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的君主有兩位,分別是誰呢?

一鳴驚人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和齊國可以算非常穩定的強國,不管是人口還是領土面積,都是春秋戰國階段的第一檔國家。而在這兩個國家的國君中,各有一位一鳴驚人的典範,一位是春秋時期楚國的

楚莊王,另一位是戰國時期的齊威王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楚莊王成為楚國君主時,還不到20歲,可謂非常年輕。在此基礎上,楚國國內還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這讓年輕的楚莊王面臨內憂外患地局面。在複雜的局面下,楚莊王沒有貿然出手,而是選擇蟄伏的態度,甚至故意表現出昏庸不堪的樣子。經過數年的觀察,楚莊王對於楚國的局面,尤其是朝廷中的文臣武將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比如分辨了哪些是忠臣,哪些是佞臣。基於此,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即經過了數年的蟄伏後,楚莊王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在忠臣良將的輔佐下,楚莊王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增強了楚國的國力。楚國在邲之戰中大勝晉國,使楚國的聲威大振。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楚莊王不僅幫助楚國走向強盛,自己更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得以和齊桓公、晉文公等君主相提並論。

一鳴驚人的齊威王

齊威王統治前期,十分喜歡猜謎語,愛好荒淫享樂徹夜飲酒,沉淪不改,把朝廷事務委託給卿大夫。就這樣,當整個國家文武百官走上荒淫散亂之路後,齊國遭到了周邊諸侯大國的侵犯,一度讓國家處在非常危急的地步。在此形勢下,齊威王手下的忠臣不敢直接勸說他。於是,淳于髡用隱語對齊威王說:“國家裡有隻大鳥,停駐在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鳴,大王知道這鳥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就罷了,一飛直衝雲霄;不鳴就罷了,一鳴震驚國人。”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或許齊威王也是在等待一個大展宏圖的機會。在結束和淳于髡的談話後,齊威王立即詔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的行政長官,通過獎賞一人,誅殺一人的來實現恩威並重的效果。緊接著,齊威王發兵出城,用強硬的軍事實力逼迫楚國等國歸還侵佔齊國的土地。由此,齊威王的聲威持續了三十六年之久。

“一鳴驚人”的君主有兩位,分別是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