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醒,万物生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惊蛰,春雷乍动,气温回暖,阳气渐升。蛰伏在泥土里面的动物和草木虫蚁感于春季温暖,被春雷惊醒而出,结束了冬眠。惊蛰是气温迅速回升转暖、越冬作物返青和春夏播作物备耕工作的重要时节,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民间有很多谚语,比如:“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惊蛰醒,万物生

惊蛰季节分布图

惊蛰醒,万物生


惊蛰醒,万物生

民间谚语

惊蛰醒,万物生

惊蛰三候


一候 桃始华(3月6日~3月9日)

惊蛰之日,“桃始华”,《诗经》中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成为美好生活图景的代名词。在节气的最初一候的五天里,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终于在春暖花开时候开始盛开。


惊蛰醒,万物生


二候 仓庚鸣(3月10日~3月14日)

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用美妙的歌声渲染春天的气氛。它的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旋律,非常清脆,极其优美,十分悦耳动听。古人将其鸣啭成为“莺歌”“黄簧”。古人以莺音为诗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惊蛰醒,万物生


三候 鹰化为鸠(3月15日~3月20日)

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由于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翱翔于天地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隐匿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误以为鹰变成了鸠。


惊蛰醒,万物生

民间习俗


惊蛰吃梨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惊蛰醒,万物生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醒,万物生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醒,万物生


蒙鼓皮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醒,万物生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惊蛰醒,万物生


本文图文均整理自网络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