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論聰明智慧才能誰是最厲害的?歡迎網友們交流與評論?

Liaokong了空


論聰明才幹不光只論身前事,如何善終才能體現自己的智慧,兩者相結合,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在三國這些文人之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賈詡了。

因為魏國最終笑到最後,所以在這裡只點評魏國的士人。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

曹丕稱帝后,拜程昱為衛尉。中途病死,享年八十餘歲,善終。

但我們來看陳壽對他的評價:昱性剛戾,與人多迕。程昱、郭嘉、董昭、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彧,而所料,是其倫也。

程昱性格剛厲,與人多有不合,雖然才謀出眾,但是不如荀彧,所以他不是最厲害的那個。

我們在來看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今河南許昌)人。被稱之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郭嘉等大量人才。

可以說荀彧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但心懷漢室,一心想漢室中興,所以最終被曹操所顧忌,服毒自殺。雖然才能出眾,但守舊觀念嚴重,不算最厲害。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人,被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我們先看其身前成就。獻計郭汜,李傕反攻長安,王允敗。獻計張繡,聯合劉備,實力大增;獻計大敗曹操,曹操方曹昂,典韋戰死。又勸張繡投奔曹操,並分析曹操不會因這種事情而對張繡不公。

張繡曰:“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詡曰:“不如去從曹操。”繡曰:“吾先與操有仇,安得相容?”詡曰:“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繡從其言,請劉曄相見。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於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還有很多事情,有興趣的可以找找賈詡的故事仔細看看。

我們在來看看做人方面。

李,郭等人相互猜忌,賈詡奮力勸阻,平息事端;跟段煨共事時,段煨十分懼怕賈詡奪權,賈詡知道之後,心不寧,便果斷離去。事實上,賈詡這麼做,就他自己認為,一是,自己本無其意,免起事端,該走;二是,賈詡自己走了,段煨高興,就不會害其家人。一舉兩得。於是就投奔了張繡;明哲保身,以一降臣位置自謙,再曹操帳下基本不開口,到開口必定命中要害。

另外,賈詡都被每一任主公引為心腹,這無疑不是賈詡做人的本事。

曹丕稱帝后,封為大司馬,列位三公,不久病逝,享年77歲,被稱之為“毒士無雙”。

司馬懿,做人我是非常佩服的,但生有反骨,曹操生前還能剋制,曹丕稱帝后就漏出了狼子野心,死後對他的評價也是分兩級分化,爭議太大。郭嘉聰明絕頂,但為人不太好,時常與人結怨,死的也太早。

終上所述,論聰明智慧才幹,賈詡當之無愧。


小白讀秦漢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聰明是指對待某事某物有著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智慧是指能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可以聰明與智慧是兩個維度,三國中聰明的人肯定三分天下的諸葛亮肯當其衝,論智慧,眾人皆知的司馬懿非他莫屬。既能決策,又有想法,還有邏輯的人,三國中有沒有呢?當然有,那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國君主裡最成功的

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首先,曹操的名頭就非常多,政治、軍事、文學、書法。在三國時期,統一既是目標,劉備與孫權沒做到,曹操做到了,所以結果上是成功的。

  • 曹操的軍事能力非常突出,在官渡一戰中,曹操非常理性的與袁紹做了比較,採用合理戰術最後給袁紹致命一擊,統一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後,唯才是舉,屯田養民,給轄區百姓一個安定環境

  • 知人善任,在用人上就能看出曹操的大氣,他手底下的人有謙謙君子也有狡詐之徒,但曹操都能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徵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于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 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

  • 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繡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繡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曹操可以原諒背叛,但不能接受無能。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所以說曹操是既聰明又有智慧的,才能最後完成統一大業,不過最後司馬懿坐收了漁翁之利。

人無完人

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覺得曹操真是心狠手辣,自負至極!

