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耶律楚材?

用户6629197866


系出辽朝,生于金朝,仕于蒙古,精于汉文化,“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就是耶律楚材的人生勾画。

     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位于中都燕京(今北京)的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孩,这就是耶律履在花甲之年所生的幼子---耶律楚材。其父年届六十得一幼子,喜不自禁,言道:“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并用《左转》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予其起名为“楚材”,字“晋卿”。

耶律楚材家世,为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之后,其父耶律履为东丹王七世孙。自耶律楚材祖父耶律德元起,皆仕宦于金-——祖父耶律德元为金荣禄大夫、兴平军节度使,父耶律履为金尚书右丞。而耶律楚材,在金泰和六年(1206年),年仅十七岁时,便将要因身为宰相之子而赐予省掾之职,但是他并没有去就任,而是想要参与科举以获得出身。金帝亲自询问本科科举之人政事处置,十七人中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为优等,于是被征召,后任开州(今河南濮阳)同知。祖孙三代身为辽朝旧宗室,却都出仕于金。

耶律氏世代受到中华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耶律楚材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虽身为契丹后裔,但实为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下优秀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金贞祐二年(1214年),为躲避蒙古咄咄逼人的攻势,金帝自中都南迁至汴京,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颜承晖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大军攻克中都,耶律楚材被俘。成吉思汗检视俘获金国众人,发现耶律楚材才华横溢、谈吐不凡,对于国家大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便遣人向他问询,以图获取治国方略。耶律楚材眼见金国颓败不可避免,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成吉思汗的优待之下,依附成吉思汗,成为蒙古之臣,北上漠北,以“泽民致主本予志”的愿望,期待着能实现自己的豪情。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成吉思汗亲切地称呼他为: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又因耶律楚材对于国家大事都能提出正确的治理意见,更以“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的赞誉,称其为“治天下匠”,待之甚厚。而耶律楚材,则常以“马上得天下,马上何治天下”的道理向成吉思汗进言,更得成吉思汗倚重。蒙古立国初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都是耶律楚材所奠定,成吉思汗曾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耶律楚材所受重用,由此可见。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在随驾出征途中,耶律楚材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奏对于成吉思汗,并常常劝诫成吉思汗禁止属下擅自征发杀戮,使蒙古贪暴之风稍稍收敛,并因此深得成吉思汗器重。

窝阔台汗元年(1229年),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日益受到重用。他倡立朝仪,制定蒙古初步法令,设立赋税制度,被誉为“社稷之臣”。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就任中书令(正宰相,百官之首),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法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创举颇多。在他的各项措施影响下,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先进的中原农业文明才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

在成为中书令后,耶律楚材殚精竭虑,为恢复因战争而造成乱世局面的中国北方社会的安定采取了诸多措施,更定官制,用中华儒家之道作为治国治民的准则,选用士大夫来担任各级官吏。制定 《便宜十八事》为约法,严禁地方官擅自滥杀老百姓。禁止贪污公物,打击不法之徒,禁止土地兼并,从而安定社会秩序。设立了十路课税使,全部委任文人担任。劝诫窝阔台汗废止“裂土分区”的分封制,避免了北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历史大倒退。倡导儒学,保护人才。设立编修所、经籍所,编集经史,尽心保存和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种种措施和制度,为蒙古政权的汉化,和华夏文化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以汉化契丹后裔之身,登上了蒙古最高权力中心,并以己之力,开展汉化改革,这导致一大批游牧贵族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反对。他们对窝阔台汗进言,坚持游牧民族传统,利用特权对百姓加以掠夺式剥削。如大规模发行纸币掠财、在收税过程中擅自加赋等等,而耶律楚材,因自身出身的原因,或是避嫌,或是无奈,总之难以管控,毫无办法。数次提出反对意见,毫无作用,甚至遭到窝阔台汗的反感。

