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周敦颐虽然是大名鼎鼎之《爱莲说》的作者,但是身在北宋时期的他,在南安为官时,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官吏。要说周敦颐能够在后世渐渐变得这般出名,主要是因为理学创始人二程的父亲慧眼识人,一眼看出周敦颐的气度与常人不一样,于是便叫儿子跟着周敦颐学习,因为二程创立的理学在从北宋到南宋渐渐成为当时社会之学术思想的主流,周敦颐作为二程的老师,其地位也渐渐提高。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而在周敦颐的一些思想中,他对孔子弟子颜回之“安贫乐道”的精神十分向往,并且时常在二程面前夸赞颜回的精神,赞美颜回虽然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说有些艰难,但依旧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周敦颐眼里,于颜回来说,贫困的生活并未影响其学道的快乐,这是十分难得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周敦颐对“颜回之乐”的推崇,“寻孔颜乐处”便成为宋明理学以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在周敦颐的心里,颜回安贫乐道的人格状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而“孔颜乐处”更是一种难以达到的,是无比美好且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周敦颐曾说: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周敦颐这是在说,伊尹是儒家辅佐君主、爱护百姓的榜样,而颜回则代表着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也就是说,颜回的精神是儒家自我修养的典范。其实,在这里,周敦颐大抵是将颜回的精神与圣人精神等同了,他将“孔颜乐处”上升成了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他认为能够达到这种人格境界,内心当是无比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往往与一个人的贫富无关。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关于这一点,周敦颐曾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至贵至富可爱渴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敦颐这是在称赞颜回不爱世人所爱的富贵,即便与贫困相伴,但是内心依旧因与道相伴而感到快乐。其实,周敦颐这里提出了一个矛盾,也就是“信念”与“富贵”的矛盾。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周敦颐认为,追名逐利的世人,因为富贵而失去信念,这是因“小”失“大”,是得不偿失的行为。虽然外在富裕了,但是却限制在名利的锁链中,内心空洞,身心不得自由,这是一种世俗之“小”的体现。而真正的“大”应当是一种超越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与“道”相伴的高尚情操让人由内而外感到身心自由,而这种自由带来的快乐,是贫困所影响不了的。

周敦颐:一个人的快乐,与贫富无关


另外,最后还是需要强调一句,周敦颐心中的“孔颜乐处”并非说一定要在贫困的境遇下才能实现,只是说,在贫困的境遇下,这种精神更加突出罢了。所以,周敦颐所赞美的“孔颜乐处”,是那种不以“名利财富”为毕生所求之超越名利的超脱精神,而并非说一定要让将自己处于贫困的境地,这是对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错误理解。因此,我们大抵可以看出来,在周敦颐的心里,一个人的快乐,确实与贫富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