司馬懿在晚年時期,曾詢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讓他談一談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人如何?雖說此時司馬家已經掌控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昭更是司馬家未來的家主,但談及曹操時,司馬昭依舊有些畏懼,並沒有對曹操進行任何評價。而就在此時,司馬懿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曹操“剛愎雄猜”。而這四個字,正是曹操此生最精闢的總結,因為曹操自信到近乎自負,也生性多疑,因此這四個字就是曹操這一生性格的總結。

【總結】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確實是讓人佩服的,既聰明又有智慧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人無完人,如果曹操有劉備的以德服人,那就是近乎完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學習他人之所長,才能使我們成長,不能光看短處,要多看長處。畢竟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十二十頁


三國時最聰明的八個人,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人不服

三國時期,群雄涿鹿中原,在這場激烈的爭奪戰中,湧現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那些智慧過人的代表。

第八.桓範

桓範,字原則,是沛國的人,是魏國時期很有聲望的文學家、大臣。桓範被人尊稱

為“智囊”,在高平陵之變時,桓範就給曹爽出謀劃策,將魏帝帶到許昌去,可是曹爽不停他的勸告,後來曹爽被司馬懿給殺掉了,桓範也沒餘倖免。

第七.法正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人,是東漢時期有名的謀士,開始的時候是跟著劉璋的,後來又投奔劉備,在隨劉備進入漢中的時候,曾出謀劃策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殺死。這個法正比較擅長出奇制勝,深得劉備的賞識。可是天嫉英才,在四十五歲時法正死了,劉備竟然哭了數日之久。

第六.荀

荀,字文諾,潁川人,是東漢末年時的政治家、戰略家,曾被袁紹當做上賓來對待,後來投奔了曹操。荀曾在戰略方面給曹操規劃了一統北方的軍事藍圖,並在數十年裡都在幫曹操處理軍中事務。只是後來反對曹操稱王被毒死。

第五.荀攸

荀攸,表字公達,是荀的侄子,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的謀士,擅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及軍事策略。曹操征討呂布的時候,荀攸出奇謀水淹邳城,將呂布生擒。官渡之戰的時候,荀給曹操獻策聲東擊西,將文丑、顏良殺掉。後出計謀將袁紹的糧

草給燒掉了,並勸說曹操接納許攸,奇襲烏巢,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任職過曹操的大都督,擅長出奇策,多次顯著的功績,如兩次成功的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以及遠征平定遼東。

第三.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曾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以及諸葛連弩,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第二.郭嘉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著名謀士,郭嘉原是袁紹帳下的謀士,後來又投奔了曹操,他輔佐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功不可沒,世人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也誇讚他見識過人。

第一.賈詡

賈詡,字文和,他是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赤壁之戰時,賈詡曾規勸曹操不應徵戰江東,曹操不聽兵敗,後賈詡出謀劃策,離間馬超、韓遂,幫助曹操拿下了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選定上,暗助曹丕成為世子。





金石有道


  •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要說三國中聰明智慧才能誰最厲害,我覺得是曹操的謀士------賈詡。

  • 賈詡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人物。他智謀超群,算無遺策,漢末群雄誰都不能輕視他,然而卻“謀”有餘而“識”不足,善於謀身而不善體國,其智謀才華不免流於權術詭詐;他“經達權變”,縱橫權術,生榮死哀,子孫昌盛,成為武威賈氏望門的始祖;他輕忽名節,德行有闕,又成為當時與後世訾議的對象。

  • 賈詡在曹操謀士裡面我認為很突出的,善於分析形勢然後作出好的意見。不過他幫張繡打曹操的時候害了曹操打敗仗這點我認為不高明,畢竟張繡的能力和實力無法於曹操抗衡,不過後來他帶張繡投靠了曹操算是為自己和張繡有了個好的靠山。然後在忠心耿耿地為曹操辦事,最後安度晚年,那也算是三國裡面的聰明人吧!
  • 賈詡在董卓死後,獻計於其舊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長安。後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擊敗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為世子。然而後世對其評價也頗高。
  • 《唐會要》將賈詡列為“八君子”之首,言“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何千里評價“詡之識略,實蓋一時。”
  • 易中天認為,“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觀點。喜歡可以採納,謝謝!


湯姆數據排行


個人認為是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為人聰穎,善謀奇策。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懿,論權謀之術,要超過諸葛亮的。可以說,能在謀略方面讓諸葛亮頭疼的人,也只有一個司馬懿了。若是除去《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司馬懿的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畢竟,最終的結果說明了一切,諸葛亮是被司馬懿的計謀給拖死的。

因為當時司馬懿所處環境險惡,曹氏宗族,除了皇帝都想要害死他。然而即便如此,司馬懿仍然能迫使曹氏宗族不得不啟用他,前線效力,背後還要防備暗箭,破解了諸葛亮數次伐魏,可謂大才、奇才!