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其妻乃马真氏称制主政。她政令紊乱,制度荒废,宠幸替代耶律楚材掌握财务大权的宠臣奥都敕合蛮。耶律楚材自归蒙古,历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近三十年,不忍心其心心念念的汉化成果就此付之东流,不断上奏谏言,几乎因谏被杀。最终遭谗言污蔑,被罢官免职。

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五月,耶律楚材郁郁而终,年五十五。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连许多普通蒙古人都失声痛哭,如自己亲人去世。汉族士大夫更是垂泪凭吊这位对于保存汉文化功勋卓著的契丹贤臣:“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耶律楚材逝后,依其遗愿,遗体被运回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燕京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旁,并建庙立像,仪式极为隆重。

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图帖睦尔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近百年后,耶律楚材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之下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

耶律楚材开启了蒙古政权的汉化进程,尽管在他在生前,这一进程开展得十分缓慢,他所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但“首倡者”的称号当之无愧。其开设的诸项政策,是元世祖忽必烈汉化改制的源头所在,并在此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十年的仕蒙生涯,文化的差异及理念的不同,使得耶律楚材在朝堂之上,始终是作为一个孤立形象存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乃马真皇后等,只是需要他的高效治国才能,而从未与其心怀相同的志向。他孤立朝堂,费尽心机,与肉食者抵抗、斡旋、妥协,最终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地汉化改制成果,尽管为数不多,在那个动荡之际却显得弥足珍贵。

就任中书令后,耶律楚材因自己的契丹身份,完全可以与其他贵族官僚同一立场,迎合对方,不坚持汉化改制,不顾及底层人民,这样他也不必经受谗言及污蔑甚至是生命威胁,而高官厚禄一样不会少。然而他始终还记得“致主泽民”之的愿望,数十年为了自己的愿望,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耶律楚材是一位真正的心怀理想的孤臣,历经了无数艰难困苦而志向不改,诠释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传统中国士大夫精神。

临终之际,不知耶律楚材是否想起三十年前,北上大漠时的豪情壮志,心中是否依然无怨无悔,不改初衷。

耶律楚材,做到了“不负初心”四个字!

         2019年8月28日 作于鹤州太平溪畔家中

        

 

 





伯虎42


耶律楚材,辽国契丹人,在金国入仕,当时辽国已被金国打败,后成吉思汗一举吞灭金国,耶律楚材开始追随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虽然非常欣赏耶律楚材的才学,但一心想要扩张领土,不重视耶律楚材的治世主张。郁郁而为在成吉思汗身边待了10年,成吉思汗死后,被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窝阔台重用,成为一代名相。

耶律楚材,是一位治世能臣,在窝阔台期间,耶律楚材的雄才大略得到重用。元朝初期的政治改革,进化汉化,为元朝开创了不世之功。

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生在乱世,不过成吉思汗看到了他的才华,只是和成吉思汗当初想要的,不大合群,于是成吉思汗一直留着这个博学多才的耶律楚材,在自己去世后,还交代窝阔台,善用耶律楚材,善待他,最终成就了自己。

但在窝阔台死后,耶律楚材遭遇了蒙古贵族的反对,悲愤而死,活了54岁。

如果要我评价耶律楚材的一生,我觉得很幸福了。

首先,虽然他是契丹人,但他对国与国之间的这种仇恨,完全没有,没有民族情绪,却有世界大一统的认识,这个人的境界很高。

其次,契丹人身份,在女真族做官,仰慕成吉思汗雄才,愿意随着,虽然在政治主张上,和成吉思汗当时扩张的意图,有分歧。但是成吉思汗没有亏待他,而他自己也有耐心跟随了成吉思汗10年,可谓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才学。

最后,成吉思汗把他的治世之学,留给了他的儿子窝阔台,在窝阔台期间,官拜中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华得到展现,新主听取他的意见,非常有分量。尽管最后悲愤而死,但人生已无憾了。



历史惊人相似


有棱角的人材如何收服?

