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明朝自朱元璋起,享国二百七十六年。而明末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却接连出现了三大悬案。三案不仅案发的间隔时间短,发生地同样都是在壁垒森严的皇宫之内。它们分别是: 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三大悬案中梃击案是最先发生的,也是三案中最为诡异的。之所以称之为诡异,是因为本案是涉及立储之争和在皇宫内公然行刺的大案,却在案件稍露端倪之时突然中止草草结案。

行凶者张差在临刑前的那句: “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令案件更添疑云。此案除行凶者张差伏诛外,张差供出的同伙,即太监刘成、庞保二人更被秘密处决,令全案的所有线索由此全部中断,成了死无对证。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立储之争已告一段落后发生的梃击案

选立太子是古代皇帝必须要面对的,明朝的万历皇帝自然也不例外。由于王皇后无子嗣,与宫女王氏所生子朱常洛成了长子,按立嗣立长的祖训,应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可万历皇帝却想违背祖训,册立最为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

当这想法提出以后,立刻遭到朝中大臣及东林党的反对。此时的万历皇帝仍不甘心,并以各种借口拖延立太子的时间。此事最后惊动了皇太后李氏,在她干涉之下,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同时,为了安抚郑贵妃,将朱常洵封为福王, 赐洛阳为其藩国。

虽有皇太后及一众大臣的支持,当了太子后的朱常洛,深知在朝廷内有一定势力的郑贵妃定会耿耿于怀,因此行事尽可能低调,唯恐稍有差池而被废。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二月,支持朱常洛成为太子的皇太后李氏病逝。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仅过了一年,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五月初四,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忽然闯入一个手持一根粗大枣木棍的男子,几下打倒了守门的老太监后,直奔太子寝宫。

贴身太监见阻拦不住,连忙关闭大门大声呼救。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将此男子擒获后,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

朱常洛受惊后,第二日即将此事禀明了万历皇帝,万历帝闻讯后当即下令立刻展开审讯。 然而负责主审的官吏以该男子是个疯癫病人为由草草结案。

与此同时,朝中郑贵妃的党羽也上书要求尽快处死凶徒。而朝中的“东林党”大臣怀疑此事是郑贵妃所为,请求皇上彻查此事。万历皇帝怕事情闹大,决定亲自处理此案。在距案发时间不到一个月的六月一日,万历皇帝秘密下旨,在宫中处决了太监刘成、庞保二人。

案发后的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想惹万历皇帝不快,也不想得罪郑贵妃, 加上本身毫发无损主动提出不予追究。最后,案中的行凶者张差被处以凌迟。至此,全案到此终结。这就是晚明三大悬案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历史上对此案幕后指使的三大猜测

一、郑贵妃为幕后指使说

梃击案发生在初四的酉时(17点到19点),据张差交待,

“初三歇燕角铺,初四到京 ”。张差进京的当天即匆忙进宫,显然进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刺杀太子。

张差进宫的时间是在申时(下午3点到5点),与张差一起的还有大约二十人左右,这一伙人假扮成光禄寺抬食盒的差役,由太监刘成带领,先进入厚载门,途经尚衣监、都知监、 印绶监,绕万岁山后到达东门即东华门。


此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既至宫,肭懦不敢进”,而“独差犹壮勇挺棍入宫。”本来是一伙人进去的,现在独剩张差一人敢于入宫行刺。据张差事后招认,太监刘成指示进东华门时别说话,只管往里打,杀人也无妨,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杀人后,自有人来救他出去。

据明朝《两朝从信录》记载,“刘公领我进去,教逢着人就打。” 案发后经过进一步的审讯查明,领路的刘成、庞保两个太监是郑贵妃的心腹内侍。对于郑贵妃更为不利的,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竟在朝堂之上主动澄清自己与此案无关,也无所谓的“外戚专擅”。

这一举动令满朝一片哗然,众大臣认为此举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郑贵妃在册立太子一事上,一直与万历皇帝进行秘密商议。如果说废掉太子后,得利最大的无疑也是郑贵妃。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二、幕后主使是万历皇帝

在册立太子前,万历皇帝与郑贵妃商议后,最先认定的人选是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甚至于不惜违反祖训。从日常对待太子朱常洛上看,太子全然无法与弟弟朱常洵相比。太子身边随侍的,只有几个自小一起玩耍的伙伴与太监陪同,而简陋的宫殿则更显寒碜。

反观朱常洵则配有大批的随从和护卫,其宫殿也是修筑得奢华无比。万历自始并不喜欢太子朱常洛,当阻拦册立朱常洵的皇太后去世后,亲手制造了此案,目的是让宠爱的郑贵妃儿子可以成为日后的皇位继承人。

三、皇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太子自导自演了梃击案,其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以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三大推测不合情理之处:

一、虽然郑贵妃的嫌疑最大,但梃击案不可能是由郑贵妃一手策划的。

首先,在选择作案的时间上不合理;梃击案是发生在皇太后死后一年,按照守孝三年的传统,挑这个时间点并不合适。册立太子时是1601年,梃击案发生在1615年,十多年都等得了,为何不再等上个一年半载再行下手?万一事情败露又该如何面对万历皇帝及满朝的非议和弹赅?