能夠最後將三國一統的人,肯定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雖然最終統一三國的不是司馬懿自己,但他功不可沒。相比諸葛亮的結局來說,司馬懿要好得多。司馬懿最厲害的一點是懂得隱忍,在一直被曹家猜忌的時候能保全自己;在關鍵的時刻發動一擊,說明他並不是軟弱,而是善於後發制人。

從最終的結局的來講,司馬懿是謀略最為厲害的人,躲過了各種政壇的災難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把曹家全部打來趴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和他對敵了,奠定了一統三國的基礎。


我也不胡來


很高興回答此問題,要說聰明才智這個人最容易忽視,但他的實力不容小覷。那就是魏國—荀攸。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麾下三大謀士荀彧、賈詡和荀攸中讀者往往記得毒士賈詡之謀,食漢祿的荀彧,卻少有人記得“某主”荀攸。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他出名很早,在13歲時靠他的聰明才智,慧眼識相,幫助叔父揪出了殺人犯張權,這件事發生後人們開始對荀攸的才智刮目相看。

曹操在迎獻帝並定都許昌的時候,曾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在曹操迎漢帝之後,他決定輔佐曹操,自荀攸輔佐曹操以來,幫助曹操利用分而治之的戰略解白馬之圍;利用水淹之策敗呂布,贏官渡之戰,一統北方。甚至於曹操都曾感慨,即便有無數謀士輔佐,他依舊對荀攸極為推崇。

政治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史書描述“他深密有智防”。曹操讚譽他“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這個時候讀者說了,他這麼厲害為什麼名氣很小呢?這與他做人做事謹慎低調有關,荀攸做事矜矜業業,他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參與世子之爭,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事情。正因為荀攸不夠吸引眼球,因此才會在歷史長河之中名聲不顯。





阿里薩讀書


我認為聰明智慧的人,不僅要算無遺策,還需要做到善始善終。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賈詡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數一數二的。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尤其對於身處亂世,過著朝不保夕,提心吊膽的日子的人們來說,能夠善終似乎成了一種奢望。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潮流之中,能夠始終站在浪尖上的弄潮兒,不僅需要一身過硬的本領,也少不了通達的智慧和心態。

今天,我們就試著領略一下以高位高壽善終的賈詡的智慧。

賈詡

借勢

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借勢,也叫借東風,還有個不好聽的說法,也叫“狐假虎威”。無論在日常生活、職場營銷,還是國際關係當中,都有無窮妙用。善於借勢,常常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事半功倍。而賈詡年輕時候就已經懂得這個道理。

賈詡年輕的時候,曾經被察舉為孝廉,到京師任職郎官。熹平二年,因為朝政黑暗,自己又身患重症,賈詡遂辭官歸鄉。到達汧水附近時,同行的幾十人被一群做無本買賣的氐族人盯上。氐人不僅謀財,還要害命。賈詡臨危不亂,急中生智,對氐人說:“我是段太尉(段熲)的外孫,你們不要殺我,我家人會拿重金來贖我的”。

段熲是當朝太尉,威震邊關多年,羌人、氐人對他都十分敬畏。這群氐人果然不敢傷害賈詡,好吃好喝把他給送走了。

在這個事例中,賈詡使用的不過是最簡單的借勢,但在性命攸關的情況下,他能想起來這招,而且演技過關,不被氐人識破,足以見得賈詡的急智。

此後“”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涼州動盪不安,賈詡又投身“素著威名於河、隴之間”的董卓麾下,一門老小得以保全,這也是借勢。

化被動為主動

董卓死後,牛輔也被殺害,西涼軍群龍無首。司徒王允又不許投降,李傕郭汜等一眾將領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心急火燎。

此處需插一語,西涼軍第二次作亂京師,王允也要付很大責任。縱使有千般不滿,萬般仇恨,也需待到秋後算賬。豈不知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何況是數萬驕兵悍將,你要人家性命,人家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的。

李傕郭汜之亂

不過也難說,當時李傕郭汜這等鼠目寸光的蠢人已經商量好,乾脆解散軍隊,偷偷跑到家裡躲起來得了。賈詡聽了嚇出來一身冷汗,你們死不要緊,別拉上我啊!他趕緊勸這幾人:“回到家裡,一個亭長都能抓住抓住你們,拿人頭請賞。現在手下大軍還在,為什麼不趁機反攻長安,打下了就可以尊天子以安天下,打不下來再考慮這些也不遲?

