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十三) 作者:時光

第七章 袁世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   袁世凱是個典型的為政治而生的人,所以能夠風雲際會,翻雲覆雨。這種人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甚至於沒有個性。當權者的原則就是他的原則,“老佛爺”的立場就是他的立場,至於個性,那更得像變色龍的顏色一樣隨時改變。對於這種人來說,試圖瞭解他是徒勞的,因為他們的情感就像川劇“變臉”一樣,隨心所欲,收放自如。有如此手段和道道,再加上深諳“厚黑學”真諦,袁世凱在晚清這汪政治渾水裡是遊得自由自在,最終跳上龍門,登上大位。
  •   如果白痴能飛,那晚清最後二十年的政壇就是個飛機場。
  •   在那風雨如晦的機場上空,無數的一品二品直至九品的白痴飛來飛去,像無頭的蒼蠅。有一個矮胖的北方漢子,端坐在一邊,目光堅毅而冷靜。他的心裡是最明白的。
  •   是他,結束了一個長壽的王朝,也創立了一個短命王朝;他結束了一個時代,也開闢了一個時代。
  •   (一)讀書,不是發跡的唯一溫床
  •   袁世凱,河南人。中國近代自曾國藩以下,大人物多出生江南,袁世凱則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
  •   世人通常評價袁世凱是“不學有術”。
  •   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還一手開創了民國的政治版圖。歷史曾經以他為分界線。他卻因阻礙中國民主化進程而成為罪人。
  •   他以孔武有力、深謀遠慮的民族英雄的剛健姿態登上了大清帝國的政治舞臺,但到謝幕的時候,他已經是“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無恥政客的活標本了。但誰也不能替老袁的晚年遺憾和嘆氣,因為人生不能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   我曾仔細觀察過他的許多照片,試圖從相貌上了解這個轟轟烈烈而又神秘的人物。他身材不高,壯實,頭大,但據史載並沒有讀多少書。
  •   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居然有如此驚人的作為?
  •   袁世凱於清咸豐九年生於一個大家族。清末北方有捻軍起義,袁家遂於項城縣東北張營築寨號為“袁寨”,練鄉勇自保。袁世凱就出生於袁寨之中,似乎這是他將戎馬一生的徵兆。
  •   據說,出生當天,恰好叔祖袁甲三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其父袁保中大喜,遂取名為“凱”,並按照“保世克家”的排行,命名“世凱”。這似乎也在預示著這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能搞軍事的坯子。
  •   他的家鄉項城常常鬧災,當地民風彪悍,能打能搶的人備受尊重。
  •   那時的小袁,不愛念書愛騎馬,自小便彪悍。打架打累了才回家看幾頁書,而且他對八股文章實在不感興趣。要是擱現代社會,這種孩子是極令父母老師頭痛的,撒到社會上也極危險。別說以後當皇帝,就是村長也輪不上。
  •   幸好袁家有背景。同治八年,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調任到南京當江南鹽巡道,有權又有錢。生父袁保中就帶著袁世凱到南京“利益均沾”了。
  •   那時,世凱不過十一二歲,由於自小遷徙四方,他比同齡人早熟。也就是說,別的孩子在讀萬卷書的時候,他在行萬里路。
  •   在南京,世凱可沒閒著,一手抓武術,一手抓交際。我們都知道要做老大就得“仗義疏財”,仗義是虛的,疏財才是真的。別人憑什麼都聽你的,首先你要能領著大夥弄來錢,然後還得會分錢。據說,世凱從小就拿錢當王八蛋,揮霍得很,你借一百,我給你一千,聽戲喝酒什麼的更是搶著結賬。所以,很快就拉攏起一批死黨。
  •   如果僅僅根據以上事例分析,世凱其人不過爾爾。
  •   但是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特點——既有遠大抱負又善於有目的地學習。世凱自小雖然輕視讀書,卻喜愛兵法,立志要學“萬人敵”。常常對朋友說:“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他酷愛兵書,常常不惜重金蒐羅購買各種版本,有空兒就翻兵書。可見,世凱不是不喜歡讀書,而是不喜歡讀那些枯燥無味的書,征戰殺伐的專業書,他還是愛讀的。
  •   袁世凱舊照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的同時,他又從袁保慶那裡學到了為人處世之道。袁保慶身為朝廷命官,數十年官場風習的磨鍊,使得他對人生的感悟很深。袁保慶常常把感悟教給這個義子。這些感悟頗為有趣,今日讀來,也非常有意思,如:“人言官場如戲場,然善於做戲者,於忠孝節義之事,能做得情景畢見,使聞者動心,睹者流涕。官場如無此好角色,無此好做工,豈不為伶人所竊笑乎?”袁世凱後來於官場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早期教育。
  •   讀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通常評價袁世凱的“不學而有術”其實是誤解。袁的不學,是有所學有所不學,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學習。這何嘗不是一種明智?