他的爹是石抹明安在金朝做官,那一年蒙古与大金在野狐岭爆发大战,由于被铁木真的非凡见识所折服,遂将金朝的军事部署遣使告知,结局大家都知道金朝40万大军犹如潮水而溃散,最后金中都陷落蒙古之手,凭借盖世奇功他被铁木真加官进爵为太傅、邵国公,掌管汉军部队。其长子长咸得不继承了蒙古汉军元帅一职,留守燕京管理军民事物,事情就从这里开始上演了!



当时天下大乱,加上蒙古汉化程度不高,所以各级官吏草菅人命成风,尤其是长咸得不暴虐无常。有一次一平头百姓在路边吆喝买卖,结果害得长咸得不马受惊疯跑不止,于是该百姓就被下了大狱后未经堂审就斩首了,可想而知其治下的百姓是战战兢兢,监狱里面是人满为患。上梁不正下梁歪,燕京的盗贼也是嚣张至极,大白天竟然抢劫路人财物,最后灭口扬长而去!



当这个令人发指的消息传到耶律楚材的耳朵后,他首先是下发了政令,让各级官吏将处决的名单上交中央,待核实后再签发回执单秋后处决,可惜的是泥牛入海无下文,一看效果甚微的耶律楚材只得上奏窝阔台请求指示。一番辗转反侧之后,耶律楚材与另一个官员前往燕京处理此事,经过千辛万苦的调查取证,出乎意料的发现作奸犯科的均是达官贵族子弟,也是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耶律楚材回绝了求情之人的贿赂,将罪大恶极的16人处决于菜市口,燕京的治安才逐渐稳定,吏治才慢慢清明,可是两人的梁子也由此接下来了!



斗转星移几年后,得知耶律楚材将元好问、耶律留哥等人推荐给了窝阔台,长咸得不便觉扳倒耶律楚材的机会来了,他联合窝阔台的皇叔诬告:“耶律楚材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今日安排他的亲戚与金朝旧臣入朝为官,他日就有资本推翻大蒙古帝国了,望皇上察之!”辛亏窝阔台是明察秋毫之人没有听信谗言,耶律楚材不仅没有怪罪反而举荐长咸不:“据我了解,一个善于打仗的将军,脾气大些是正常的,他之所以会做下前面的那些坏事,估计是郁闷不得志的缘故,如今宋朝还在负隅顽抗,希望他能将功折罪!”

通过上面的事情可以分析,耶律楚材先是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他的过错,其次是分析他犯过错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治病药方!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有恃才傲物的能人,也有棱角分明的才子,必须先平息自己的怒火,然后想法抹掉他们的棱角,最后为己所用!

一丝正气经皇权而恢宏!

有一年两个道士争风吃醋,其中狡黠的一个便牵手朝中权贵杨惟忠,以其朋友为逃兵杀掉了另一个道士。但是隔墙有耳被不畏权贵耶律楚材知道了,一声令下将杨惟忠下了死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是与杨惟忠交好的人都在外声援,在内窝阔台掷下一道严令要耶律楚材亲自去死牢释放杨惟忠。



眼看一丝正气即将淹没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下,欣慰的是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道:“臣无罪为何道歉?他有罪为何释放?如果赏罚不明前线的将士何以用命?如果践踏法律各级的官吏如何理政?”被正义之声醍醐灌顶的窝阔台,连夜下诏将杨惟忠按律治罪,并赐千金支持耶律楚材的爱国之心!

通过这两则故事,足以说明耶律楚材成就之高的原因,一是他不拘一格用人材,二是坚持真理不改变。具体说来,就是能放下个人矛盾,发现举荐人材,能甘冒杀头,也要将歪风邪气刹住!

