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大澤浩蕩八百里,白雲悠悠五千年。千年的雲夢,因地處古云夢澤和擁有“雲夢古城”而得名。承古澤之靈秀,聚荊楚之風華,今天的雲夢又以孝子黃香故里而名揚天下!一首古詩“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千古名句,讚美了這一曠古大澤的浩瀚與神奇。

雲夢縣,隸屬今湖北省孝感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屬江漢平原與鄂東北山區低山丘陵交界處。縣境北接安陸市,西連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春秋時期屬楚王狩獵區,也是“雲夢澤”湖澤區域的核心。其構造上屬第四紀地殼運動強烈下沉的陸凹地,逐漸發育成寬敞的古云夢澤內陸湖盆地。進入信史時期,古云夢澤已演變成為平原——湖沼形態的溼地自然景觀區域。

雲夢古時屬荊州之城,周朝時為雲夢荊州澤,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屬楚國。自秦至魏、晉、南北朝,一直屬安陸縣。漢至隋同屬江夏郡轄地,郡治雲夢城。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劃安陸縣南境並設置雲夢縣,縣治在雲夢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雲夢縣是湖北乃至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富礦區”,有著豐厚的楚文化、秦漢文化積澱。在城外義堂、吳鋪等地有好石橋、鳳凰臺、王家山、龔家寨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及歷代的文化遺層,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遺留下數不盡的珍貴文物:石斧、石錛、鼎鬲弓弩、臥鹿立鳥、木牘家信、彩繪漆器、銅鏡玉佩、秦代竹簡、東漢陶樓、文房五寶、侯王金印;還有享譽中外著名的楚王城遺址,在它的周圍分佈著大量的古墓葬群:南有珍珠坡戰國墓地,西有大墳頭漢初墓地和睡虎地秦漢墓地,西北有木匠墳秦漢墓地和周田東漢墓地,正北有陳趙、曙光古墓群,正東有東漢趙許墓地。這些墓地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見證了雲夢縣歷史的悠久與輝煌。

古澤雲夢,有黃香故里、秦簡勝地、楚國別都、皮影之鄉的美稱、曾是江夏郡治所在地,也是唯一以古云夢之名命縣的承載者,是一座有詩意般名字的城市,是一方讓人流連忘返的熱土,也是今天海內外江夏黃氏後裔魂牽夢縈所追宗的祖地。這裡是雲的故鄉,夢的搖籃。滄海桑田,古老神奇的雲夢積澱著一部悠遠人文歷史。在這塊充滿詩情畫意,飽蘊菁華的熱土上,呈現著無限美麗的風光,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民間傳說,傳誦著眾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東漢孝子黃香成為這座縣城的亮麗名片,給雲夢歷史文化及人文風物,增添了層層絢麗的色彩。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從左起:黃桂庭(湖北)、大許村民、黃統成、黃器荃、黃業成(廣西玉林)於2001年3月在雲夢拜祭黃香


時值改革開放,國門大開,許多海外遊子及港、澳、臺灣同胞的尋根問祖,推動了大陸宗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國不同地區再度掀起了宗族認同熱潮。從上世紀90年代伊始,一批批海內外黃氏子孫不遠千里來到雲夢尋訪拜祭黃氏孝文化的始祖黃香,打破了這座小城的寧靜。當年海內外黃氏宗親來到黃香故里雲夢縣義堂鎮,所見到的僅僅只是一塊舊墓碑(上書“漢孝子黃香之墓”)立在316國道旁,並沒有見到黃香墓。黃香這位中華民族孝文化歷史名人的墓葬之地,為全世界江夏黃姓人所關注。《後漢書》等古籍記載有黃香生平事蹟,且有出生地介紹,但他死後墓葬於何處,沒有具體記載。現今有各地學者以“文必求真,事必探源,言必有據,論必切理”為宗旨,紛紛查閱史料撰文對黃香墓葬地研討、考證。筆者摘其幾篇所考證的相關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黃致宏《鳳凰崗一段被塵封的歷史——黃香故里及墓葬考證》一文中,提到一本最早古籍《荊州記》有黃香墓葬地的記載,其全文如下:

據《東觀漢紀》,黃況早年以孝廉起家入仕,曾做過郡五官掾,後官任葉縣令。黃況為官清正廉潔,一塵不染,所以史書稱家境貧寒,家中沒有奴僕。黃況生的兒子,就是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孝子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千百年來被華夏兒女傳為佳話。其實據《後漢書》、《東觀漢紀》、《楚國先賢傳》等書記載,黃香不僅僅是一個著名的孝子,而且還是一個博學多能的才子,精勤謀政的賢臣,愛民惜生的清官。

黃香,字文強,大約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約68年)出生在江夏安陸(今雲夢)。葉縣令黃況之子也,黃香的母親徐氏,舅父徐防後來被封為龍鄉侯。黃香雖出身官宦人家,但江夏黃氏世家傳到黃香父輩時,已家境貧寒,養不起奴僕婢妾,黃香自幼時就不得不親自做許多下人們乾的活。黃香幼遭苦難,年僅9歲,就痛失慈母。他因愛母極深,為子極孝,母親死後,哀思過度,以至日漸憔悴,差點支持不到守喪期終,鄉人稱為至孝。他的孝道,聞名遐邇,當時江夏太守劉護聞名召見,題寫“門下孝子”贈之。此後,黃香博學經典,精研道術,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稱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黃香以儒學入仕,初任郎中,漢章帝詔見黃香,讓他入東觀(國家圖書館)讀盡皇室藏書。後官拜尚書郎,永元四年(92年),升為左丞相,兩年後又升為尚書令,經常參與國家政事,數陳得失,深受漢章帝器重,被委以重職,掌管國家機樞。漢皇室對黃香又每多獎賞,黃香任尚書令後,增秩至二千石,賜錢三十萬。早在元和元年(84年),皇室為千乘王劉伉在中山宮邸舉行弱冠大禮時,漢章帝特邀黃香參加,並對諸王介紹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刮目相看,肅然起敬。譜載漢章帝又曾以“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御書賞賜給黃氏家族。經漢章帝、和帝兩朝,黃香一直受皇家重用,迄至和帝去世,安帝即位(106年),東漢延光元年(122年)黃香出任魏郡太守,又因郡內水災免職。數月後,黃香卒於故里江夏安陸,享年54歲。

黃香其生平事蹟,最早見《後漢書》巻八十上中《文苑列傳七十上》。《後漢書》由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於元嘉九年(432年)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間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志,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東觀漢紀》、《後漢書補遺》、《續後漢書》等典籍,黃香均列入傳,記載亊績頗為詳盡,籍貫記載:“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

據《元和郡縣誌》巻二十《安州》記載:安陸、雲夢、孝昌、吉陽、應城均屬漢安陸縣地。《元和郡縣圖志》寫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是一部中國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清初編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輿地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

因此從歷代典籍和黃氏宗譜中記載:“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是正確的。此中安陸,今人若要詳註可寫成“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漢舊縣)人”,應含上述幾個舊縣屬地。

