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現在發達的經濟社會中見到幾個膚色不同的外國人並不稀奇,但是在我國曆史上的某些朝代去很稀奇,比如說閉關鎖國的清朝。可以在唐朝,人們卻把擁有崑崙奴為時尚,這裡的崑崙奴就是異域人。

一、為何叫崑崙奴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崑崙奴

“崑崙奴”、“僧袛奴”、“黑小廝”、“烏鬼”等稱呼常見於唐宋小說和詩歌中,“崑崙奴”更多見,且成為諸多武俠作品的描寫對象。從稱謂上來看他們處於下層地位,或為官奴或為私奴。

在唐帝國的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市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種,其中有類人頭髮捲曲、皮膚黝黑,被稱為“崑崙奴”。從字面意思上“崑崙奴”似乎是從一個叫崑崙的地方來的,“崑崙”在中國歷史上出現較早,是指山名。《淮南子·原道訓》中寫道:“經紀山川,蹈騰崑崙,排閭闔,淪天門。”高繡注:“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千裡。”這裡說的就是西域的崑崙山,今稱為喀喇崑崙山。

懷胎十月,生下崑崙兒。布袍批襖火燒氈,紙補箜篌麻接弦。更著一雙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門前。——唐·崔涯《嘲妓》

在崔涯《嘲妓》中所寫的崑崙奴顯然是生於唐朝大地上的小孩,但是依舊被稱為崑崙奴,可見“崑崙奴”已經成為這個人群固有稱謂。

張籍在《崑崙兒》中描繪道:“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耳穿,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棉裘。”這首詩說崑崙奴的老家在“海中州”,大概應該是南洋的多山之島,在《新唐書·南蠻傳》中記載:“由彌臣至衝朗,又有小崑崙部,王名茫悉越,俗與彌臣同。由砷朗至祿羽,有大崑崙國,王名思利泊婆難多珊那。”說明在南蠻之地有叫做“崑崙”的地方。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崑崙奴

而在《瀛寰志略·亞細亞·南洋各島》中寫道:“謂真臘民色甚黑,號為崑崙,唐時所謂崑崙奴也。今考南洋諸島番,面色大半皆黑,不獨真臘為然,且黑有甚於真臘者。”“真臘”是中南半島的古國,又叫佔臘,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內,其是海上貿易之路的必經之地。而在南宋地理學家趙汝適的《諸蕃志》的《海上雜國》條中說道:“崑崙期國在西南海上,連接大海島……西有海島,多野人,身如漆黑,虯發。誘以食而擒之,專賣與大食國為奴,貨價甚厚。”由此可知“崑崙奴”的名稱與地理名稱有著密切關係,也與崑崙神話的傳播有著聯繫。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真臘位置圖

二、崑崙奴如何來到中原

一些異域人的輸入對當地有著各方面的影響,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朝代,宋代時一個經濟發達的朝代,元朝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所以這三朝從外而來的人也較多。那麼,眾多的崑崙奴到底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到中原的呢?

1、戰爭勝利後的戰利品

交州刺史以兵討林邑,敗之,追擊至於崑崙。——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大業元年)夏四月癸亥,大將軍劉方擊林邑,破之。——《隋書·煬帝本紀上》

開元初,安南首領梅玄成叛,自稱“黑帝”,與林邑、真臘國通謀,陷安南府,詔思勖將兵討之。——《舊唐書·楊思勖傳》

在中原歷史口中的南蠻似乎始終不老實,隔段時間非要讓中原王朝去打一打調教調教,而根據上面諸多記載,有的戰爭甚至打到了南洋的崑崙之地,戰勝方不免會俘掠一些戰利品,而極其少見的膚色樣貌不同的崑崙奴就成了最好的戰利品。

而在唐代時,就有著將俘虜當做奴隸的習俗,白居易就在其詩作《縛戎人》中就描繪了一位突厥戰俘的經歷。這樣的描寫在唐代小說中也有關於崑崙奴的刻畫,如《傳奇·崑崙奴》中就有一個名叫磨勒的能夠身懷絕技、飛簷走壁的崑崙奴。所以可以說有一部分崑崙奴應該就是通過征戰勝利之後俘虜而來,一來邀功請賞,二來是戰勝範圍的證明。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西晉胡俑

2、貿易路上的人口販賣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條著名的絲綢之路,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各國的經濟貿易源源不斷,現在中原的很多食物都是外來物種,如石榴、葡萄、胡椒等,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別的商品,比如活生生的人。

(墨君和)母懷妊之時,曾夢胡僧攜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與爾為子,他日必大得力。”——《劉氏耳目記·墨君和》

《劉氏耳目記》中的胡僧是來自於阿拉伯以及西域少數民族的僧人,而其中的“墨君和”又被稱為“墨崑崙”,從上面的記述中可以知道“面色光黑”的崑崙奴大多是被胡僧帶進中原的。唐朝文獻對這方面的記載頗少,但是並不影響唐朝吸收和消化胡人文化的進程。除了唐代小說和詩歌中有崑崙奴的記載,在近代說發現的墓葬中卻有他們的身影。

