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從四德的釋義

三從四德 :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新三從四德

新的三從是指從世界、從愛、從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嫻淑德、品學兼德、修身立德。

從世界:應從宏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全球化下,各國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愛:應該用愛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衝突。

從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準確定位。

文德武德:社會競爭大,雖然不至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要見多識廣、培養專長。

言嫻淑德:凡事從他人角度著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溫柔言語打動人心。

品學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緣,品位增添魅力;不斷學習,追求進步,才能越來越美麗。

修身立德:發掘、善用女性細膩、溫婉的特質,面對工作時表現自信、面對生活呈現優雅、面對家庭展現美德。


中國古代三從四德的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