END


惜缘小历史


一代名相,元朝最出色的将才,虽为契丹族,可却保住了无数汉人性命。


历史文武君


耶律楚材生于1190年7月24日,死于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是辽国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抑郁而死。

耶律楚材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之一。他在窝阔台当政时期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政策,为蒙古政权的汉化和华夏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随母杨氏定居义州弘政,受到母亲全面的教育,十二岁时入闾山显州书院[,十三岁时学习诗书。

耶律楚材他们家常居燕京。燕京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著”了。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以‘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 ,被任命为辅臣。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 ,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 ;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皇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愤而死,享年五十五岁。“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大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 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后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并为其建庙立像,仪式极为隆重

蒙古建国之初,耶律楚材提出建议:“地方上应设置官吏统治老百姓,另设万户总管军队,使军政互相遏制,防止独断独行。”

耶律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严禁地方官擅自滥杀老百姓,不准商人财主贪污公物,打击地痞流氓杀人盗窃,禁止地主富豪夺取农民田地,这样,社会秩序就渐渐安定下来。

耶律楚材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窝阔台改变了过去“裂土分区”的分封制,窝阔台登基后,有人建议把中原变为牧场。耶律楚材说,军队征服南宋需要供给;如果在中原平均征收地税、商税、盐税和铁冶税,以及其他山泽之利,每年可以获得白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就足够军需之用了。窝阔台听了,就委派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税。耶律楚材于是在中原设立了十路课税使,全部委任儒士,使中原地方避免了一次历史大倒退。

耶律楚材还坚决反对战争中的残暴行为,建议:凡是很巧的工匠,拥有财富的大户,都集中在汴京城里,这些人一概不能杀。国家兴兵打仗,就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无民,又有何用!窝阔台犹豫不决。耶律楚材说,奇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荟萃于此城中,若悉数屠戮,我军入城将一无所获。窝阔台觉得有道理,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

耶律楚材大力倡导儒学,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1233年孔元措袭封衍圣公称号,他征得太宗的同意,修复了孔庙,优待孔子后裔,建立了国子学,用封建文化教育民众。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复科举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开科取士,一次录取了4000多人。

耶律楚材为了使蒙古上层接受汉文化,利用蒙古贵族的实用主义思想,名为因俗而治之,主要从保护和任用儒才、传播儒家礼教的方面入手,但是基本未被采纳。耶律楚材深知要统治中原非用中原的制度不可,而熟知汉法统治之道的是汉儒士 。耶律楚材和窝阔台的侍医郑景贤等人进言,劝阻屠城。他还亲自到城中,办理各项善后事务,在救济亲族的同时,也很关心城中士大夫的命运。耶律楚材确实尽自己所能,尽量为士大夫们提供保护。当时在汴梁躲避兵祸者一百四十七万”,耶律楚材建议选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散居于河北,官为给赡养,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亡金战争中招集儒士等专门人才,并给予一定特殊照顾,这一措施在以后蒙古对宋的战争中继续得到实行,成为定例。于是他在得势之时大力保护汉儒士并引荐他们进入仕途,在蒙古灭金国、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时,许多名士如元好问、赵复、窦默、王磐等人都被保护并起用。这对于北方学风的兴盛有很大的影响。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中国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学者。就他的政治活动而言,在窝阔台时期,他主持大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使蒙古游牧贵族在适应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以自己积极的活动促使大蒙古国居庸关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联系在一起了。他的事业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后来又在忽必烈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耶律楚材的活动是适应着当时的历史趋势的,因而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他的许多举措,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的恢复,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为国家发现招揽了大量的人才,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董文用等人,他们后来都是忽必烈时代的名臣,为完成蒙古国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课役上的优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发展繁荣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时间的车轮


