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十三) 作者:时光

第七章 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   袁世凯是个典型的为政治而生的人,所以能够风云际会,翻云覆雨。这种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甚至于没有个性。当权者的原则就是他的原则,“老佛爷”的立场就是他的立场,至于个性,那更得像变色龙的颜色一样随时改变。对于这种人来说,试图了解他是徒劳的,因为他们的情感就像川剧“变脸”一样,随心所欲,收放自如。有如此手段和道道,再加上深谙“厚黑学”真谛,袁世凯在晚清这汪政治浑水里是游得自由自在,最终跳上龙门,登上大位。
  •   如果白痴能飞,那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坛就是个飞机场。
  •   在那风雨如晦的机场上空,无数的一品二品直至九品的白痴飞来飞去,像无头的苍蝇。有一个矮胖的北方汉子,端坐在一边,目光坚毅而冷静。他的心里是最明白的。
  •   是他,结束了一个长寿的王朝,也创立了一个短命王朝;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辟了一个时代。
  •   (一)读书,不是发迹的唯一温床
  •   袁世凯,河南人。中国近代自曾国藩以下,大人物多出生江南,袁世凯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
  •   世人通常评价袁世凯是“不学有术”。
  •   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还一手开创了民国的政治版图。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他却因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而成为罪人。
  •   他以孔武有力、深谋远虑的民族英雄的刚健姿态登上了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但到谢幕的时候,他已经是“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无耻政客的活标本了。但谁也不能替老袁的晚年遗憾和叹气,因为人生不能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   我曾仔细观察过他的许多照片,试图从相貌上了解这个轰轰烈烈而又神秘的人物。他身材不高,壮实,头大,但据史载并没有读多少书。
  •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居然有如此惊人的作为?
  •   袁世凯于清咸丰九年生于一个大家族。清末北方有捻军起义,袁家遂于项城县东北张营筑寨号为“袁寨”,练乡勇自保。袁世凯就出生于袁寨之中,似乎这是他将戎马一生的征兆。
  •   据说,出生当天,恰好叔祖袁甲三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其父袁保中大喜,遂取名为“凯”,并按照“保世克家”的排行,命名“世凯”。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能搞军事的坯子。
  •   他的家乡项城常常闹灾,当地民风彪悍,能打能抢的人备受尊重。
  •   那时的小袁,不爱念书爱骑马,自小便彪悍。打架打累了才回家看几页书,而且他对八股文章实在不感兴趣。要是搁现代社会,这种孩子是极令父母老师头痛的,撒到社会上也极危险。别说以后当皇帝,就是村长也轮不上。
  •   幸好袁家有背景。同治八年,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调任到南京当江南盐巡道,有权又有钱。生父袁保中就带着袁世凯到南京“利益均沾”了。
  •   那时,世凯不过十一二岁,由于自小迁徙四方,他比同龄人早熟。也就是说,别的孩子在读万卷书的时候,他在行万里路。
  •   在南京,世凯可没闲着,一手抓武术,一手抓交际。我们都知道要做老大就得“仗义疏财”,仗义是虚的,疏财才是真的。别人凭什么都听你的,首先你要能领着大伙弄来钱,然后还得会分钱。据说,世凯从小就拿钱当王八蛋,挥霍得很,你借一百,我给你一千,听戏喝酒什么的更是抢着结账。所以,很快就拉拢起一批死党。
  •   如果仅仅根据以上事例分析,世凯其人不过尔尔。
  •   但是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特点——既有远大抱负又善于有目的地学习。世凯自小虽然轻视读书,却喜爱兵法,立志要学“万人敌”。常常对朋友说:“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他酷爱兵书,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有空儿就翻兵书。可见,世凯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读那些枯燥无味的书,征战杀伐的专业书,他还是爱读的。
  •   袁世凯旧照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的同时,他又从袁保庆那里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袁保庆身为朝廷命官,数十年官场风习的磨炼,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很深。袁保庆常常把感悟教给这个义子。这些感悟颇为有趣,今日读来,也非常有意思,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袁世凯后来于官场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早期教育。
  •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通常评价袁世凯的“不学而有术”其实是误解。袁的不学,是有所学有所不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习。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
  •   所以,他虽然读书并不用功,但是,才气却是有的。十三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豪气无二,而文采尤过之,从中不难看出少年袁世凯的才华和抱负。
  •   他为学不喜欢文章,仅仅为应试科举勉强学习了一点八股的技法。袁世凯的文章写得极度另类。也是在他十三四岁时,塾师命其作八股,恰巧其师与客人下围棋,袁世凯忽然来了灵感,挥笔疾书:
  •   “道千乘之国,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厌诈也,治国亦不厌诈也。治国非为著棋乎?”