有關黃香故里及墓葬地這個話題,是慎重而又敏感的,他關乎海內外幾千萬黃姓子孫的情感問題,馬虎不得。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實錄”精神也是有關學者及研究人員必備素質,考索真偽,應當持慎重態度,切忌先入為主,師心自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黃香故里及墓葬地,最早見《荊州記》記載雲:【“安陸縣東四十里,南有鳳凰崗,昔有鳳凰產乳其上,又晉穆帝永和四年,鳳凰將九子棲其上,山下有黃瓊宅即魏郡太守黃香墓焉”。(即今,孝感市閔集鄉鳳凰臺村)】 《荊州記》的作者是南朝劉宋的盛弘之。成書時間當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左右,大約在唐宋間即已散佚。唯《隋書·經籍志》雲:“《荊州記》三卷,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荊州記》書之價值,在於補證《晉書·地理志》及《宋書·州郡志》之記載,而於山川景物、風俗掌故之描述,則殊非二志所能比。作為一部地理著作其價值是多方面的,它記載了楚國的發源地、開國君主、都城、建築、軍事、疆域、文化、重大事件等,反映了楚國的興衰軌跡,是研究楚史最為有用的資料。 事實上,《荊州記》不僅對楚史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古荊州的地貌及其變遷以及各地的鄉情、人事典故、名勝景點等都有極為精確的記述,內容極為豐富,是研究荊州的政治經濟地理的重要參考。《荊州記》對當今及以後研究古荊州的人文地理、歷史地理乃至旅遊地理的作用,將會更加明顯,其價值將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太平寰宇記》:北宋太宗趙炅時地理總志;樂史撰,是繼《元和郡縣誌》後又一部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巻一百三十二《淮南道十·安州》有關黃香故里及墓葬地記載:【鳳凰崗盛譽荊州記雲:“安陸縣東四十里,南有鳳凰崗,昔有鳳凰產乳其上,又晉穆帝永和四年,鳳凰將九子棲其上,山下有黃瓊宅即魏郡太守黃香墓焉”。】《太平寰宇記》卷帙浩博,採摭繁富,考據精核,廣泛引用了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計約200種,且多註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該書對後世地誌影響巨大,在體例上仿唐代總志,又有所創新,增風俗、姓氏、人物等序目;雖然遭後人詬病“人物瑣事登載不遺”,但這種以人文結合地理的方式實被後世地誌奉為典範。四庫館臣認為“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而始詳,體例亦至是大變”。由於所引諸書今多已散佚,故《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對於研究自漢迄宋,特別是唐與五代十國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還首次記錄了宋朝絕大多數州郡的主戶與客戶戶口統計,這對於研究宋朝的人口、戶籍、階層狀況,極為珍貴。《太平寰宇記》還記載了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戶口,有的還區分漢人與蕃人,甚至主戶、客戶數,對研究宋初少數民族的人口分佈,邊遠地區的經濟面貌,也有參考價值。

《元豐九域志》,漢族歷史地理名著。全書分十卷,始於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終於省廢州軍、化外州、羈縻州,分路記載所屬府、州、軍、監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戶數、土貢、領縣數和名稱。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詔命曾肇、李德芻刪定,而以王存總其事。至元豐三年(1080年)書成。《元豐九域志》巻六《荊湖北路·安州安陸郡安遠軍節度·古蹟》中記載:【“鳳凰山黃香山”。】 《輿地紀勝》,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總志,王象之編纂,成書於南宋嘉定寶慶間。後人以其詳贍分明,體例謹嚴,考證極其核洽,譽為南宋全國性總志中最善者。1208~1224年(宋寧宗嘉定年間),王象之綜合長年收集的大量地理書及郡縣圖經,開始編纂《輿地紀勝》。凡郡縣風俗、山川英華、人物奇傑、吏治循良、方言異聞、古老傳記以及詩章文翰之關於風土者,都在纂輯之列。初稿約於1221年(嘉定十四年)完成,至1227年(宋理宗寶慶三年)全書始成。 《輿地紀勝》巻七十七《荊湖北路·德安府·人物》記載:【“東漢黃香江夏安陸人,博學經典,能文章,京師為之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詔旨東觀,讀所未嘗見”。九域志:“安陸縣有黃香山,亦有黃香冢,鳳凰山在孝感縣”。方輿記雲:“安陸縣東四十里,南有鳳凰崗,晉孝武永和四年,鳳產其上,又云鳳將九子翔集安州之境,又謂之乳鳳崗”。又隋地理志雲:“孝昌縣有鳳凰崗,黃香冢在雲夢縣”。(注:這是史籍中第一次發現黃香冢在雲夢縣的記載;孝感縣唐元和三年併入雲夢縣)】 明清兩代,為了全面瞭解並掌握國內人口分佈情況,進一步治理國家,均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亦有黃香故里及墓葬地記載。 《大明一統志》巻六十一記載:【鳳凰山在孝感縣東四十里,方輿記:“晉孝武永和四年,鳳產其上,又云鳳凰將九子翔集之境安州棲其上,故又名乳鳳崗、黃香冢在雲夢縣,九域志在安陸縣,黃香廟府城南門外本朝知府範理建”。】 《大清一統志》漢陽府記載:“黃瓊宅寰宇記孝感縣鳳凰山下有黃瓊宅”; 陵墓:【漢黃香墓,在孝感縣東四十里。寰宇記,“鳳凰山有魏郡太守黃香墓,鳳凰崗在孝感縣東,一名鳳凰山。”隋書地理志:“孝昌縣有鳳凰崗”。寰宇記盛譽荊州記雲:“安陸縣東四十里,南有鳳凰崗,昔有鳳凰產乳其上。又晉穆帝永和四年,鳳凰將九子棲其上,輿地紀勝,亦名乳鳳崗,縣誌在縣東四十里四面皆水”。】

綜觀以上歷代史志記載,均不能避開“鳳凰山、鳳凰崗、黃香山”,其它說法不出其右,這裡不得不提到一點。筆者認為,盛弘之《荊州記》中對黃香故里及墓葬地的記述,不僅體現出地理書撰者盛弘之對黃香的敬意和讚賞,而且還成為學界對於黃香故里及墓葬地具體方位的佐證,為其確切地理方位的考證提供了新的參考,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悠悠歲月,冬去春來,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可那曾經吹坲過故土故人的風,依然牽動著今人的衣襟。筆者有幸得到孝昌縣文史專家劉少峰先生的指點和幫助,找到鳳凰崗舊址,在孝感縣東四十里,今名鳳凰臺,屬孝南區閔集鄉鳳凰臺村,為孝感古“三臺八景”之一的“程臺夜月”。傳說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地位的“程朱學派”鼻祖程顥、程頤二兄弟於宋仁宗慶曆年間,求學讀書於此。“夜月猶存照鳳台”,然而作為位列三公的黃香、黃瓊、黃琬故里和一大孝子黃香的安息地,卻被歷史煙塵埋沒了!