在历代文人 士大夫 中 , 耶 律楚材 应被视 作具有 特殊身份的人物。揆诸史实 , 他是辽朝皇族后 裔 , 八 世祖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图 欲。图欲是中原文 明的 向往者 , 辽太祖 死后 , 由于 积极主张 汉法 , 与力 图保持契丹旧制的辽朝最高当局发 生矛盾 , 被 迫“ 载 书浮海” 逃到了中原 , 官至后唐怀化、 义成节度使。 楚 材的 伯祖是辽兴 平军节 度使德 元 , 辽 亡后归 顺了金 朝。 从此 , 他们家庭又成了金朝的臣民。 楚材的父亲 耶律履官至金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是耶律履六十岁时 生下的少子。两年 后 , 耶律履即亡故 , 由母亲“ 杨氏教之学” ¹, 学习汉文 儒家经籍 , 长大后“ 博极群书 , 旁通天文、 地理、 律历、 术数及释老、 医卜之说 , 下笔为文 , 若宿构者。 ” º由此 可见 , 耶律楚 材自小即 在有着 浓厚中 原文明 传统的 家庭中成长 , 接受汉族正统文化的熏陶 , 并在儒学经 籍中 汲取知识得 以成人 , 与中 原汉族 儒士并 无本质 之区别。

公 元 1214年 夏 , 耶律楚 材二十 六岁 时 , 蒙 古军 队攻占了中都 (今北京 ) , 在此前一年 , 金宣宗已南逃 迁 都汴梁 (今河南开 封 ) , 耶律 楚材则 一直作 为金留 守尚 书省左右 员外郎 呆在中都 , “ 京城 不守 , 遂属国 朝 (蒙古 ) 。 ”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 (1218) 春 , 他从 中都 应召来到漠 北行宫 , 由此 开始了 他以后 数十年 新王朝仕进生涯。




总起来看 , 耶律楚材身为辽朝皇室之后 , 又做过 金朝 职官 , 这种特殊的 身世经 历为元 代其他 多数儒 士所不具备 , 因而决定了他与众不同的复杂心态。 作为辽朝贵胄余孽 , 耶律楚材本人并不 讳言 , 他 曾公开宣称 :“ 辽家 遵汉制 , 孔 教祖宣 尼。焕若 文章 备 , 康 哉政 事熙。 ” ¼诗 中对 辽朝 的汉 法文 治进 行了 毫 无保留的赞 颂 , 并 称自己乃 “ 文 献 (耶律履 死后谥 号 ) 生 三子 , 东 丹 (耶 律图欲 ) 第八支” 。 ½可见 其对自 己作为辽皇帝后裔之自豪。 然而 , 当攻灭辽朝之金源 被成吉思汗打败时 , 他却全然没有幸灾乐祸。 时人宋 子贞为其撰神道碑中记载这样一 件事 :太祖 素有吞 并天 下之志 , 尝 访辽宗 室近族 , 至是征诣行在。 入见 , 上谓公曰 :“ 辽与 金 为 世 仇 , 吾 与 汝已 报 之 矣。 ” 公 曰 :“ 臣父祖以来 , 皆尝北面事之 , 即为臣 子 , 岂敢 复怀二心 , 仇君父耶 ! ”


不难看出 , 耶律楚材虽源出辽皇室 , 但其家庭已世仕 金王朝 , 自身又曾在金廷任职 , 本着 食君之禄即当终 生感恩图报之古训 , 他不能超出已形成的君 臣名分 , 这里起作用的是儒家纲常名教。 至于血缘世仇 , 则作 为草原游牧遗俗而大大淡化了。 然而 , 同样出于祖先 崇拜 等中原文化 心理 , 耶律楚 材对于 不是由 自己祖 宗开国的女真王朝亦不怀有特别 的依恋。