  •   其师看毕,大惊失色。据说袁保庆在看过这篇八股后说:“这个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灭门,也是可能的。”
  •   稍大些,老师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袁世凯的八股文章从整体上看,糟糕得一塌糊涂,不过其中两段却的确让人惊叹:
  •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   能将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写得如此豪放,虽然不合体制,倒的确是很难得。
  •   袁世凯既然胸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当然也希望自己有“传世之文”,所以也搞过一点文学。他的诗不计平仄,不讲对仗,一味以气势取胜。十五岁在南京时,袁世凯曾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
  •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   他业余时间还组织过文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屋”,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文艺生活。但终究不是这块料,“高考”失败后,一怒之下,烧毁了所有的复习资料,说大丈夫要效命疆场不应窝囊在教室里。终于,他带着几十个人跑到登州府,找到父亲的好友、一位叫吴长庆的“庆军”首领当了大兵。
  •   当时天下越来越乱,他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使他终究还是以做事的才干取胜。这个人最厉害的就是乱局中取胜,越乱越成功。按老官场的标准,他也确实能力强,做地方官,搞外交,练兵,办洋务,没一样不成的,没一样不体面的,而且全是真功夫,不像北洋水师成了“银样蜡枪头”。后来,他甚至庆幸自己没有科举成功,否则,人间只是多了一个腐儒。
  •   (二)紧盯紫禁城,做大事要有大靠山
  •   老袁还是小袁的时候,就很会交朋友。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一个讲义气,豪爽而又有钱,简直天生就是朋友坯子的人。李寻欢也是这样的人。
  •   最关键的是小袁不傻,而且精明过人。他不是什么人都交,只去拉拢那些潜力股,如徐世昌,这一点和胡雪岩很相像。也就是说,小袁的便宜很好占,但不是谁都能占。
  •   但小李探花就不行了,他交朋友,只凭爱好,不重实利。搞政治的人,如同商人一般,得“重利轻别离”。所以,李寻欢辞官是对的,他干不了政治。
  •   这对我们的启示也很明显,就是当你给人好处时,只给少数人,这叫激励,如果一人一份,那就是福利了。
  •   从所知史料来看,袁世凯堪称政治强人。如果不把天下作为满足自己一己私利的工具,又有几人肯孜孜追求这无上的权力呢?
  •   每个人的发迹,归根结底都是靠“关系”,靠人生路途上不同的“贵人”关照、提拔,这是很难否认的。甚至有人深有感触地说:“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可以成全你,令你花上几千块请客庆祝,也可以让你万念俱灰,深夜里默默流泪。
  •   我们年少时往往张狂,认为自己今后一定无所不能,给自己开出巨额的期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理想越来越小,目标从大官大科学家大作家缩小成处长科长副研究员。这时就会认为自己当年可笑。其实没什么可笑的!年少时,涉世未深,坐井观天,纸上谈兵,自然就会认为自己可以一手擎天,能够一往无前,当人生历程渐行渐高,渐行渐远时,就明白了世界并非为你一人存在。要想成功,就要像在北京西单商场门口挤公交车一样,要站准位置,摆好姿势,要耐心等,用力挤,还要“稳准狠”,同时要正确认识插队现象。当你奋力挤上车后,往往发现有些人根本就不必和你竞争,他们有自己的小车,人家一溜烟似的把你甩得没影了。这时,你要摆正心态,不能像个愤怒青年一样地抱怨。
  •   在挤车时,人们前后左右推拉拥搡,这时,要是有人拉你一把,你将何等地爽啊!同理可证,成功的诀窍就在于你怎么去寻找、去开发这些“关系”,让这些“关系”成为升迁的“助推器”。其实,成功者和庸碌无为者的关键区别也就在这里:成功者知道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他关注的“关键人物”,知道如何赢得这些关键人物的支持,使他们在自己身上“下注”——投资于自己的前程!