歲月如流,流在天地。時空經緯縱橫,交織成網,用這張時空網,可否捕撈一些故去的長河精靈?悠悠的歷史成了漆黒的天幕,讓我們毎個人還能直接“看到”歷史的,不正是像活化石一般積澱下來的中國文化典籍文獻,與像繁星一般閃爍在夜幕中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嗎?黃香…中國古代著名的孝子和廉吏,能名列《後漢書》、《荊州記》、《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等重要、權威的史志中,得到互補印證,詳盡記載其生平亊績。值得慶幸,因為黃香是孝感市人民、更是全世界黃姓子孫引以自豪、驕傲、敬仰的先祖先賢! (文·黃致宏)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二、溫州黃正瑞宗親《千古之謎黃香墓》一文中,提到各地傳說的黃香墓

1、黃香墓在湖北省雲夢縣義堂鎮黃孝村說:

“安陸”一名最早出現於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編年記》記載:“(秦昭王)廿九年,攻安陸”,指秦將白起於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取楚都郢及安陸等地,並設立南郡和安陸縣,安陸為南郡之屬地。《漢書•地理志》載,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地置江夏郡。安陸為江夏郡之屬地。漢之安陸縣包括今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古安陸縣治所的確切地理位置不在今安陸北,而是在今雲夢縣城。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分劃安陸縣南境設置雲夢縣,縣治在雲夢城。北宋樂史著《太平(976~983)寰宇記》載安州雲夢縣指出:“江夏故城,漢為郡城,在今(雲夢)縣東南是也。”《後漢書·黃香傳》雲:黃香,江夏安陸人也。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王象之著《輿地紀勝·安州·古蹟》載:“黃香冢在雲夢”。明《大明一統志》亦載:“黃香墓在雲夢”。清道光《雲夢縣志略》雲:“邑北驛道約十餘里,有黃香墓,繚以園牆,西南向,甬道出入,中一冢巍然”。黃香葬於今雲夢城北五公里處的“黃孝村”。1958年修路時黃香墓被平掉。2002年雲夢縣人民政府樹碑《黃香墓遺址》。2011年10月,湖北雲夢縣舉行黃香陵園奠基典禮,重修黃香墓。

2、黃香墓在安陸府署東說。

清康熙《湖廣通志·徳安府》:漢孝子黃香墓在府署東十數武(武,半步,泛指腳步)。元豐九域志在安陸縣,黃瓊墓在安陸縣西北兆山下雷公廟防茶庵路傍。

清康熙五年(1666)《德安·安陸郡縣誌》:漢尚書令黃香墓在城內府署東,同知署後。相傳府城內府署東十數武,舊為楊姓園,偶掘地見其碑。光緒十六年(1890)《德安府志》關於黃香墓多見的問題考之甚詳:“安陸志在府署東十數武,舊為楊姓園,掘地見其碑,秘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知府易容之復建碑碣。光緒五年(1879)知府黃式度建祠於墓東。又《雲夢志》在雲夢北官道旁亦有黃孝子墓。《一統志》香墓在雲夢。《廣輿記》香墓在安陸。今以殘碑考之,當以府城之墓為據。民國十年(1921)《湖北通志》則雲,除安陸外,雲夢、孝感兩縣亦有黃香墓。《湖北通志》的編纂者認為安陸縣發現的墓地,實為黃香的舊祠墓地。

3.黃香墓在湖北房縣說。

北宋《太平寰宇記》(976~983):“黃香冢。後漢為吏部尚書,即此(房陵)郡人,有至孝之名,卒於此,有冢在郡東” 。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王象之著《輿地紀勝》卷86 曰:“黃香冢在房陵縣”。

清《鄖陽府志·卷一·輿地志·古蹟·房縣》:有關於黃香墓的記載:《志稿》:西關外二里,墓前有祠,繚以牆垣。《寰宇記》(976~983):房陵縣有黃香冢,又云香後漢為吏部尚書,郡人,有至孝之名,卒於此。案:《輿圖備考》謂:香墓在安陸縣,又學使吳省欽題黃香詩注墓在雲夢縣北十里。道光十八年(1838),祠就圯,知縣劉其淵重修,後知縣馬晉圖、訓導黃懋彤更修其墓,皆有記,載縣誌。

4.黃香墓在江蘇常熟梅里鎮說。

明朝王鏊(約1520年)撰《姑蘇志·卷三十四·冢墓》:黃香墓在常熟梅里鎮。“宋乾道(1165~1173)初,梅里蘇忠翊直卜葬,得古冢,乃黃香墓。碑刻隸書:延陵慈父,葬於羸博,孟光貞婦,窆夫於吳”。碑陰乃會稽東部都尉張紘也。又有薛綜修祠日月題刻,可辯者八字。子瓊,瓊公孫琬,位登三事,蘇氏挈歸,家有光怪,舁棄昆承湖中。(案:黃香,江夏安陸人,而葬於梅里,故碑文為此語。)

5.黃香墓在河南禹州說:

在河南禹州市郭連鄉黃臺寨村,有一座山崗叫孝山,源於孝山的一條小河叫孝水河。孝山上有座古墓,墓前有1958年原禹縣人民委員會樹立的“縣級文明保護單位――黃香墓”碑傳說,黃香墓園規模巨大,留下無數碑刻。因禹州屬兵家必爭之地,古蹟絕滅。清康熙乙酉年(1699),當地異姓人重新結社立碑祭祀。清嘉慶十七年(1812)孟夏,禹州在黃學廣場南側和迎恩街(後稱北街)拱辰門(北城門)各立一碑曰:“忠臣張良、孝子黃香故里。”(見圖)此碑現存市博物館內。清道光年(1821~1850)《禹州志·陵墓誌·黃香墓》載:“瓊為香子,(黃香)或就養其子所封,故附近卜葬於此乎。”黃瓊於永興二年(154)被封為邟鄉侯。許慎《說文》認為邟在潁川。而禹密黃氏族譜所抄錄的黃香墓碑碑文中,多次提到 “漢之邟鄉即今禹州也”。古之封侯某地者,一般以其故里或與他有特殊結緣關係的地方。

清同治十年(1871)所立黃香墓碑曰:“嗣文強公後人以官為家,流寓新安零陵、歙州、婺州、泗州、盱眙等處,民族繁衍遷徙靡定,始祖之墓寢失其傳。”

注:邟káng鄉並不在河南禹州。《辭海》釋“邟鄉”:“古地名。在今河南汝州市東。東漢時,黃瓊、袁紹曾封為邟鄉侯 ”。後漢書載:黃香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去世〔今考證,黃香遷魏郡太守當在延光元年即公元122年去世〕,黃瓊159年74歲封邟鄉侯。

1958年,禹縣人民委員會將黃香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牌以示保護。 (文·黃正瑞)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三、雲夢縣原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彭斌武先生《漫話黃香故里》等文中考證黃香墓葬在故里雲夢,其文如下:

1.古安陸與今安陸

㈠、為什麼要提出“古安陸”與“今安陸”的概念?

從主觀上來說,是正確認識歷史,還原歷史的需要;是探討黃香故里的核心問題。從客觀上來說,古安陸與今安陸原本就有天壤之別,不作區別,歷史就成了一本糊塗賬。因為古安陸在漢晉以前的歷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古、今安陸混為一談,就會影響對漢晉以前諸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準確判斷和認知。

區分古安陸與今安陸的標尺是什麼?就是以雲夢縣從古安陸劃分出來,獨立設縣的時間為準。雲夢縣周圍的州縣,都是從古安陸縣陸續劃分出來獨立的。最早獨立出來的是從古安陸縣西部分出的雲杜縣,即今京山、天門一帶;西晉時從古安陸東南部分出一個灄陽縣,即今黃陂灄水兩岸;南朝劉宋時先後從東部分出孝昌縣(今孝昌、孝南),又從南部分出沌陽縣(今漢陽區、蔡甸區),從西南部分出曲陵縣(今應城)。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政權攻佔了古安陸,在雲夢古城設置雲夢縣;古安陸的最南部即今漢川一帶還在後梁手中,後梁便在那裡設梁安縣。至此,潘新藻所言古安陸的8個縣已分割出7個縣,所剩的便是今安陸的1300多平方公里,所以區分古安陸與今安陸的時間界限,應以西魏大統十六年即公元550年雲夢縣從古安陸獨立出來為標尺。

