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你,說話要學的“七戒”,你做到了嗎?


聰明的你,說話要學的“七戒”,你做到了嗎?

我們隻身闖蕩社會,伴隨著我們最厲害的武器或許就是我們的舌頭了,同一種想法,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記住說話“七戒”,在說話時我們往往能左右逢源,隨機應變,遊刃有餘。

聰明的你,說話要學的“七戒”,你做到了嗎?


一、戒說大話

曾國藩對說話的藝術有另一段論述:“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正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個道理,話也不能說得太滿,留點餘地為好,尤其是不能說大話。自吹自擂、誇誇其談的人,可能會收穫一時的好感,但是長此以往,終究會被人看出,被人疏遠。樂視創始人賈躍亭,時時吹噓“為夢想窒息、生態化反”,卻陷入欠錢不還的旋渦,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真是讓人不齒。這告誡我們,說話要實事求是,千萬不要說大話,不要吹牛。不然,說了大話,臉紅一下倒也無妨,引出別的事來就不合算了。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你一定要告誠自己:決不說大話,決不吹牛皮!

二、戒說閒話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常說是非事,必是是非人。”平時愛說閒話,一點小事就當大事宣傳的人,必然不是什麼好人。當你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時,你顯示的重點其實不在那個人身上,而是暴露了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你喜歡在人背後說人閒話。如此,別人也會從你的閒話由此及彼地聯想到自己,他們會因此而認為你是一個品質低劣、說三道四的小人。你會發現,當你在背後說別人閒話時,潛意識裡會有隱約的感覺,自己像個小偷。閒暇時間,不宜說閒話,說閒話耗費精力卻得不到任何好處。老去說別人的閒話,一不小心傳進了當事人的耳朵裡,還容易多生事端。真正的聰明人,把說閒話的時間和精力都拿去提升自己了。

三、戒說氣話

你生氣的時候有可能說出來的話自己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卻有可能深深地傷害了別人,你想知道自己的氣話對他傷害有多大嗎?有篇文章叫做《鄭伯克段於鄢》,說的是鄭莊公的母親姜氏討厭他,而愛他的弟弟共叔段。後來姜氏跟共叔段造反,鄭莊公平定叛亂後,對他母親姜氏說了一句氣話:“不到黃泉,不相見!”過了一段時間,莊公有些後悔。臣子潁考叔出了一個建議說,“掘地道到黃泉就可以了。”於是鄭莊公派人挖了一個地道,在那和母親姜氏見面。母子二人見面後抱頭痛哭,從此言歸於好。聰明的人懂得三思後行,不輕易被情緒掌控,說出傷人傷己的話來,也避免了事後後悔莫及。有些話,如果不知道該不該說,還是不說的好。

四、戒說虛話

所謂“虛話”,就是超出了事實本身的話,說得出做不到的話。虛話與假話有別,假話違背了事實,與真話截然相反;虛話則不然,虛話與事實、與實話並沒有直接對立的關係,而且與事實有某種聯繫,與真話有著部分的重合,有真有假。有些人用虛話來軟化堅硬的真實,甚至用虛話掩蓋某種真相,美化醜陋的實質,以滿足人性的弱點——喜歡聽順耳話的心理欲求,烘托出某種所希望達到的氣氛。虛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那就是言過其實,讓人不容易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掩蓋了工作中的問題和矛盾,容易喪失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說虛話多了,再說實話,別人也以為又是虛話,會失去為人做事的信用。

五、戒說“多”話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即: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因此,人們常言“多少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沉默是金!少說話也能避免我們禍從口出。有些時候話太多了,就會非常容易對別人形成攻擊,許多人逞一時口舌之快,最後換來的是卻是結仇。心理學也曾發現,事情從來都是中立的,很多是非概念來自我們內心的判斷,當我們願意放下判斷,選擇少說,或者不說,那麼我們才會對生活有更多的包容性與智慧。

六、戒說髒話

生活中有很多時候自己也知道說髒話不好還是不知不覺已經說了出來,這樣讓別人對我們的印象有所下降,所以我們要儘早戒掉。“髒話”真的不好聽,這不僅是體現我們說話的能力,更是體現我們修養的方面,還可以從其間間接地看出我們的“家教”“家風”或為人怎麼樣的。一個人如果整天髒話,那麼他的學識、才能即使再卓越,也不會被人尊重。

七、戒說廢話

沒有人願意絞盡腦汁,去解讀你的長篇大論。儘管可能迫於禮貌,對方會耐心聽完,但給人的印象絕對是減分。所以,與人溝通時,我們的話術務必要精簡精簡再精簡。羅爾夫說,語言表達是思想的鏡子:清晰的思想會帶來清晰的表達,糊塗的思想,結果只會是廢話連篇。滔滔不絕的陳述會讓人抓不住重點,無從考慮,簡潔無誤的概括,不添加多餘修飾是陳述的第一要務,就像做新聞提要一樣,敘述出事情的核心內容,而不需要其他多餘的描述,所以交際過程中我們要少說廢話。

聰明的你,說話要學的“七戒”,你做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