头脑中清楚存留辽朝祖先荣耀家世 记忆 , 又亲 身经历了金 朝灭亡 惨变 , 作为一 个汉化 很深的 契丹 儒者 , 耶 律楚材是 不可能 不产生 强烈的 心理挫 折感的。这一点甚至在他谨小慎微的 诗歌中亦有所 体现 :“ 自怜西域十年客 , 谁识东丹八叶孙 ! ” À在跟蒙 古统 治者转战河 西十年 之后 , 他还没 忘却自 己的亡 国王孙身份 , 兴亡沧桑之感溢于字里行间。当 然 , 他 更多的不是借哀挽旧王朝表现自己的 心理挫折和失 败意 识 , 而是 通过对汉 法的宣 传展示 其内心 深处对 漠北文化冲击挑战的忧患。 换言之 , 耶律楚材的心理 挫折 是与他的文 化忧患 意识密 切相关的 , 二 者是一 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耶 律楚材在 蒙古朝 廷内不 遗余力 地变革 陋俗、 推行 汉法 , 同时也 是出于 心理防御 机制 , 是对 自己在新王朝内部地位的一种进 攻性保护措施。因 为不 管成吉思汗 怎么看 , 耶律 楚材周 围的人 是以儒 者的代表看待和衡量他的 , 他的声誉隆替、 地位沉浮 与汉法文治不可分割地被联系在一起了 。

当 然 , 如前 所述 , 耶律 楚材 毕 竟是 一位 勤 勤恳 恳、 忠于职事的蒙古王朝大臣 , 他的心 理挫折不是基 于朝代兴亡之遗民意识 , 而是更为厚重的文 化忧患。 他深切感受到自己长期信奉并身 体力行之中原儒家 文化 受到来自漠 北陋俗 的挑战 和冲击 , 有中 断乃至 倒退的危险。 考虑到 他的身份地位 , 他不可能对征服 者传 统存留的习 俗正面 挑战 , 而只能 采用迂 回曲折 的方式 , 宣扬汉法及以儒治国之正确性 , 使之为征服 者所自觉接受的同时亦即部分地 达到了文化反征服 之目的。


用户3222727529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中国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学者。就他的政治活动而言,在窝阔台时期,他主持大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使蒙古游牧贵族在适应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以自己积极的活动促使大蒙古国居庸关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联系在一起了。他的事业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后来又在忽必烈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耶律楚材的活动是适应着当时的历史趋势的,因而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他的许多举措,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的恢复,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为国家发现招揽了大量的人才,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董文用等人,他们后来都是忽必烈时代的名臣,为完成蒙古国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课役上的优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发展繁荣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明亡清兴多少事


耶律楚材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宰相之一。他在窝阔台当政时期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政策,为蒙古政权的汉化和华夏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说窝阔台本来想听大臣的进言杀光汉人,把农田变成牧场,是耶律楚材摆事实讲道理,留着汉人薅羊毛。哎,其实也是虐待汉人。


奔奔问答


制订君臣之仪,兴科崇儒,发展文人治国,改变屠城传统,着重富国保民,整顿吏治,废除羊羔儿利,刚正不阿,以为天下表率,名相之一。



80后经典游戏回顾


在这次长达近十年的西征中,耶律楚材一直待在西域,那么他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可以通过他的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略窥一斑。

耶律楚材的第一个身份,是星相占卜的术士。成吉思汗信仰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信仰至高无上、力量无穷的“长生天”,对耶律楚材的占星术尤为看重。每遇将士出征,成吉思汗必定命耶律楚材占卜吉凶,以增强将士的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心。成吉思汗自己也用蒙古传统的占卜方法——烧羊髀骨检验。由于耶律楚材的博学多识和善于占卜,对于天象的解释和人事的占卜十分灵验,深受崇信萨满教、文化程度较低的成吉思汗及蒙古士兵的信任,于是他带有神秘主义的预测被流传下来不少。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他的才能是多么迷信。

在西征的路途中,有一次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说:“十月十五可以见到月食。”到了那天晚上,果然“月食八分”。成吉思汗惊喜地说:“你对天上的事情尚且无所不知,何况是人世间的事呢?”太祖十五年(1220),蒙古军队攻占了蒲华、寻思干等城后,出现了冬天打雷的天象。蒙古人十分敬畏雷电,对此惊疑不定。成吉思汗于是询问楚材这是何预兆。耶律楚材胸有成竹地预言道:“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当死中野。”后摩诃末被蒙古骑兵追得穷途末路,最后死在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楚材的预言得以应验。太祖十七年,耶律楚材还通过“长星见于西方”的天象,预言金宣宗完颜珣之死,第二年也得到应验。这样精准的预测是真实存在,抑或是后人的附会,都非我们今天所能知晓的了。而下面这一奇遇,则将耶律楚材的博学广闻形象推上了顶峰。