㈡、古安陸縣治的地望

前面文章已述兩漢、兩晉的江夏郡治均在雲夢城(俗稱楚王城),郡轄的安陸縣縣治也在雲夢古城。

①.傳世文獻的記載

西晉學者杜預註釋《左傳·宣公四年》稱:“江夏安陸縣城東南有云夢城。”這個“安陸縣城”是否是今安陸縣城呢?不是。先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三國志·魏書·王基傳》載:“安陸左右,陂池沃衍。”陂池就是湖泊,今安陸哪來湖泊?只有雲夢城以南才有眾多的湖泊。再從文化遺址來看,文物考古部門經過多次文物普查,沒有發現今安陸縣境內有魏晉以前的古城遺址,因此可以肯定杜預所言安陸縣城就是雲夢古城,但不是楚王城的外城,而是楚王城西城中的一座小城。這座小城是何人所建?《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載:“東主中營自掩石陽,別遣從弟孫奐治安陸城,修立邸閣,輦貲運糧,以為軍儲……”。此城是孫權準備進攻曹魏襄陽城,選擇古安陸城作軍資補給中轉站。但因東漢末年的江夏郡兵連禍接,楚王城遭到嚴重損毀,喪失了防禦屏蔽功能,故派孫奐修築安陸城。此城規模比原來的江夏郡城小得多,考古工作者根據其建築年代稱之為“魏晉城”。杜預所言“東南有云夢城,”即指殘存的楚王城外城。

②.出土文物與歷史文獻互證

1975年,雲夢城西睡虎地11號墓出土的秦簡《編年記》,記載有秦始皇廿八年過安陸、墓主人喜曾於秦始皇四年任安陸縣御史,六年任安陸令史,還有睡虎地和龍崗兩地秦墓出土的有“安陸市亭”戳印的陶器,以上都證明古安陸城即雲夢城。而且在49年後,省地縣三級考古工作者對雲夢楚王城進行過多次考古發掘,發現戰國晚期文化層、秦漢文化層有多次戰火的燒土、灰燼、瓦礫,“厚達一米有餘。”這就與秦簡《編年記》中關於秦昭王29年攻安陸、綠林軍破安陸的記載相符合,證明雲夢城即古安陸城。

③.歷史地理學界發出的聲音

我在《〈黃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一文中,已經說過,就是當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作過結論,即“今雲夢縣城東北郊的楚王城廢址,即漢晉安陸故城。”而且,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北分冊》,將秦、漢、魏、晉六個朝代的安陸縣治所,都標示在今雲夢城的位置上。

④.真理的迴歸

關於雲夢城即古安陸城的觀點,現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但是,這種認識的得來,卻是費了一番周折。前些年,在雲夢卻不能說雲夢是古安陸,誰說雲夢是古安陸,就立即打斷你的發言;誰的文章中稱雲夢是古安陸,就立即圈掉,或以某種方式表示鄙夷不屑。2005年10月,安陸市的朱華新、張昕先生聯合撰寫了《黃香故里考辨》一文,發表在當月29日的《孝感晚報》上,後來,又發表在《孝感學院學報》上,批評“雲夢一些人為了提高本邑的知名度,遂將黃香強行附會本土”。因此,主管部門急了,來人要我寫文章駁斥,開始我拒絕了。原因有三:一是“黃香,自文強,江夏安陸人也”,包括雲夢都禁言古安陸,我的文章怎麼寫?二是我與張昕先生是同行,過去在業務上互相支持,我不應該對他不禮;三是安陸的文章批評的是別人,我何苦伸出腦袋接石頭!?但思慮再三,還是從維護歷史的真實出發,有條件地接受了來人的要求。我的文章先以《黃香故里再考辨》為題,於2005年12月5日開始在《孝感晚報》上分四期連載,後以《〈黃香故里考辨〉之考辨》為題,發表在2006年第二期的《孝感學院學報》上。該文於2007年1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收入《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文選。文章開宗明義就講雲夢是古安陸,順理成章地論證黃香故里在雲夢。此後,雲夢是古安陸的言論便隨之開禁了。

2.歷史文獻中的黃香墓

宋人王象之著《輿地紀勝·安州·古蹟》載:“黃香冢,在雲夢”。

《一統志》亦載:“黃香墓在雲夢”。

《中華姓氏通書·黃姓》載:“黃香去世後,歸葬家鄉江夏安陸源口,墓在今湖北雲夢縣北郊十五里。”

3.地方史志中的黃香墓

明萬曆年間光祿、太僕二寺少卿鄒觀光著《雲夢十書》載:“黃香墓在今(雲夢)縣城北十里鋪之北。”《雲夢縣志略》載:清乾隆年間的禮部侍郎吳省欽任湖北督學時,來雲夢憑弔黃香墓,吟誦十二韻五言排律緬懷孝道楷模黃香。詩曰:“粹質涵江夏,高文啟漢京。一堂尊始祖,百步表佳誠。婉孌垂髫歲,殷勤奉枕情……”

清嘉慶元年(1796年),雲夢知縣蔡振中到黃香墓祭奠後即興賦詩:“南國無雙士,東京第一流。風霜餘孝魄,爵秩賁荒丘。姓字樵人識,箋書國史留。更尋瓊葬處,千載哭忠侯”。“姓字樵人識”是說黃香的名字,連文化知識很少的砍柴人都知道;“箋書國史留”是說黃香寫的文章、奏摺、書信在國史《後漢書》上有記載。

清道光《雲夢縣志》記載:“邑北驛道約十餘里,有黃香墓,繚以園牆,西南向,甬道出入,中一冢巍然”此址在今雲夢縣義堂鎮黃孝村地段,漢孟公路西側。

百歲老人彭文之先生,在《義堂古蹟尋蹤》(見雲夢文史資料第十三輯《義堂春秋》)一文謂:“1923年,黃鐘英出任雲夢縣長,下車伊始就趕赴黃香墓弔祭,緬懷他的黃姓先祖,並於以後不久,將黃香墓修葺一新。每年清明節,雲夢四鄉八里的黃姓後裔,都要前往黃香墓祭祖掃墓,以表他們對先祖的懷念。”

4.對源口的實地考察

《中華姓氏通書·黃姓》及各地黃氏宗譜,均謂黃香逝世後歸葬家鄉江夏安陸源口,並明確指出源口就是今黃孝村。我一直琢磨,黃孝村一馬平川,為何叫源口?為解開這個謎,我走訪了當地老人。我的老同事柯群瑞,是黃孝村毗連的大柯村人,向我詳細講述了黃孝村、大柯村一帶的地形地貌,根據介紹,我於丙戌年除夕(2006年元月28日),到黃孝村、大柯村一帶進行實地考察。原來,黃孝村的地勢是不顯形的北高南低,雨水南流,當流到黃香墓前不到一公里處的大柯村,地形隆然抬起,迫使黃孝村的雨水向位於大柯村東北、十里鋪西北的衝口彙集,衝口連接著一條寬約5米的大沖溝。不知何年何月,當地村民在衝口開挖了兩方很大的水塘,缺水時開涵蓄水,豐水時關涵排水,雨水從沖溝東繞水塘南流,南流約2公里注入軍民港,終匯溳水。黃香墓坐落在水的源頭,面對衝口,當是“源口”之名的淵源。古人選擇墓地很講究風水,此地形特殊,是否含有蛟龍吐水之類的寓意?清康熙43年,雲夢紳士重修黃香墓,為“墓碑東向朝大路”,而康熙49年,黃香新安派裔孫卻將墓向改為“子山午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風水因素。因兩次修墓的間隔時間只有幾年,本用不著大修,但新安派不僅大修,而且將墓向改為背北面南,竊以為這不是隨意的改變,而是根據他們祖傳對源口風水的解讀,必須背北面南,而云夢紳士局外人,不知其中隱秘,違背了黃氏先祖的意願,故不得不加以匡正。

