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陳龍村,挨著荊州開發區,位於新荊州機場附近,屬於荊州市沙市區岑河鎮管轄。全村共有3000多人,平均每人僅有耕地2畝左右。雖然離荊州城區只有幾公里,但村裡一直沒有產業,過去在岑河屬於貧困村。

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陳龍村,由原黃場村與陳龍村合併而成。歷史上的岑河因處於“雲夢大澤”,曾經是著名的竹海,世代的岑河人以竹為生,而黃場人更是竹製品的中心。各種各樣的竹子製品,如竹籃、竹床、竹椅子等黃場人都可以巧手編制,從沙市一直潛江,到處可以見到黃場竹製品的身影。黃場村也小有名氣的富裕村。

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可在七八十年代,為了發展糧食、促進生產,大量的竹子被砍伐,岑河竹海蕩然無存。黃場村的人也失去了生存的飯碗,只有扛起鋤頭開始務農。可大部分人一直以竹為生,農業生產很生疏,漸漸的黃場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甚至有了“好女不嫁黃場人”的歌謠。

如今,陳龍村的人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全村人再次把編竹的手藝撿了起來。更是在全村掀起了學習的熱潮,年輕人紛紛向技術熟練的老人們學藝。村裡組織能人成立了竹製品銷售公司,將全村的工匠們組織起來,讓他們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編制出更高水平的竹子工藝品

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陳龍村人用編制的竹床,售價在10萬元以上,深得客戶喜愛。

陳龍村人,不滿足於此,還要打好竹文化的牌。

在村裡建設工匠陳列館,擺放了陳龍村人自己編制的各種精美的竹器。

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還藉此打造竹文化特色鄉村旅遊名村,在村子四周重新種植了幾十種適宜在岑河生長的品種,重新營造起竹海的景觀。打造百竹園,並組織本村的匠人,在村子的四周編制竹柵欄,甚至還有全用竹子編制的旅遊廁所、涼亭、大舞臺等各種景觀。

吸引了大量的荊州人來此休閒度假。不少人也開上了農家樂,如今陳龍村經營的紅紅火火,又再次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荊州郊區的這個村 只有3000多人 卻有個“荊楚第一”的美譽

如今陳龍村全力打造竹文化特色村,以竹製品銷售為主,並附帶鄉村特色旅遊。培養了大量的編竹工匠,成了名副其實的“荊楚工匠第一村”。

閒暇之時,大家可以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到陳龍村來。品嚐鄉村特色美食,欣賞荊州近郊竹文化特色村,也可以採購獨特的竹工藝製品。

岑河也不止有陳龍村,還有荊州最佳的觀賞銀杏地,位於定向寺內1700多年的荊州第一大數,還可以去岑參紀念館,瞭解這位唐代邊塞大詩人在岑河的點點滴滴。

只有3000多人,卻有著“荊楚第一”美譽的陳龍村歡迎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