  •   所以,他雖然讀書並不用功,但是,才氣卻是有的。十三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豪氣無二,而文采尤過之,從中不難看出少年袁世凱的才華和抱負。
  •   他為學不喜歡文章,僅僅為應試科舉勉強學習了一點八股的技法。袁世凱的文章寫得極度另類。也是在他十三四歲時,塾師命其作八股,恰巧其師與客人下圍棋,袁世凱忽然來了靈感,揮筆疾書:
  •   “道千乘之國,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厭詐也,治國亦不厭詐也。治國非為著棋乎?”
  •   其師看畢,大驚失色。據說袁保慶在看過這篇八股後說:“這個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滅門,也是可能的。”
  •   稍大些,老師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的八股文章從整體上看,糟糕得一塌糊塗,不過其中兩段卻的確讓人驚歎:
  •   “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   能將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寫得如此豪放,雖然不合體制,倒的確是很難得。
  •   袁世凱既然胸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業,當然也希望自己有“傳世之文”,所以也搞過一點文學。他的詩不計平仄,不講對仗,一味以氣勢取勝。十五歲在南京時,袁世凱曾登雨花臺,作七律一首,題為《懷古》:
  •   我今獨上雨花臺,萬古英雄付劫灰;
  •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郁何時開;
  •   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   他業餘時間還組織過文社“麗澤山房”和“勿欺山屋”,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文藝生活。但終究不是這塊料,“高考”失敗後,一怒之下,燒燬了所有的複習資料,說大丈夫要效命疆場不應窩囊在教室裡。終於,他帶著幾十個人跑到登州府,找到父親的好友、一位叫吳長慶的“慶軍”首領當了大兵。
  •   當時天下越來越亂,他少年時代的學習經歷,使他終究還是以做事的才幹取勝。這個人最厲害的就是亂局中取勝,越亂越成功。按老官場的標準,他也確實能力強,做地方官,搞外交,練兵,辦洋務,沒一樣不成的,沒一樣不體面的,而且全是真功夫,不像北洋水師成了“銀樣蠟槍頭”。後來,他甚至慶幸自己沒有科舉成功,否則,人間只是多了一個腐儒。
  •   (二)緊盯紫禁城,做大事要有大靠山
  •   老袁還是小袁的時候,就很會交朋友。任何人,都不會拒絕一個講義氣,豪爽而又有錢,簡直天生就是朋友坯子的人。李尋歡也是這樣的人。
  •   最關鍵的是小袁不傻,而且精明過人。他不是什麼人都交,只去拉攏那些潛力股,如徐世昌,這一點和胡雪巖很相像。也就是說,小袁的便宜很好佔,但不是誰都能佔。
  •   但小李探花就不行了,他交朋友,只憑愛好,不重實利。搞政治的人,如同商人一般,得“重利輕別離”。所以,李尋歡辭官是對的,他幹不了政治。
  •   這對我們的啟示也很明顯,就是當你給人好處時,只給少數人,這叫激勵,如果一人一份,那就是福利了。
  •   從所知史料來看,袁世凱堪稱政治強人。如果不把天下作為滿足自己一己私利的工具,又有幾人肯孜孜追求這無上的權力呢?