5.黃香結婚,章帝駕崩?(黃香結婚時間考)

黃香何時結婚?有一本書寫道:“黃香在家鄉完婚,明媒正娶……一個月過去了還不覺得。忽然接到朝廷的快馬馳報,稱章帝駕崩,要他速速回朝,商議國事。”顯然,這段描述有違歷史事實。雖然《黃香傳》中沒有記載他結婚的具體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從黃瓊的卒年,反推其生年,看出黃香結婚的大概時間,然後在黃香本傳中循著雪泥鴻爪,找出黃香結婚較為可信的年份。黃瓊本傳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病重,……當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贈車騎將軍,諡曰忠侯。”延熹七年即公元164年,164-79=85,說明黃瓊出生於公元85年,即漢章帝元和二年。漢章帝駕崩是章和二年(公元88年),這時黃瓊已4足歲了,說黃香才結婚一個月,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黃瓊元和二年(公元85年)出生,不妨看看元和元年(公元84年)黃香的經歷。《後漢書·黃香傳》載:“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肅宗詔香詣東觀,讀未嘗見書。香後告休。”他東觀讀書以後就告休回江夏安陸老家了。回家做什麼,沒有交待。《楚師儒傳·漢黃太守香》有一段文字耐人尋味,可以從中看出端倪:“未幾,帝亟召之,乃回京師。時千乘王冠,帝會中山邸,乃詔詣殿下,問:‘父年幾何,何久不入公府?’”這是說黃香回鄉後停留了很長時間沒有返京,章帝等不得,便急切地召黃香返京,並且責問他為何長時間不入公府。黃香回鄉長時間停留,無疑是在辦理一件大事。什麼大事?聯想到黃瓊次年出生,可以初步斷定黃香元和元年告休就是回家結婚。

6.《黃氏宗譜》記載的黃香墓

各地黃氏家族的族譜對黃香墓的記載,與《雲夢縣志略》雖詳略有異,但基本吻合,可以互證互補。《黃氏宗譜》記載:清康熙初年,知縣彭曙祖重修大成殿,同時修葺黃香墓,在黃香墓前樹立了木質牌坊,幾十年後,木牌坊朽蝕殆盡。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馮其昌為首的28名雲夢紳士捐資倡修黃香墓,在墓前立了碑,建了華表,並明令“禁樵牧”;墓碑東向朝大路。《雲夢縣志略》載:馮其昌是康熙元年歲貢,授官福建布政使司理問。舉人曽佩對考證黃香墓作出了特殊貢獻。其它雲夢紳士大多在《雲夢縣志略》上有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黃香新安(皖南)派裔孫重立墓碑,碑為“子山午向”,即背北面南,碑刻:“漢孝子魏郡太守尚書令黃公諱香字文強府君、原配夫人李氏之墓”。湖廣總督葛世隆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武昌通判黃弼在墓前修建了神道。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黃香新安派裔孫黃希應等倡眾捐資,置環墓祀田,計得畝二十有一,收入作毎年祭掃之資,“以盡水源木本之思。”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7.雲夢舉人曾佩考查黃香墓經過

明朝末年,雲夢歷經十餘年戰火洗劫,義堂鎮一帶地面建築被夷為平地,文物古蹟破壞殆盡。清康熙初年,社會走向穩定,經濟逐步恢復,人們開始重視歷史文化遺產。雲夢舉人曾佩,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社會責任心很強,他從眾多的歷史地理書中得知,黃香墓在雲夢,但不知在雲夢什麼地方。他花功夫查閱雲夢的歷史典籍,終於在明朝的雲夢人鄒觀光所著《雲夢十書》中找到了線索,發現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考黃香墓在今縣城北十里鋪之北”。曾佩便親自到十里鋪之北尋覓黃香墓。那裡有個村莊叫許家墩,他向村裡的老人詢問黃香墓,正好有位老人是村裡族長,見大名鼎鼎的曾舉人來了,便熱情接待,十分配合。他說聽老人講,我們許家一世祖的墓離黃孝子墳不遠,族譜上有記載。於是拿來族譜查閱。族譜上說許家一世祖的墓在黃孝子墳的西南。他們到現場觀察,發現許家一世祖墳東北不遠處,有一座較大的無主荒墳,在場的人都認為,根據許家族譜的記載,這座無主荒墳無疑就是黃香墓。許家族譜有兩處記載“黃孝子墳”,還有一處是他們許家人丁興旺,分了一支人到縣北曾家店居住,族譜上記載這一支是從“黃孝子墳”遷到曾家店的。民國時期,義堂人說“許家村”都要在前面冠以“黃孝墳”,例如:“他是黃孝墳許家的”。可見黃孝之名源遠流長。在這裡順便說一下,“許家墩”今稱“大許村”傳說此村很早也有一支黃姓家族的人在此居住,因戰亂全逃它處,村裡直到至今居住的全是許姓家族的人,無一黃姓,“黃孝”兩字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漢孝子黃香這位中華民族孝文化的歷史名人後定的名。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又傳早在明朝時黃香墳就有守墓人據說姓龔,直到清康熙初年黃香墳恢復重建後,就由許家村許姓人守墓。據今大許村老人講:他家祖輩守護著黃香墓,年復一年,盡心盡力。回報是租種黃香墓周圍的一石多祭田,租金僅只用於黃香在本縣黃家門和黃土坡村的後輩們清明祭祖時的招待。墓冢旁邊還有個黃香祭屋,五柱三間前後兩層,中間有天井,兩旁有耳房,熟磚瓦頂,堂屋裡供有黃香畫像和神龕。畫像兩旁掛著一副醒目的對聯,其文是:“世澤浚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列;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每年遠在下辛店鎮黃家門村清明祭祖的來人,因路遠步行,當日不能返回,就在祭屋兩側耳房裡夜宿。可惜這棟祭屋在1940年日軍侵佔雲夢縣義堂鎮時遭毀。

8.黃香古墓是夫妻合葬墓

明末清初的反明戰爭,持續時間長,對雲夢利塘(清乾隆四十三年德安府知府羅暹春改稱義堂)一帶破壞慘重。據清康熙六年(1667年)成書的《雲夢縣志》載:“利塘鎮,邑北驛衝,近河。商業、人文並盛。寇燹赤土,今茅舍數間。”一座地處驛路要衝,又近溳水河道,商業、人文並盛的利塘古鎮,被明末戰火夷為平地,直至清康熙六年,還只有茅舍數間,其破壞之慘痛,今人難以想象。古鎮付之一炬,地處古鎮南北的令尹子文、孝子黃香兩位鄉賢的古墓也在劫難逃,地面建築化為烏有。清康熙初年,知縣彭祖曙於重修大成殿之際重修黃香墓,在墓前立木坊,明令禁樵採。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墓前木坊朽蝕,適逢康熙皇帝下詔南巡,邑中紳士馮其昌、曾佩等28人,以“幸我皇上加意元元,南巡有詔……凡屬古蹟莫不重新”為辭,倡資重修黃香墓,立石碑、樹華表,東向朝大路,碑刻:“東漢孝子黃公諱香之神墓”。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黃香新安派裔孫又重建改修黃香墓。