  •   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人!他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他能迅速地捕捉各种权力关系中的潜在脉络,将这些脉络一丝一丝地往自己身上牵连,最后他自己可以安然躺在这千丝万缕的权力经纬中指点江山。且看他是如何编织这张网的。
  •   女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专业一直是做饭洗衣,连个知县都当不成。可是大清就比较另类,女人当了实际掌权者。那时,紫禁城里的西太后,一边逗着八哥,一边说话。她说:“要教训教训洋人。”义和团就蜂拥至东交民巷。她说:“皇上该歇息了。”光绪就被炒了鱿鱼。这是顶级危险的政治人物的典型。她的危险之处就在于,身居高位,无治国之才,却极精于权术。在这样的官场生态环境下,我不禁为袁世凯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何况还是一只母老虎。但介于牛A与牛C之间的老袁,他就能玩得转。他与荣禄、奕劻先后两个军机领袖保持了亲密关系。
  •   其实,慈禧对袁是一直有顾虑的,荣禄曾经说过一句话:用袁,大清未必亡国;不用袁,大清肯定亡!袁世凯凭借他的势力与手腕,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威胁了,大清既怀疑他,也离不开他,说白了,已经没辙了。而且,袁世凯向上爬的欲望是如此强烈,甚至敢于出格地扩大自己的人脉。按道德判断,袁世凯是吴长庆带出来的,他就应该忠于吴长庆,可是老吴在淮军系统里虽资历老,但慢慢落后于另一个老大——李鸿章,这时袁就渐渐冷落吴长庆,而热心追随李鸿章。以袁世凯的头脑,他当然看得出吴长庆是没办法和李鸿章抗衡的,靠老吴这棵枯树,是乘不到多少凉的。所以,袁早在朝鲜的时候就想尽办法结交李鸿章,一回国,就去汇报工作。
  •   以后,在很多重要关头,袁世凯都毫不犹豫地在各种权力靠山之间转移活动,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这般举动是由他对政治权力的欲望所决定的,换句话说,这是他的活动原则。但这样的原则在张謇这样看重“一仆不事二主”的人来说就是背叛吴长庆,是反水,是二五仔。于是,书生意气的状元张謇纠集老吴的几名部下,写了一封致袁的绝交信。而袁世凯没有作答。可见,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同的,没必要争论辩白了。不久,张謇就去专心地搞公司了,没有继续玩政治。
  •   十年后,两人重聚了,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不是当年的袁世凯,张謇也不再是当年的张謇了。中国的政治改变了他们性情中很多本来最率真的东西,使他们抛弃纯洁,融入职场。这是他们的幸,抑或不幸?很难说清了。
  •   袁世凯告诉我们:在造假的时候,千万不要假设上司是蠢驴。也许他真的很愚蠢,但万一他忽然聪明起来,那么你一辈子的机会说不定就一把输光了,至少在他手里不可能翻身了。
  •   (三)生活中的枭雄本色
  •   清末官场有“三屠”之说:“士屠”张之洞,因他奏废科举,断了士子做官之路;“官屠”岑春煊,因他在广东大整吏制,导致无数人丢官弃爵;袁世凯则是“民屠”,这主要指的是他任山东巡抚时,在境内大肆杀剿义和团拳民,以致民间流传歌谣曰“杀了袁鼋蛋,我们好吃饭”,可见其杀戮之烈。
  •   袁世凯戎装像袁世凯第一次杀人是在外国动的手。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他随军进驻朝鲜平乱。当时袁世凯年仅二十三岁,军中职务是营务帮办,属于不入品的下级军官,因在兵船达到朝鲜抢滩登陆时表现英勇,被授权负责督察军纪。清军到了附属国难免骄横,一伙士兵公然抢劫朝鲜百姓财物,被当地族长告到统领吴长庆处,吴长庆又羞又怒,当即传令召袁世凯责问,不料袁世凯直接提了七颗人头进帐面见,称此七人抢劫民财,已按军纪当众斩首。于是族长拜服天朝军威,清兵也被此强悍手段震慑,一时军纪肃然。
  •   强悍是强悍,可这样展现他的形象,未免单薄了。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袁枭雄吧,这也算文中插播的一点愉快的小片花。
  •   根据后代的回忆,袁世凯是从不用手绢的。但对于穿着却比较讲究,不用说在公共场合,就是在家里吃饭,也要穿得整整齐齐,可见他的军人做派。可他并不讲究个人卫生。他的饭量很大,每天早上六时半要吃一大碗鸡丝汤面,而且吃面的速度很快,一大碗汤面,只需几分钟就风扫残云地吃个精光。这般狼吞虎咽的劲儿,常常使得他那嘴唇、胡子和整齐的衣服沾满了汤汁,而对这不甚雅观的污迹,袁世凯从不动手,总是由他的姨太太们用沾湿的手巾帮他擦拭干净。冬天,他的每顿饭必备一个火锅。他舀汤时常常把鼻涕掉进锅里,为此他女儿总是在他喝汤之前,先舀出一碗来单吃。倘若是遇着鼻涕流出的时候左右无人,袁世凯就用衣袖一擦而过,从不用手绢。粗旷的枭雄本色立显纸上,这是张之洞等书生出身的大臣们断然不会的。
  •   他有轻微风寒症,到了冬天穿得很多。上身是绒小褂、厚驼绒坎肩、厚毛线衣、皮小袄,外套一件黑色皮呢制服。下穿绒裤、厚毛裤,脚蹬一双黑色短筒皮靴。居仁堂内烧有暖气,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一遇上吃东西就满头大汗。夏天炎热,袁世凯更是大汗淋漓。居仁堂虽有高级澡堂,但他却从不“光临”,而是让姨太太们给他通体擦擦了事。袁世凯的习惯是一年只洗一次澡,即每年除夕洗一次。
