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第五園春熙院--何時回家?(上)

圓明園第五園春熙院--何時回家?(上)

熟悉圓明園的人都知道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的。其實,盛時的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熙春園、春熙院這五個園子組成。熙春園位於今清華大學內,春熙院則位於西洋樓遺址北側。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春熙院作為五園之一,是最後一個進入圓明園這個大家庭的。乾隆帝曾在春熙院留下了諸多詩句,細品其詩,能體會到乾隆帝對春熙院的熱愛。“熙”在古代同“禧”,有幸福、吉祥、光明、興盛的意思。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盛時的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她不僅象徵著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發展的頂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乾隆盛世時的一個重要標誌。雖然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及其數不盡的文物典藏,在1860年時被英法聯軍野蠻地搶奪和焚燬。但作為今天中國最大的文化保護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圓明園,她的歷史和藝術的完整性,就如同金五星的一角,決不能缺失。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經過多年努力,春熙院遺址內違章建築完成拆遷騰退。然而,該遺址近期又被某些單位私搭亂建,變成所謂的遊樂場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覆的違建問題?圓明園第五園春熙院--何時回家?除了利益的驅動之外,還是有許多人對春熙院的歷史及其現實意義不甚瞭解。

春熙院到底在哪?

最早提出春熙院位置的是史學家洪業,他在《和珅及淑春園史料札記》一文中,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1194卷載:乾隆“二十八年奏準,圓明園所交淑春園並北樓門外等處水田一頃二十三畝六分三釐,歲徵租銀三十九兩一錢九分五釐有奇。”提出:此淑春園即後來乾隆帝賞給和珅的淑春園,該園位於燕京大學校園之北部。

接著,洪業的學生著名史地學家侯仁之先生在其《燕園史話》中,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同卷中,乾隆三十一年的補充奏報:“圓明園所交北樓門外水田一畝七分九釐”。則認為:淑春園的“北樓門外水田只一畝七分九釐,可見淑春園的主體在北樓門內。北樓門外面臨萬泉河東流之水,地段狹窄,而北樓門內以南地域開闊,有更多的土地可以開闢為稻田。實際上這就是(明珠)自怡園遺址所在。”“最初的自怡園,就是日後的淑春園,兩者同是一地,只是前後的名稱不同而已。”“到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從淑春園中的北部、也就是靠近萬泉河的南岸,劃分出一個新的園林,名為春熙院。其位置正好和萬泉河北岸綺春園中的正覺寺,隔河相望。大約也就是在這時候,與淑春園有重要關係的一件事發生了,這就是乾隆的寵臣和珅得以賜住淑春園,從而開始了在自怡園的舊址上重建新園的事。”再次認定,圓明園春熙院在今北大校園北部。

其後,圓明園史專家張恩蔭先生進一步指出:乾隆朝早期的淑春園,也就是後來的圓明五園之一春熙院,位居今北京大學校園北部,其範圍大體上是今未名湖以北的鏡春、朗潤、鳴鶴三園一帶。園林專家焦雄在《北京西郊宅園記》中也提出:“鳴鶴園位於鏡春園西部,最初叫春熙院,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海淀史地專家張寶章先生除了不同意侯仁之關於大學士明珠的自怡園在今北大校園以外,其餘的觀點,如上述的“圓明園所交淑春園並北樓門外等處的水田”,大部分在淑春園內,“淑春園園域廣闊,園內水田就有一百二十多畝。”淑春園與綺春園只有一路之隔,位於萬泉河南岸,原是大學士傅恆的宅園,後被內務府收回。乾隆四十五年將淑春園南部賜予和珅,更名“十笏園”;園北部即原春和園,改為“春熙院”,成為圓明園五園之一。上述諸位,均為大家。於是,圓明五園之一的春熙院,就在今北京大學校園的北部,似乎已成為定論。

對於上述觀點,筆者不能苟同。《清史研究》2017年第一期,曾刊發拙作《圓明五園之一春熙院遺址考辯及其它》。其後,我又發現新的檔案資料,故不揣淺陋,再論及之。

首先,上述《清會典》中提到的“北樓門”到底在哪兒?從《燕園史話》附錄三可知,今北大北部歷史上的鳴鶴園、朗潤園一帶,既沒有相關的樓,也沒有朝北開的“北樓門”。(按,清時,面闊五間的樓門本身就是御園的標誌,王公大臣的賜園或私園,是絕不敢逾制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圓明園魚躍鳶飛景區卻有五間門樓的北樓門,亦稱大北門。乾隆四十八年(1782)四月,公尚書福隆安奉旨:“鑄爐處現造銅獅子一對,得時在萬壽山東宮門外安設,換下石獅子一對,在圓明園北樓門外安設。”而嘉慶六年(1801)三月,奏準的“圓明園內外出入規條”中載:園內舉辦宮市活動時,“各行買賣及廚役人等”,以及“園內養蠶蠶戶、種水田農夫,俱點名後由北樓門出入。”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其次,清廷檔案記錄,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月,福隆安等奏:圓明園天宇空明(按,位於圓明園東北隅)“大牆外,開挖稻地六十四池,舊稻地開寬二十六池,新堆土山等項,共用銀一千四百九十七兩六錢七分五釐。”

