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辞旧迎新之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梅赛德斯-奔驰”)合资组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力压一众热门话题,成为2020年开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焦点。一方是刚刚达成年销量三连霸的自主品牌翘楚,一方是“汽车发明者”引领行业前行的龙头品牌,除了合资双方硬实力的势均力敌话题度足够之外,由中方吉利主导工程技术研发、外方奔驰主抓产品设计的分工,更是成为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快速进步的有力注脚。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胸中有丘壑 平地起惊雷

吉利与smart合资且双方占比50%这一事情,不仅让我们想起了之前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成立光束汽车这一事情。这两次合资虽然表面看似相似,其实还是大有不同之处的,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的合作早在2018年7月就开始磋商,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才正式拿下光束汽车的营业执照。如果说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的合作是“早有预谋”的话,那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合作就是“平地惊雷”。

为何被称为“平地惊雷”?因为从双方协商到共同筹备,再到正式签约仅经过了短短数月而已。如此“一拍即合”的合作要从吉利集团收购戴姆勒股份开始,早在2018年吉利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这么一看吉利既成为了戴姆勒最大股东,又在其内部有“话语权”,促成双方合作自然就“顺风顺水”了。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从吉利收购其他品牌来看,其实每一次收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不仅迅速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对于吉利来说汽车的制造与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次收购让吉利获得了口碑与利润双丰收。之后吉利收购宝腾汽车的目的性其实也很强,不仅是扩大海外市场立足东南亚,更是将马来西亚作为进军东盟市场的一个“落脚点”,促进自己的整体销量。虽然吉利收购 Lotus暂时还未实现盈利,但是众所周知吉利一直有个“跑车梦”,在早年间吉利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出过“美人豹”这么一款跑车,现在吉利的造车技术已经成熟并且逐渐国际化,通过Lotus提供的技术和工程概念来储备自己在包车领域的技术积累。综上所述,吉利每一次收购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所以此次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与smart合资也将成为吉利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布局全球市场的开端。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从市场换技术 走向市场创造技术

我们通过对“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正式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这一消息的解读,还得知了与光束汽车截然不同的一点是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单从这一点上看来,还是非常值得国人骄傲的,在早年间,我们一直走的是“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在当年大众“手捧”图纸来到中国与上汽合资的时,开启了中国汽车用市场换技术的先河,而现如今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吉利已经是中国汽车品牌当之无愧的“销量霸主”,通过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后开始走向“用市场创造技术”的新道路。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为何梅赛德斯-奔驰也只能“沦落”到外观设计的地步?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在汽车工业4.0的时代,吉利要比梅赛德斯-奔驰更早的迈出了电动化的一步,在中国上海、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德国法兰克福等建立了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和五大设计造型中心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吉利也已经拥有超过300项新能源领域核心专利技术,与之相比梅赛德斯-奔驰刚刚起步的EQ系列来说,无论是续航里程还是充电时间等,奔驰都是无法与吉利比拟的。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smart成立于1998年至今已经有21年的品牌史,在这21年间smart从未实现过盈利。但从品牌文化角度来讲,截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超过220万的车主。虽然凭借着灵巧的尺寸、个性的设计,smart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群体,但是怎么把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转化为潜在用户,是吉利的新课题。

定位于A00级的smart局限性太大,考虑到中国的用车环境与限行限购的政策,相信绝大多数家庭在选购车辆的时候首选肯定不会是它,即便smart灵巧、个性、好玩、可爱,也难逃“不适用”这三个字。根据“智马达”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型细分市场,如此来看,吉利不仅要负责smart的技术研发,还要契合实际的为smart进行转型。

吉利亲手为smart披上的“嫁衣”


写在最后:

现如今中国汽车领域的“存量市场”逐渐饱和,吉利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新的突破口,这种协同合作想必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通过“市场创造技术”的一大必要条件。从吉利帮助smart向电动化转型这点来看,已经证明了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实力,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又一次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