  •   每個人的發跡,歸根結底都是靠“關係”,靠人生路途上不同的“貴人”關照、提拔,這是很難否認的。甚至有人深有感觸地說:“最大的法,不是憲法,而是看法。”關鍵人物的一念之差,可以成全你,令你花上幾千塊請客慶祝,也可以讓你萬念俱灰,深夜裡默默流淚。
  •   我們年少時往往張狂,認為自己今後一定無所不能,給自己開出鉅額的期票。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理想越來越小,目標從大官大科學家大作家縮小成處長科長副研究員。這時就會認為自己當年可笑。其實沒什麼可笑的!年少時,涉世未深,坐井觀天,紙上談兵,自然就會認為自己可以一手擎天,能夠一往無前,當人生歷程漸行漸高,漸行漸遠時,就明白了世界並非為你一人存在。要想成功,就要像在北京西單商場門口擠公交車一樣,要站準位置,擺好姿勢,要耐心等,用力擠,還要“穩準狠”,同時要正確認識插隊現象。當你奮力擠上車後,往往發現有些人根本就不必和你競爭,他們有自己的小車,人家一溜煙似的把你甩得沒影了。這時,你要擺正心態,不能像個憤怒青年一樣地抱怨。
  •   在擠車時,人們前後左右推拉擁搡,這時,要是有人拉你一把,你將何等地爽啊!同理可證,成功的訣竅就在於你怎麼去尋找、去開發這些“關係”,讓這些“關係”成為升遷的“助推器”。其實,成功者和庸碌無為者的關鍵區別也就在這裡:成功者知道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他關注的“關鍵人物”,知道如何贏得這些關鍵人物的支持,使他們在自己身上“下注”——投資於自己的前程!
  •   袁世凱,就是這樣的人!他具有靈敏的政治嗅覺,他能迅速地捕捉各種權力關係中的潛在脈絡,將這些脈絡一絲一絲地往自己身上牽連,最後他自己可以安然躺在這千絲萬縷的權力經緯中指點江山。且看他是如何編織這張網的。
  •   女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代,專業一直是做飯洗衣,連個知縣都當不成。可是大清就比較另類,女人當了實際掌權者。那時,紫禁城裡的西太后,一邊逗著八哥,一邊說話。她說:“要教訓教訓洋人。”義和團就蜂擁至東交民巷。她說:“皇上該歇息了。”光緒就被炒了魷魚。這是頂級危險的政治人物的典型。她的危險之處就在於,身居高位,無治國之才,卻極精於權術。在這樣的官場生態環境下,我不禁為袁世凱捏了一把汗。誰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何況還是一隻母老虎。但介於牛A與牛C之間的老袁,他就能玩得轉。他與榮祿、奕劻先後兩個軍機領袖保持了親密關係。
  •   其實,慈禧對袁是一直有顧慮的,榮祿曾經說過一句話:用袁,大清未必亡國;不用袁,大清肯定亡!袁世凱憑藉他的勢力與手腕,已經是尾大不掉的威脅了,大清既懷疑他,也離不開他,說白了,已經沒轍了。而且,袁世凱向上爬的慾望是如此強烈,甚至敢於出格地擴大自己的人脈。按道德判斷,袁世凱是吳長慶帶出來的,他就應該忠於吳長慶,可是老吳在淮軍系統裡雖資歷老,但慢慢落後於另一個老大——李鴻章,這時袁就漸漸冷落吳長慶,而熱心追隨李鴻章。以袁世凱的頭腦,他當然看得出吳長慶是沒辦法和李鴻章抗衡的,靠老吳這棵枯樹,是乘不到多少涼的。所以,袁早在朝鮮的時候就想盡辦法結交李鴻章,一回國,就去彙報工作。
  •   以後,在很多重要關頭,袁世凱都毫不猶豫地在各種權力靠山之間轉移活動,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這般舉動是由他對政治權力的慾望所決定的,換句話說,這是他的活動原則。但這樣的原則在張謇這樣看重“一僕不事二主”的人來說就是背叛吳長慶,是反水,是二五仔。於是,書生意氣的狀元張謇糾集老吳的幾名部下,寫了一封致袁的絕交信。而袁世凱沒有作答。可見,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不同的,沒必要爭論辯白了。不久,張謇就去專心地搞公司了,沒有繼續玩政治。
  •   十年後,兩人重聚了,這時候的袁世凱已經不是當年的袁世凱,張謇也不再是當年的張謇了。中國的政治改變了他們性情中很多本來最率真的東西,使他們拋棄純潔,融入職場。這是他們的幸,抑或不幸?很難說清了。