在唐太宗第五個女兒長樂公主李麗質墓葬中就發現了及其少見的崑崙女奴形象,在墓葬的甬道東壁上壁畫上五個女性中第三個女人與其他不同,她皮膚顏色偏深,短捲髮,戴大耳環,塗著紅唇,手持丁字杖,衣服及面部有部分殘缺,從壁畫中人物穿的窄袖袍,這個女人就是崑崙女奴。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唐長樂公主墓壁畫崑崙女奴

在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捲髮的男傭也是比較常見的,從陝西省長安縣裴氏小娘子墓就出土了兩個人傭,兩個人都捲髮凸目膚黑,在鄭泰墓墓出土大眼睛捲髮、戴著項圈的人傭,陝西省長武縣棗園鄉郭村也出土了黑皮膚、光著雙腳、似乎在跳舞的捲髮男傭。

不光是唐朝墓葬裡出土了眾多崑崙奴,在其後朝代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崑崙奴人傭。而這些崑崙奴就是通過商貿之路進入中原的。在趙汝適的《諸蕃志》的《海上雜國》條中說:“誘以食而擒之,專賣與大食國為奴。”就是說這些崑崙奴可能不是直接來到中原的,而是“先專賣與大食國為奴“,而大食國真是西域以西的中西亞國家,然後又由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再次販賣到中原地區的。

海上方向,在中國南方海港也存在著奴隸交易,根據日本人真人開元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海盜馮若芳劫掠了波斯商船,把貨物一樣納為己有的還有奴婢,又記載“奴婢住處,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總是若芳奴婢之住處也。”這就說明中原崑崙奴來源的另一個渠道就是海上貿易。

3、向中國天朝上邦的朝貢

室利佛逝……咸亨至開元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袛女各二及歌舞。——《新唐書·南蠻傳》

元和八年,(訶陵)獻僧袛奴四、五色鸚鵡、頻伽鳥等。——《新唐書》


崑崙奴從哪裡來?他們真的是最下等的奴隸麼?

狼牙修國使 蕭繹《職貢圖》(宋摹本)

諸如此類的朝貢記錄有很多,其中的“僧袛奴”也是和“崑崙奴”一樣的外來異域人。雖然朝貢所帶來的崑崙奴數量極少,但是既然有以擁有崑崙奴為榮的時尚,大戶人家自然也不甘人後,通過各種途徑引入異域奴婢。

三、“奴”真的是奴隸麼?

“崑崙奴”、“僧袛奴”等等,難道叫某某奴的人一定就是下等的努力麼?不一定!因為“奴”的本義是罪人,而以“奴”為小名字的習俗最早開始的,或許也是遊牧民族的習慣。在敦煌文書中可以見多諸如“荊首奴”、“賀照奴”、“以清奴”、“康定奴”等稱謂,這些並不是說明他們就是奴隸,而只是他們的名字而已。

在魏晉時期,就有以“奴”為小名的例子,如西晉石崇的小名字叫“齊奴”,潘岳的小名字叫“檀奴”,東晉謝石的小名字叫“石奴”,陶侃兒子陶範的小名字叫“胡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字叫“寄奴”等。而在唐代的時候取名採用“許多不雅之字”,如賤、醜、奴、黑、鬼、詭、匪、丐、乞、豬、犬、狗、狼、豸、邪、害、殺、破、手、慫、濫、禿、窟、皮、齬、齒、犧等,這和以前人們講究起個越賤的名字越好養活的目的是一樣的。連皇家和大詩人家都不例外,唐高宗李治的小名是“雉奴”,李白兒子伯禽的小名是“明月奴”。

魏晉直至南北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大戰亂、大融合的時代,從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到西方各種文化都逐漸融入和中原漢文化,尤其是李唐文化中更是少不了鮮卑文化、粟特文化和突厥文化。而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粟特人,他們取名大多數是西域宗教中神祗的名字“某某奴”。

在西安出土的北周史君漢文—粟特文墓誌銘中就能夠證實粟特人以“某某奴”為名的事實。《西安北周粟特人史君家族人名錶》中就有史君祖父是“臘旭特·槃陀克”、長子是“毗沙門·槃陀克”、次子是“德米特爾·槃陀克”、幼子是“帕爾沃特·槃陀克”的記錄,其中的“臘旭特”、“毗沙門”、“德米特爾”、“帕爾沃特”都是神祗的名字,而“槃陀克”是“奴”的意思,名稱的意思就是某某神祗的奴僕,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奴隸。

所以,“崑崙奴”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某些人的奴隸,他們有可能也是一些身懷各種工藝技術的普通人,甚至成為《傳奇·崑崙奴》中武功卓絕的俠客。他們或許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出過力,成為了泱泱華夏的一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