公孙衍虽然助秦攻魏,但却是救魏国于水火之中的不二人选;张仪以连横事秦,是因为秦国的崛起令东方六国害怕,秦国需要一个人执掌邦交,麻痹六国,这些一国之君都精明着呢,岂是随随便便就听之信之?

何为一代名士?不仅智冠天下,同时高风亮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寒门”,没有祖辈蒙荫,专研学业也被家里人不解,可他们是幸运的,在这么一个大动乱时期,可以从一介寒士晋升为王公贵族,靠的是丰富的学识和挥斥方遒的眼界;同时,他们也受到世人推崇,可谓是名利双收,这样的人来拜,国君必然器重之,这些名士国士的声望已经和自己所效力的国家绑在一起了,又没握着兵权,还能出谋划策,国君高兴都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因为没来由的猜忌而使君臣有隙呢?


邓海春


当然会担心,以苏秦为例。

苏秦其实就是一个间谍。

传说中他是鬼谷子的徒弟,学的是纵横之术,早年郁郁不得志,被老婆嘲笑过。

后面,他来到了燕国。这时候的燕国刚被齐国攻打,差一点亡国。苏秦找到燕昭王,就说,我愿意到齐国去当间谍,帮助你复仇。

苏秦就来到了齐国。一开始,他也没有得到齐国的信任,可见齐国也是害怕有间谍的,像秦国后面的逐客令,就是因为猜测到秦国的客卿中有间谍。

苏秦是第二次来到齐国,才获得了信任,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变化。齐国跟赵国断交了,跟韩魏的关系也很紧张,国际压力很大。苏秦来了之后,就表示韩赵魏要联合燕国攻齐,燕王拒绝了。

齐王就此对燕国产生了好感,并进而对苏秦开始信任起来。

苏秦的任务就是要让齐国跟中国各国的关系继续恶化,他提的一个方案是攻打宋国。

宋国是一个弱国,拿下宋国,听起来好像可以强大齐国。而且苏秦表示愿意让各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

这么一搞,演得很真,真到他的老雇主燕王都怀疑起来。而苏秦同时还被齐王怀疑,毕竟一个人不远千里来到齐国,为了齐国的强大献计献策,这有点不合常理,但最终被苏秦化解了。

最终,在苏秦的怂恿下,齐国灭了宋国。这一下,麻烦大了,因为宋国虽弱,但也曾经是个大国,而且是个老牌大国,春秋时,宋国还一度想争做霸主。

齐国把宋国灭了,实力大增,引起了大家的恐惧跟猜测。在齐国拿下宋国时,韩赵魏秦以及燕国组织了五国联军,一同攻打齐国。

这时候,苏秦还忽悠齐王,说燕国不准备参加,齐国不必防守燕国,把重点放在赵国身上就好。结果燕国方向没有守兵,而五国联军的统帅就是燕人乐毅。

乐毅一路高歌猛进,打得齐国最后只剩两座城,这一下,苏秦再能说,齐国再傻,也知道苏秦是个间谍了,最终苏秦被车裂而死。

这个结局,苏秦早就猜到了,他出使齐国时,就知道自己是执行一个死间。

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张仪。这些人能够跨国当官,也是当时的风气。战国的国其实是诸侯国,跟后面的国观念不一样,家国概念并不强,所以客卿盛行,外国人在别国出将任相,大获成功的很多,所以大家对客卿接受度很高,再加上纵横术的流行,所以一个人出任多个国家的官员的情况也很常见。君王碰到这样的,也会有考察,但并不代表着完全不能信任。


脑洞历史观


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确实可以同时在多个诸侯国任职,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挂六国相印嘴炮达人苏秦。

这一特殊政治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时代背景:

唯才是举的政治氛围

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们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提升国力,都是下大力气网络天下人才,唯才是举的氛围十分浓厚,到战国后期更是养士之风盛行,诸侯王们一个个都表现出了礼贤下士姿态,对人才工作那是相当重视,所以,良臣择木而息,人才在诸侯国流动很频繁。

