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吉林省是個內陸省份,吉林市是一座內陸城市。自古以來,吉林人眼中、心裡的壯美場景,大多由山嶺林海、江河洪波構建。然而直到今天,民間尚有許多關於海洋的記憶不時閃爍,這種記憶看似模糊飄渺,卻是亙古而來,任歷史塵煙怎生覆掩,終不能徹底褪去那一抹充滿無盡魅力的海藍。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古代東海漁民修網入海捕魚,取自《烏布西奔媽媽》

吉林城一部分旗人的先祖來自東海

經歷了明末持續多年的兼併戰爭後,今天吉林市市區境內已然成為廢堡頹立、林草叢生一片荒原。清順治末年,為抵禦沙俄侵擾而恢復船廠造船後,市區範圍才逐步有了人煙。康熙十二年(1673年),副都統安珠瑚由寧古塔率眾來到吉林船廠,在松花江左岸建城,奠定了今天吉林市發展的格局。當時隨同安珠瑚從寧古塔遷來的旗丁,許多人乃是“東海旗人”。

清代的 東海,是指圖們江口迤北,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沿岸地區及庫頁島等海上島嶼(海參崴一帶的海面也叫南海)。從1609年努爾哈赤出兵收服東海窩集部的瑚葉路開始,幾經武力征服和懷柔宣撫,終將東海地區納入版圖。世代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恰喀拉、奇勒爾等各族百姓,除一部分留居故地外,大部分被編入旗藉遣調東北內陸。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旗人祭祖,取自《吉林舊影》


清軍入關後,東海地區的未入旗藉的各族百姓又陸續加入,稱為伊徹(新)滿洲。他們一度以寧古塔城為中心聚集,又因為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新城而隨之來到松花江畔。在吉林城落地生根的那木都魯氏、伊拉里氏、舒穆祿氏、庫雅拉氏、鄢扎氏、尼瑪察氏等古老的旗人大家族,皆可溯源於烏蘇里江東的大海之濱(詳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這些東海來的旗人,儘管接受了新集體的生產、生活通例,但許多習俗細節,卻保留有著鮮明的“東海”特點。偽滿吉林省公署民生廳編撰的《吉林鄉土志》中就記載義氣(伊徹)滿洲人的祖先龕的位置祭祖時不動響器、磕啞巴頭等諸多習俗與內陸佛滿洲旗人存異。可見在東海地區形成的生活習慣,直到解放前,仍或多或少在吉林城被默默地傳承。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喜歡山珍,更喜歡海味的飲食風俗

由於清代咸豐朝以前,吉林地區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雖然近海區域因居民大量入旗藉內遷,而成為所謂的“東荒片子”,但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始終是“清政府採捕參珠之地”,這個地區還有專供八旗使用的各種山場。如流入日本海的雅蘭河一帶有正黃旗和鑲藍旗的採捕山場,綏芬河下游安巴雅哈河一帶有正藍旗圍獵山場

(《吉林通志》)。因而吉林將軍轄區的海濱一直是吉林等地採取食鹽、海參、海菜、海產品並與內地通商、入貢的主要資源供應地區(富育光,《的流傳及採錄始末》)。在清代的《吉林外紀》中,記載著海參、海紅、海茄、海藻、海帶、海蘊等是吉林地區著名海產,以及被叫做“膃肭臍”的海狗腎,是吉林下轄琿春、“三姓地近海邊”等處出產的動物藥材。

作為清代東北東部的首善之城,各種物產,包括那些東海特產都通過吉林城集散週轉,因此城中百姓對海產並不陌生,飲食習俗中自然少不了對海味的青睞。在解放前,吉林城內的許多大飯店都有烹調海味宴席。如東關商埠區雲河街六緯路的西春發,最貴的30元以上的燕窩席,有燒鮑魚、蝦子燒冬筍等菜品;8元以上的婚慶席,也會有海參充作海味的名號(吉林市政協史料合輯《古城商韻》)。舊社會吉林城所有商店、作坊,過年時都有大開席宴的慣例,簡單的也要四碟四碗,講究的要置辦“海參席”……

由於海味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較早,積年累月形成了吉林城接受、重視海味的食俗。比如在吉林城中最流行的傳統火鍋(鍋子),用料就講究山珍海味俱全——