  •   袁世凯的好色也为人们非议,大抵权力欲强烈的人,性欲也往往强烈,老袁一生娶了一妻九妾。元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见。忽有某国公使走到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礼,她当时不明所以,大为惊慌,嗯的一声,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尴尬。从此,袁世凯嫌她上不得台盘,只把她作为一个牌位看待。
  •   大姨太太沈氏,是苏州名妓。袁世凯在21岁的时候,由于科举无望,不得不辗转北京、南京、上海求出路,一无所获,不料却在烟花柳巷中寻到了一位红颜知己。原来袁世凯流落上海,孤独无着,便来到一间青楼妓馆排遣烦闷,恰遇一名江苏籍的沈姓女子,两人言语投机,相见恨晚。沈姑娘良言劝导,一面称赞袁世凯气度不凡,应振作精神求取功名,不能自甘沉沦埋没七尺之躯;一面解囊资助路费激励袁世凯继续寻求前程。袁世凯大为感动,遂一洗萎靡之态,与沈姑娘洒泪而别再度启程,终于在奔波广东、天津、山东一番钻营后,于1881年投入淮军统领吴长庆麾下,开始踏上其建功立业之路。等到在朝鲜刚刚立稳根基,不忘旧恩的袁世凯便立即将这位风尘奇女子接到朝鲜纳为姨太太(袁世凯已于1876年娶于氏为妻并生子克定),善加宠护,成就了滚滚红尘里的一段佳话。
  •   二姨太太李氏则是朝鲜人。这是晚清大臣中,袁世凯很另类的一个表现,也算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体现吧。当时,袁世凯任驻朝商务代表时娶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为妾。金氏嫁袁时,带了两个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吴氏。袁世凯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这三个姑娘(即金氏、李氏、吴氏)一并收纳作为姨太太,并且按三人年龄大小,排定李氏为二姨太太,金氏为三姨太太,吴氏为四姨太太。李氏由陪嫁丫头升为姨太太后,给袁世凯生了六个儿女,即长女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五子克权(娶清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为妻)、七子克齐(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为妻)、十子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罗云章之女为妻)、六女祯(嫁与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   三姨太太金氏。她本是朝鲜王族,原以为嫁给袁世凯做“正室”,没想到过门以后,她和自己陪嫁的两个丫头都做了袁的姨太太,所以整天郁郁寡欢。她为袁世凯生了五个儿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   最小的姨太太叶氏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原来20世纪初袁做直隶总督时,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在钓鱼巷认识了妓女叶氏,两人一见倾心,互订嫁娶盟约,叶氏并将其玉照赠袁克文。克文回去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叶小姐的照片从口袋中滑了出来,掉在地上。袁世凯指着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袁克文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儿女私情,情急智生,他说:“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袁接过照片一看,果然很美,连声说:“好!好!”接着,就令人去找叶氏,这姑娘还以为是袁克文派人来接她,喜出望外,欣然就到。可是,万没想到洞房花烛之夜,那意想中的翩翩美少年,竟变成了一个满嘴胡须的老头儿,其哀怨之情不言而喻。
  •   在野史逸闻中,某些帝王将相也被史官描写成某种珍禽猛兽的转世,如刘邦是龙,曾国藩是蟒蛇,而袁世凯是被描写成蛤蟆之类的。这只能代表人民对复辟帝制的不满,不是历史了。
  •   袁世凯的复辟是铁案,翻不得。不少人以其受了长子袁克定的欺骗来开脱。这里,笔者不想去讨论历史的真假,只想讲讲那一桩趣事——“只有一个人看的报纸”。当时,袁克定想当太子,十分支持称帝。他认为,一旦帝制建立,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为了促使其父早下决心改制称帝,袁克定和袁世凯的几个心腹亲信策划印制了一份专供袁世凯一人阅读的《顺天时报》,报纸上刊登的是清一色的拥护帝制和赞扬袁世凯的文章。袁世凯对这份报纸十分满意,每天必看。袁世凯称帝之后,这份特殊的报纸还在印着,袁世凯一直被蒙在鼓里。
  •   有一天,袁世凯的一位大臣赵尔巽前来谒见,当时袁世凯不在,赵看到袁桌上有一份《顺天时报》,顺手拿起翻看,大为惊奇。正在此时,袁世凯来了,问赵怎么回事。赵结结巴巴地回答:“这份《顺天时报》怎么和我家的那份不一样?”袁世凯立即派人去赵尔巽家拿来他的一份《顺天时报》,两张报纸一对照,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   这些趣闻究竟史上是否实有其事自然很难考证,毕竟或卿卿我我、或密室同谋、或深宫内院,又是无关宏旨的一时失态之状,即便是真有,怕也不会有正史去记载这种小事。我倒是愿意去猜这些细节印证我心目中的袁枭雄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