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卫国,虽然自己时个小国、弱国,却能发挥国际精神,频繁向各国输出各类人才,既有时代牛人吕不韦、商鞅、吴起、又有行侠仗义的大侠客荆轲、聂政等,堪称春秋战国第一人才培训基地。

找到客户痛点和痒点的时代牛人

时势造英雄,苏秦能够同时得到六国的青睐,同挂六国相印,这是有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定的。

当时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形势,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任意一家单挑都不是秦国对手,这就是六国的共同痛点。国际形势上需要弱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御秦军东出,但是六国相互之间又是矛盾重重,相互抢市场、挖墙脚。

针对六国的痛点苏秦给出的药方就是合纵之策即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并针对各国各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游说,缓解六国之间矛盾,一致对外。并提出自己亲自操刀挂帅,对“合纵”策略提供免费自动升级服务,且终身保修。

最终,在苏秦的强力嘴炮和高超和稀泥调和下,六国达成盟约,组建联合国军,任命苏秦为联军总司令,挂六国相印,并兼任各国名义上的国相,负责各国间的联系沟通,整体调度安排,共同抵御强秦。

摄于六国联军的势力,秦军十五年内没有向函谷关以东用兵,期间六国联军也并未与秦军发生真正意义的大规模冲突。所以,所谓挂六国相印也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真正的国相。

最终,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连横战略,一扫六合。


老黑读西游


人又不能分身,怎么可能同时在多国当官呢?题主所说的情况,比如苏秦挂六国相印,只是名誉上的宰相称号,并非真的当六国的宰相。

据《史记》所记,苏秦游说韩、魏、齐、楚四国,最后六国合纵成功,他理所当然地当上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然后“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在后世史学家的努力下,以及陆续出土的先秦资料相印证,大抵可以断定苏秦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这件事,完全是假的。这只是当时策士们杜撰出来的励志故事罢了。比如苏秦游说韩宣惠王就是大错误,这时韩国君主是韩昭侯;苏秦游说齐宣王、魏襄王的说法也有错误,此时齐国君主是齐威王,而魏国是魏惠王。苏秦游说齐王时称齐国“今乃西面事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齐国率先称王,而此时的秦国都还未称王呢!

考诸当时史事,并无六国合纵的故事,后人为把纵横之道鼓吹得神乎其技,不惜胡乱杜撰苏秦合纵六国之事。这种窜改的历史已经毫无真实可言,只能当作小说来看了。宋代学者黄震便指出:“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近代学者钱穆也说:“其有关于战国史实之大,而不可不辨者,莫踰于苏秦连六国从亲一事。盖其事多亦起苏秦死后而附会之也。”


不过,一人佩多国之相印,这个事是有的。

燕昭王伐齐时,拜乐毅为上将军。赵国马上响应,赵惠文王把赵国相印交给乐毅,这是合纵运动中的惯例,为表示对合纵主谋人的尊重,诸侯国常会献上相印,相当于是“名誉宰相”。当时必须弄明白一点,尽管有赵国的相印,乐毅仍然只是燕国的官员,而不属于赵国。

另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在不同国家任职。这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常见的。那有人会问,跑到别的国家去,难道不会泄露原先所在国家的机密吗?不会对前任国家构成危害吗?

当然会。

除非你是个根本不入流的人物,否则跑到敌对国家去,哪那么容易。

有这种几种情况:

第一种,在国内混不下去,自己卷铺盖走的。比如廉颇,看不起乐乘,把他揍了一顿,赵国没有呆了;比如吴起,中了政敌的圈套,魏国没法呆了,跑楚国去。

第二种,遭到陷害,不逃就没命。比如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人家以为他死了,扔在厕所,他活过来,跑到秦国了;比如孙膑,被砍了腿,设计逃回齐国了。

第三种,当时还是个不起眼的人物。比如商鞅,魏惠王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跑一百个商鞅他也没放心上;比如李斯、张仪,去秦国混的时侯,都是落魄得半死,谁拦你呢。