所謂山珍包括鹿、狍、野雞、野豬等肉類以及榛蘑、黃花菜、髮菜、哈什螞油等;所謂海味有海參、大海米、銀魚、蟹肉、蠣黃、冰蟹、東洋菜等(《昔日吉林民間習俗》)。

總之,身處東北腹地的吉林城百姓對產于海洋的食材,非但不陌生,反而非常熟悉。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中國美人魚——東海魔女銅偶,取自《烏布西奔媽媽》

滿族民間文學和神話傳說中的海洋記憶

由於清代最早的一批旗人居民中,很多來自東海地區,使得許多具有海洋記憶的口頭文學和神話傳說得以在吉林城民間流傳。來自東海的旗人講東海,唱東海,還要用粗狂、激昂的聲音吼幾聲“巴圖魯吉勒岡”(即英雄調——“喊號子”):嘿呦嘿,哎嗨呦,嘿,嗨嗨呦嘿嘿,嘿嘿哎嘿呦嘿,嘿嘿哎嗨呦嘿。哎嗨,嘿嘿呦嘿嘿嘿,嘿,嘿,嘿。巴圖魯號子一出口呦,東海人往昔的歲月蹉跎勾上了心頭……聽烏勒本(滿語傳記、傳說之意)的尼亞勒瑪耶,我朱伯西呦,就像是趕海的搖櫓人耶……這種號子在東北民間流傳很廣,其中《跑南海》甚至成為今天二人轉的一個曲牌

在今天已經被叫做“滿族說部”的民間說唱中,既有《東海沉冤錄》、《西林按班瑪法》等“號子”,更有比較系統講述創世神話的傳奇故事——在悠揚低迴的說唱中,許多內容都是描述往昔東海人的海上生活和他們精神世界中的奇幻景緻:

春,鯖魚洄游;夏,雜花環海;秋,鳴雁喧天;冬,雪壓青枝。

……縷縷海丁香的神煙,籠罩白霧騰騰的闊海岸……魔女或罩“瑪虎”(滿語,面具),海象皮、鯨魚骨彩繪怪影,狂跳餓獸舞、纏蟒舞、蛙躍舞……(以上節選自《烏布西奔媽媽》)。

在吉林城,除了上述烏勒本說唱外,舊時的許多生產生活經驗中,也夾雜了大量關於海洋的傳說。如松花江上最重要的“七上八下”(農曆月份)大麻哈魚汛,就傳聞是海上神魚使然:東北海口,有大魚,長一二丈,大數圍,頭有孔,行如江豚之涉波,孔中噴水高一二丈,訇然有聲,聞數里。黑斤、濟勒彌諸人通呼為麻特哈,謂此魚奉海神命送魚入江,以裕我民食者(《雞林舊聞錄》)……

上述舊憶雜糅在複雜厚重的民間記憶中,一直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遙遠的吉林的海

對於舊時吉林滿族人而言,大海是那般神聖而奇幻:東海是神女火燕“降世送福,融暖冰山、冰川,甦醒萬生”,掘地而造(《烏布西奔媽媽》);弘達創世大神阿布卡赫赫豐功,傳講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真理的博額德音姆薩瑪,也是從薩哈連(黑龍江)下游的東方(海上),騎九叉神鹿走來(《天宮大戰》);每年冬天,滿族獵人更會在野外,苦苦等候雄庫魯——海東青從遙遠的東海飛來……在烏蘇里江右岸地區,無數氏族的大小墓地,氏族薩滿教信仰祭址、祭壇,遍佈錫霍特山中和濱海巖灘古林,而眾多氏族神話、口碑文學及民族文化實物遺存,觸目即是,為人們世代懷戀和崇仰(富育光,《的流傳及採錄始末》)。


吉林紀事:民間關於海洋的點滴記憶

琿春“一眼望三國”,遠處為日本海

如今東北三省,只有遼寧擁有真正的海岸。梳理吉林民間那些與海洋有關的零散記憶,也因斗轉星移、時光荏苒而愈發困難。更不消說提及大海,會帶給吉林人無盡的遺憾和感慨。一如在琿春防川眺望曾經的東海,吉林人已不能像海東青那樣在白山和東海上自由來回——大海是那麼近,卻又那般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