據孝感澴川《黃氏宗譜》載:江夏黃姓始祖黃香,亡葬江夏安陸源口(今湖北雲夢北十五里)孝行裡。二世祖黃瓊,四世祖黃琬,五世祖黃松壽(黃琬第六子),均葬江夏安陸孝行裡。九世祖黃元積於東晉大興三年(公元320年)任新安(安徽歙縣)郡太守,舉家從江夏安陸遷居新安姚家墩,後稱黃家墩。

新安派裔孫重建的黃香墓,比前兩次有三大不同:第一,墓碑主題詞強調該墓是合葬墓。碑文稱:“漢孝子魏郡太守尚書令黃公諱香字文強府君暨原配夫人李氏墳墓”。第二,改變了墳墓的方向。原為東向朝大路,改為子山午向,即坐北朝南。第三,墓冢圍以牆垣,墓前修建了祭壇、神道,又申請湖廣總督葛世隆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接著又購置了環墓祀田21畝,增建了墓廬。

關於葛世隆所建的石牌坊,我沒見過,曾訪問大許村的老人許道壽、許道敬,他們也說未看到,推想可能是太平天國時被太平軍所毀。《續雲夢縣志略》載,太平軍曾三度攻佔雲夢城,捻軍曾兩度攻陷雲夢城。他們仇恨清王朝,對於象徵清政府權威的建築物都毫不留情地摧毀。他們縱火燒燬了雲夢縣衙署,使清末的雲夢縣官員長期無署辦公;還縱火燒燬了北門外的真武殿(俗稱祖師殿)。葛世隆是湖廣總督,是清政府的高官,太平軍稱清朝皇帝及其高官為魔鬼,對葛世隆加建的石牌坊理所當然地不會容忍。

對於黃香墓是夫妻合葬墓的問題,筆者原來只見《黃氏宗譜》有載,未見旁證,故視為孤證而未從。後閱讀《雲夢縣志略·藝文》,發現清人有多首謁黃香墓的詩文反映該墓為夫妻合葬墓。清康熙朝詩人張開東在《過黃香墓》詩中寫道:“高冢路旁仍自並,令名天下本無雙”的詩句。詩人自注:“仍自並”指“夫人同塋。”嘉慶時雲南按察使程懷璟(雲夢人)《謁黃孝子墓》律詩二首,詩中寫道:“笄珈同穴傳聞異,忠孝兼祠歲月殘”。“笄珈”(jī jiā)――笄:古代束髮用的簪子。珈: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這裡代指婦女。“同穴”――指夫妻合葬。清人詩文印證了《黃氏宗譜》的記載,這就足以證明黃香墓是夫妻合葬墓。

從明末戰亂至清康熙初年,已歷半個世紀,人們對黃香墓的形制早已淡忘,重修時只得按常規墓行事。新墓才建六年,黃香新安派裔孫便來重建,並進行重大改變。因當年的記事碑不知蹤影,其重建改修的動因不得而知。筆者從現象觀察分析,邑人重修黃香墓時,不知原為合葬墓而修為單人墓,違背了黃氏祖墓舊制,故不得不改,這也許是新安派裔孫重建改修的根本原因;其次,將東向朝大路改為子山午向,坐北朝南,面對衝口,可能是祖傳的風水講究。以上僅備一說,冀當年的記事碑重見天日,以正新安派裔孫重建改修黃香墓的原因。

9.我心中的黃香

我對黃香非常敬仰。1946年,我上忠孝鄉中心國民小學(即義堂小學),在第一冊《國語常識》課本中,就有黃香的課文:“黃香是個好孩子,他愛他的爸爸。夏天,他扇涼了席子,請爸爸去睡;冬天,他溫暖了被窩,請爸爸去睡。”課文中還配有生動的扇枕溫席插圖。顯然這是《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通俗化。圖文並茂的課文,使我心儀黃香。所以毎當星期天,只要是風和日麗,總是抱著見墓如見人的心志,要邀約幾個同窗好友去瞻仰黃香墓。(注:此文作者:彭斌武)

10.黃香墓的格局與規模

義堂口語稱黃香墓為“黃孝墳”,在義堂鎮南約3公里處的安——長(安陸至應城長江埠)公路西側,坐北朝南,墳塋圍砌約3米高的青磚粉牆,面積約一百平方米;墓垣的南面聳砌三脊牌坊,估計約六米高,正脊中間豎嵌長方形牌匾,匾書“東漢孝子黃香之墓”八個大字;牌匾下方有一市尺見方的小孔,小孔下面並列鑲嵌著三塊高大的青石碑,碑上刻滿了文字,那時本人年幼,不知文字所言何事,現在推想可能是歷代黃香後裔重修黃香墓的記事碑。石碑的西側有一個甬道門,已用青磚封砌堵塞。據《雲夢縣志略》載:原先常有農家的耕牛闖入甬道門,在墓垣中牧草,在墓碑上擦癢,把墓碑擦斷了,因此,黃香後裔就把甬道門封砌了。牌坊前面約3米處,並列著三座石砌祭壇,祭壇估計有1.2米高,每座祭壇至少有2平方米的面積。墓垣中樹木蔥籠,雀鳥和鳴。義堂古有“白馬嘴前帆掛月,黃香墳裡樹搖風”的楹聯流傳至今。我所見到的黃香墓,當是康熙49年黃香新安派裔孫重修之墓。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黃香墓 (清康熙年重修黃香墓原貌) 憶繪作者:彭斌武(湖北雲夢)


11.黃香墓被平的真相

有人說黃香墓被平毀過三次,一次是日本人把黃香墓的磚石拆到義堂修了碉堡;第二次是國民黨的鄉長柯澤民平毀了黃香墓;第三次是上世紀50年代修公路平毀的。這些說法有的不實,現就我所知道的作個介紹。第一次日本人拆毀的不是黃香墓,而是拆的黃香墓廬。墓廬是守墓人的棲息之所。從康熙年間開始,黃香墓有了環墓祭田,僱有守墓兼種祭田的農工,墓廬既是守墓人的棲身之地,也是收藏農具、農產品的倉庫。墓廬的規模不大,五柱三間,坐落在公路以東。據目擊者稱,日軍拆毀墓廬時,將粗大的繩索套在屋架上,然後驅趕軍馬,拉倒房屋,木料、磚石可能是運去做了碉堡。可想而知,如果他們拆了黃香墓,我上小學時就看不到黃香墓了。

至於有人說國民黨的鄉長柯澤明拆毀了黃香墓,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須知,蔣介石是尊孔崇儒的,他們既然在啟蒙課本中宣揚黃香,加之他們的行政區名“忠孝”包含有敬仰黃香之意,怎麼會去拆黃香墓呢?而我們經常瞻仰黃香墓的那段時間,正是柯澤民當鄉長之時。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黃香墓平毀的時間是1952年。原先從黃香墓旁通過的安長公路,是從安陸通應城長江埠的縣級公路,路面窄狹,彎彎曲曲,年久失修,路況很差,新中國建立以後,為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安長公路延長拓寬、裁彎取直,起迄點從武漢到襄樊,更名為漢襄公路,黃香墓正在紅線之中,民工們按圖施工平毀了黃香墓。離此地不遠有個黃崗村(黃土坡村)當地黃姓村民發現後,黃香墓早已夷為平地。因是政府工程,他們也無法抗拒,只有在黃香墓原址今316國道西側公路旁立了一塊墓碑,將一些石料墓磚運到黃土坡村,在村頭建了一座青石橋以示對始祖黃香的紀念,黃香墓就這樣蕩然無存了。