  •   袁世凱告訴我們:在造假的時候,千萬不要假設上司是蠢驢。也許他真的很愚蠢,但萬一他忽然聰明起來,那麼你一輩子的機會說不定就一把輸光了,至少在他手裡不可能翻身了。
  •   (三)生活中的梟雄本色
  •   清末官場有“三屠”之說:“士屠”張之洞,因他奏廢科舉,斷了士子做官之路;“官屠”岑春煊,因他在廣東大整吏制,導致無數人丟官棄爵;袁世凱則是“民屠”,這主要指的是他任山東巡撫時,在境內大肆殺剿義和團拳民,以致民間流傳歌謠曰“殺了袁黿蛋,我們好吃飯”,可見其殺戮之烈。
  •   袁世凱戎裝像袁世凱第一次殺人是在外國動的手。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他隨軍進駐朝鮮平亂。當時袁世凱年僅二十三歲,軍中職務是營務幫辦,屬於不入品的下級軍官,因在兵船達到朝鮮搶灘登陸時表現英勇,被授權負責督察軍紀。清軍到了附屬國難免驕橫,一夥士兵公然搶劫朝鮮百姓財物,被當地族長告到統領吳長慶處,吳長慶又羞又怒,當即傳令召袁世凱責問,不料袁世凱直接提了七顆人頭進帳面見,稱此七人搶劫民財,已按軍紀當眾斬首。於是族長拜服天朝軍威,清兵也被此強悍手段震懾,一時軍紀肅然。
  •   強悍是強悍,可這樣展現他的形象,未免單薄了。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中的袁梟雄吧,這也算文中插播的一點愉快的小片花。
  •   根據後代的回憶,袁世凱是從不用手絹的。但對於穿著卻比較講究,不用說在公共場合,就是在家裡吃飯,也要穿得整整齊齊,可見他的軍人做派。可他並不講究個人衛生。他的飯量很大,每天早上六時半要吃一大碗雞絲湯麵,而且吃麵的速度很快,一大碗湯麵,只需幾分鐘就風掃殘雲地吃個精光。這般狼吞虎嚥的勁兒,常常使得他那嘴唇、鬍子和整齊的衣服沾滿了湯汁,而對這不甚雅觀的汙跡,袁世凱從不動手,總是由他的姨太太們用沾溼的手巾幫他擦拭乾淨。冬天,他的每頓飯必備一個火鍋。他舀湯時常常把鼻涕掉進鍋裡,為此他女兒總是在他喝湯之前,先舀出一碗來單吃。倘若是遇著鼻涕流出的時候左右無人,袁世凱就用衣袖一擦而過,從不用手絹。粗曠的梟雄本色立顯紙上,這是張之洞等書生出身的大臣們斷然不會的。
  •   他有輕微風寒症,到了冬天穿得很多。上身是絨小褂、厚駝絨坎肩、厚毛線衣、皮小襖,外套一件黑色皮呢制服。下穿絨褲、厚毛褲,腳蹬一雙黑色短筒皮靴。居仁堂內燒有暖氣,他全身裹得嚴嚴實實,一遇上吃東西就滿頭大汗。夏天炎熱,袁世凱更是大汗淋漓。居仁堂雖有高級澡堂,但他卻從不“光臨”,而是讓姨太太們給他通體擦擦了事。袁世凱的習慣是一年只洗一次澡,即每年除夕洗一次。
  •   袁世凱的好色也為人們非議,大抵權力慾強烈的人,性慾也往往強烈,老袁一生娶了一妻九妾。元配於氏,是河南一個財主的女兒,不識字,也不大懂得舊禮節。袁世凱不喜歡她,生了長子袁克定後,就不再與她同居,只把她作為主婦看待。到袁世凱接任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場面大了,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勝任“第一夫人”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凱接見各國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見。忽有某國公使走到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禮,她當時不明所以,大為驚慌,嗯的一聲,把雙手藏到背後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尷尬。從此,袁世凱嫌她上不得檯盤,只把她作為一個牌位看待。
  •   大姨太太沈氏,是蘇州名妓。袁世凱在21歲的時候,由於科舉無望,不得不輾轉北京、南京、上海求出路,一無所獲,不料卻在煙花柳巷中尋到了一位紅顏知己。原來袁世凱流落上海,孤獨無著,便來到一間青樓妓館排遣煩悶,恰遇一名江蘇籍的沈姓女子,兩人言語投機,相見恨晚。沈姑娘良言勸導,一面稱讚袁世凱氣度不凡,應振作精神求取功名,不能自甘沉淪埋沒七尺之軀;一面解囊資助路費激勵袁世凱繼續尋求前程。袁世凱大為感動,遂一洗萎靡之態,與沈姑娘灑淚而別再度啟程,終於在奔波廣東、天津、山東一番鑽營後,於1881年投入淮軍統領吳長慶麾下,開始踏上其建功立業之路。等到在朝鮮剛剛立穩根基,不忘舊恩的袁世凱便立即將這位風塵奇女子接到朝鮮納為姨太太(袁世凱已於1876年娶於氏為妻並生子克定),善加寵護,成就了滾滾紅塵裡的一段佳話。
