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爱,把万物当做冥器的草编狗。圣人不仁爱,把百姓当做冥器的草编狗。天地之间像个张合的鼓风器吧?里边是空虚的,但鼓出来的风永不穷竭,越是鼓动,吹出的风越多。说的越多会陷入困阻,不如持守正中。

讲解与比喻:

最无私就是天地了,天地的付出并不会因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改变,天地只按自有规律进行运转,原文里面“以万物为刍狗”也是通俗的比喻方式,意思是为了说明天地不会按照万物的主观意愿去运行,反而是将万物当成祭祀的刍狗。由此引出圣人当如何,这章讲的圣人可以以统治者或者值得尊敬的人,圣人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需要而改变原来的方式。举个例子:一个统治者(国家首领)并不会因为考察过程中遇到某个人(A)很贫穷而直接给他发钱,而是看这个人为代表的贫穷的人为什么贫穷,再实施相关的政策,但这个政策到底能不能真正改变A的生活状况这也不一定。就如同天地一样,某天下雨,按说某个区域都有雨水淋到,但肯定有些地方没被淋到是有可能的,比如有房屋档住了,那房间里面没淋的。但对于天地来说:我雨是下了,你有没有被淋到那是你的事情,我只负责下雨,不负责把你档雨的东西拆除,所以天地不仁。又回来人类社会来说:某个惠民政策是落实了,但是某些人并不参与其中,那没感觉到好处这也是正常的。

后面部分讲了天地的形象,"其犹橐籥乎",里面是空,总的来说,感觉不是很清晰,天地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用具体的某些事物来形象,但又是很多具体的东西组成了天地的整体,所以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这些再怎么说也说不完,不如用心去体会,而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