12.黃香英名垂千古

黃香墓地在東漢延光元年以前因地形地勢得名源口,黃香歸葬至此以後,這裡又因此而得名“孝行裡”,此後地名屢有變更,或名“漢孝”、或名“忠孝”、或名“黃孝”,但萬變不離黃香,不離黃香的崇高美德——孝。抗日戰爭前,義堂鎮以北為令尹鄉(因春秋楚成王宰相令尹子文墓在義堂街北而得名),義堂鎮以南名漢孝鄉,取漢孝子黃香之義。1946年國民黨雲夢縣政府調整行政區劃,令尹(即斗子文)鄉與漢孝鄉合併,命名為忠孝鄉,令尹子文以忠聞名,黃香以孝馳譽,“忠孝”之名融兩位先賢的崇高美德於一體,以表達雲夢人民對兩位鄉賢的崇敬之情。1949年以後,義堂南部命名為黃孝鄉,人民公社化時為黃孝管理區,1961年改社為區,這裡名為黃孝公社,改革開放以後,撤銷人民公社建制,這裡名黃孝村,至今。(文·彭斌武)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黃香雕像


四、重建黃香墓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從道德層面審視黃香:他修身養性,孝親忠君,勤政愛民,操守清廉,恬淡寡欲,實屬道德賢人;從才能方面來體察:他通古博今,天文地理、音律聲韻、紀時曆法、陰陽五行,無所不知,可謂博學通才;他揮毫則文思泉湧,筆翰如流,精彩紛呈,確是文章高手;他“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堪稱文武雙全。正因為黃香道德文章俱佳,文治武備全能,這就造就了黃香既是“孝”的典範,又是“廉”的榜樣,也是“忠”的楷模,更是“能”的範本。對於黃香這樣一位千古流芳的歷史文化名人的墳墓被平,實是一大憾事!重修黃香墓,不僅是海內外江夏黃姓人的迫切願望,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全民道德水準、知識才能的客觀需要。

十多年前,我主編《江夏黃氏宗譜》時,一直研究黃香,去過雲夢多次,很多人知道孝子黃香但不知他墓葬何處,我也一直沒找到。

2006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我在湖北武漢晴川閣曬譜節會上,認識了前來參會的一位七十七歲黃桂庭老人,他帶來的敦本堂《黃氏宗譜》有黃香墓葬的具體記載。之後,我專程去孝南區董永街拜訪黃桂庭老人,並讓老人帶我到雲夢縣義堂鎮黃孝村316國道旁找到了黃香墓葬遺址,只見到一塊碑,並沒有墳墓。聽桂庭老人說,“黃香墳早在1952年擴寬公路時被平毀了,此地村民全姓許,沒有姓黃的村民,周邊村雖有姓黃的村民,但因農村土地分到戶,他們都沒有能力在此買地修建黃香墓。”孝南區離雲夢義堂很近,桂庭老人每年都來此拜祭黃香;重建黃香墓,是老人家一輩子的心願。他一生以打鐵謀生活,沒有上過學,識得一些字是後來自學的。他個人雖沒有經濟實力來修建黃香墓,但他帶著譜去武漢參加曬譜節,來尋找有識之士,可想而知桂庭老人的用心及孝祖敬宗的精神,確實令我感動。【注:2011年10月27日雲夢縣黃香紀念園奠基儀式在黃香故里正式舉行,可惜黃桂庭老人於同年7月因病去逝沒有見到這一盛況,帶著遺憾走了,享年82歲】

當時我為了搞清黃香墓被平毀的情況,到黃孝村找村裡的一位許姓老人瞭解一些情況。後來又經人介紹認識著名學者雲夢秦漢文化研究會理事彭斌武老先生。他從小就見過黃香墓並對黃香很有研究,為此我曾專門拜訪他。他聽說我在寫黃姓史書,就將畢生所研究黃香資料全部給我。在掌握了黃香的一手資料後,我綜合各方面的史料,證實黃香葬在雲夢的可信度極高,受桂庭老人之啟發,遂有重建黃香墓的想法。但徵用土地,成為我第一大難題。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組建當地的宗親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我首先找到孝感市區一位原職校校長黃建軍宗親,檢察院退休幹部黃獻清宗長籌劃商討。經權衡考量,我推薦黃建軍任當地宗親會會長,黃獻清宗長任秘書長。宗親會從當初幾十人,後來發展到萬餘人。宗親會約定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辦一次祭黃香的活動,並號召動員宗親捐資買地重建黃香墓。我利用互聯網網絡撰文將黃香墓葬遺址的信息傳遍世界各地,至此拜祭黃香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因每年有數千人到雲夢拜祭黃香,安全問題引起雲夢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一是怕各地來的黃姓宗親與黃孝村許姓村民為修建黃香墓發生宗族矛盾,二是黃香墓遺址在316國道旁,來的人多怕出現交通事故。一般大型群體性活動須向政府有關部門申報備案,且限定參會人數。為了能讓每年一次的祭拜黃香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宗親會幾位負責人多次找縣委相關領導進行溝通,記得當時我對縣政府一位領導說,“黃香不光是我們全世界江夏黃氏的始祖,他還是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典範。以後參拜者可能會更多,我們宗親會,也阻止不了各地宗親前來拜祖,尤其是海外及港、澳、臺宗親。再說黃香也是你們縣的一個歷史文化名人,這麼好的一個文化品牌,對你們縣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縣領導聽了我們的彙報及建議,對此事相當重視,立即召開縣委專班會議討論,並將此事上報省政府領導。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先後作出重要批示,由政府出資徵地修建一座黃香文化園。之後雲夢縣政府積極打造黃香孝文化品牌,築巢引鳳,招商引資,推動了當地經濟之快速發展。

2011年10月27日,雲夢縣舉辦首屆黃香文化節,盛大的黃香紀念園奠基儀式在黃香故里正式舉行。這次活動是雲夢縣政府為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弘宣孝道美德,樹立特色品牌,推動黃香文化產業,爭取社會各界支持而開展的。在此活動前,政府已組織專家選址(在義堂鎮黃孝村316國道西側原黃香墓遺址),徵地178畝;旨在打造以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為主導,倡導廉潔、孝德精神,集文化傳承、品德教育、歷史研究、文藝採風、遊覽觀光、娛樂休閒為一體的“中華黃香文化園”,以告慰黃香在天之靈。此園作為文化旅遊名縣建設十大重點工程之一,於2012年5月動工築造,2014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11886平方米,政府總投資5600萬元。整座紀念園分為入園迎賓、文化遊覽、祭典廣場三大主題功能區,樓堂館等分佈其間,成為漢代建築精華與古典園林景觀融為一體之大型建築群。其佈局新穎,寬闊開朗,氣勢磅礴。進門處聳立一塊巨石,上刻由福建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黃如論先生書寫的“孝魂”。重建的黃香墓冢莊嚴肅穆,新塑的黃香雕像頂天立地;江夏堂雄偉壯麗,孝廉館古樸典雅,漢闕樓巍峨壯觀,黃香文化館大氣恢宏,二十四孝柱挺拔聳立,景觀長廊秀美幽深,可謂美不勝收,風采獨具!不愧為文蘊古今、孝傳天下的朝拜聖地及寄託海內外黃氏情志之精神家園!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雲夢黃香墓

