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政府官员腐败,除了选举,美国人还发明了一大绝招

美国在19世纪末面临的问题是这样的:

(一)腐败横行。亨利·亚当斯在小说《民主》中借主人公雅可比的嘴说:“我已经活了75岁,这一辈子都生活在腐败中。我走过很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腐败。”

(二)假冒伪劣。1906年,辛克莱尔描写屠宰业黑幕的小说《丛林》出版后,很多美国人连肉都不敢吃了。

(三)重大灾难屡屡发生,当时影响最大的灾难是“三角衬衫厂大火”,由于工厂老板无视建筑物防火标准,145名女工被活活烧死。

(四)其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根治政府官员腐败,除了选举,美国人还发明了一大绝招

辛克莱

危机也是转机,美国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建设,其现代国家的基础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现代国家机器。没有在进步时代打下的基础,罗斯福的“新政”不可能成功,“福利国家”不可能出现,美国资本主义的命运也许完全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进步时代”也是美国现代财政制度的成型期。在此之前,美国财政制度既杂乱又低效,藏污纳垢,完全不对民众负责。就收入而言,那时的税种极多,凡是想象得出的名目都可用来向民众征税,与今天某国多如牛毛的收费和罚款差不多。但那么多税种却无法使国家汲取足够的财政收入。就支出而言,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预算。每一个政府部门自己争取资金,自己掌控开支。一级政府并没有一份详尽而统一的预算。这样,民众和议会都无法对政府及其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为贪赃枉法留下无数机会,看来美国国会也有橡皮图章的时候。

在进步时代,美国从收入和开支两方面对其财政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在收入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当然,引入所得税曾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他们耸人听闻地说,所得税体现的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最高法院也宣布这种税违反美国宪法。但到1913年,50个州中有42个州批准了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和征收所得税。”

根治政府官员腐败,除了选举,美国人还发明了一大绝招

美国高税收、高福利

相对以前杂七杂八的税种,所得税有三大优势:一是简单,用一个税种替代了—批税种;二是公平,税负是依据经济能力分配的;三是高产,这一类税产生的收入比其他任何税种都多。这三大优势有助于缓解美国当时面临的严峻挑战,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尖锐的阶级冲突,而政府缺乏再分配能力应付种种危机。在以后的年代里,所得税在美国财政制度中扮演了“挑大梁”的角色。事实上所有发达国家都或迟或早经历了引入所得税的过程。现在,所得税在所有这些国家都是最重要的税种。

在支出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现代预算制度。直到20世纪初,在美国,所谓预算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后报账单。对政府某部门的拨款只是一个总数,开支分类是没有的,细目也是没有的,不准确,更谈不上完整。马寅初先生1914年在其英文着作《纽约的金融)中指出了这些制度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虽然号称民主,民众实际上根本无法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结果,腐败现象屡禁不绝。

人们对腐败的厌恶和愤怒成了改革的动力。1905年,一批人设立了旨在推动纽约市预算改革的“纽约市政研究所”。今天大名鼎鼎的“布鲁金斯研究所”便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些预算改革者指出,预算问题绝不仅仅是个无关紧要的数字汇总问题,而是关系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的大问题。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必然是“不负责任的政府“。“不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看得见”,人民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改革派的意思很清楚,与其对人们的愤怒置若罔闻,听任矛盾激化,不如进行预算改革,缓和阶级冲突。

根治政府官员腐败,除了选举,美国人还发明了一大绝招

智库:布鲁金斯学会

那么,什么样的预算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预算呢?弗里德利克·克莱文兰德1915年在他的《美国预算观念的进化》中,提出了以下几条:

首先,它是—个关于未来政府支出的计划,而不是事后的报账。其次,它是—个统一的计划,包括政府所有部门的开支。第三,它是一个详尽的计划,要列举所有项目的开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第四,对计划中的每项开支都要说明其理由,以便对开支的轻重缓急加以区别。第五,这个计划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有约束力,没有列支的项目不能开销,列支的钱不得挪作他用。第六,这个计划必须得到权力机构(议会)的批准,并接受其监督。第七,为了便于民众监督,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必须透明。

当时,美国反腐败还有另外一支生力军,即所谓“扒粪者”,或以揭露黑幕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但预算改革者的思路与“扒粪者”很不—样,后者把重点放在反腐败上,而前者认为,防腐败比反腐败更重要。在预算改革者看来;腐败不是人品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只要制度安排上存在大量漏洞,腐败的出现是必然的,不管花多大力气反,不管惩罚力度有多大,效果也不会明显。因此,要降低腐败出现的可能性,重点必须放在堵塞制度漏洞上。预算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堵塞制度漏洞。

在预算改革者的敦促下,纽约市在1908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预算。当然这份预算还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四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以后几年,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到1913年,预算文件已从1908年的122页增加到836页。纽约市的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它们纷纷索要“市政府研究所”编制的(市政会计手册),并派人到“市政研究所”举办的培训班学习。

不久,“预算”这个词就像“民主”和“社会正义”一样变成美国的日常用语,任何政治参与者都能朗朗上口。到1919年,全国已有44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1929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纽约市政研究所的经验也引起了国外的注意,东京于1922年建立了市政研究所,据说当时中国也有人效仿建立了这种研究所)。初战告捷后,纽约市政研究所的大将移师美国首都华盛顿。在他们的努力下,国会终于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至此,美国的预算改革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

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政府正当性。另一方面,它加强了政府内部的统一集中领导机制,提高了政府整体运作效率,造就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府。

根治政府官员腐败,除了选举,美国人还发明了一大绝招

美国国会主抓预算

预算改革前,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都是由议会主导,威尔逊总统把它称作“国会政府”。预算改革将权力转移到行政部门,促使了美国现代总统制的形成。人们一般认为,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如果没有预算改革作铺垫,即使罗斯福有实行“新政”的愿望,分散而低效的体制也完全可能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预算改革对缓解美国社会矛盾,挽救资本主义体制功不可没。

美国的经验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

第一,公共财政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选举制度、政党政治、议会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

第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改造公共财政是遏制腐败,加大政府透明度,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国家能力的制度条件。不改造公共财政,无论是基层民主,还是更大范围的民主,都难以发挥实效。改造公共财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治改革的过程。

第三,改造公共财政是政治改革的最佳切入口。它是低调的,不会过分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它是具体的,比抽象谈论“政治民主”更容易操作;它是务实的,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产生看得见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