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盛宣怀,是个历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

自从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就逐渐被人们遗忘,除了谈及上海历任富商大佬可以追溯他,其他时候,他似乎成了速朽之辈,甚至于他的名字现在鲜为人知。难道他是一个大佞臣?还是一个不良商家?

近年来盛宣怀的似乎又“复活”过来,这不是因为他太阔,而是他当年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直到现在终于被发掘。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盛宣怀(1844-1916年)是江苏武进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的中、下层官吏。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是普通人的人生主路。然而,盛宣怀却是个例外,他只考中的秀才,3次考举人都名落孙山。要知道历史上不少名人一开始都不是个读书的料,才调转人生目标,移步到其他领域。

比如说有的人去造反,洪秀全;而有的人却去从商,盛宣怀就是从商的一个。

盛宣怀运气好,27岁时,经过李鸿章的下属杨宗濂推荐,进入到李鸿章的幕府,很快收到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器重。当时的李鸿章是朝廷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朝的经济,军事,外交大权。

李鸿章这个大腿抱得紧,横竖都是发!

盛宣怀这个人精明过人,工于心计,于是在官场上和工商业上左右逢源,财源滚滚,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盛宣怀的职务,主要是多种实业的“会办”、“总办”“督办”等,其最高的官衔是邮传部尚书,后来更名为邮传部大臣。职务虽然不高,但是却有实权,而且是个肥差。

成为第一家族不仅仅是有钱,那得做点有利国家,有利百姓的事情。也就是盛宣怀的功劳。

第一、1895年,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请奏朝廷,在天津设立“北洋西学学堂”,这大哥不仅不保守,而且懂得西学东渐成为了历史潮流,明白培养人才是特色终于性。在获准后,盛宣怀创建了这所学校,亲自督办,也就是后来在1903年改名“北洋大学”的前身。(现在的天津大学)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这所大学当年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其中就有马寅初就是其中一个赴美留学的学生。

到了第二年,1896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就凭这一条,他被称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家也不算过分吧,而且他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抛开机构运作过程中的纰漏,但是这种人道主义也该值得称赞。

第二、他主要的精力还是在于兴办洋务和实业。

庄练在《盛宣怀传记》中说:“以招商局起家,以铁路致富,以办电报而享大名,以投资矿冶视野而结交权要。”

招商局在中国的出现,源于南粮北调。当时,北方的粮食不够吃,只有每年从南方调运。正如现在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一样。而运输渠道便是运河,这种方式至少有三大弊端:运输时间茶行,运价高;粮食容易发霉,造成浪费;鉴于前面两条,给了不少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的机会。

早年间在林则徐就任江苏巡抚时就漕运一事上奏朝廷,说最好用海运的方式,取代内陆漕运。但是当时没有人理会,这事就被搁浅下去。

到了李鸿章的时代,快捷省钱的海运计划就势在必行了,但是这需要一大笔钱,也就是招商引资。因此,招商局就运势而生。

起初,李鸿章委托了买办出身的唐廷枢和徐润两人去上海创办招商局,不久后才增派盛宣怀前去担任上海招商局的会办,起到监视作用。

至此,盛宣怀终于完成了他步入官场的目的,他以官员的头衔前往上海,进入到清王朝的实业界。还挂着一个“官督商办”的名号。

不过招商局这种神一样的存在,也给了官商勾结的机会。在招商局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买办向洋人购置货物,会得到对方的佣金,也就是“吃回扣”,在当时被称为“中金”“回佣”。

所以盛宣怀大发特发的机会就是这么来的。官员代表国家购物是不会以三瓜两枣,小打小闹的额度,出手就是上百万白银计算。对于盛宣怀来说,这才是一夜暴富,日进斗金的机会。

盛宣怀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并不会见好就收,有利益的地方,心只能被越撑越大,永无止境。为了让这肥差永久地握在自己手中,盛宣怀把自己获取的一部分利益孝敬给李鸿章,也因此在官场上八面玲珑,人脉无限地拓宽。结党营私也就形成,很多官商勾结在一起,暗中结盟,形成了一个固如铜墙铁壁的关系网。

盛宣怀执掌招商局十九年,全局股份额度两千万,盛一个就独占一千万,其富可敌国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他这棵树也太过丰茂,树大招风自古以来都是定理,于是他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的多次弹劾,可是也无可奈何他。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第三、创办电报局

在光绪六年(1881年)时,李鸿章向朝廷进言,说国人的信息传递全靠“驿递”,即便快马加鞭也需要些时日,这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而电报的发明早在四十年前的英国就出现了。创办电报事业也是势在必行的趋势,这项重任再次落到了盛宣怀的头上,他一生都是电报局的督办大臣,任职22年之久,虽功不可没,而贪腐也抹不掉。

第四、创铁路局

比电报投资更多的是,向外借债购物的,并且可以从中捞取“佣金”的事业更多来自于铁路,盛宣怀作为铁路局的督办大臣,也干了将近9年。根据凌鸿勋《盛宣怀和中国铁路》一书记载:从光绪二十二年到三十二年,十年之间,盛宣怀督办的铁路修建共2200公里,其中芦汉、沪宁、汴洛、正大、道清五条铁路。据统计,共举债英金1055万镑,盛宣怀吃回扣5%,折合中国白银440万两。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全部都进了盛宣怀的腰包。

所以他有多富裕,这还只是部分收入来源。

但是盛宣怀盛极一时的富裕无非来自后台李鸿章的支持,李鸿章死于1901年,李一死,盛宣怀的势力也就如山倒。辛亥革命后,以盛宣怀为主的幕僚们都受到了重创,他的社会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家产地产全部被没收。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他也是四处逃难,从青岛到大连,最后跑到日本去避难。他到了日本也不忘给国中友人写信,让其妥善保护他剩余资产,可见他视财如命。

当年李鸿章去世的时候,其名下遗产约1000万两白银,如此巨大的财产以及令人咂舌,而盛宣怀的的遗产居然比中堂大人的翻了一倍!

纵观盛宣怀一生,办学堂、办电报、办铁矿,坐镇招商局,功过是非全都刻在了历史柱子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