這就是所謂的一言興邦,一言亡國。李傕郭汜們如同醍醐灌頂,集結大軍攻破長安,誅百官,燒殺搶掠,整個都城人間地獄一般。

董卓死後,漢室剛升起的一點曙光被這一番話湮滅。

我們這裡暫且拋開賈詡的人品,從這個反敗為勝的案例當中,可以看出賈詡勝利的關鍵就是掌握了主動權。或許是西涼人骨子裡的彪悍,或許是亂世之中磨練出的狼性,賈詡知道,放棄抵抗只會陷入極端被動當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主動者往往是做好了萬全準備,而被動的人多是沒什麼準備的,以有心算無心,怎麼會輸呢?

中國古代的守城方,總會預留一支部隊,隨時準備出城作戰,因為單純防守主動權就全在攻城方那邊,他們可以調集大部分軍隊攻城而無後顧之憂,而守城方敢於出城作戰的話,攻城方就不得不做好防守方案,這樣進攻的強度也會小不少。

李尋歡和上官金紅決戰前,要趕到現場查看地形,天氣因素,為何?高手過招,不能有絲毫疏忽,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掌握主動權啊。

所以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無論在戰場還是商場,掌握了主動權,就掌握了大勢,勝利的天平就會慢慢向自己傾斜。

逆向思維和跟對老闆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只有跟對了老闆,才會有大展抱負的舞臺,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而選錯了老闆,只會是南轅北轍的結果,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賈詡看到李傕郭汜只知內鬥、耽於享樂,料他們終究不能成事,就離開長安去投奔段煨。段煨既高興又擔心,他知道賈詡智計無雙,對自己有大用,可是忌憚賈詡威望太高,怕他架空自己。

賈詡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沒過多久就聯繫宛城張繡,張繡立即派人來接賈詡。

有人問賈詡:“段煨待你這麼好,為什麼要去投奔張繡呢?”

答曰:“段煨對我有很深的猜忌,再呆在這裡早晚要被他所害。張繡沒有謀主,正是適合我輔佐的人啊。而且段煨知道我去別的地方,肯定會很高興,善待我的家人,”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賈詡所料。

官渡之戰時,袁紹派使者來聯絡張繡,希望能共同夾擊曹操。張繡很是意動,正準備答應,賈詡直接義正言辭地拒絕了——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是不會和你們同流合汙的。

使者走後張繡慌忙地問賈詡,眼下袁紹佔據河北,實力強大,不去投靠他去投靠誰?賈詡直言投靠曹操,他給張繡分析:

  1. 袁紹驕而無謀,好大喜功,優柔寡斷,雖然雄踞河北,兵強馬壯,但我斷定他不是曹操的對手。
  2. 袁紹眼下佔盡優勢,兵多將廣,我們過去也不過是錦上添花,得不到重視。而曹操正處於危急之中,我們現在投靠他無異於雪中送炭,必定收穫不小
  3. 曹操胸懷天下,禮賢下士,一定能不計前嫌

果然曹操知道張繡來降,喜出望外,給二人加官進爵,待遇優渥。賈詡給曹操獻出火燒烏巢之計,張繡也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賈詡獻計火燒烏巢

賈詡通過三次精準的抉擇,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明主。這些都離不開他對人性的洞察和逆向思維的妙用。段煨待他甚是禮遇,他卻要另覓去處;袁紹勢大,他卻偏偏要去投靠曹操。正是這種反常理而行之的思維,出人意料的同時,幫他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得到了最優的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善於運用逆向思維,考慮問題時換一種思路,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和賈詡形成鮮明對比的,無疑是同時期的荀彧,荀彧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簡直就是張良再世。他最大的悲劇就是心繫漢室,卻跟隨了漢賊,他想匡扶漢室,卻成了漢室掘墓人最大的幫兇,最後服毒自盡,殺身成仁,讓人唏噓不已。

一隻綿羊帶領的獅子,都是綿羊。一隻獅子帶領的綿羊,都是獅子——論跟對老闆的重要性!