在蒙古军队西征之际,准确地说是太祖十六年五月,成吉思汗率大军经过印度的边境,驻跸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沙赫尔夏勃兹南九十公里拜松山中布兹加勒山口),遇到了一件奇事。大汗的侍卫将领在这里发现了一头怪兽,它长着鹿的形体,马一样的尾巴,全身绿色,头上还长着一只独角,可以通晓人类的语言。它告诉成吉思汗的侍卫:“你们的君主应当早日班师回国。”一众蒙古人对外形奇特、能解人语的怪兽毫无所知,并且十分害怕,惊恐万状的他们将此事报告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也是惊疑不定,向帐中臣僚询问。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耶律楚材趁机进言,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种怪兽叫作“角端”,一天能走一万八千里,通晓各种语言。角端是“恶杀之象”,他的出现预示着杀伐过多,这是上天对陛下的警示。希望陛下能够顺承天意,宽宥百姓,及早班师,这样才会有无疆的福祉啊!成吉思汗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很快就下诏班师了。

这就是著名的“角端人语大兵还”的故事。它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脍炙人口,在后世多有传诵。此事在《元史》中即有记载,明代还有人在文集中多次记录这件事,比如宋濂写有《西域军中获角端颂》大加渲染,流传非常广泛,影响较大。不过,此事也存在着诸多疑点,值得注意。有的学者根据耶律楚材的孙子耶律希逸的诗句“角端呈瑞移御营,搤亢问罪西域平”,认为正确的理解是,正是出现了角端这一吉祥之物,成吉思汗才顺利完成了西征,而与所谓的班师并无关系。这种说法也能自圆其说。但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这只叫作“角端”的怪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奇异的动物吗?我们首先必须从史籍中记载的角端的外貌特征入手考察。

关于角端的样貌,史籍记载基本相同,都描述说它具有鹿的形状和马的尾巴,似乎与四不像(麋鹿)相仿。但它身体是绿色的,头顶长有独角。还有传说讲它的眼睛如同火炬,披着五彩的鳞片,极为高大,这应属于进一步的渲染,不足凭信。不论怎样,这只所谓的角端长相都是非常奇异的。角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它最早见于《汉书》,是类似于麒麟的一种瑞兽,特征是通晓人的语言,故耶律楚材有此解释、附会。

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这应是一种生活在中亚密林中,不为当时中国人所知的奇特动物。有人以为是犀牛。但近来据学者考证,可能是长颈鹿科的“奥卡狓”(Okapia johnstobi)在中、南亚的亚种。这种动物体大如骡,形似长颈鹿,肩高一点五米。雄兽的眼睛前面生有一对匕首状的小角,长七点五厘米,耳大尾长。其样貌特征与史籍中记载的角端极为相像。这或许就是传说中角端的真身。

解开蒙古人对于神秘怪兽的疑惑,使耶律楚材的声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因势利导,劝说成吉思汗班师回朝,则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因为成吉思汗从发迹开始,从未改变蒙古部族的野蛮习性。他带领骑兵,每攻取一地,往往都会选出有特殊技艺的工匠留下,杀掉大部分的精壮,然后掳掠牲畜和妇女。如果稍遇抵抗,那么城破之后便是尽皆屠戮的结局。更不用说莫图根这样的亲贵战死的撒麻耳干了,这座人口近百万的大城在城破之后立刻变得异常空旷和寂寥。一个幸存者这样形容被蒙古洗劫的不花剌的情况:“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劫掠,然后他们离去。”寥寥几语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从出征开始,耶律楚材一直都劝诫成吉思汗不要妄杀平民,但成吉思汗热衷于无休止的军事征服,对楚材的主张不感兴趣,根本无暇顾及。楚材的劝谏对好杀成性,以夺取异族的财产和妇女为务的成吉思汗往往无济于事,反被同样崇尚暴力的蒙古亲贵们所耻笑。耶律楚材甚至找不到“陈书自荐”的机会,只得感慨道:“笔头解作万言策,人皆笑我劳无功。”因此,耶律楚材盼望战争早日结束,自己可以返归故里,“天兵几日归东阙,万国欢声贺太平”。