2015年黃香紀念園建成開放後,雲夢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黃香紀念園管理機構(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縣財政全額撥款),設定6名專職人員負責園區管理及後續配套工程的建設。為發揚光大孝廉文化,充分發揮它的教化引導作用,此園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孝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孝感市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孝感市孝廉文化教育園和青少年孝德教育實踐基地;湖北工程學院等大學院校還與黃香紀念園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孝廉文化培訓基地。由於服務設施及綠化建設不斷完善,環境極為優美,它被國家旅遊部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雲夢縣委縣政府以孝塑城,以孝興業,到目前為止連續舉辦了八屆黃香文化節,堅持開展每兩年一屆的“十大孝子”評選表彰活動,使此園成為傳承美德之載體、連通世界之橋樑及放飛夢想之平臺。2014年至今,每年免費接待前來參觀團體200多個、服務遊客4萬餘人次。這種以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方式,吸引大批客商投資文化經濟產業,為推動“孝廉文化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云夢縣招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9年招商引資達986.92億元。雲夢縣領導的正確決策與睿智之舉,使當地財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設蓬勃發展。由此可見,黃香文化源遠流長,深入人心,影響深遠!他既是雲夢孕育產生的傑出代表,又是數千年中華民族學習效仿之榜樣,更是黃氏家族開拓奮進、自強不息之精神動力!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後記】

據范曄元嘉九年(432年)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間編撰《後漢書》:“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延平元年(106)(注:應為延光元年即公元122年),升魏郡太守。不久因水災免官,幾個月後,卒於家。”南朝宋歷史學家范曄《後漢書》(445年成書),在黃香去世(122年)後約323年寫成,沒有記載黃香墓葬。筆者按年代順序羅列有關文獻記載黃香墓的史料,供大家參考:

①.437年孝感鳳凰臺說。南朝宋盛弘之元嘉十四年(437年)成書的《荊州記》:“安陸縣東四十里南有鳳凰崗,昔有鳳凰產乳其上。又晉穆帝永和四年鳳凰將九子棲其上。山下有黃瓊宅,即魏郡太守黃香墓焉。”(即今,孝感市閔集鄉鳳凰臺村)

②.983年出現湖北房縣說。北宋《太平(976~983)寰宇記》:房陵縣“黃香冢。後漢為吏部尚書,即此郡人,有至孝之名,卒於此,有冢在郡東”。

③.1227年出現雲夢縣義堂鎮黃孝村說。並且房陵縣、雲夢縣、安陸縣黃香山、江夏縣北鳳凰山4說並存在《輿地紀勝》。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王象之著《輿地紀勝》:輿地紀勝·卷86 京西南路:“黃香冢在房陵縣”。輿地紀勝·卷77德安府:“黃香冢在雲夢縣”。輿地紀勝·卷77德安府·人物:九域志,安陸縣有黃香山,也有黃香冢。輿地紀勝*卷66荊湖北路*古蹟:在江夏縣北三里鳳凰山下,黃香墓,九域志。

④.1520年出現常熟梅里鎮說。明朝王鏊(約1520年)撰《姑蘇志·卷三十四·冢墓》黃香墓在常熟梅里鎮。

⑤.1666年出現安陸城內府署東說。康熙五年(1666)《德安·安陸郡縣誌》:漢尚書令黃香墓在城內府署東,同知署後。相傳府城內府署東十數武,舊為楊姓園,偶掘地見其碑。

⑥.1850年出現河南禹州說。清道光年(1821~1850)《禹州志·陵墓誌·黃香墓》載:“瓊為香子,(黃香)或就養其子所封,故附近卜葬於此乎。”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在中華黃姓歷史長河中,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無可爭辯地要推漢魏之世的江夏黃氏。這支黃氏宗族世居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東南),譽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名聞遐邇;黃香官至尚書令、魏郡太守;黃瓊、黃琬祖孫位列三公,都被封為侯爵,而且他們為國盡忠、清正廉潔、不阿附權貴,政治上多有建樹。家族子孫繁衍昌盛,後裔遍及世界各地,族中名人賢能輩出,成為當地顯赫的名門望族,時人譽為“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中華黃姓再度崛起始於漢魏之世的黃香家族,因黃香祖孫幾代人在朝為官,顯赫的家世,令許多不同支系的黃姓家族紛紛向荊楚聚集,融入這支世家大族——“江夏黃氏”之中,他們聯宗一起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外來侵略之敵,以孝子黃香為榮,以黃香為標杆,黃姓的後裔尊黃香為孝文化始祖。後因朝代更替發生戰爭,聚居荊楚古江夏郡的黃香家族及其它支系的黃姓族人四散而逃,移居他鄉,重開基業,再建家園。所以今海內外數千萬黃姓子孫,大都自稱“江夏黃”、追宗江夏,認江夏為黃姓的郡望與發祥地。

由於年代久遠,物是人非,時隔至今1800多年,黃香故里雲夢古城在歷史上乃兵家必爭之地,曾無數次遭遇戰爭毀滅,整個縣城地面建築被夷為平地,文物古蹟破壞殆盡,還有歷年洪水沖毀,導致縣城及周邊鄉鎮村面目全非。據今考古資料顯示:在雲夢城區疊壓著五座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城遺蹟,文化層瓦礫堆積厚達一米有餘。所以南朝范曄著《後漢書》時沒有記黃香墓葬的情況,有可能黃香墓早已淹沒於歷次的戰火之中了。為什麼後來文獻中有記載黃香墓,古時的人們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尊祖敬宗已深入民心,而且中國是一個崇尚孝道的禮儀之邦,兩千多年來,士人君子“移孝為忠”,使得家庭家族這個“小家”與國家興亡這個“大家”休慼與共,息息相關。開明的統治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將家庭倫理延伸到治理國家之根本,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共識。黃香是華夏民族千千萬萬民眾孝文化的典範,歷來受世人的敬仰與崇拜,更令黃氏家族榮耀和自豪!黃香墓遭毀後,黃氏家族後人屢屢重建,且還有當地民眾自發地參與捐修,如上文所述:清康熙初年,雲夢舉人曾佩:尋找考證黃香墓所在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馮其昌為首的28名雲夢紳士捐資倡修黃香墓。重建黃香墓時,是不是在黃香墓葬原址上重建,在沒有相關出土文物佐證下,任何人都不能下結論。至於各地記載有黃香墓,那是遷徙各地的黃香後裔為了紀念先祖而建的紀念冢。時間久了被當地人載入史冊,這就是後來出現各時期的文獻記載黃香墓不同葬地的情況,以及現今能見到的各地黃香墓冢。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風俗習慣,葉落歸根,除特殊情況外,人死後都要葬在自己的家鄉,靈魂才有歸屬感。經上述探考,黃香歿後應葬在他的故里江夏安陸(今雲夢縣)範圍內。這一點,勿須再質疑!

審閱:黃守德(四川成都)、黃尚治(江西宜春)、黃正鐸(江蘇鹽城)

黃 奎(四川資陽)、黃光學(河南信陽)、黃心銘(湖北仙桃)

2020年元月8日

《中華黃姓史記》主編黃誠瓊大作:雲夢黃香故里及墓葬探究

作者近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