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

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介紹一種銀行,叫伊斯蘭銀行,主要分佈在那些遵從伊斯蘭教法的地區。這種銀行和我們常見的銀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利息。為啥?因為《古蘭經》規定,利息是不合法的收入。


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這個很好理解,在中國古代,在歐洲中世紀,靠賺利息生存的人,也就是放高利貸的人,名聲也都不好,因為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是靠利息生存的人是不勞而獲嘛。只不過,伊斯蘭教把這種社會普遍觀念變成了嚴格的教法而已。那問題來了,沒有利息,銀行靠什麼賺錢呢?過去的一些經濟學教科書裡提到這個例子,反而是用來證明,利息是不可能被消滅的。為啥?因為按照經濟學理論,同樣一筆錢或者一件東西,我借給你享用,我就延遲了享用,而生命是有限的,那我就應該拿到補償,這個補償就是利息。這是來自人性底層的需求,靠什麼法律是消滅不了的。

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伊斯蘭銀行不過是改變了利息的具體形式,就是你貸款,我收取多種多樣的手續費,但是並沒有真正消滅利息。真的是這樣嗎?好像有一點似是而非。所以,我就委託我們欄目的策劃人李子暘老師去研究一下這個話題。後來李子暘跟我說,深入一瞭解,跟我們原來的認知還真是不一樣。
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首先,伊斯蘭銀行雖然收手續費,但是手續費和資金數量不掛鉤,只是固定每筆收多少錢。你看,這和利息的本質就不一樣。而且為了防範手續費成為變相的利息,伊斯蘭銀行有很多嚴格規定。那伊斯蘭銀行的利潤來源是什麼呢?答案是和企業“盈虧共擔”。也就是說,企業需要用錢,銀行貸款給它,企業用這筆投資去經營,賺錢了,銀行參與分錢;企業虧損了,銀行同樣要承擔虧損。而不是說無論企業盈虧,都要向銀行支付利息。至於盈虧共擔的比例,銀行可以和企業自由協商。一般來說,如果投資能盈利,銀行分享的比例要比一般的貸款利息高,所以,如果經營好的話,伊斯蘭銀行同樣利潤豐厚。你可能會說,這哪叫貸款呢?這分明是投資啊。也可以這麼理解,但是不管怎麼樣,這確實是一套我們不太熟悉的金融運作思路。我們不糾纏細節,也不評價對錯,但是這種不一樣的金融觀念,確實也是很開腦洞的,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們所熟悉的這套金融體制。最核心的,就是兩點不同。第一個不同,是對風險和責任的看法不同。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和金融部門打交道,他們都是不擔風險的。銀行最核心的部門就是風控,風險控制。你要貸款,得有擔保。你賠錢了,要先確保銀行不賠錢。你買股票基金,把錢委託給基金經理炒股,賺了,基金經理要分走一部分,賠了,那可是你賠,他們是不負責的。金融部門這麼做,當然有他們的道理,但是你不覺得嗎?這裡面好像有點不講理。但是沒辦法,金融行業從來都是這套規矩。這套規矩的衍生結果是啥?既然金融業對客戶賺不賺錢並不負責,所以,當然就變成了一個純粹銷售導向的產業。金融衍生品非常複雜,甚至複雜到誰也看不懂的地步,圍繞著貸款、債務的期限、風險玩各種花樣。把股權、債權、期限、風險進行各種拆分、組合,做成各種金融產品賣來賣去。金融風暴是怎麼來的?本質上就是因為出錢的人和用錢的人在這個體制下已經完全脫節,最後風險積累的產物。而在伊斯蘭銀行的邏輯裡,銀行和企業盈虧共擔,銀行的貸款實際上相當於投資。這樣一來,銀行對企業的經營必然參與更多,甚至要分享部分決策權。這對銀行的要求就很高了,銀行必須對產業本身有更深入瞭解。這種要求看上去很過分,但實際上,很多專業性、開發性銀行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比如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就不是按照一般商業銀行的原則去經營,而是對很多產業有深入的洞察和研究。所以,他們才敢放那種一般商業銀行不敢發放的長期開發性貸款。我們曾經講過液晶屏大王京東方發展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國家開發銀行提供了長達十年的大額貸款。當時,京東方虧損嚴重,一般的商業銀行是絕不可能給他們貸款的。但是國開行就可以。為啥?因為他們對液晶產業的戰略地位和發展前景有遠見有判斷啊。不僅如此,地方政府也是這麼支持京東方的。京東方在某地投資建液晶生產廠,一般所需資金都在百億以上。地方政府投入幾十億,擁有相應股份。工廠投產盈利以後,地方政府可以出售股權,套利退出。看到了吧,地方政府對京東方的這種投資,和伊斯蘭銀行的盈虧共擔貸款很像。相比之下,商業銀行的有利息貸款,不但沒有這種效果,還會在企業遇到暫時困境時火上澆油、釜底抽薪,非常不適合液晶產業這種高投入、週期長、市場波動大的產業建設。可見,伊斯蘭銀行盈虧共擔、禁止利息的規定,非常符合“金融為產業服務”的大方向。下面一個問題,那需要貸款的個人怎麼辦呢?銀行總不能深入瞭解每個人的生活,和個人也來個盈虧共擔吧。這就說到了伊斯蘭金融的另一個核心觀念:對消費金融的抑制。你可能會說,消費金融挺好啊,可以讓居民提前消費,改善生活。確實如此,但是,它也產生了惡果,鼓勵人寅吃卯糧,無節制地釋放消費慾望。為什麼政府明令打擊所謂的“校園貸”,就是這個原因。針對學生窮,自制力差,父母會替他們還錢這些特徵,有的校園貸產品就會利用人性的弱點,培養人的惡習。而伊斯蘭金融認為,個人消費,除非應急,就壓根不應該貸款,那種預支未來的生活方式是錯誤的。這當然是一個價值觀上的分歧,我們不說誰對誰錯,但是作為現代金融的一個反面的系統,它就像是一面鏡子,讓人反思,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金融業。今天這個話題給我的啟發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正常的世界。對於那些不一樣的做法,我們總是傾向於把它解釋成我們正常世界的一個扭曲形態和變種形式。比如西方經濟學,就認為伊斯蘭銀行只不過是變相收了利息。其實,每到這個時候,更有價值的思考方法是,我是不是遇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系統,它會不會成為我們反思自己的寶貴參照?

如果銀行沒有了利息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