恰在此时,战况也发生了变化,波斯史学家记述道,连年征战使得士兵身心俱疲,许多战友埋骨他乡,众多士兵染上了瘟疫,难以再战。西征返回的时机到了,怪兽角端恰在此时出现。耶律楚材于是以角端一事借题发挥,以上天的意旨劝说信奉“长生天”的成吉思汗。这些客观的情况,似乎与所谓“上天的警示”之间相契合,所以在耶律楚材适时的劝谏下,成吉思汗最终不得不打定退兵的主意。一场旷日持久、伏尸万里的战争,竟然这样奇妙地结束了。战火就此熄灭,生灵得以保全,耶律楚材在举重若轻之间,积了一件大功德。因此,剥离开此事带有的神秘色彩,我们认为历史真相也许是这样的:当成吉思汗在作战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再次求助于占卜。而耶律楚材也随机应变,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作用。

与一个占卜的术士形象不同,耶律楚材的第二个身份,是成吉思汗的汉文书记。准确地说,他是大汗宫廷的必阇赤,即掌管文书的侍从官员。凡是蒙古汗廷的汉文文书,都交由他处理。1221年,南宋使臣赵珙出使蒙古,归来后著《蒙鞑备录》。在书中,他提到燕京有移剌晋卿(即耶律楚材,金代称耶律为移剌,耶律楚材字晋卿),是契丹人,科举登第,现在在内翰任职,掌管文书。这条记载并非十分准确,因为当时耶律楚材尚在远离燕京万里之遥的西域,赵珙应是采自传闻。不过他能听到耶律楚材的声名,可见楚材应是有一定权势了。耶律楚材可以通过自己的便利地位,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一些事务。因此,一些中原官僚,就通过他联络汗廷。但当时戎马倥偬,各项制度未及建立,耶律楚材所管理的多是闲散政务,难以干预军国大计。1225年,耶律楚材尚在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中,在他寄给中原朋友的信中,就表示自己供职翰墨,军国大事是不能够预闻的。的确,军事作战等机密要务,成吉思汗只与号称“自家骨肉”的蒙古亲贵商议,耶律楚材并没有资格参与。不过,这段经历对他来说仍是意义非凡。在窝阔台时代,管理汉地的政务日趋繁多,汉文书记的地位变得重要,耶律楚材也获得了“中书令”的显号。而最初的基础,正是在这时打下的。

即使如此,耶律楚材仍然受到朝中某些人的责难。有一个叫作常八斤的西夏人,善于制作良弓,得到成吉思汗的喜爱。他恃宠而骄,曾充满惊讶地对耶律楚材说道:“本朝崇尚武功,而明公想要以文治得到任用,岂不是与之相左吗?”这番话代表了蒙古大多数武将和工匠的疑问,耶律楚材不得不反击,申明自己的治国主张:“制作弓箭尚且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治理天下难道就不需要良匠吗?”以众人都熟悉的比喻作了回应。据说成吉思汗听到这番话非常高兴,对耶律楚材更加重用。

西征的路途遥远而又艰险。经过数年征战之后,成吉思汗决意东归。1223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自锡尔河东还。1224年夏天,成吉思汗在也儿的石河驻夏;第二年春,回到蒙古本土土剌河上老营。而耶律楚材本人,受命到塔剌思城临时管。

摘自杨印民、苗冬《耶律楚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