其次,万历时期朝廷向有遇事众议的习惯。郑贵妃及其父郑国泰明知案发后自己的嫌疑最大,自然清楚在满朝议论之时,仍主动撇清关系的举动,很可能会出现反作用,被认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恰恰是郑国泰的这一反常举动,说明其急于想摆脱干系。既然不是自己干的,就无需再有什么顾虑。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再次,如果真是郑贵妃一手策划的,其必然会提前做出精心的布置与安排,以保证一击即中刺杀成功。而此案诡异的地方不仅体现在选择刺杀行动的路线上,还体现在备选方案的不足。

以郑贵妃在宫里及朝中的势力看,要安排刺客进入皇宫并非难事。为何有多达五条可供选择的路线上,却挑选了一条不大合理的入宫线路?当二十多人将到达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时,竟出现了“临阵脱逃”的一幕。另外,在人手不足的情形下,仍坚持让张差独自一人去完成一个明知不可能完成的刺杀。这样的刺杀行动,更像是一场演习。

最后,按照常理来看,在古代若发生如此重大的宫庭事件后,出现了可能令幕后指使者身份暴露的情形时,一众参与者必然会遭致灭口。为何张差一再接受提审,而郑贵妃却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任由其供出同伙?因此,梃击案的幕后指使不可能是郑贵妃。

二、万历皇帝想废掉太子可实施的方法实在太多,历史上可借鉴的例子也有不少,万历皇帝大可不必大费周章制造出这么个蹩脚的案子。他只需要找个借口或栽赃陷害等,直接就可把太子给废掉。

三、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的说法最不可信。朱常洛被册立太子,更多是缘于皇太后李氏的支持。梃击案发生时,皇太后已然去世,等于本身已孤立无援的太子突然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这时发动一场自导自演的刺杀,想要扳倒郑贵妃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本案中的太监刘成、庞保二人是郑贵妃的内侍,太子又如何有能力去劝说并让其参与到陷害郑贵妃的行动之中?更何况,一直处在唯恐被废恐惧中的太子,在自身前途未卜的情形下,恐怕连实施这样行为的胆量也没有。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对梃击案的推测

梃击案的幕后指使只可能是郑贵妃、万历皇帝和太子朱常洛这三个人。既然排除掉三个人单独实施刺杀的可能性。假设万历皇帝与太子朱常洛联手,共同炮制了梃击案。那么,全案不合逻辑的地方都可解释清楚顺理成章了。

万历皇帝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一直由母亲李氏代为听政,太后又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当万历在册立太子一事上出现有违祖训时,也是在关键时刻由李氏一锤定音。证明皇太后李氏在世时,仍有左右万历皇帝决定的能力。

李氏去世后是否留有不得废除太子的遗嘱不得而知,但万历在册立太子后的十几年间,一直受到来自郑贵妃的改立要求是肯定的。因此,在不想违背母意又得面对郑贵妃的不断要求下,万历渐渐变得不胜其烦。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为制造出一个案件就成了首选。

在实施可行性方面,万历定会与太子联手。因为如果太子不能提前预知,在实施“刺杀”时万一发生意外,反倒促成了郑贵妃。这在案发时,几个太监能有充足的时间关闭大门呼救这一环节上可看出。

万历皇帝与太子联手,共同炮制了晚明最为诡异的一大悬案

而太监刘成、庞保虽是郑贵妃的内侍,但毕竟圣命难违。除了郑贵妃,唯一可以调动二人行事的,只有万历皇帝。启用这二人还可以将视线转移到郑贵妃的身上。

纵观案发全过程,刺杀行动如同儿戏一般。在满朝议论纷纷都猜测郑贵妃是幕后黑手时,万历皇帝的表现却有点出乎意料。既没有运用皇帝手中的权力将舆论强压下去力保郑贵妃,也没有要求太子朱常洛作出公开的澄清。在郑贵妃向其哭诉时,一反常态冷冰冰地甩出句

“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脱,你自去求太子吧。”的话。

太监刘成、庞保二人是郑贵妃的心腹内侍,本可继续沿着这条线索一直排查下去揪出元凶,但万历却秘密杀掉这二人,恐怕更多的是要摆出个姿态给郑贵妃看。人是你的,可自己不愿再深究下去。同时,除掉二人也可将本案引入一个永远无法得知真相的境地。

对万历皇帝而言,制造这个悬案,一是可以有效削弱郑贵妃的势力(事实证明,随着梃击案的结束,郑贵妃的势力已然大减。);

二是避免在册立太子之事上再起波澜。毕竟朱常洛成为太子亦有十多年之久,期间并无过错且行事低调。一切看在眼里的万历,恐怕早已从当初的不喜欢慢慢变得接受和认可。而对太子朱常洛而言,梃击案的出现反而令他的太子之位更为牢固。

因此,梃击案很大程度上是万历皇帝与太子共同炮制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