君山话史


苏秦张仪不是在多国为官……

他们是在那个国家联盟工作

就和现在在联合国工作一样


神天天无聊


关于春秋和战国时期有人可以在多国为官的问题,也许大伙有所误会。两个时代对于“忠”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一、春秋时代,忠于天子而不用忠于国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原因是这样的。假设周天子是总公司的老总,那么国君就是分公司的总经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这些分公司里的主管,又都是分公司经理的儿子辈或者是亲戚。.总公司里的各部门经理又是周天子家的亲戚或者儿子辈。整一个周氏集团就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全家老小都要在这个公司里当差。也不用管你有没有本事。正因为整个朝廷系统是靠着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那么他们之间彼此所谓的忠诚度就不那么紧密了。因为你又没有办法开除我,我干嘛这么听你的,大家都是亲戚都是为了周朝打工的。所以春秋时代士大夫忠于天子,不必拘泥于忠于国君。

晋文公重耳长时间都在外国游荡,梁国、秦国、楚国、齐国。各个国家都待过。有些国家对他很好,有些国家都不鸟他。比如卫国 曹国这些。而重耳不过是一个逃难出来的公子,大国对他敬重,主要原因是他是姬姓的,而且有机会回去重新掌权,所以对他好。那些小国看不到这一点,就把他看做是落魄的公子都不理他。比如曹国的大臣僖负羁和他的妻子就对于重耳另眼相看,觉得此人特别牛,以后会成大事,所以瞒着曹公对重耳特别的好。后来晋国灭曹的时候对于僖负羁一家是特别照顾。

小结:春秋时期的臣子对于忠的概念是只有天子没有国君。这一点越前期越明显。到了中后期就开始转变成为对国君的忠诚。这也是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楚才晋用,泄露机密成了人才的标志

自晋国开始唯才是举用人唯贤开始,各国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变革。因为原先的靠血缘关系就能做卿大夫的时代,大多数官僚都是无能的但是因为血缘关系又不得不身居高位,使得中原国家变的越来越虚弱无法抵抗周边兴起的大国。齐国用了管仲,晋文用了大量的贤臣成为称霸中原的霸主。而楚国只顾着强大公室力量消灭若敖氏也走向了称霸的道路。这三种路线中,楚国是把大量的人才给抛弃了。

所谓的楚才晋用,就是在若敖氏被灭之后,苗贲皇开始投靠了晋国,接下来一系列的楚国大臣纷纷去了晋国任用未大臣。这个时代有能者做大官。那么什么是能力呢?就是你要掌握足够多的国外的情报和数据。

后来的巫臣也去了,他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后闻知宗族为子反、子重所杀,于是为晋国献“联吴疲楚”之计,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使吴国走向争霸的舞台。

最著名的当然是伍子胥,去了吴国,一转瞬就打败了母国楚国。楚国虽有人才但是都送给人家用了。这是时期,忠君变成了知己者死的,忠诚。对于国家的认同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君主认同已经很强烈了。

三忠君爱国,新秩序形成

春秋晚期到了战国时代。一个最根本的规则形成了。臣子要服从国君,那种以下犯上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思潮已经在社会间形成共识。所以战国开始,分裂已经不是主流,统一称为可能。魏国用吴起,要的就是富国强兵,想的是统一天下。秦国用卫鞅也是要统一天下。为啥会产生统一的思想。因为周天子时代已经结束了。群雄争斗的规则就是哪国家能够实现富国强兵他就有机会统一。大量的军事天才和谋士开始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投身各个国家去。有形成了强烈的保家卫国和一统天下之间的对决。事实证明,只有最强者才能统一天下。失败者才有了亡国之感。

战国时代的人对于国家概念已经很明确了。赵人、齐人、楚人都有鲜明的区别。不管如何,忠君爱国思想已经形成。


南阁水哥


那时的国是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特区或省。天下相当于如今的国家 。无论怎样,都不是国际间谍,而是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所有的国都是天子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