跟對老闆,才華才能得以展示,跟對老闆,才能喝酒吃肉,跟對老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

間接路線

曹操和馬超戰於潼關,陷入僵持,向賈詡問計。賈詡輕描淡寫,一個“間”字,讓曹操茅塞頓開。派人離間馬超韓遂,然後韓遂來投,曹操大破馬超。

賈詡對人性的認知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西涼兵馬雄壯,那我何必非要與你剛正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孫子兵法》裡有“上兵伐謀”之說,賈詡的離間計有四兩撥千斤的奇效啊!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問題,有些難以解決時,沒必要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直接路線不行我們就換間接路線,硬的不行就來軟的,要學會變通,發散思維,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潼關之戰

學會站隊

曹操後期,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趨於白熱化。按照賈詡明哲保身的思維,他應該遠離這個政治漩渦才對。可他卻並沒有保持中立,他指導曹丕修身養性,涵養自身,孝敬父母,以靜制動。之後有一天,曹操和賈詡在一塊時,問他立儲的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危險,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歷史上多的是大臣因參與立儲之事而被君王猜忌,迫害的案例,陸遜之死,就是這個原因。

給聰明點的大臣,這時候往往會裝糊塗,打馬虎眼。

而賈詡沒有,他對曹操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

一針見血、殺人誅心!袁紹、劉表怎麼敗亡的,廢長立幼啊!

曹操從賈詡的態度,知道曹丕頗得人望,連賈詡這個老油條都支持他,大勢已成。自己再喜歡曹植,也沒辦法了,這簡單一句話使曹操堅定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決心。

而曹丕即位後也沒有虧待賈詡,讓他做了太尉,還封了魏壽鄉侯的爵位。

加入曹操問他的時候,他選擇了中立,沒有替曹丕說話,曹丕會這麼優待他嗎,又是加官,又是進爵的,肯定不會的。不給他下絆子、穿小鞋就不錯了,曹丕可不是什麼大度之人,于禁、張繡都是他逼死的。

所以有時候明哲保身固然安全,可是也會錯過許多機遇,選擇站隊雖然有失敗的風險,但是卻掌握了主動權,可以一搏。沒有人會喜歡首鼠兩端的騎牆派,也沒人會喜歡太過自保的中立派。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個都不選只能餓死。學會站隊,是亂世當中最基本的操作要求,放之四海而皆準。

賈詡與曹操

功成身退,低調謹慎

好不容易身居高位,功德圓滿,照理說該好好享受生活了。賈詡卻沒有,他選擇了深居簡出,做一個獨臣。他的子女結婚,也都是找的平常人家而非貴戚大族。

這正是道家思想的“大隱隱於朝”,也是賈詡大智慧的表現。

賈詡知道自己不是跟隨曹操的元從,又有深謀遠慮,難免被曹操父子猜忌。索性就選擇了這半隱士的低調生活,也得以善終。

從這裡我們可以學到,居功自傲是要不得的,低調謹慎是離不開的。藍玉和年羹堯都因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而被滅,范蠡、張良卻依賴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終。低調是成熟的體現,也容易帶來人們的好感,自大卻往往招人討厭,帶來敵人。在自身實力沒有到達一定程度之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做法才是王道,韜光養晦才是亂世之中的生存哲學。

賈詡歷經東漢四朝,曹魏兩帝,在兵荒馬亂的亂世,能夠封侯拜相,以七十七歲的高齡離世,可以算得上是三國時期的大贏家了,他的智慧也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煮酒放歌


個人認為,三國最聰明的是陸遜。

陸遜一敗關羽,再敗劉備,屢敗北魏南侵的部隊,使用的都是極為巧妙的軍事智慧,一生沒打過敗仗。陸遜在軍事上的聰明智慧,在三國裡位列第一。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多爾袞愛新覺羅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越是有智慧的人,故事越少。因為什麼呢,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會提前規避風險,就算一時沒算到,困難臨頭了,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所以,越是有智慧的人,其人生在外人看越是平平淡淡、波瀾不驚,以至於讓後人沒有可以描述其人生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說在《三國》中,誰的故事越多,誰的名望越大,誰就是最有智慧的。三國裡聰明的人一抓一大把,但凡能叫的上名字來的謀士,都是聰明人。但是聰明和智慧是兩個維度的東西,智慧要比聰明高一個維度。

真正有智慧的人我認為是魏國的賈詡。其人物傳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別的不說,就憑他能歷經曹操,曹丕兩朝不倒(要知道荀彧都被曹操賜死了)。活到七十七歲才壽終正寢,死後配享文帝太廟。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