  •   二姨太太李氏則是朝鮮人。這是晚清大臣中,袁世凱很另類的一個表現,也算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體現吧。當時,袁世凱任駐朝商務代表時娶朝鮮王妃的妹妹金氏為妾。金氏嫁袁時,帶了兩個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吳氏。袁世凱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這三個姑娘(即金氏、李氏、吳氏)一併收納作為姨太太,並且按三人年齡大小,排定李氏為二姨太太,金氏為三姨太太,吳氏為四姨太太。李氏由陪嫁丫頭升為姨太太后,給袁世凱生了六個兒女,即長女伯禎(成年後嫁與清兩江總督張人駿的兒子)、五子克權(娶清兩江總督端方的女兒為妻)、七子克齊(娶民國總理孫寶琦的女兒為妻)、十子克堅(娶民國陝西督軍陸建章的女兒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羅雲章之女為妻)、六女禎(嫁與民國總理孫寶琦的兒子)。
  •   三姨太太金氏。她本是朝鮮王族,原以為嫁給袁世凱做“正室”,沒想到過門以後,她和自己陪嫁的兩個丫頭都做了袁的姨太太,所以整天鬱鬱寡歡。她為袁世凱生了五個兒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禎、八女(早亡)、十女思禎。
  •   最小的姨太太葉氏本是南京釣魚巷的妓女,嫁給袁世凱純粹是“誤會”。原來20世紀初袁做直隸總督時,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辦事,袁克文在釣魚巷認識了妓女葉氏,兩人一見傾心,互訂嫁娶盟約,葉氏並將其玉照贈袁克文。克文回去向父親磕頭覆命時,一不小心葉小姐的照片從口袋中滑了出來,掉在地上。袁世凱指著連聲問:“是什麼?那是什麼?”袁克文不敢向父親談自己的兒女私情,情急智生,他說:“在南京給父親物色了一個好看的姑娘,所以帶回來這張照片,看父親是否喜歡?”袁接過照片一看,果然很美,連聲說:“好!好!”接著,就令人去找葉氏,這姑娘還以為是袁克文派人來接她,喜出望外,欣然就到。可是,萬沒想到洞房花燭之夜,那意想中的翩翩美少年,竟變成了一個滿嘴鬍鬚的老頭兒,其哀怨之情不言而喻。
  •   在野史逸聞中,某些帝王將相也被史官描寫成某種珍禽猛獸的轉世,如劉邦是龍,曾國藩是蟒蛇,而袁世凱是被描寫成蛤蟆之類的。這隻能代表人民對復辟帝制的不滿,不是歷史了。
  •   袁世凱的復辟是鐵案,翻不得。不少人以其受了長子袁克定的欺騙來開脫。這裡,筆者不想去討論歷史的真假,只想講講那一樁趣事——“只有一個人看的報紙”。當時,袁克定想當太子,十分支持稱帝。他認為,一旦帝制建立,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為了促使其父早下決心改制稱帝,袁克定和袁世凱的幾個心腹親信策劃印製了一份專供袁世凱一人閱讀的《順天時報》,報紙上刊登的是清一色的擁護帝制和讚揚袁世凱的文章。袁世凱對這份報紙十分滿意,每天必看。袁世凱稱帝之後,這份特殊的報紙還在印著,袁世凱一直被矇在鼓裡。
  •   有一天,袁世凱的一位大臣趙爾巽前來謁見,當時袁世凱不在,趙看到袁桌上有一份《順天時報》,順手拿起翻看,大為驚奇。正在此時,袁世凱來了,問趙怎麼回事。趙結結巴巴地回答:“這份《順天時報》怎麼和我家的那份不一樣?”袁世凱立即派人去趙爾巽家拿來他的一份《順天時報》,兩張報紙一對照,方知自己上當受騙。
  •   這些趣聞究竟史上是否實有其事自然很難考證,畢竟或卿卿我我、或密室同謀、或深宮內院,又是無關宏旨的一時失態之狀,即便是真有,怕也不會有正史去記載這種小事。我倒是願意去猜這些細節印證我心目中的袁梟雄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