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野生蔬菜好,想栽種野菜吃,請問下野生蔬菜生長環境有那些特點?

客家小析


我們家鄉的野菜一部分長在田野裡,像車前草,灰灰菜,一般都長在玉米地裡,或田埂上,而魚腥草長在泥土溼潤的小溪邊的埂上或坡上,竹筍和蕨菜則長在海撥比較高的大山裡。農曆三月裡,蕨菜滿山都是,一大片一大片摘的很過癮,拿回家上面的毛洗乾淨,用開水煮一下,掠拌或炒都很好吃。雨後的竹筍比較多,所以採摘竹筍比較辛苦,大山的路很難走,摘下來還要把外殼一層一層剝掉,然後淖一下水,我們都喜歡筍子炒臘肉。

有一種野菜叫水芹,記得小時候打豬草,稻田邊的水溝里長滿了水芹,拔起來根鬚白白的,拿回家加上佐料掠拌很美味!






三月的小雨


導語:野生蔬菜的地域性決定了原產地不同的野生蔬菜生長環境也不相同。野生蔬菜生長環境的差異,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是野生蔬菜栽培開發重要的研究內容。只有瞭解野生蔬菜生長對環境的要求,在栽培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創造出滿足其生長髮育所需的條件,獲得高產優質的野生蔬菜產品。

野生蔬菜長期生活在野外自然條件下,形成了對各種環境適應性強的特點,有的野生蔬菜還能夠抵禦極端的環境條件。野生蔬菜生長環境主要有下面幾種類型:

陰溼環境型野生蔬菜。

這類野生蔬菜生長在比較陰溼的環境下,它們對光的要求比較低,但對溼度的要求比較高。自然生長條件下,這類野生蔬菜一般生活在樹林灌木下,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分佈相對較少。栽培時應採用遮光處理,配以高溼的環境,才能使其生長髮育良好,獲得較好的品質與產量。

低溫型野生蔬菜。

低溫型野生蔬菜要求在溫度相對低的條件下生長(一般在4℃以上,10℃以下),如水芹、水菠菜、野蔥等。這類型的野生蔬菜一般生長在冬季及初春季節,所以低溫型野生蔬菜的高產栽培,一定要在低溫的環境條件下進行。低溫有利於低溫型野生蔬菜植株的分株,長出良好的分株苗,高產栽培可以冷處理以後進行反季節栽培。



冷涼型野生蔬菜。

這類野生蔬菜一般生長需要的溫度在10~20℃之間,如魔芋、山藥、蕨菜等。這類野生蔬菜,栽培上又稱為高山性蔬菜,因為該類型野生蔬菜在高山地區進行栽培生產時優勢明顯。通常此類野生蔬菜對光照的需求較高,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於此類野生蔬菜的物質積累及特殊物質的形成。這類野生蔬菜生長季節在春、夏、秋三個季節,一般生長速度快。栽培生產上,較適宜在高原地區種植。


耐熱型野生蔬菜。

該類野生蔬菜在高溫下生長相對比較好,對溫度的要求也很高,只有達到一定溫度以上才能更好地生長髮育。同時這類野生蔬菜對光照時間要求也相對較高,如茭白、慈姑等。對於該類野生蔬菜栽培,除了提高溫度外,水分管理和光照強度也很關鍵。栽培生產中肥水管理要跟上,以免高溫造成徒長或高溫高光照造成灼傷。在生長後期要注意一段較低溫度的處理,有利於營養物質向經濟器官的轉移。


中性型野生蔬菜。

該類型的野生蔬菜對溫度、光度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但是也需要適宜的溫度及光照,才能獲得良好的產量和品質。例如,低溫有利於魚腥草地下部分的生長髮育,在栽培過程中,維持適宜的較低溫度能夠獲得更高的產量和品質。栽培上一般10月份種植,使其在冬季低溫下,根部萌發,長出很多芽,在春季長出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夏季以後葉片的數目巨大,其根部快速生長,獲得高產優質的魚腥草根及地上部分。



適宜野菜生長的環境特點就是以上四個,如覺得有用請點贊鼓勵下,謝謝。

【南粵新農人】每天分享農業種植知識,歡迎大家關注,如覺得內容有點參考價值的話請點贊鼓勵下,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