其三,乾隆皇帝二十六年(1761)的御製詩“稻涼樓”(按,位於圓明園北部北遠山村景區)雲:

綠塍渾是水雲鄉,觸目知耕復課桑。此處不須稱避暑,北窗常引稻風涼。

三十五年六月的御製詩“耕雲堂”(按,位於圓明園北部若帆之閣景區)雲:

山堂近北牆,俯視見牆外。牆外復何有,水田橫一帶。

這種種田園景象與上述《清會典》所載,內容完全吻合。故《清會典事例》中所言的“乾隆二十八年,奏準淑春園並北樓門外等處水田”的歲徵租銀事,所言及的北樓門無疑是在圓明園,而絕非在今北京大學北部。與之相關的淑春園亦不在後來的北京大學校園內,而是在長春園北牆外,其時為康熙廿四子允秘的賜園。諴親王允秘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後淑春園收歸內務府。四十七年(1782)正月,上諭“淑春園改為春熙院”。嘉慶七年(1802),遵旨:“春熙院著賞給莊靜固倫公主居住”(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圓明園》下,第990頁載:莊靜為莊敬,誤。今更正)。莊靜公主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嘉慶七年十一月下嫁博爾濟吉特氏固山貝子瑪尼巴達拉,十六年(1811)五月卒。十九年(1814)正月,該園又賞給了莊親王綿課。這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未刊檔案中,有著明確的記載。綿課是康熙十六子允祿的孫子,歷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天理教林清起事,部分教徒闖入紫禁城,綿課與綿寧(按,即後來道光帝)持槍射傷數人,得旨議敘。很可能三個月後的賞賜春熙院,就是嘉慶皇帝對綿課的最大酬勞。

以此再聯繫春熙院的具體位置,上述諸位專家的北大校園說,同樣不辨自明。因為嘉慶十九年時,今日北大校園裡的鳴鶴園、鏡春園和朗潤園,分別被乾隆十七子怡親王永璇、乾隆帝曾長孫貝子奕純、乾隆八子慶郡王永璘所佔據。怎麼可能會一園賞賜二主呢?

綜上所述,圓明五園之一的春熙院,毫無疑問就位於今長春園以北的二河開地方,她從來沒有在北大校園內出現過。這一結論在嘉慶朝的《京城內外河道圖》和同治朝樣式雷的《圓明園河道圖》中,均得到明確的印證。

春熙院的歷史沿革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春熙院的前身,據考證曾是康熙廿四子允秘的賜園,名叫“淑春園”,允秘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比乾隆帝還小五歲。史載: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上諭曰:“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見增長,朕心嘉悅,封為諴親王。”允秘首次封爵就封為親王,他的賜園應在其封爵之後不久,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前後。乾隆繼位後,與這個小叔叔關係極好,不僅授其正白旗滿洲都統、管理宗人府、玉牒館總裁等軍政要職,命其於祭祀太廟時,“恭代行禮”。而且經常攜手同遊,舉杯共飲。如乾隆八年(1743)三月,乾隆有《春日同諴親王和親王遊宴御園作》,其中有:

偶乘芳候遣幾閒,樂事天倫禮法刪。春半園葩開笑靨,雨餘山翠濯煙鬟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允秘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病故。其後園子被內務府收回,由賜園變為了御園,並奉旨設置春熙院八品苑副一人,專司該園管理。翌年,再添設七品苑丞、八品苑副及筆帖式各一人。四十七年(1782)正月,上諭“淑春園改為春熙院”。春熙院命名後,乾隆帝首先命人修建春潤堂宮門一座三間,兩邊朝房二座十間,加固及油飾宮門內的三孔板橋。其次,修理園內各處殿宇、樓亭、遊廊、房間、橋閘、牌樓等項工程,並增添園戶頭目等。然後,不斷的有粘修殿宇、補砌大牆、山石點景,以及撈堆坍塌的山石泊岸等歲修工程。在修建整個春熙院的過程中,乾隆帝除題寫園額外,還為各殿宇書寫自對、橫批、字條等,並命如意館畫家揮毫作畫,為春熙院增光添彩。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嘉慶親政後,其御園建設的重心在綺春園,但為駐蹕遊覽,他也曾命人對春熙院進行過小範圍的修繕。到嘉慶七年(1802),上諭:“春熙院著賞給莊靜固倫公主居住”。莊靜公主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嘉慶七年十一月下嫁博爾濟吉特氏固山貝子瑪尼巴達拉,十六年(1811)五月卒。十九年(1814)正月,該園又賞給了莊親王綿課。綿課是康熙十六子允祿的孫子,歷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天理教林清起事,部分教徒闖入紫禁城,綿課與綿寧(按,即後來道光帝)持槍射傷數人,得旨議敘。綿課於道光六年(1826)四月卒,其子奕贐襲爵。十八年(1838)九月,奕贐因“赴尼僧廣真廟內,吸食鴉片”被奪爵。也就是說,作為御園的春熙院雖然僅僅存在了廿三年,但作為皇家園林的春熙院,則存世長達百年之久。(未完待續)

[作者]

何 瑜

李 卓 陽

圆明园第五园春熙院--何时回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